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结题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3768928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1.05KB
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结题报告.docx
《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结题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结题报告
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结题报告
篇一:
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分析及帮助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分析及帮助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略
摘要:
在当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成绩两极分化现象非常严重,产生了大量的“英语学困生”。
分析形成原因,探索帮助策略,使他们树立自信,学好英语,是提高素质教育水平的需要,也是广大英语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学生、学校、教师、社会、家庭各个方面分析了“英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提出了一些比较适合农村初中实际情况的帮助策略,并对教育管理部门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
农村“英语学困生”成因转化帮助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
近几年,英语教学在我市农村学校得到高度重视:
英语课程的设置符合国家标准;英语师资的配备比较完善;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许多农村小学还开设了剑桥少儿英语教学点。
农村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条件得到全面的改善,按理说英语教学应该上一个新的台阶。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到了初二、初三阶段,英语两极分化的现象非常严重,“英语学困生”的比例约占学生总数的35%。
我校(长台初中)是教育布调整的试点学校,属跨乡镇招生。
由于生源分布散、家庭住址偏远、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不高等因素,“英语学困生”的比例更是达到40%左右。
这种局面若不得到改变,将直接影响他们后阶段的英语学习和人生发展。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英语学困生”的智力、身体发育正常,绝大多数人也都有改变这种困境的主观愿望。
为了给这些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研究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帮助他们重树学习的信心,找到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类课题研究的近况本课题研究的问题比较普遍。
同类课题在国外早有研究,但由于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给我们的借鉴意义不大。
省内外也有许多研究,但大多研究把学困原因归咎于学生自身,忽略了造成他们英语学习困难的客观原因,如教师、学校方面的因素。
有些同类课题研究的对象侧重于城市学生,脱离了农村学校的背景,因而提出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农村情况不尽相符,对我们的指导意义比较有限。
本课题研究试图立足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适合于农村初中学生解决英语学困状况,缩小两极分化面的方法与策略。
课题研究的内容
1.“英语学困生”的类型
2.“英语学困生”学习障碍的典型表现
3.“英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4.帮助“英语学困生”改变现状的策略
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
制作问卷调查表,对“英语学困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英语学习产生困难的时间、原因和他们的期望。
2.比较法:
在同年级不同的教学班里采用不同的帮教措施进行比较实验,总结出最佳的帮助策略。
3.教育实验法:
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探索出好的教学方法。
4.理论探究法:
加强理论学习,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在充分吸取别人经验的前提下,立足本地特点,力争使课题研究有自己的特色。
课题研究的目标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英语学困生”的观察、调查、帮助,使他们走出学习困难的处境,学好英语,成为合格的初中毕业生;总结经验,为我市农村英语教学缩小两极分化的局面提供一些具体的做法;为教育部门的决策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可以找到大量的理论依据,概括如下:
心理学观点
心理学认为:
在“需要、诱因和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需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的周围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
这说明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加教学活动,让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提高是可行的。
掌握学习理论
芝加哥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
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学习动机等方面没有大的差别,只要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并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加上教材合适,教法设计得当,教师在教学态度和教学时间上为学困生提供平等的机会,教师就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达到他们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最新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学生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的差异称为“最新发展区”,根据最新发展区理论,教育和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
教师在这一活动中扮演“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
教师在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时,不仅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而应该找其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
”我们发现“英语学困生”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有的模仿能力较强,使用母语时,表现出较好的言语--语言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
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承认他们之间的差异,并且尊重这些差异,才能教有所获。
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等理念。
义务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着眼学生的终生发展。
