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按章节整理小抄.docx
- 文档编号:23747665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71
- 大小:61.94KB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按章节整理小抄.docx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按章节整理小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按章节整理小抄.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按章节整理小抄
2013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逐章逐节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学生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教师指导地位,关键作用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主要体现为: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因教学质量而变化。
(2)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教学过程还要根据教师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以及教学媒体和环境情况而加以调节。
(3)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进行而侧重于不同方面,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
(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
1.总论
2.学生与学习心理
3.教学与教师心理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教学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
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学科心理学、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程序教学斯金纳和教学机器、信息论的思想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CAI、人本主义课程改革罗杰斯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
主动性研究,
反思性研究,是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合作性研究,
社会文化研究。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包括两个层面(认知、人格)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一,连续性与阶段性。
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可逆,不可逾越)
三,不平衡性。
(同个体不同系统发展速度不同,同一系统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同)
四,差异性。
(不同个体发展速度不同,最终水平不同)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
少年期(11、12岁~14、15岁)
青年期(14、15岁~25岁)
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相当于初中,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2、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有意识的控制)显著增长
3、独立性意识强烈
4、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与认同增强
5、道德行为更加自觉
青年初期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
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
2、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
3、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
4、意志的坚强型与行动的自觉性由较大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1、纵向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
2、横向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二)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岁口头语言
4岁形状知觉
4-5岁书面语言
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鸟类的自然属性时,发现了“印刻”现象。
——提出了关键期理论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瑞士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
思维不可逆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守恒是指客体外形变化,但其特有属性不变)。
思维仍需具体事物支持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1.命题之间关系
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考虑命题与经验的真实性关系,命题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能推论多个命题间的关系
2.假设-演绎推理
上课……归纳推理具体-》抽象
做作业……演绎推理抽象-》具体
3.抽象逻辑思维
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
4.可逆与补偿(天平的平衡)
5.思维的灵活性
不刻板地恪守规则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皮亚杰)
教学内容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同化能力,又有促使其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关于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维果斯基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过快拔苗助长
过慢不利发展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一)人格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初高中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1.家庭教养模式
鲍姆宁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
2.学校教育
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影响
3.同辈群体
1)强化学习社会行为
2)提供社会模式或榜样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包括三种成分:
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最原始3岁少年期成熟青春期(理想自我,现实自我)
1、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一切社会环境因素对人发生影响,均必须通过自我意识的中介而发生作用。
因此,自我意识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场独立与场依存
沉思型与冲动型(以反应时间与精确性为标准)
辐合型与发散型
(二)智力差异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1936年,美国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儿童智力量表(Wl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
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
1、个体差异
常态分布(钟形分布)
儿童智力量表6个言语问答6个动手操作(两儿童分数相同,构成可不同)
2、群体差异。
1、男女总体水平相当,男性分布离散程度大
2、男女智力结构不同,各有优势领域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向不同能力水平学生提供最佳教学和给予足够的教学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美国斯金纳程序教学---》现代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便成为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性格特征差异
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
一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二性格的理智特征。
三性格的情绪特征。
四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分为
1、外倾型与内倾型
2、独立型和顺从型。
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正规学习
随机学习
学习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学习内容可分三个方面:
一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
二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
三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加涅《学习的条件》把学习分成八类:
①信号学习经典条件反射
②刺激一反应学习操作性条件反射桑代克、斯金纳
③连锁学习多个刺激反应
④言语联结学习词联成句
⑤辨别学习辨别类似刺激
⑥概念学习一类事物的共同特性
⑦规则或原理学习多个概念间的联系
⑧解决问题学习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提出五种学习结果,把它们看做是五种学习类型。
①智慧技能
②动作技能
③言语信息
④认知策略
⑤态度
(三)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被动练习)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猫错误次数逐渐减少
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一逐步减少错误一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二)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试误说)
1.效果律尝试时取得满意效果则强化使学生的学习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
2.练习律经联系运用强化允许学生犯错,并鼓励学生从错误中进行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是终生难忘的
在学习结束后不时地练习
3.准备律(饥饿的猫)
在实际中,教师应努力;注意。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狗钟声分泌唾液
食物无条件刺激
钟声条件刺激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条件间隔
1)两种刺激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
2)条件刺激须先于无条件刺激
2.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杯弓蛇影)
经典性条件反射能有效解释有机体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
但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做出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
(学生为报答父母努力学习)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一)斯金纳的经典实验老鼠按杠杆取得食物频率逐渐增加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强化
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臭-》掩鼻听见汽车鸣笛-》躲避
3.消退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4.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和负强化不同,只能暂时抑制,因此运用应慎重,应与强化良好行为结合起来。
(三)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直接影响下,"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风靡全球,成为20世纪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学改革运动。
(现代—>计算机辅助教学)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层次和学习结果)
学习的模式P42图
加涅认为,学习的模式是用来说明学习的结构与过程的,它对于理解教学和教学过程,以及如何安排教学事件具有极大的应用意义。
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主动认知)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
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
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
一、苛勒的完形-顿悟说黑猩猩无意中连接两个竹竿取得香蕉
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提出了完形一顿悟说,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是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尝试--错误是顿悟的前奏,顿悟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二、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美国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
(一)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知识结构—》认知结构
(二)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动机原则。
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
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
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
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
(2)结构原则。
知识结构可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呈现
(3)程序原则。
不同科目不同程序
(4)强化原则
知道结果应恰好在学生评估自己作业的那个时刻
要求教师全面深入的分析教材才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组织教学、提供有助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或自我反馈,以提高学生自觉和能动性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一)学习分类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
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
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
机械学习
意义学习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二)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意义学习的条件
1、客观条件学习的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2、主观条件
1)学习者须有能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结构
2)学习者须主动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相联系
(三)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
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维果斯基在心理发展上强调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特别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二)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学生观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第四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一)动机及其功能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
一是激活功能。
二是指向功能。
三是强化功能。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需要即学习驱力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认知的内驱力(最高层次)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赢得地位和尊重)
附属的内驱力(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
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与学习活动直接关联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前途关联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内在需要(求知欲)外部诱因(父母奖励)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P58表4-1
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
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负向不一致);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惟一条件。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
表扬正强化
惩罚负强化
强调外部强化,忽视个人主动性,适合低幼儿童
二、需要层次理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心理学 中学教师 资格考试 教育 心理学 复习资料 章节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