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12册第1单元表格式电子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3754977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3.50KB
人教版12册第1单元表格式电子教案.docx
《人教版12册第1单元表格式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12册第1单元表格式电子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12册第1单元表格式电子教案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本组教材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专题编写,包括精读课文三篇,略读课文一篇。
1、文言文两则2、匆匆3、桃花心木
4、顶碗少年5、手指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情感
态度
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
得人生的启示。
知识
技能
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
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过程
方法
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
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编的5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本组导语点出了“人生感悟”的专题。
由于学生对人生的哲理缺乏实际的
生活体验,教学本组教材时,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
感悟,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含的道
理,获得人生的启发,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
交流做好准备。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单元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课文的教
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一单元教学小结
课时教案A
第一单元第1课第1、2节授课时间月日
课题
1、《文言文两则》
课型
精读课文
教
学
目
标
情感
态度
能从课文中领悟到做事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知识
技能
1.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背诵课文。
2.能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3.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过程
方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1、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背诵课文。
2、能从课文中领悟到做事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
设计
思路
一、读名言导入新课
二、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三、读通课文,理解意思
四、读熟课文,明白道理
教学
准备
教师
布置预习
学生
预习课文,查阅有关孔子、孟子的资料。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第课第节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自子舆。
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原文如下:
“孟子曰: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课时教案B
教师主导活动设计
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效果与反思
第一课时
一、读名言导入新课
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投影片)
1、三人行,必有我师。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时习之。
二、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师:
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师小结:
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
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
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三、读通课文,理解意思
1.师范读课文。
四、读熟课文,明白道理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学习第30课《两小儿辩日》
二、明确目标
我们已经学过文言文《对弈》,你能结合学习文言文的体会和本课要求,说说这篇课文我们该完成些学习任务?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明确重点学习任务)
三、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用查字典或联系旧知识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
3、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4、刚才你们已经深入理解了内容,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吗?
5、指导背诵课文
6、总结全文。
重点总结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所用方法,充分肯定学生见解,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
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
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1.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2.讨论交流。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
3.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语气。
4.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5.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6.讨论: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
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
7.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
1、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练习背诵;
2、(表演作业)分小组、分角色,演课本剧;
3、(搜集作业)搜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语故事:
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
(1)、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
(3)、谈课文大意。
(1)、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2)、小组交流
a、重点理解分歧较大的词句以及不懂的问题。
b、小组内质疑、解疑。
c、汇报讨论,交流情况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同桌互说。
(4)、指名说。
(5)、想一想:
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6)、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引发学生争辩,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
(7)、大家再读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读出来,齐读课文。
学生自由组合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指导学生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表演出来。
(1)、理解课文结构,即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自己背诵课文,比比谁背得快,背得巧。
(3)、指名背诵,说方法。
(4)、集体背诵。
课时教案A
第一单元第2课第1、2节授课时间月日
课题
2、匆匆
课型
精读课文
教
学
目
标
情感
态度
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
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知识
技能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过程
方法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1、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教学
设计
思路
一、问题导入,初步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个性感悟,交流感受
四、读书体会,感悟写法五、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教学
准备
教师
布置预习收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学生
预习课文,查阅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资料。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第课第节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一生勤奋写作,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
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2、评论朱自清的资料摘录
(1)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2)“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本国的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叶圣陶《朱佩弦先生》)
(3)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的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
(4)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
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
(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
课时教案B
教师主导活动设计
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效果与反思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初步感受。
1、师提问:
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读书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要读正确读通顺,注意读好标注拼音的词语,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2、教师指导问号的读法。
大家看“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教师范读.
3、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三、默读课文,个性感悟,交流感受。
出示读书要求:
默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
边读边随着作者的描写,想像文中描写的画面。
四、简介作者,加深感受
师随机补充。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深入学习,读懂课文
预设: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
这一段应该怎样读呢?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感受入手,指导朗读。
4、师: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想像到了什么?
作者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二、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
默读课文,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
教师随机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
随机出示朱自清本人对写文章的感受:
——“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
”
——谈描写“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拆穿来看”,“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的秘密”,只有这样“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
”
出示要求:
三、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四、抒发感受,积累运用。
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对时间的流逝也有了自己的感受。
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出自己现在最想说的话。
可以引用刚才交流的一些名言警句。
四、分层作业,课外延伸。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让学生大胆猜想。
(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
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
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
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
)
(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接读课文,教师和学生评价。
学生模仿读这一问句,并练读类似的句子。
(让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从整体上了解。
)
(1)、学生默读课文。
读完以后,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你想像到了什么?