“有教无类”,学校要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平等健康的发展。
三、“英语学困生”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英语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英语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当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英语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困难学生。
既然他们的智力正常,而且有些人的其他学科成绩相当优秀,只要“对症下药”,采取合适的帮助策略,他们的学困是可以转化的。
需说明的是,极少数道德品质败坏,已经放弃学习的,或者确属智力低下的学生不列入本课题研究的范围。
“英语学困生”的学习困难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力型困难。
这是占比例最多的一类,约为“英语学困生”总数的55%。
他们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他们的能力更多的是被动机不足所抑制。
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激发其学习动机是对这类学生教育的关键问题。
(二)能力型困难。
这类学生所占比例最少,约为“英语学困生”总数的5%。
能力较差是他们学习上的主要障碍。
而他们的动机,意志水平不低,这是他们身上宝贵的尚未开发的动力资源。
(三)整体型困难。
这类学生所占比例约为“英语学困生”的12%。
他们的能力较差,动机、意志、自我意识等水平均较低。
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低,造成持续的学习困难。
同时,长期的学业失败使他们经常受到家长、教师和同学的否定评价,也使他们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丧失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四、“英语学困生”学习障碍的典型表现
(一)思维发展的缺陷。
著名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指出,“学困生”对教学内容理解、掌握较慢,常常跟不上课堂教学进度,渐渐出现知识缺陷和能力欠缺。
就英语学习而言,这种能力欠缺主要是指英语拼读能力、朗读能力、拼写能力、听觉记忆能力、推测能力以及“旁听”能力等的欠缺。
英语学科的特点要求他们在学习中能以旧引新,举一反三。
如果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而单靠别人教是不行的。
农村初中班级大、人数多,课后又缺乏目的语的语言环境。
久而久之,就形成大量的“英语学困生”。
(二)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
课前不预习;课内不认真听讲(不大胆开口,不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不做笔记;课后不复习巩固(作业马虎、抄袭);不主动思考、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查词典、看参考书、请教别人);不注重完成老师布置的软任务(如反复朗读、背诵等);不认真模仿标准录音;不会利用读音规则记忆英语单词,而是孤立地死记硬背;不会在情景中学习句型、对话和课文;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说、读、答;不认真订正作业中的错误习惯;不会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等。
(三)意志的缺陷
学习英语要记大量的单词和习惯用语,要理解并能熟练运用“枯燥”的英语语法项目。
一些“英语学困生”也曾发愤学习过英语,但经过一番努力,效果不理想,于是逐渐丧失信心,甚至放弃学习。
他们最根本的缺点是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
(四)性格的缺陷
部分“英语学困生”性格内向、孤僻。
他们不愿开口,不善交往,碰到问题不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在课堂上不举手发言;回答老师的提问时或低头不语,或轻声细语。
小组活动时不积极参加,没有合作精神,缺乏自我表现的意识。
五、“英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从某种层面上分析,“英语学困生”的学习障碍表现同时也是他们学习困难形成的原因。
非智力因素方面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包括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基本因素。
“英语学困生”通常表现为:
1、对学习英语的动机不明确
大部分“英语学困生”对学习英语的动机不明确。
他们没有树立“我要学”的思想。
对英语不感兴趣,甚至想放弃学习。
2、性格内向、意志薄弱,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
意志,是自觉地达到目的的行为心理过程。
学习优秀的学生都具有坚强的意志,他们能够克服困难,战胜自我。
而“英语学困生”则不然,他们在经历几次学习失利后就失去学习信心。
3、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英语学困生”往往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知识归类、系统总结、课后独立完成作业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他们习惯于机械记忆,忽视意义记忆。
英语学习中,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
是相辅相成的,而“英语学困生”认为学英语只靠强记。
智力因素方面(并非指智力低下)
1、缺乏质疑习惯
质疑是开阔与加深思维的重要方法。
而“英语学困生”往往不具备这种习惯。
他们不善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就削弱了他们学习思维的独创性与深刻性。
2、缺乏有意注意力的稳定性。
注意是心灵的开关。
善于集中自己注意力的人,就等于打开了智慧的窗户。
有意注意力与其稳定性更是学习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
而“英语学困生”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上课经常分心走神,学习效率很低。
(二)教材方面的原因
现行人教版JEFC教材有许多特点,如语言知识点的超前引入性和重复性;注重口语交际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话与课文情景创设更加生活化、趣味化等。
但通过在农村初中的教学实践,我们感到尚存在一些不足,列举如下:
教材容量大、要求高,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学内容太多,短短的40分钟课堂时间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更不可能把课堂时间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训练。
如第二册(上)第36课,我们不得不分成两课时来教学。
为了赶进度,许多时候教师们被迫快马加鞭,所以出现夹生饭、两极分化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知识点分散,缺乏系统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淡化了学生对语法知识点的要求。
但教材某些内容似乎与课程标准相违背。
从第一册开始,教材就融入较多较难的语法点、知识点,练习题中也多次出现陌生的语法项目。
如第一册(下)第111课,出现了动名词walking,教师到底是先讲后练,还是只练不讲?
我们感到困惑。
课文与交际话题设计脱离农村实际。
有些课文与交际话题侧重于城市学生生活,与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大。
如发送电子邮件,购买数码相机等话题,对学生来讲很陌生;至于比萨饼(pizza)、乳酪(cheese)、汉堡包(hamburger),即便很多老师也没吃过,学生怎么谈得出体会?
缺乏既具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又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的优秀篇章。
像ThomasEdison,Becauseit’sthere这类的文章应多选一些。
“英语学困生”非常需要多读那些鼓励他们百折不绕、知难而进的好文章!
如果我们的教材能更紧贴农村学生的特点,是不是能帮助减少“英语学困生”呢?
