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时期.docx
- 文档编号:23762958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479.78KB
从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时期.docx
《从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时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时期.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时期
从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时期
从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时期,东西方对农业具有基本一致的认识。
现代中西方农业概念对比分析
第一,农业的概念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
第二,一直到传统农业阶段之前,中西方农业概念基本一致第三,近代中国农业概念与传统农业概念相比变化小。
而近代西方农业概念与其传统农业概念相比变化大。
因而近代中西方农业概念存在明显差别
第四,西方农业概念中明确包含农产品加工业内容,我国农业概念中或者没有提及,或者明确指出其不在农业范畴之中
第五,西方农业概念中明确包含农产品商业销售。
我国农业概念中则尚未涉及这一内容
第六,西方农业概念中包含农业管理部门、教育部门、科技部门、信息部门。
我国农业概念中尚未涉及此类内容
我国农业概念定义认识
由生物生产与其产前产后工商业,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农业管理体系与农业科教体系共同构成的产业部门为农业。
农业的本质与基本特征
本质:
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将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各种动植物产品的生产活动。
农业生产最根本特征是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有机交织。
基本特征:
(1)土地在农业中的特殊重要性
(2)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
(3)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
(4)农业生产的社会性
第二节农业的功能
1.农业的社会功能
(1)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衣、食、住、行
(2)农业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
(3)农业是人类社会政治的基础
(4)农业是人类文化的根基所在
2.农业的经济功能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农业是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市场
(3)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
3.农业的生态功能
(1)调整与稳定人类生态系统
(2)缓冲人类对非农系统压力
(3)提供人类生活基本物质环境
新时期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
五F农业功能:
食物Food
饲料Feed
纤维Fiber
燃料Fuel
休闲Fun
农业起源与原始农业的传播
世界农业的起源是多中心的。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历史产物。
近10,000年来,世界农业的历史是一个由点状、到线状、条带状、片状持续发展扩大的历史。
这种由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的历程说明,人类社会对农业选择的必然性。
人类在实践中形成了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以及产前服务、产后加工及管理在内的广义的农业概念
农业的起源中心:
西亚中亚中美洲
西亚农业起源中心
西亚农业最早(大约距今1万年)发生在以安娜特利亚和札格罗斯山地为“伞面”,以叙利亚、巴勒斯坦为伞柄的伞形地带。
是西方人习指的近东或中东。
以后西亚、欧洲、北非的原始农业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东亚农业的起源中心
是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恒河流域。
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成为天然屏障,直至青铜器时代以前,东亚与西亚一直处于分割状态,导致东亚农业最初独立起源与发展
中美洲农业起源中心
约在两万多年前,亚洲人经白令海峡进入美洲阿拉斯加,有一部分游移到中美、南美
农业起源地的特征
(1)纬度特征,农业起源的三个中心正巧是在北纬15°-45°之间的地带。
如果去掉新大陆起源点之后,旧大陆的起源点则发生在北纬45°线上
(2)发生在温带、半干旱、稀树草原、丘陵地区,不在高湿地区或极度干旱地区,既非寒带,也非热带。
不在森林或草原地带,不在山区或冲积平原
原始农业的传播
以西亚为中心的传播
现代考古学以掌握的知识表明,西亚农业起源中心是农业起源最早的中心。
它形成之后,先后以五条途径向四周传播。
英国科学家,A.J.阿默曼,通过多年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农业文化每年扩展1km。
以东、南亚为中心的原始农业的传播
长江流域的农业先后向南传播到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恒河流域文明则传播到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等地;黄河流域文明成熟较早,大约在周代其通过黄河流域下游向北、向东传播到我国三江平原、朝鲜、日本。
