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承.docx
- 文档编号:23751084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164KB
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承.docx
《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承.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承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承(总9页)
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承
传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主流,在中华大地传承了几千年。
语文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它不同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古诗文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
对于古诗文的学习,除了落实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外,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理解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修养,积淀民族文化的底蕴,使传统文化得以很好的传承。
传统文化这笔财富如何能成为中学生所认识、了解,并被他们接受、传承和发扬,就要取决于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自身的专业修养。
教师不单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继承者,而且更重要的是做好传播者。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更新语文教学观念。
在语文教学中,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渗透进去,在保障语文教育为主的情况下,有机的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既学到语文知识,又学到传统文化知识。
如教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时,教师可根据现在有些学生总借口学习太苦、太累而不思进取,甚至放弃努力的现象,引导学生将自己现在的学习、生活和过去学生的处境作对比。
这样学生在对比中就会发现,要想学有所成,必须有顽强的毅力,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和乐以忘忧的品质。
并从文中作者求师之难的情节中,了解古人尊师的传统美德。
进而得出结论:
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这样,让学生从古人身上感受到优秀的学习品质和思想品质,并将这种品质传承下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要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让学生对学习古诗文不再有畏难情绪,就要培养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机引领他们诵读诗句。
如,看到春天到来,就引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看到花朵凋谢时,就会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遇到学生灰心丧气时,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劝慰;当学生面临抉择时,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激励。
这样一来,学生们既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又能引导他们认识人生价值,强化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健全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使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不仅停留在朗读和背诵层面,延伸了学习的外延,使学生对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作为语文教师还要带着学生们去欣赏一些流传千古的文化作品。
因为各类文学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
教材中选录了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片段:
如《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等。
这些选录的作品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不仅显出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而且充分反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小说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特征,也为后人继承前人遗产,创造新的诗歌样式,文章样式,繁荣传统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用新的眼光,新的方法钻研教材,通过认真分析去发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有的放矢的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从书本中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
引导学生进行古诗文鉴赏时,不但要注意感受其形式方面的美,而且要激发学生深层的学习动机。
如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学生不仅欣赏了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雄伟景象,也领略了“迁客骚人”,一明一暗,一悲一喜的览物之情。
但对文中的疑难问题探索时,同学们产生了分歧:
有的同学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反映了范仲淹盲目“忠君”的思想,他是在维护封建帝王的统治,应予以批评。
有的同学则认为评说范仲淹不应脱离他所处的年代,因为在封建社会,皇帝代表国家,如果身为臣民一遇不悦就起“二心”,那国家岂能长治久安,两种意见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在这时,教师引导并鼓励同学们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展开辩论。
甲方慷慨陈辞:
当时的封建统治者荒淫无度,无法识别人才,许多有志之士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一贬再贬,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
干脆学习陶渊明、吴均等,既然仕途不如意,不如遁迹山林,避世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乙方也毫不示弱:
《论语》中,孔子用“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出师表》中的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学生们在激烈的辩论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使传统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承。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学生除了落实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之外,更重要的是充分理解了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中增长知识,洗涤心灵,提高修养。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当代教育的主要任务,作为语文教师,任重道远,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传授一些传统知识外,主要是结合语文教学,在讲授语文文化时认真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涵,有的放矢地传承优秀文化,使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自觉地去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
在古诗文的学习中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刘萍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这也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
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古诗文教学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将古诗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注意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阅读古诗文,可以和古代文人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
闲适淡定的陶渊明,怀才不遇的韩愈,乐观豪放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安贫乐道的刘禹锡,洁身自好的周敦颐,豪放旷达的苏轼,……他们向我们呈现他们整体的人格、气质、风骨。
引领学生同传统文化进行对话,同古人进行心灵的沟通,感悟人生真谛与宇宙哲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提高他们对人生的洞察力与感悟力,这样可以使这些青少年人性发现,名利心淡泊,灵魂净化,品德高尚。
让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中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开展了“亲近古诗文”系统工作,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
并采用以下对策:
①要求学生每天语文课前诵读一首古典诗文。
②每周写一张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习作;读一篇经典文言散文。
③每月举行一次班级古诗文学习沙龙,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
④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名联书法荟萃等);并进行一次测试。
此活动的开展,旨在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克服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等不良倾向。
我们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五千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到底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什么东西,以及如何来弘扬呢?
