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格隆汇港股那点事会员深度思考格隆汇选LendingClub还是选中国平安.docx
- 文档编号:23767541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76.96KB
精品格隆汇港股那点事会员深度思考格隆汇选LendingClub还是选中国平安.docx
《精品格隆汇港股那点事会员深度思考格隆汇选LendingClub还是选中国平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格隆汇港股那点事会员深度思考格隆汇选LendingClub还是选中国平安.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格隆汇港股那点事会员深度思考格隆汇选LendingClub还是选中国平安
格隆汇-港股那点事-会员深度思考-格隆汇-选Lending-Club-还是选中国平安?
格隆汇港股那点事会员深度思考格隆汇选LendingClub,还是选中国平安?
作者:
格隆格隆这篇文章原来的题目本来是:
谁会是中国的LendingClub?
但感觉这明显小气场,贬低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巨大空间。
后来改成“买LendingClub,还是买中国平安”,这明显又违背了格隆只做分析,“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的初衷,最后才改为这个题目。
蛛丝马迹构筑的证据链
先说几件看起来完全独立,但却让格隆眼前一亮,并迅速把它们关联起来的的金融领域事件:
A、全球最大P2P平台LendingClub在美国耀眼上市,上市首日高开65%,市值接近90亿美金,完全遮盖了另一家中国籍特色公司陌陌上市的光芒;
B、中国人民银行推出《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
C、马化腾减持腾讯(据说马云也减持阿里);
D、平安港股配股融资以上这几件事情,貌似互不关联,但在格隆脑海中迅速形成证据链——这个证据链要破的案子是:
谁会是中国的LendingClub?
LendingClub表明了互联网金融(尤其P2P)蛋糕有多诱人
格隆先带大家简单看看LendingClub这家公司为何如此吸引人的注意。
据说歌星汪峰最大特点是:
无论多大动静,都上不了头条——永远有比他更吸引眼球的东西与他同时冒出来。
陌陌也遭遇了类似晦气事。
本周四登陆美国市场的“yuepao”社交软件陌陌被一位更耀眼的明星掩盖了光芒。
这位明星就是LendingClub,美国,也是全球最大规模的P2P贷款公司和第一家上市的P2P贷款公司。
尽管在IPO当日LendingClub临时调高了IPO价格,使得公司估值由最初的40亿美金上升至54亿美金,但是依然无法阻挡投资者的热情。
最终LendingClub高开65%,市值接近90亿美金。
关于LendingClub,讨论他的业务的文章已经非常之多,格隆不想再就此展开。
格隆觉得最需要思考,也最想知道答案的两个问题就是:
1、为什么LendingClub可以成功?
2、中国的P2P贷款公司有没有可能复制LendingClub的成功?
由于第一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的基础,格隆首先尝试回答第一个问题。
LendingClub成功的三大原因
LendingClub得以成功最大的基础是传统商业银行模式的贪婪和无效性。
下图是LendingClub路演PPT第一页的内容,很生动的解释了传统银行商业模式的问题。
在这页PPT里LendingClub首席执行官RenaudLaplanche介绍了一个其个人经历:
某天Laplanche同时收到两张银行账单,信用卡账单上显示他正以17%的年化利率向银行借钱,而储蓄账户的账单显示他的存款利率只有0.5%。
这样的经历相信很多人都有体会,Laplanche因此决心创立一个更有效的连接投资者与贷款人的平台。
LendingClub商业模式并不复杂,其实际就是通过网络平台,把借款人和投资者直接撮合在一起。
LC建立了一整套网络平台,通过与银行的合作,将投资者和借款人直接撮合在一起。
首先,借款人登陆LC平台,完成基本的注册程序,并提交借款申请。
随后,LC通过自身的一套算法,基于合作银行的指引,以及借款人自身的信用状况、风险特征、借款金额、期限等原始数据,计算出每名借款人借款的利率,并给出几个选项。