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东亚、南亚农耕文化区。
以中美洲为中心的原始农业传播
新大陆农业是在与旧大陆隔绝的情况完成传播的。
公元前3000-4700年,南美沿海兴起了前陶器时代村庄。
种植辣椒、南瓜、菜豆、块根、块茎、棉花(历史早于墨西哥)。
到公元前1500年,玉米由中美洲传到南美。
这个过程中美洲农业起源大约持续了3500-4500年。
这之后美洲的原始农业一直延续到16世纪欧洲人大量到来之后。
原始农业的成就
(1)基本完成了农作物的驯化
西亚农业起源中心:
大麦、小麦(耶莫地区遗址,距今9000年前)
大麦、小麦(埃及巴达里遗址,距今7500年前)
东亚农业起源中心:
粟(河北武安磁山,距今8000年前)
稷、黍(辽宁沈阳新乐遗址,距今7000年前)
水稻(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前)
小麦、大麦(甘肃东灰山遗址,距今5000年)
蚕豆(浙江钱山漾遗址,距今4800年前)
大豆(黑龙江牡丹屯遗址,距今4000年前)
高粱(辽宁三道壕遗址,距今2200年前)
中美洲农业起源中心:
辣椒、南瓜、菜豆(特瓦坎谷地遗址,距今5400~7000年前)
块根、块茎、棉花(南美沿海地区遗址,距今5000~6700年前
(2)基本完成了现有家畜的驯化
西亚农业起源中心
羊(沙尼达-萨威·克米地区遗址,10000年前,埃及巴达里遗址,6500年前)
山羊(耶莫地区遗址,9000年前,埃及巴达里遗址,6500年前)
牛、驴(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时期,距今5000~6000年前)
东亚农业起源中心
猪(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距今8000年前)
狗、羊、鸡(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距今7500年前)
牛(河南大坟口遗址,距今6000年前)
水牛(河南王因遗址,距今6000年前)
蚕(河南仰韶遗址,距今6000年前)
马(龙山文化遗址,距今5000年前)
鱼(诗经,距今3100年前)
鸭(《吴地记》,距今2770年前)
中美州农业起源中心
火鸡,羊鸵
3)农业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从距今10000年左右农业起源,到3000年前左右传统农业形成之前,依靠人类的不懈努力,原始农业已经在分布到欧洲、亚洲大部、中美州、南美州及北非。
农业生产传播到了与当时人类足迹范围基本相当的区域
(4)积累了大量的农业生产经验
原始农业的特征
生产关系:
氏族所有制-部落联盟
生产力:
石器、木棒-木制工具-陶、铜
生产方式:
采集-刀耕火种、游牧
生产效率:
十分低下
社会分工:
以生理基础划分
传统农业的产生
1.1古希腊文明与传统农业的形成
公元前12~18世纪,希腊文明形成。
产生基础:
第一,曲折的海岸线、便利的海上交通,使农业起源地与新开拓区域之间建立起发达的贸易交流;
第二,在希腊文明之前,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古埃及已具有木犁耕作的历史基础;
第三,公元前12世纪,位于伊朗高原附近的赫蒂王朝发明了冶铁技术,赫蒂王朝灭亡后,有关技术传到希腊。
大约在同一时期,古希腊完成了铁犁头制造。
铁犁牛耕(古希腊文明产生的最重要基础)的农业开始,传统农业形成。
1.2中国传统农业的产生
中国在周朝中期即春秋中期(770~475B.C)开始使用铁器。
欧洲传统农业的发展
公元前3世纪,古罗马统治意大利。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取代希腊形成罗马帝国。
大约在同一时期,完成了铁犁壁的改造。
罗马文明奠定了欧洲传统农业的基础
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
中国在使用铁犁的同一时期,发展了选种、使用厩肥、种植绿肥及土壤耕作技术等。
东西方两大农业体系比较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称中国的农业是“合理农业的典范”
传统农业基本特征
生产关系:
奴隶制或佃农制
生产力:
牛犁-马犁、灌溉
生产方式:
轮耕、定耕
生产效率:
相对低下
社会分工:
多种技术的社会分工
传统农业的成就
5.1农业生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交流:
在夏、商、周时期便同国外有友好交往
汉武帝时期: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一方面在外交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一方面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把欧亚大陆连接起来。
5.2形成完备的耕作技术体系
主要包括:
选种措施周代已经出现
施肥措施古罗马时期,夏代左右
耕作措施希腊时期,春秋时期
我国汉代发明了精巧的犁,唐代以后更加完善。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精耕细作的农作体系
灌溉措施苏美尔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轮作措施罗马时期“二圃制”,汉代麦粟连作
5.3农牧结合,开拓农业生产范畴
传统农业形成发展的历史是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长期竞争中完成的。
而且每次文化交锋带来的结果都是民族的大融合,以及农耕文化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
秦始皇时期,中国实际上是实现了两个统一:
中原地区:
秦朝;北方地区:
匈奴。
天子称匈奴的单于为“大单于”。
(长城从秦朝一直建到明朝)此后整体来看,军事上,游牧民族一直向南扩张;文化上,农耕文化一直向北蔓延。
5.4形成农业生产技术及管理思想的理论体系