这就是我们语文工作者的责任了。
我们最主要的阵地就是课堂。
第一,在强烈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来进行古诗文教学,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比如:
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不仅要讲解课文,要让学生自然联想到我们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还要将思维很自然的涉及到“三苏”;学习《陈涉世家》不仅让学生知道陈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的不凡抱负,还要了解司马迁遭受宫刑并完成《史记》的过程;学习《武陵春》,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有个“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伤感的李清照,还要知道曾经的女词人也有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欢乐生活,使学生们了解李清照的变故。
只有这样,古诗文教学才会更有意义,更有趣味。
第二,在古诗文教学当中我们要注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让学生深刻体会并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
诗文中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
读罢《〈论语〉六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铭言;背诵《鱼我所欲也》中“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使得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学习《岳阳楼记》,让学生懂得,作为年轻人不仅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更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第三,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古代“英雄形象”及优秀个人品质的弘扬,以此来极力鼓舞学生,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和素养。
在历代古文中不乏塑造或体现优秀人物形象的精华篇章。
如:
《出师表》中的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忠心耿耿,《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爱莲说》中的周敦颐“予独爱莲指出淤泥热不然”洁身自好,《饮酒》中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闲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等等。
在讲解这类课文过程中,注重文章中心人物或作者中心思想的弘扬,以此来熏陶、激励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情操,让他们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四,从文学艺术上,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学艺术。
我们在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过程中,要从多方面进行弘扬,充分发掘一篇古诗文的艺术内涵,使之大放异彩。
比如:
我们要从语言方面来鼓励学生学习并体会优秀的辞藻,看看古人是如何创造出如此优美的句子的,从中汲取艺术养分。
《小石潭记》就是一篇在语言艺术上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古诗文。
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如此优美的语言,如果不注重去体会去感受去学习的话,那就是一种浪费。
此外,一篇好的古文,必须有上乘的思想内容,缺乏灵魂的文章不会成为优秀的篇章。
因此,我们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还要注重文章思想内容的学习,看看作者的思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作者的思想内容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写文章怎样才能塑造出如此之深的思想高度。
我们在学习《出师表》这篇文章时,正是要深刻体会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忠君思想。
我们还要注重从文章的写法上、结构上、修辞上等等来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只有这样真正作到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
品味文章的韵味美、音乐美。
吟诵、熟读、背诵是传统语文教育基本的读书方法。
要求学生明确了诵读的重要性,就会充满热情的投入其中,品尝大量诵读带来的甜美滋味。
第五,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等资源积极查阅资料,主动了解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教师在授课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需要了解掌握的有些是零碎的,只靠教师的课堂讲解显然是不够的。
比如我们在学习《五柳先生传》时,教师在课前就应当让学生去查阅资料,看看陶渊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官场是怎样的。
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让学生去了解苏轼为什么去到密州做太守,知道他因为在朝廷内和王安石等主张变法派不合才遭贬。
我们不单单是为了教学某一篇古诗文的识读背诵,我们要站在一个认知的高度,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初中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
古诗文教学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极其必要的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更有助于加强其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修炼和熏陶,学生在无形中提高了语文素养,培养了审美情趣和自由意识,也形成了高尚的人格。
正如魏书生所说,“从思想到行为,从行为到习惯,从习惯到命运”。
随着学生思想认识的逐步加深,古典文学精华,必将从学生头脑中渗透于他们的思想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里!
总之,古诗文的学习中对人文精神的关注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精彩,让学生的精神更为丰富,让学生的心灵更为充实,让学生的目光更为敏锐。
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中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得我们的学生将会更加真切的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自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文化 古诗文 教学 中的 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