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八年级生物上册 54 细菌和真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
- 文档编号:23743323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178.27KB
精品八年级生物上册 54 细菌和真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
《精品八年级生物上册 54 细菌和真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八年级生物上册 54 细菌和真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八年级生物上册54细菌和真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主备教师姓名
任教年级
八年级
任教学科
生物
教学内容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
章第一节第1课时
课题: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2、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二)教学难点
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三、教法分析
从学生身边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景,通过观察、分析、交流,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学生对细菌和真菌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它们是什么样?
在哪儿?
等问题却知之甚少。
所以要求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分析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Ppt,录像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
提出问题
明确目标
教师:
同学们,当你们走进五彩缤纷的自然界时,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什么?
学生:
有花,有草,有树,还有各种动物。
教师:
好,那么,大家可曾想过自然界中除了植物和动物外,还存在另一类生物吗?
下面就分组观察各组准备的实物,然后回答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
分组观察实物(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变质的食物),讨论。
教师:
你们谈一谈观察结果。
学生:
桔子上长了绿毛,馒头长有绿毛,也有黄黑斑。
学生:
牛奶闻着发酸了,但看不到什么东西。
学生:
腐败的食物表面有白色小圆斑点,也有绿色斑点。
教师:
很好,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
要解开这个谜团,就需学习本章讲述的知识——分布广泛的真菌和细菌。
(二)
自主合作
探究问题
[收集资料,了解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学生:
细菌和真菌分布得特别广泛,无论是空气中、土壤中、水里乃至我们的身体上,都可以找到它们。
学生:
科学家还发现,在寒冷的极地,在很热的温泉中,甚至在深海的火山口中还发现了古细菌。
教师:
你们的资料准备得很充分。
是的,细菌和真菌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了。
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它们的(大型真菌除外)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其实,刚才同学们观察到的桔子上的绿毛,食物中的斑点都是成千上万个细菌或真菌组成的菌落。
下面你们认真观察菌落图片和老师培养的菌落实物,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思考,选出每组回答较全面的同学作小组发言,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好。
(出示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教师培养的菌落实物)
教师:
刚才经过小组讨论总结,现请小组派代表总结两种菌落的特点。
学生:
细菌菌落比较小,呈白色,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学生:
真菌菌落较大,颜色呈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形态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教师: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得也很全面,那么,你们能不能结合日常所见,举一些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例子呢?
(学生活动)
热烈讨论,思考,积极踊跃回答。
学生:
我家在夏天做的米饭放久了,在表面就会出现一片一片的白色,绿色,红色斑点。
学生:
我家平房放的皮鞋,在夏天的时候容易长绿毛。
学生:
吃不了的馒头、面包放久了,就会长些白色、黑色或绿色斑点。
学生:
水果放久了就会腐烂。
三)
巩固练习
拓展提高
教师:
下面我给大家讲个肉汤的故事。
1872年,普鲁士医生科赫让妻子熬了一锅肉汤,用来培养细菌,进行研究。
细菌在肉汤里繁殖得又多又快。
但是,各种细菌混杂在一起无法分离出单纯的菌种来研究。
一天,科赫吃饭时,看妻子做的琼脂果冻,大受启发。
于是,他在琼脂胶液里加进牛肉汤,冷却凝固成肉汤琼脂,再接种细菌,果然繁殖出了单纯的菌种。
他又给透明的细菌染上颜色,在显微镜下就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细菌的活动了。
科赫利用制作的培养基先后抓住了霍乱病菌、疟原虫、锥体虫等害人精,还成功地控制了牛瘟、淋巴腺鼠疫、回归热、昏睡病等恶疾的蔓延。
190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从以上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进行微生物研究中,配制培养基是很重要的。
下面同学们自学课本56页第二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怎样配制培养基?