中国传统农业初期
《汜胜之书》西汉汜胜之(公元前1世纪)世上最早的农业专著之一
中国传统农业中期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公元5世纪中)最古老的农业百科全书公元9世纪传到日本,后来又传到欧洲
中国传统农业盛(末)期
《农政全书》明朝徐光启(公元17世纪)集中国传统农学之大成
工业革命期间一些主要发明
1765珍妮纺纱机英国哈格里夫斯
1779骡机英国克隆普顿
1785水力织布机英国卡特莱特
1785改良蒸汽机英国瓦特
1807轮船美国富尔顿
1814蒸汽机车英国史蒂芬孙
1.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础
土地集中-圈地运动-资本与土地结合-改善工具提高技术
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
18世纪:
瓦特蒸汽机的发明;
18中叶:
李比希矿质营养学说的创立;
1865年孟德尔三大遗传规律的提出等提供了孕育生长的温床
2.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工具与技术发展里程碑
1811年,英国的W.史密斯取得收割机的专利,标志手工向机械的开始
19世纪中叶:
化肥的产生
1874年,蒸汽拖拉机在法国首次出现,进行耕地作业,德国人齐德勒合成DDT
1931年,柴油拖拉机在美国诞生,机械替代畜力
1941年,小麦育种,亩产由50kg到250kg
3.现代农业的成就及问题
成就
1经验型技术向科学型技术转变
2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3农业专门化体系形成
问题
1生物多样性减弱:
历史上曾栽培过3000余种作物,经传播、交流、淘汰,现在遍及全球的作物约为150种。
其中作为世界主要衣食来源的作物有15种
2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
3人类文化基础受到削弱直到传统农业时期,人类主要生活在自然中。
现代农业的推进,使绝大多数的劳动者离开了土地,它们不再与活生生的生物打交道,转而同死气沉沉的物质共处,长年累月,人类固有的自然创造力趋于弱化。
这是导致现代文化生活失去活力的重要原因
农业文明产生的原因
(1)气候学说亚里士多德(384~322B.C)
(2)地形学说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
(3)人种学说19世纪法国的高比诺,英国的张伯伦等
(4)地质学说
(5)逆境学说本世纪初,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
(6)人口压力学说60年代美国农业经济学家Esterboserup
农业发展的历史动力
1人口的增加
2部落、民族、区域或国家间的竞争
3获取较高商业利润
4美化生活、提高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3.世界农业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
3.1世界农业演变具有“3、2、1”的数字特征。
3:
三点起源,三支原始农业发展;2:
二类传统农业发展模式;1:
现代农业发展建立在单一模式基础之上
3.2农业的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由点状、线状发展到条块状,然后成大区,再转向立体垂直方向发展
3.3不同历史阶段农业类型,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呈发展速度加快、延续时间缩短。
原始农业大约持续了6000-7000年(美洲6500年,西亚、欧洲6200年左右,东亚5300年);传统农业经历了2500-3000年(西亚、欧洲3000年,东亚2600年);现代农业始于18世纪初,迄今只有300年
3.4从农业起源至今,每一次大的农业进步,都伴随着人口幅员的扩大。
全球农业的负担不断加大
3.5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的主导关系在不断变化。
原始农业起源与发展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传统农业时期主要矛盾转变为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矛盾;
现代农业时期的主要矛盾正在逐步转变为人与自然的矛盾竞争关系。
人类的活动力正在一定程度上超越自然力,改变和创造着全新的自然环境。
适应这种自然正是全人类未来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1. 农业类型、农业区域与农业区划
农业类型是人们对农业整体客观存在序列的认识反映。
因为农业本身在不断进步,导致农业类型出现更新演替与发展变化,因此可以说农业类型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标志。
农业区域本身为农业的客观存在。
它是一定历史阶段结构形态相类似的农业类型或类型组合的承载区域,具有在空间上成块连片,时间上不重复出现的特征。
每一农业区域均有其独立的发展演化历史。
农业区划:
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对客观存在的农业类型进行辨识,并在此基础上对特定历史阶段农业区域进行认识、划分的过程。
一定阶段划分的农业区域就是当时农业区划工作的结果。
根据农业类型、农业区域在内容、地域方面波动变化,农业区划工作也需要不断发展、深化和完善。
1936年美国地理学家D.S.Whittlessey,W.D.Jones发表世界主要农业地区研究结果,用5个指标将世界农业分为13个类型。
后经G.T.Trewartha,A.H.Robinson,E.H.Hammond修正,将
世界农业分为9个类型,即游牧、放牧、原始自给、混合农业、集约自给农业、商业酪农农业、商业谷物农业、商业专门化农业、和地中海式农业
1964年波兰J.kostrowiski教授任CommissionAgriculturalTypology主席,1972年提出《世界农业类型的初步研究》8年研究总结报告,该研究采用3组20个指标将农业分成5大类27亚类。