我们不敢妄加评论刚刚推广使用的Goforit(《新目标》)。
但从使用这套教材的师生的反馈意见看,普遍反映这套教材有起点太高、词汇量大、内容太多、重点不突出、知识点凌乱、插图不易看清等问题。
刚刚升入初一的学生对英语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但一开始就接触到大量的词汇,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难免产生厌学的心理。
这样的教材在农村初中“坚持”使用下去,“英语学困生”恐怕是增多而不是减少。
(三)学校方面的原因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学校也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促成“英语学困生”的“罪人”。
小学英语课效率低。
虽然我市农村小学都已开设了英语课,但严格讲,一些学校并不具备合格的英语师资力量。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部分小学“英语老师”的英语水平较低,他们的语音语调不准,课堂设计枯燥单调,等于是在孩子纯洁的心灵这张白纸上胡乱“涂鸦”,孩子们一旦形成不良的语言习惯是很难转变的,而有些孩子未进初中就已经对英语产生了厌学情绪。
被曲解的分层次教学。
许多农村初中学校不能正确地看待学校的教育功能,学校教育被简单化为教学、升学“两步曲”。
他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少数尖子学生的身上,放松甚至放弃对学困生的教育。
为追求升学率,编了“快慢班”。
被编入“慢班”的“英语学困生”便自暴自弃,教师也爱莫能助了。
得不偿失的“疲劳战”。
有些学校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随意延长学习时间,搞“疲劳战”。
根据科学论证,中学生的每天睡眠时间应确保9个小时。
但绝大多数农村初中高段学生的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所以课堂上出现了困倦、走神的现象,记忆力也明显下降。
这对于“英语学困生”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取消了第二课堂。
学校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教室、寝室和食堂这样“三点一线”的小空间里,除了课堂还是课堂,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劳技课”、“音乐课”、“美术课”均与初三学生无缘。
试想,学生在学校里无快乐可言,他们还会有多少心思去“知难而进”呢?
班级严重超编。
农村学校一般每个班里有五、六十人,多则达到七十多人。
在这样的班级上英语课,师生之间不利于交流,教师也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致使“英语学困生”被老师“遗忘”。
频繁地调换课任老师。
学生从初一到初三,可能面临几次重新编班,就要多次地调换英语老师。
师生之间需要一定“磨合期”,好不容易相互适应了,又被拆散,“英语学困生”就得不到老师及时的管理和帮助,在“学困”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四)教师方面的原因
在分析“英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时,教师的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专业素质不高。
据调查,目前我市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师非英语专业毕业的占一半以上,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系统正规的训练,英语基本功不扎实,语音语调问题严重,口语表达能力差,不能很好地展示新时期英语教师的语言风采,也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往往因为对某位教师失去信心,而对其任教的学科失去兴趣。
教学理念陈旧有些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课堂设计单调,方法呆板;过分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缺乏对学生进行创新和求异思维训练,长期下去使学生养成偏狭的思维习惯。
有些英语教师跟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走,“中考”考什么就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练,搞“题海战术”,忽视基础知识,造成英语课堂死气沉沉。
这些都会导致“英语学困生”的增长。
课务负担重有些学校的英语教师的课务负担太重,任三个班级,还要跨年级,根本没有时间对“英语学困生”进行帮助与辅导。
缺乏敬业精神也有少数英语教师无意长期从事英语教学,不愿意学习别人好的教学经验,不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力。
他们看重的是分数,对成绩好的学生偏爱有加,对成绩差的学生缺乏耐心,听之任之,误人子弟。
(五)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最大空间和最典型环境。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对学生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
录像厅、舞厅、电子游戏机、桌球等娱乐设施也从城市发展到农村,诱惑着广大中学生,分散了他们的学习精力。
“一切向钱看”、“读书无用”论等不良社会风气严重腐蚀了广大中学生。
许多“英语学困生”也就被引入歧途。
(六)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部分农村家庭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促进子女健康成长。
例如:
有些学生的父母不和,经常吵架甚至离婚,子女无人教养,缺少温暖和乐趣,导致其对学习丧失信心。
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和袒护,致使孩子养成了好逸恶劳、不思上进的坏习惯。
有些家长则认为英语并不重要。
还有许多农村家庭生活状况极其困难,不能为子女及时上缴学费,更谈不上为孩子添置必要的英语学习用品,如英语词典、课外读物、复读机等,有些学生就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
六、帮助“英语学困生”的教学策略
我们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阅读了许多理论书籍,为“英语学困生”的转化找到了理论依据;同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借鉴别人的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英
篇二: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
课题结题报告
铁厂中学数学课题组(执笔:
黎宗福)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现实情况
初中数学学困生由于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较薄弱,造成对数学学习兴趣不浓,课堂上不会听讲也听不懂,学习主动性差,造成数学成绩相对滞后,自己主动意识差,只是被动的听老师讲解。
本校学生来自本镇三个完小,由于各个学校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的不同,学生之间已形成学习能力的差异;初中数学相对于小学阶段难度加深,知识范围扩大,能力要求高,部分学生适应性差,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20%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失去信心,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学困生自学习惯差,学习被动。
