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厍的文物古迹任星火.docx
- 文档编号:23749593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90.06KB
北厍的文物古迹任星火.docx
《北厍的文物古迹任星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厍的文物古迹任星火.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厍的文物古迹任星火
北厍的文物古迹
任星火
午梦堂遗址
在叶家埭村(今属黎星村)河北西首,位置在318国道以北约100米,北厍至黎星的厍星路以东约200米处。
午梦堂是明代叶绍袁一家的居所总称(因叶绍袁将一门唱和之作结集为《午梦堂集》),《吴中叶氏族谱·园第》:
“午梦堂在分湖北滨,工部主事仲韶公所居”,宅第面积总计有30余亩,内有午梦堂、清白堂、绣垂馆、芳雪轩(叶纨纨闺房)、疏香阁(叶小鸾闺房)、谢斋(叶家读书处)、秦斋(叶绍袁、沈宜修夫妇寝室)等建筑多幢,另有墙门、官弄、庭院、池塘和假山等,环境布置优美,门前的河边有旗杆石13对半,所有旗杆上的旗一齐升起时能映红半个分湖。
明亡后,叶绍袁率子离家流亡,其余族人散迁各地,又遭兵火战乱,房屋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段段瓦砾碎砖。
遗址处尚有午梦堂当年遗物二件。
疏香阁腊梅。
叶绍袁一家清贫自居,以梅花喻志,沈宜修更有七绝《梅花诗》百首,尉为大观。
疏香阁前种有数株梅花,疏香阁名即由此而来。
现遗址处有一株红蕊腊梅,高约3米,树冠直径3米左右,据历代口耳相传,这株腊梅为叶小鸾当年手植。
叶小鸾生后六月,寄育舅家,十岁时回到父母家中,回家那天,植梅花一株以为纪念。
这株腊梅历近四百年的风雨依然老树虬枝,在寒风中吐蕊开放,常年不败。
太湖石。
腊梅的根部周围,拥立着数块形态奇异的太湖石,在遗址宅基四周,也还有散落,叶绍袁《自撰年谱》:
“崇祯五年(1632),夏天大旱,湖水为涸,湖底垒垒耸迭,俱太湖石……取载而归,儿女好事,摛辞而记。
”这些太湖石,是从分湖中取回的,叶小鸾的散文名篇《分湖石记》,所记即此。
午梦堂遗址和疏香阁腊梅已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
与遗址有关的遗物二件。
柳亚子树“叶小鸾之墓”的墓碑。
崇祯五年(1632),叶小鸾于婚前五日病逝,年十七岁,当时家境已趋贫困,其棺木未能入土,8年后,权厝于大富圩宝生庵后的荷花池北,又50年后,寓居横山的六弟叶燮来葬无后之姐,始为封筑,位置在叶家埭东南一里许的大富圩,今318国道北侧张家港水闸偏后。
《砚缘集录》记:
清咸丰五年(1835)大兴人王寿迈任吴江县令,修葺墓地,墓前立碑,书“有明仙媛叶氏小鸾之墓”,碑石刻六百余字《重修有明仙媛叶琼章墓记》。
1923年,柳亚子与南社社友沈长公偕访叶小鸾墓,在荒坟前树碑植梅。
建国后的五十年代末,开掘太浦河,修318国道,因土方不够,叶小鸾墓被挖掉,存一水潭。
1982年文物普查,柳亚子所树墓碑被发现,此碑为花岗石,长1.42米,宽0.34米,厚0.20米,此碑现保存于北厍文化站。
圆通庵残碑。
圆通庵位于叶家埭东北约一里的大港上村,叶绍袁撰《湖隐外史祠寺》:
“圆通庵在宝生庵东北,元至正中,故有此庵。
老衲大远,即其旧址重为楚邱,殚极勤瘁,椓槖成之。
余为《碑记》”,此庵建造时得到叶绍袁祖母和母亲的资助,建成后为叶氏家庵。
甲申之变后,清顺治二年(1645)旧历八月,叶绍袁带四个儿子离家流亡,行前曾往圆通庵祭告辞行。