借款人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一个借款选项,随后LC将该信息公布在系统中,并对其进行进一步核实,当核实过程完成,并且得到投资者的足额认购后,合作银行将向借款者发放贷款(扣除交易费),LC再用投资者认购的钱买入这笔贷款。
整个过程,投资者的钱都在独立的托管账户中,LC并不能随意支配这部分钱。
LC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收取交易费、服务费和管理费获得经营收入。
想要把利差降到比传统的银行更低还可以赚钱,就必须要求运营比传统的银行更有效率。
在LendingClub的路演PPT中指出传统银行的运营费用率大概在5%-7%的水平,而LendingClub的运营费用率只有2%。
首先,因为LendingClub是纯线上模式,节省了去线下铺设网点的费用。
其次,LendingClub的P2P模式并不是用自己的资本金放贷,因此并不受存款准备金率的约束。
最后一点,就是LendingClub利用技术手段和创新商业模式,把监管费用、客户获取成本、服务费用等压到了比传统银行更低的水平。
综上所述,LendingClub成功最大的基础就是提供了比传统银行更有效率的匹配借贷需求的模式。
也正是有了这个更有效率的模式,成立7年的LC一直经历着业绩的高速增长。
至今LC平台发行贷款总额超过60亿美元。
今年前9个月,在LC平台上完成的贷款超过30亿美元,同比增加113%,同期净收入同比翻番,达到1.43亿美元。
LendingClub得以成功的第二大原因是美国对P2P贷款模式有明确的监管体系。
由于LendingClub的贷款凭证被视为可交易的证券,因此LendingClub的业务是受美国证监会(SEC)监管的。
明确的监管是一个商业模式能够做大的必要条件。
在没有明确监管的时候,很多小公司都可以赚到钱,但是没有机会真正做大。
因为一旦业务大到威胁到传统的业务模式,就会被传统势力以合规的名义打压,这就像年初时候的二维码支付。
而一旦监管明确,则传统势力就算再牛掰也无法打击别人合法合规的发展业务。
LendingClub成功的第三大原因是美国完善的征信体系。
借贷平台最核心的业务就是对利率进行定价,而利率的合理定价则取决于贷款人的信用情况。
方便而准确的获得贷款人的信用状况是P2P平台降低运营成本和降低违约风险的关键所在。
LendingClub使用的个人信用评级依据是FICO信用分。
FICO信用分是由美国个人消费信用评估公司开发出的一种个人信用评级法,美国三大信用公司Experian、TransUnion和Equifax都使用FICO信用分。
每一份信用报告上都附有FICO信用分,以致FICO信用分成为信用分的代名词。
因此美国完善的信用体系是LendingClub能够高效率运营的重要基础。
中国P2P公司能否复制LendingClub的成功
有了上文的讨论,格隆和大家一起来来看看LendingClub成功的三个基础在中国是否存在。
第一个最大的基础显然存在的,甚至比美国的环境更好。
因为多年垄断,已经习惯躺着数钱的中国银行业更加传统和低效率。
而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则不逊色于美国、非常的高效和有活力。
因此中国的P2P平台的运营效率会高于传统模式是无需质疑的,甚至会高出很多很多。
第二个基础,也就是明确的监管办法,目前在中国还不存在,这也是中国P2P行业最大的风险所在。
但是目前行业无明确监管的状态很有可能在15年得到改变。
从大的行业格局来看,P2P贷款只是利率市场化的一种方式。
政府如果推P2P行业的监管办法,也是赋予这一行业合法性,一定是基于政府已经做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准备为前提的。
而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所有准备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
以中国商业银行目前的运营效率和风控水平,如果利率真正市场化一定会引起非常高的系统性风险可能。
因此政府是绝对不敢在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推出之前去推行利率市场化的,这也是中国人民银行在11月底推出《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的根本原因。