在此基础上,1975年国际地理学会在意大利集会,用统一的指标将全球农业划分为10个类型
3世界农业气候地理
热带多雨气候类型
干旱气候类型
湿润暖温带气候类型
寒温带气候类型
3.1热带多雨气候
3.1.1热带雨林气候
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平原低地。
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mm以上,每月的降水在60mm以上。
全年平均气温25-28C,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
天然植被为热带雨林。
可可、橡胶、椰子、咖啡等。
部分地区可以种植香蕉、甘薯、水稻。
如:
刚果盆地、亚玛逊盆地、喀麦隆等
3.1.2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位于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的潮湿草原地带
降水量一般600-1500mm,集中于夏季
植被景观多为热带稀疏森林草原或小灌丛草原景观
适宜羊牛等反刍动物,以草原放牧为主的畜牧经济地带。
如新加坡、乌干达、澳大利亚
3.1.3热带高原气候
世界高山气候类型多样,因高山的高度、坡度、湿度、热量等而不同。
热带高原从海拔1000米之上,可以分布森林、草原、荒漠、岩石等多种景观
热带高原的垂直农业类型丰富,如喜马拉雅山脉。
3.2干旱气候类型
3.2.1干旱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大多分布于潮湿的热带稀树草原与热带灌木干草原之间的狭长地带。
如南部非洲、印度南部、澳大利亚北部、墨西哥北部。
降水量300-600mm,一般集中在3-6个月内,才可以进行不用灌溉的种植业
主要农作物是极抗旱的谷子、花生、棉花、菜豆等粗放耕作以及畜牧业
3.2.2热带干旱灌丛草原气候
年降水量100-300mm,是旱作农业的分界线地区,主要从事粗放的放牧业
灌溉农业受到气候干旱与地下水不足的制约,只有1-4个月的相对湿润月。
西南非洲、印度西北部、澳大利亚北部、索马里、埃塞俄比亚等
3.2.3典型草原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热带与温带气候之中,通常没有农作物业,而是优良的牧区。
干旱热带灌丛草原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但典型草原的降水大部分集中在冬季,往往夏季牲畜受旱而迁移,因此必须依赖水利发展草原牧业
美国中部山区、北非国家、西班牙中部高原、俄罗斯中部、中亚的大部分地区
3.2.4干旱荒漠气候
降水量低于100mm,沙漠环绕,植被稀少或荒芜
景观会出现极耐旱稀疏植物、人工绿洲以及矿产资源工业区等,几乎没有自然的种植业,但在比较湿润的地区有固定的畜牧业。
3.3湿润暖温带气候
3.3.1亚热带夏季干旱气候
地中海、黑海沿岸、美国加洲、智利等地区
降水量一般500-800mm,雨季一般在冬季。
但冬季温暖、夏季干旱却不利于农作物。
种植业只能在11-3月之间。
夏季要发展灌溉农业。
一般种植果树、葡萄、橄榄等。
3.3.2亚热带夏季湿润气候
世界主要的种植业集中分布地区之一
气温不炎热,夏季降水较多,雨热同季。
夏季可以种植喜温作物,一年两季或三季
中国南方、日本、澳大利亚东南部、美国东南部、巴西等地区
3.3.3海洋性夏季凉爽气候
广泛分布于欧洲国家范围内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四季如春
有利于发展牧草与养牛业,牧业发达
种植业主要以喜凉作物为主,甜菜、马铃薯等,玉米、水稻依赖进口
3.4寒温带气候
3.4.1夏季温暖气候
降水适中,冬季较冷,夏季温暖,是世界玉米集中产区。
中国华北东北平原、美国中部平原、朝鲜半岛北部以及日本北部等。
3.4.2夏季凉爽气候
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漫长寒冷,夏季凉爽。
农业以饲料作物与养牛业为主。
日本北海道、北美洲、中欧以及北欧地区。
4农业类型与分类标准
4.1按农业史划分
1.原始农业
2.现代农业
3.传统农业
4.近代农业
5.后现代农业
6.未来农业
4.2按地形地理气候特征分类
平原农业
山地、丘陵农业
绿洲农业
保护地农业
4.3按土地经营规模分类
大规模:
人均耕地500亩以上
中规模:
户均耕地50-500亩
中小规模:
户均耕地15-50亩
小规模:
户均耕地15亩以下
4.4按社会功能或生产目标划分
产品农业
休闲农业
艺术农业
4.5技术特征
粗放农业
集约农业
雨养农业或旱作农业
灌溉农业
牛耕农业
混合农业
机械化农业
5 当今世界农业基本类型
原始自然农业
传统自给农业
小规模集约农业
现代化商品农业
5.1原始自然农业
游牧制(nomadicherding)
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东非和南非草原、亚洲西部、中国西部牧区等区域
撂荒休闲农业(shiftingfarming)
主要分布在人少地广落后农业区
非洲、东南亚、拉丁美洲以及中国西南、西北贫困山区
5.2传统自给农业
(1)牧场制农业。
主要起源并盛行于近代欧洲以及美洲、澳洲等草原国家以及移民地区。
(2)雨养旱作农业(rainfedfarming)
东南亚、地中海、拉丁美洲等区域
5.3 小规模集约农业(intensivefarming)
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等东南亚国家,至今依然养活占世界约60%以上的人口
5.4 欧洲中等规模现代农业
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等东南亚国家,至今依然养活占世界约60%以上的人口
5.5 现代化商品农业(modernizedagriculture)
世界各地区自然条件与农业类型
东亚区
1、以小农家庭经营为主,户均耕地0.5-2hm2,除日本和中国台湾外,多数属于传统半自给半商品农作制阶段
2、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高;
3、历史上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是一个短腿;
4、水田农作是一个重要特点.