圆通庵于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改建仓库,后又拆毁作社场,1982年文物普查,圆通庵残碑被发现,青石质,已断为上、下两段,下段又断为左右两片,上段未能保存,下段现保存于北厍文化站,长0.8米,宽0.6米,厚0.3米。
午梦堂陈列馆
名绿荫堂,又名树萱堂,为分湖柳氏所建清代宅居。
分湖柳氏为避战乱,自浙江慈溪迁入,一支居东村,一支居北厍港(镇区),其第十一世柳昌霖,举清同治庚午科孝廉,娶同里镇金氏女,生二子,柳昌霖所建宅第,俗称柳家墙门,规模较大,堂楼亭台花园俱全,最著名的即是绿荫堂。
柳昌霖次子柳文海无意经商从政,《柳氏家谱》:
“于民国五年(1916)迁苏州干将坊”,不久后,遭火灾而毁,民国八年(1919),柳文海于绿荫堂西侧重建新堂,为怀念母亲金氏,取名树萱堂,后人亦称新厅。
现同里镇重点旅游景点嘉荫堂,是柳昌霖长子柳文潮之子柳炳南移居同里后,于民国十一年(1922)建,此堂名为纪念绿荫堂。
绿荫堂在建国初期,曾作为小学的校舍,上世纪60年代起,先后为北厍乡(镇)党委、政府的办公用房和招待所。
因多次改装修理,施工时未采取保护性措施,至90年代已破败不堪,成了危房。
得益于方兴未艾的午梦堂研究,2000年初,经镇文化站申请,镇党委、政府将绿荫堂拨给文化站,当年6月开始修葺,多处收集旧式门窗和木料,修旧如旧,恢复原貌,此楼为五开间二层楼房,单层面积约150平方米,楼下沿走廊满堂落地门窗,楼上门面底座装有镂空栏杆,上配全木结构老式窗页,庭院里原有砖石所铺设的“古瓶”、“五福”等图案,整修一新。
现楼上是午梦堂陈列馆,上楼即能看到费孝通为午梦堂陈列馆开馆题写的“分湖诸叶,叶叶交辉”题辞,据镇志办的同志介绍,当年陈列馆预展时,时任吴江市委书记汝留根冒雨前来参观,工作人员请汝书记题辞,汝书记谦虚地说,自己不够资格,需请费老这样的人来写,汝书记亲自打电话到北京请费老题辞,费老也很快把题辞寄来。
楼下是镇图书馆。
西方庵和西方庵碑
在叶家埭北不足五里的大义村南厅,初建无考,由村民海如舍宅而建。
明时庵主德安,法号净心,与叶绍袁之母过从甚密,崇祯七年(1634),德安约请叶绍袁撰文、沈宜修书写《西方庵碑记》,勒石树碑,置于庵内。
西方庵共二进,三开间,分东、中、西三房,田产共15余亩,碑记全文约400字,具体记述该庵的来龙去脉,最后注明庵属所有田产面积和座落地址,并注“长洲弟子章堪镌”,从某种意义上说,碑记起到了法律文书的作用,使庵产得到有效保护。
因此渊源,明亡时,叶绍袁率子离家,将家中女眷悉数寄于此庵。
新中国建立后,庵中女尼逐渐迁出,上世纪60年代庵毁,原来的门墙和东面两间耳房尚存,西侧耳房已重建。
西方庵碑石至今完好无损,“文革”时期曾被视作“四旧”,有人曾想将碑上的文字磨掉,但石质坚硬未成,才得以保存下来,此碑用整块青石凿成,高1.7米,宽0.78米,厚0.3米,“西方庵碑记”五字,以篆字书额,碑文为楷书,端庄秀丽,有金石气,此碑现仍保存在西方庵旧址。
胜秀桥
在大胜村,318国道北约500米,初建无考,由柳亚子的祖上捐钱修筑,跨向南北,西200余米为柳亚子故居遗址。
大胜村南半里许有一村名来秀里,南宋诗人陆秀夫曾到此寻根而得名,元朝时,来秀里陆家是分湖一带著名的文学世家,柳氏为了在文学上超过陆家,建桥时取了此名,柳亚子的祖父柳树芳的《胜秀桥》诗句:
“多事争墩较短长”,诗后自注:
“胜秀桥在大胜村以别于来秀桥故名”。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僧觉修募化重建。
东西桥额为花岗石,阳文楷书“重建胜秀桥”五字,东面桥联为“鱼虾足游钓,风月细平来”,西面桥联为“古佛祠边众生普渡,太平庄上君子攸行”。
现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