作业练习马虎,应付,甚至抄袭,解题过程杂乱,无逻辑性。
(二)现实目标
1、学校“学困生”转化网络组成以后,在教育教学方面对“学困生”转化形成合力,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使教学人员能更好地合作与协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每一个教师联系一个“学困生”以后,不仅要考虑到所教学科的提高,而且更要考虑其它学科的均衡发展,这就必需与同年级的教师经常联系、合作,共同研究“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求得相互配合和支持。
3、最大限度地赢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所联系的学生的家庭情况有一个比较细致的了解,就得进行有效的家访和其他社会活动。
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社会、家庭也在学生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一定的角色,这样一来,大大拓宽了教育的范围。
4、对推广教研活动大有裨益。
对“学困生”的分析研究,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回避而且必须面对的问题。
每个教师在转化“学困生”方面的办法,措施不尽相同,通过总结,归纳,形成有效的转化措施和方法,从而推动了我校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
5、使学生养成团结互助、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好习惯,这将极大促进班风的转变。
由于在学生中开展优秀生与“学困生”互相结对,在教师指导下对“学困生”的行为、品德等方面进行较好的影响。
二、概念界定
对学困生定义的界定:
“学困生”:
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心理品德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的基本要求的学生。
三、研究目标:
1、研究预期目标主要分三个版块。
切实从培养非智力因素入手,抓好学困生的帮辅工作,采用赏识教育,爱心教育等,使学生乐学,善学,尽可能从源头上减少学困生的形成。
在七年级初始阶段做好小升初的衔接工作,使学生及早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
2、对已形成的学困生,进行系统分析,综合研究,总结经验,探寻行之有效的转化与矫治策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
3、此外课题组通过研究,对部分教育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教师产生影响,使其更新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师德修养,从而使教师和学校一起协作,减少学困生的形成,并以此引起社会、家庭共同对学困生问题的关注,共同为学困生学习形成良好的良好的环境,心理营造氛围。
四、理论依据:
1、数学新课程理论: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些观念对我们研究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矫治提供了方法和观念上的指导。
2、苏霍姆林斯基的“困难生”理论
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
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
这里没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难学生”或“难教育的学生”的说法。
在教育实践中,对这类学生一般不单纯由某个教师去进行教育,对他们进行教育往往是整个集体的义务。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就教育过178名“难教育的学生”,这178名学生都有一个艰难的教育过程。
每周苏霍姆林斯基都要走访困难孩子的家庭,以便深入了解形成他们道德的最初环境。
跟他们家长、邻居,以及教过这些孩子的老师们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的情况。
五、研究方法与对象
1、文献研究法:
收集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研究转化方面的研究成果;查阅有关文献。
2、行动研究法:
主要研究教育实践中数学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矫治方法。
3、调查研究法:
主要通过观察、问卷、测量等方法进行。
4、经验总结法:
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总结。
5、个案研究法:
主要用积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教育叙事、教育案例等。
研究的对象:
初中三个年级12个班所有学困生。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步骤:
(一)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XX年9月——XX年5月):
通过问卷调查、家访等,对我校学困生的现状,成因以及心理等因素的分析,形成调查报告,并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申报。
第二阶段(XX年5月——XX年5月)通过理论学习、经验交流等活动转变学校,教师的育人观、教育观,形成经验材料,措施。
通过家访,课堂教学比赛,家长会,等形式研究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措施。
研究家长、社会、学校转化学困生的动态关系,撰写研究个案,收集过程资料。
第三阶段(XX年5月——XX年12月):
对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完成研究报告。
(二)研究的内容:
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天生不是学习数学的材料,没有坚定的意志品质。
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认为我校“学困生”的表现,特点如下:
1、学习不主动。
主动学生仅为10.5%;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目的不明确的有17.8%,这些学生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学习不努力导致学习成绩差。
2、自制力差。
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讲,调查发现有13.4%上课听不懂而发生注意力的转移,25.4%上课干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内容或睡觉。
3、不能正确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不能正确处理同学纠纷。
调查发现有43.5%的学生认为解决同学间矛盾的最好途径是自己解决。
4、辨别能力差,受消极因素干扰大。
调查发现认为对自己学习影响最大的不是家长或老师,而是同学或朋友,这类学生比例为63.4%,因而课堂上思维不能很好集中到学习上。
5、行为类似小学生,思维紊乱,智力水平低,课堂上反映迟缓或听不懂。
我校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小学数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村 初中英语 学困生结题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