东南亚区
1、气候高温潮湿;
2、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森林覆盖率达55%;
3、经济不发达,全部为发展中国家;
干旱区
1、小农经济为主体,总体上属于原始和粗放传统自给农业阶段;
2、农业差距大;
3、以种植业为主,农区畜牧业为家族生计的重要辅助来源。
中南非洲区
1、历史上以原始游耕制和传统的小农粗放农作制为基础,当前仍然以小农家庭经营为主体;
2、投入少、产出少,生产力低下;
3、整个非洲灌溉面积1300万hm2,只占耕地的7%,化肥使用量仅为22kg/hm2,只为全世界平均投入量的1/5。
2001年谷物单产只为1240kg/hm2,人均谷物占有量仅143kg,只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种植业为主体,畜牧业处于辅助地位。
4、生态仍然处于破坏阶段,森林滥伐,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
拉丁美洲区
1、经济上属于发展中国家,农业总体上仍处在传统农作制阶段;
2、集约度中等,不及亚洲,但高于非洲;
3、农牧结合比较普遍,畜牧业比亚洲、非洲要发达;
4、大部分为热带亚热带气候,出口多;
5、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欧洲区
1、普遍实行现代集约农业;
2、集约利用土地,实行农牧结合;
3、在农田上实行人工种草,并纳入轮作;
4、由西向东,由西欧-中欧-东欧,随着降水量的减少及社会经济条件变化,农业由集约走向粗放。
北美区
1、大规模的现代高效农业;
2、农业结构均衡,实行农牧结合;
3、农业的区域化与专业化;
4、农业经营的社会化和一体化。
大洋洲区
1、多样性;
2、现代化的旱作粗放农业是主体。
中国主要农业类型及分区
1、东北平原山区半湿润温凉雨养一熟农林区
分布区域
黑龙江、辽宁、吉林及内蒙古东北地区
农业特点
1、大多数实行半集约半机械商品农作制
2、农业开发历史晚,耕地面积较大
3、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以玉米带著称
4、历史上畜牧业发展缓慢,近年发展加快
发展方向
1、建设农林牧均衡、协调、持续发展的农业
2、进一步增加投入,改粗放或半集约农业为集约农业
3、平原以农为主,仍然开展雨养农业
4、进一步开发黑龙江、松花江及辽河水系的水资源
2、黄淮海平原半湿润暖温灌溉集约农业区
分布区域
京、津、冀、鲁、豫、苏北、皖北
农业特点
1、实行半集约半商品的传统农作制,是粮棉油猪牛基地;
2、是我国著名的小麦带、夏玉米带和棉花带;
3、长期治理土、水、盐碱、瘠薄、旱涝,农业已由粗放低效向精细持续发展
发展方向
1、农业进一步向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2、进一步改善土、肥、水、电、路、信息、市场等基础条件,实行农业的持续发展;
3、作为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的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农民增加收入困难的挑战
3、长江中下游及沿海平原丘陵湿润中热水田集约农作区
分布区域
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皖中平原、太湖平原、长江三角洲等
农业特点
1、是我国第二大农业区,半集约半商品农区;
2、水田、高产、多熟、多样;
3、集约化程度高,需要较高的水、肥、人畜力和农机投入
发展方向
1、以沿海沿江为中心,大力发展外向型现代农业;
2、进一步搞好农业、农田、农村基本建设;
3、粮猪商品主产区要调整结构,增加商品的多样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二、三产业
4、江南丘陵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原始 农业 传统 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