2.什么是接种?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思考问题,尝试回答。
学生:
用牛肉汁(或土壤浸出液,
牛奶)与琼脂混合在一起,就可以制成培养基。
学生:
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接种。
教师:
回答得很好,你们想一想,在接种之前,我们把配制好的培养基应如何处理,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
学生:
必须进行高温灭菌。
教师:
接种后,应把培养基放在什么地方培养?
学生:
应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教师:
很好,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那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
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然后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学生:
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使方案有科学性、严谨有对照。
教师:
同学们拿到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也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
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四)
课堂小结
达标测试
教师: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生物圈中除了动物、植物外,还有另一类生物——细菌和真菌,观察了菌落图及培养基,总结了两个菌落的特点,通过互相交流了解了医学发展的历史,激发了大家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的精神。
1.通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是( )
A.菌落 B.细菌形态 C.细菌体积 D.细菌结构
2.罐头食品在很长时间内不会腐败变质,这主要是因为( )。
A.罐头密封很严,细菌无法侵入
B.罐头密封很严,细菌无法呼吸
C.罐头在封罐前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封罐后罐内没有细菌
D.罐头在封罐前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封罐后罐内细菌无法生存
3.霉菌在下列哪种环境中最容易出现( )
A.潮湿的沙土地B.潮湿的粮食C.干燥的衣物D.煮沸的牛肉汁
六、布置作业
P70页1,2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课堂教学电子教案
主备教师姓名
任教年级
八年级
任教学科
生物
教学内容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第二节
课题:
细菌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出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能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
1、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
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细菌正反两面方面作用(有害和有益)的学习,正确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及在自然
界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重点
细菌的结构特点和营养方式;细菌和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细菌的营养方式,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三、教法分析
1.直观教学法:
通过课件的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生物微观世界,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的教学方法。
2.目标导向法:
围绕教学目标,步步激疑启思,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发现问题,使学生逐层探索获取知识。
3.推理法:
培养学生学会辨证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和能力。
使学生学习透过事物表象,思考、分析、研究事物内涵的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Ppt,录像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
提出问题
明确目标
观察:
(展示腐烂水果的图片)你熟悉这种情形吗?
你能解释其原因吗?
讨论交流:
细菌,一个同学们都很熟悉的字眼,但你对它了解吗?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细菌的一些认识。
细菌是如何发现的呢?
阅读课文:
请你阅读书本P58-P59的相关内容,从中你可以获取哪些重要信息?
(二)
自主合作
探究问题
1、细菌的发现:
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
2、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提出巴氏消毒法)
你知道常州的品牌牛奶吗?
红梅牛奶,它是利用什么样的消毒方法吗?
引出巴氏消毒法,并作简单介绍。
通过阅读,你对于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1、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2、巴斯德的故事告诉我们,平时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勇于实践,就能发现自然界的奥秘。
从生物学的角度,细菌有什么样的形态结构呢?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观察:
展示细菌的形态图,了解细菌的三种形态。
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
观察:
展示细菌结构图片。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
总结细菌的结构的特点。
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引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腐生和寄生)
细菌的生殖
我们熟悉的植物是怎样繁殖的?
(种子和孢子),那细菌又是怎样繁殖的呢?
观察:
课件展示①细菌的生殖过程,学生说出生殖的特点:
二分裂
引导学生完成技能训练,学生谈启示
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你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吗?
1、炎热的夏天,食物容易腐败,但放在冰箱里的食物为什么就可以保持较长的时间呢?
2、为什么晒干的香菇、木耳比新鲜的更容易保存?
3、在我国秦朝修建长城时,建造者的食物之一是存放在罐子里用盐腌制的蔬菜,你能说出腌制蔬菜,为什么能保存较长时间的道理吗?
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细菌的生存和繁殖需要一定的条件。
(水分、有机物和适宜的温度)
这两天,我们已感受到天气的寒冷,那细菌是怎样度过这寒冷的环境的呢?