“怀清履洁”石牌坊
在东浜村,大胜村东北约300米。
清乾隆丙寅年(1746)冬月建,庚戌年(1790)春月修,为生员沈大焕妻吴氏立,牌额刻“怀清履洁”四字,额下文字已无法认清,我曾于1999年在村民的帮助下,爬上去辨认额下文字,大约有十来个字,只能依稀看出一个“吴”字。
牌坊高7.32米,宽2.26米,花岗石条石砖块混合结构,紧靠着东面的一幢二层楼的民居,只是二层东北角被大风吹落,成残缺,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
内省堂
在镇区南港河东,明万历年间监察御史李某所建,后归潘氏,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时,分给村民居住。
建筑共三进,现存最南一进,一排五开间平房,硬山头九路头,正厅3间,耳房2间,砖木结构,比一般的民居略高一些,石库门式墙门,其青砖所建的雕花门楼上,砖雕门额“绪赞东阳”为明书画家董其昌所书,楷书阳文,清晰可见,所饰“凤穿牡丹”图案有损,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与同里退思园异曲同工。
张应春烈士墓和张应春故居
张应春烈士墓。
在黎星村北莲荡滩,318国道以北约100米,与午梦堂遗址遥遥相对。
1927年4月,张应春(秋石)于南京遇难,1928年,柳亚子寻秋石遗骸不可得,请于右任题写“呜呼,秋石女士纪念之碑”,营建衣冠墓,1931年筑成,入葬时,梳妆盒代首,还有帽子、衣裤、鞋袜等遗物,坐南朝北,面对莲荡。
1981年,北厍乡党委把原不足30平方米的墓地,扩展为1052平方米。
1986年,烈士墓西侧新建张应春烈士纪念室,1992年,纪念室院内立汉白玉张应春烈士半身像,像座正面花岗石上镌张爱萍将军题字“张应春烈士永垂不朽”,背面为吴江县人民政府所立碑文,同年4月,纪念室改为纪念馆,由陆定一题“张应春烈士纪念馆”,总面积达7030平方米,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张应春故居。
在黎星村葫芦兜东,民国时期所建民宅,现存平房3间,南向,为硬山头五路头砖木结构,建筑面积60平方米,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廊棚
北厍形成集镇,在明中叶以后,依水而成,河北为上塘街,河南为下塘街(又因南港河分东西两区),现统称厍源路。
江南水乡多雨,街道多建廊棚供行人避雨,几无天日。
廊棚随集镇规模的扩大而逐步形成,大小、形致、高低不一,大多为砖木结构,总计长度800余米,大体可分三种类型。
下塘街多民居少店铺,廊棚沿河而建,东段梅家墙门一带,住户较富裕,深宅大院,高墙阔门,廊棚也比较高爽气派,沿河驳岸有条石作基,粗大的圆木作柱,高可3米,西段人家的廊棚相对低矮,略显单薄。
上塘街分成二类。
水阁桥往西为集镇闹市区,沿河为临水店铺,鱼行、茶馆、旧货行、糕作场等林林总总,市声喧嚣,街道较窄,仅容二人并行,两侧均为店铺,下层开店,上层住人,廊棚在街道店铺上方,成跨街楼的形式,楼上住户可隔街通话递物。
水阁桥往东民居较多,店铺廖廖,廊棚低而宽畅,遮盖街道两侧。
可惜,随着改革开放和老街改造,廊棚被逐步拆除,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廊棚已荡然无存。
顺便说说,廊棚是江南水乡小镇共有的风景,黎里、芦墟、同里等镇,仍有少量保存。
(作者简介:
吴江市松陵高级中学教师。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物古迹 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