说说自己读文章以后的感受。
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简介作者情况。
1、自由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提出问题
2、全班交流,老师相机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句子。
想像作者当时的心情,还要加进我们自己的感受。
鼓励学生讲出自己和时间有关系的一些故事。
3、自由读,指名读。
指名说,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1)、学生默读课文
(2)、汇报交流,感受语言。
(3)、你认为作者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引导学生找到: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
(体会句式的运用)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
(4)、个性解读,朗读交流
默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然后大声朗读画出的句子。
交流:
把划的句子读出来,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老师和其他同学评议并示范。
(这里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共性的基础上,体现自己对文章语言的个性化理解。
用朗读的手段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抑扬顿挫来自情感的浓厚,而不是简单的停顿重音。
)
(5)、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故事拿出来,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练写,全班交流。
(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语言,用情感支配语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写文章的本质。
)
(用这些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匆匆,为下面学习文章打下基础。
)
(因为这篇文章中的问句比较多,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读好一个问句,其他句子学生也会受到启发,从而能读得更好。
)
(让学生逐步掌握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从整体到部分理解课文。
)
(让学生精读课文,在感受全文、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读懂文章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
)
(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合作设计读好一句话,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方法,并且是个性化朗读。
)
(用身边的人和事,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积累,对时间匆匆可以感触更深)。
(让学生的评价和名家的评价互相对照,一是给学生成功感;二是让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规范起来,不能漫无目的;三是从不同的侧面为学生提供思想的借鉴。
)
课时教案A
第一单元第3课第1、2节授课时间月日
课题
3、桃花心木
课型
精读课文
教
学
目
标
情感
态度
使学生感悟到作者借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
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心理。
知识
技能
1.学会本单元9个生字,掌握“枯萎”“汲水”“依赖”“一旦”“一番”“锻
炼”“优雅”“勃勃生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
方法
通过各种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使学生感受到人生之美在于能经得起生
活的考验,在于学会自立、自强。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
刻道理。
难点:
1.种树人给树苗浇水的时间为何没有规律?
浇水量为何不一定?
2.为什么说: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
教学
设计
思路
一、直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自主学习,理解感悟
四、深入探究,明白道理五、拓展实践,训练能力
教学
准备
教师
布置预习
学生
预习课文,查阅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第课第节
3、桃花心木
种树:
浇水不定时、不定量长成百年大树
人:
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桃花心木
常绿乔木,高可达25米,树皮淡红色。
春夏开花,种子有翅,原产南美洲,我国南部也有栽培。
其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是造船、家具的优良木材,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
课时教案B
教师主导活动设计
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效果与反思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
(板书:
3桃花心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自主学习,理解感悟。
1.抓段落,谈感悟。
2.抓句子,谈感悟。
着重理解以下句子:
(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
(2)“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
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
(3)“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
3.抓品读,促感悟。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主动探究,悟道理。
1、重点探究: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我”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二、拓展实践,练能力。
三、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萎”“锻炼”等字。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喜欢的部分,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在学生畅谈自己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再组织学生讨论,谈感受,谈见解。
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比赛读。
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2、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何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记忆生字,练习书写
课时教案A
第一单元第4课第1节授课时间月日
课题
4*顶碗少年
课型
略读课文
教
学
目
标
情感
态度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
功的道理。
知识
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7自然段。
过程
方法
学生在自主独立读书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
方法和表达顺序。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
道理。
教学
设计
思路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三、再读课文,了解心理
四、深入学习,感悟内涵
教学
准备
教师
布置预习,准备一杯水和几枚硬币
学生
预习课文,查阅资料。
课时板书(场地)设计第课第节
4、顶碗少年
失误——努力 失误——努力 ====成功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课时教案B
教师主导活动设计
学生主体活动设计
效果与反思
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准备一杯水和几枚硬币)在上课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谁愿意上前面来演示一下,把硬币放在水面上保持5秒钟不掉下去就表示你成功了。
大家都看到了,无论你是经过几次最终我们都成功了,这个实验也就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只要你敢于不断地去尝试、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
)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2、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三、再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四、深入学习,感悟内涵
1、自由读第一部分
2、自由读第二部分,理解句子的含义。
3、指导用词语造句:
座无虚席
五、指导朗读、背诵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背诵6、7自然段
请学生上前演示,有不成功的就多给几次机会最终一定要成功
1、自由读课文(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
4、默读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一部分:
1——5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
6、7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指名回答。
(1)、思考:
顶碗少年失败了几次,失败后他是怎样做的?
最后怎样了?
(小组讨论学习)
(2)、画出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情景,说说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指名回答。
(3)、找一找:
“一叠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每一次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小组讨论学习)
“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
”
(在小组内结合课文理解、讨论,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情况来说出自己的感受。
)
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独立练习,同桌互背,全班背诵。
课时教案A
第一单元第5课第1节授课时间月日
课题
5、手指
课型
略读课文
教
学
目
标
情感
态度
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的道理。
知识
技能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
方法
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中
得到启示的习惯。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难点:
领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
设计
思路
一、谈话导入,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12 单元 表格 电子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