引出芽孢结构
观察:
展示芽孢的形成过程和遇到适宜条件萌发过程。
强调芽孢是细菌的一种休眠体。
从生殖特点和芽孢结构,引导学生思考细菌与它的分布广泛相适应的特点。
细菌和人类的关系
通过你的细菌的了解,你认为细菌对人类有利还是有弊呢?
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1、 学生交流
2、 视频播放:
视觉强化,让学生对细菌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让学生感受细菌对人类既有益又有害,且利大于弊。
(三)
巩固练习
拓展提高
细菌计数-各种计数
1、计数器测定法:
即用血细胞计数器进行计数。
取一定体积的样品细胞悬液置于血细胞计数器的计数室内,用显微镜观察计数。
由于计数室的容积是一定的(O.1mm3),因而根据计数器刻度内的细菌数,可计算样品中的含菌数。
本法简便易行,可立即得出结果。
本法不仅适于细菌计数,也适用于酵母菌及霉菌孢子计数。
2、电子计数器计数法:
电子计数器的工作原理是测定小孔中液体的电阻变化,小孔仅能通过一个细胞,当一个细胞通过这个小孔时,电阻明显增加,形成一个脉冲,自动记录在电子记录装置上。
该法测定结果较准确,但它只识别颗粒大小,而不能区分是否为细菌。
因此,要求菌悬液中不含任何碎片。
3、活细胞计数法
常用的有平板菌落计数法,是根据每个活的细菌能长出一个菌落的原理设计的。
取一定容量的菌悬液,作一系列的倍比稀释,然后将定量的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根据培养出的菌落数,可算出培养物中的活菌数。
此法灵敏度高,是一种检测污染活菌数的方法,也是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所采用的方法。
使用该法应注意:
①一般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过多或过少均不准确;②为了防止菌落蔓延,影响计数,可在培养基中加入O.001%2,3,5一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③本法限用于形成菌落的微生物。
广泛应用于水、牛奶、食物、药品等各种材料的细菌检验,是最常用的活菌计数法。
4、比浊法
比浊法是根据菌悬液的透光量间接地测定细菌的数量。
细菌悬浮液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透光度成反比,与光密度成正比,所以,可用光电比色计测定菌液,用光密度(OD值)表示样品菌液浓度。
此法简便快捷,但只能检测含有大量细菌的悬浮液,得出相对的细菌数目,对颜色太深的样品,不能用此法测定。
5、测定细胞重量法
此法分为湿重法和干重法。
湿重法系单位体积培养物经离心后将湿菌体进行称重;干重法系单位体积培养物经离心后,以清水洗净放人干燥器加热烘干,使之失去水分然后称重。
此法适于菌体浓度较高的样品,是测定丝状真菌生长量的一种常用方法。
(四)
课堂小结
达标测试
1. 冰箱里的食物不容易腐烂变质,你认为是什么因素限制了冰箱里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A. 见不到阳光B. 过于潮湿C. 温度低D. 空气不流通
2.芽孢的作用是( )
A.繁殖后代B.生殖方式C.通过休眠度过恶劣环境D.贮藏养料
3. 细菌在细胞结构上区别于植物细胞的特点主要是:
()①有细胞壁②没有叶绿体③没有成形的细胞核④有鞭毛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4. 细菌通常的生殖方式是( )
A.分裂生殖 B.形成芽孢 C.断裂生殖 D营养心脏
六、布置作业
P71页1,2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课堂教学电子教案
主备教师姓名
任教年级
八年级
任教学科
生物
教学内容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第三节
课题:
真菌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和生
殖方式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放大镜观察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培养观察能力。
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说明真菌的结构与其营养方式是相适应的。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重点
1、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
2、观察能力的训练。
(二)教学难点
真菌生殖方式的特点。
三、教法分析
1.直观教学法:
通过课件的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生物微观世界,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的教学方法。
2.目标导向法:
围绕教学目标,步步激疑启思,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发现问题,使学生逐层探索获取知识。
3.推理法:
培养学生学会辨证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和能力。
使学生学习透过事物表象,思考、分析、研究事物内涵的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Ppt,录像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
提出问题
明确目标
教师:
播放课件,展现各种各样的真菌,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导入本节课内容。
学生:
观看课件,生机盎然的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美,从生物圈的角度来认识真菌作用。
(二)
自主合作
探究问题
各种各样的真菌
教师提供实物标本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参与学生讨论,及时评价和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和课本外获取信息的能力。
学生根据观看的课件内容,并观察实物标本,结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见识以及自己搜集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对真菌的了解。
观察与思考
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
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同时让学生观察青霉和曲霉以及蘑菇的结构图,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
讨论:
1、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
又有什么共同点?