当然,银行保险存款制度能够在今年取得重大突破,可能还要感谢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货币基金倒逼了央行一把。
等到银行存款保险制度落地,相信银监会起草的P2P行业监管细则也会很快推出。
关于第三个基础征信系统,这是目前中国P2P生态中最脆弱的一环。
在格隆看来,这事寄希望于蚂蚁金服比寄希望于央行更加靠谱。
要知道美国的FICO信用分也是民间公司而不是政府部门开发的。
当然中国人习惯思维可能会觉得信用这么大的事情还是政府盖公章比较有权威。
那么不妨思考一下穆迪、标普和大公国际的信用评价哪个更靠谱一些(前两者都是民间机构)。
征信系统几乎是利率市场化最核心的一环,这也是格隆为什么一直对蚂蚁金服寄予如此厚望的原因之一。
所以说,中国的P2P公司想发展的像LendingClub那么好,还是要等到第二和第三个条件成熟了才行。
其中第二个基础条件应该在2015年就会基本具备,但第三个基础条件还任重道远,需要民间倒逼和政府监管部门主动推进相结合。
在此之前,中国P2P公司只能“打枪的不要,悄悄进村”,打基础,拓客户,练内功。
所以这次LendingClub上市后香港具有P2P概念的上市公司比如8207中国信贷并没有被炒,说明投资者还是比较理性的。
等到监管等条件相对明确后,行业内领先的公司才敢大张旗鼓理直气壮放手做事。
那个时候中国才有可能出现类似LendingClub这种级别的P2P公司。
如果条件成熟,谁会是中国的LendingClub
根据高盛的统计,中国目前的P2P公司超过1200家,格隆估计这里面大多数是利用行业还没有明确监管而进来蹚浑水的“行业投机者”,最后这些公司中的很多都确定会消失,但也一定有几家内功积累雄厚的“行业投资者”走出来并充分享受到P2P这个巨大的行业蛋糕。
那么,一旦条件成熟,哪家公司有机会杀出重围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香港上市的中国信贷(08207)具备一定的领先优势。
首先,在没有行业监管细则的情况下,公众上市公司的业务会比私营公司规范很多。
其次,当行业真正迎来爆发式发展时,上市公司的快速融资能力可以保证公司的加速跑,从而领先其他对手。
但另外一家领先优势更加明显,但可能会被很多人忽略的P2P平台是中国平安(2318)旗下的陆金所。
以交易规模来看,陆金所已经是中国P2P市场份额绝对第一,以其体量,从平安大旗下分拆出来单独上市一点问题没有,也完全可能迎来类似LendingClub的众人追捧。
但陆金所既未高调宣传,也未见分拆动作。
格隆的理解,由于P2P合规还处于一个比较灰色的地带,因此平安一直以来对陆金所也并未高调宣传。
其实平安是中国大型金融机构当中牌照最全、布局最系统、互联网程度最高的公司(没有之一)。
例如、保险系统唯一的一张全国性预付卡牌照就在平安旗下的平安付公司。
在格隆看来,如果未来中国政治生态逐步走向现代和成熟,中国所有企业及其经营者的政治风险显著脱钩,则“陆海军(传统金融业务及其牌照)空军(互联网金融布局)”都足够强大的中国平安是最有潜力成为真正金融巨头的——格隆说的金融巨头,是指目前无论哪个细分金融领域的大佬(比如银行领域的工行也罢,保险领域的人寿也罢),未来都很难很难与平安竞争,在平安面前都是一个小个子。
在格隆看来,这也是为什么马云、马化腾都会入股中国平安的原因。
冒着大股东大规模减持自家股票,市场必定消极理解的风险,上周港交所披露马化腾于月初减持差不多30亿港币的腾讯股票——这在小马哥来说是极其罕见的一个动作。
按照过往腾讯的习惯,看好,自家也能做好的业务,坚决自家做;看好,自家做不好的业务,以腾讯公司的名义合资做。
这次这个惯例被颠覆了。
小马哥直接卖了腾讯的股票,干嘛去了?
改善生活?
结合中国平安(2318)于月初在港股市场配股,两马(马化腾与马云)都入股了平安,而买股票的时间与平安配股时间的匹配,市场普遍猜测小马哥卖腾讯就是为了参与平安的H股配售——格隆也是这么猜的:
)不是腾讯公司入股平安,而是小马哥从自己口袋里掏出真金白银,这才是真的看好。
格隆相信监管细则明确之后,陆金所有很大机会拆分出来单独上市,成为中国P2P行业真正的龙头公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格隆汇港股 会员 深度 思考 格隆汇选 LendingClub 还是 选中 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