2、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容易采到蘑菇?
这说明了什么?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它们的营养方式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出示酵母菌的插图,与学生共同了解有关酵母菌的知识。
学生回忆,结合新知识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真菌的繁殖
在课前指导学生制作新鲜蘑菇的孢子印、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真菌是通过什么来繁殖后代的?
真菌的孢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才能发育成新个体?
了解真菌的繁殖特点有什么意义呢?
观察自己在课前制作的蘑菇的孢子印,进一步了解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态及作用,从而了解真菌的繁殖方式。
(三)
巩固练习
拓展提高
起源和演化
真菌的起源、演化和系统发育的研究,最初是根据比较形态学和细胞学的资料。
近30年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例如G—C含量、胞壁的多糖组分和结构的研究、各类真菌色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酶沉降图型、赖氨酸的两种不同合成途径以及rRNA序列的研究等,都推动了真菌起源和演化的研究。
——起源
真菌在地球上存在了多长时间至今还不清楚,对真菌的起源也没有确切的结论。
真菌的有些特点和植物相似,然而在某些方面又和动物有相似之处。
近年来根据营养方式的比较研究,真菌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而是一个独立的生物类群——真菌界。
①起源多元论:
根据性器官的形态及交配方式,认为真菌来自藻类。
壶菌目自原藻演化而来;水霉目演自无隔藻;毛霉自演接合藻;子囊菌和担子菌由红藻演化而来,这些藻类因丧失色素而从自养变成异养,生理的变化引起了形态的改变。
这就是真菌起源的多元论观点。
②鞭毛生物起源论:
认为绝大多数真菌是起源于一种原始水生生物——鞭毛生物,单细胞,具一至数根鞭毛,有的有叶绿素和其他色素,有的无色素,具色素的演化为藻类,无色素的演化为菌类。
真菌和藻类都起源于鞭毛生物。
——演化
①生活方式上:
水生真菌是原始型,演化的过程是由水生到陆生,并且推测在演化过程中还可能返回水生的习性。
从而认为具有鞭毛的游动孢子较原始,而不游动的静止孢子是相对进化的。
②营养方式上:
腐生方式是原始的生活类型,寄生生活方式比腐生生活方式高级。
专性寄生生活方式比兼性寄生生活方式高级,最高级的生活方式是特异性的专性寄生方式。
③真菌结构上:
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退化和失去特殊的结构,使结构简单化。
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修订真菌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前认为真菌演化的主轴路线:
鞭毛生物—壶菌—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
(四)
课堂小结
达标测试
教师: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生物圈中除了动物、植物外,还有另一类生物——细菌和真菌,观察了菌落图及培养基,总结了两个菌落的特点,通过互相交流了解了医学发展的历史,激发了大家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的精神。
1、下列生物全部属于真菌的一项是()
A.酵母菌、结核杆菌、乳酸菌、牛肝菌
B.青霉、曲霉、灵芝、酵母菌
C.青霉、曲霉、痢疾杆菌、木耳
D.青霉、酵母菌、大肠杆菌、金针菇
2、在以下各项中,对真菌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是单细胞结构②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③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④多数种类由菌丝集合而成⑤没有成形的细胞核⑥每个细胞内都有细胞核⑦没有细胞壁
A.①③⑤⑦ B.②③④⑥ C.②④⑤⑦ D.①②④⑦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下列哪项不是它们的共同点()
A.靠孢子进行繁殖 B.都是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生物
C.都是分解者 D.都是多细胞生物
4、青霉和曲霉呈现了不同的颜色,这是它们什么结构的颜色()
A.孢子 B.菌丝 C.菌盖 D.菌柄
六、布置作业
P78页1,2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课堂教学电子教案
主备教师姓名
任教年级
八年级
任教学科
生物
教学内容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第四节
课题: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认识某些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的共生起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三、教法分析
1.直观教学法:
通过课件的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生物微观世界,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的教学方法。
2.目标导向法:
围绕教学目标,步步激疑启思,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发现问题,使学生逐层探索获取知识。
3.推理法:
培养学生学会辨证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和能力。
使学生学习透过事物表象,思考、分析、研究事物内涵的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在的作用相关资料图片、PPT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
提出问题
明确目标
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想一想,议一议的问题
冬天森林里铺满了厚厚的落叶,年复一年,落叶会
不会越积越厚呢?
为什么?
师:
垃圾堆也是一样,不会对到最后崩溃,是因为有分解者的分解,这些分解者就是细菌和真菌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
自主合作
探究问题
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展示放久腐烂的梨以及橘子放久腐烂图,解释它们腐烂的原因。
真菌细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示意图,讲解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得出结论:
细菌和真菌作为腐生菌把死的动植物或没有生命的复杂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水、二氧化碳、无机盐)
作为寄生菌使动植物或人患病
细菌或真菌作为寄生菌寄生到动植物或人体内吸取动植物或人体内的有机物使动植物或人患病,举例:
链球菌可以使人患扁桃体炎、猩后热、丹毒等。
真菌使人患足廯,手廯等,真菌使植物患病,例如:
水稻萎缩病,玉米瘤黑粉病等。
作为共生菌与动植物共生
讲解各种菌与动植物之间共生的关系,例如:
地衣,是藻类与真菌的共生体,藻类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为藻类提供水跟无机盐,再解释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动物与动物肠胃内的细菌、人与人肠道内细菌之间的关系。
解释抗生素的作用以及危害,让学生知道要慎用抗生素。
展示课本82页的技能训练,让学生一一回答讨论中的三个问题
1甲乙两组为什么要用相同的树叶?
2为什么要使树叶保持潮湿?
3哪个方案更能说明问题?
为什么?
介绍以菌治虫的分法及好处。
(三)
巩固练习
拓展提高
微生物
细
菌、真菌,如:
放线菌、腐生菌、原生动物。
它们能利用不同的碳水化合物,包括糖、淀粉、有机酸、纤维素、半纤维素等作为能源。
最好的碳源是葡萄糖、在麦芽糖、糊精、淀粉和甘油,而蔗糖、木糖、棉子糖、醇和有机酸次之。
有机酸中以醋酸、乳酸、柠檬酸、琥珀酸和苹果酸易于利用,而草酸、酒石酸和马尿酸较难利用。
某些放线菌还可利用几丁质,碳氢化合物、丹宁甚至橡胶。
细菌
细菌是重要的分解者,他们分布很广而且可以分解有机物,一公克的土壤通常包含4千万个细菌细胞,而且地球上的细菌形成一种生物量,这种生物量是超过全部现存的植物和动物,细菌在滋养物的循环是重要的,而许多滋养物的循环是依靠生物。
真菌
垃圾在许多生物系统主要的分解者是真菌,不同于细菌,真菌是单细胞生物,大多腐生营养真菌会增加分歧网状系统的菌丝。
细菌的增生是被限制而且吃暴露在表面的有机物,真菌可以使用他们的菌丝去穿透较大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八年级生物上册 54 细菌和真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精品 年级 生物 上册 细菌 真菌 教案 新版 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