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查方法.docx
- 文档编号:23742738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43.40KB
稽查方法.docx
《稽查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稽查方法.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稽查方法
1查帐技巧
南通注协刘志耕
第一讲
纳税检查的基本方法
从查帐的方式、方法、手段、范围、顺序等特点的不同,查帐的基本方法一般可以简单分为以下八种(四对)。
一、全查法与抽查法
所谓全查和抽查,是相对于检查的内容和范围而言。
全查法又称详查法,是对检查期限所有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和有关资料进行全面、系统检查的一种方法。
运用这种检查方法,检查的范围比较全面,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相互考证和发现问题,检查的结论往往比较可靠。
全查法一般只适用于经济业务比较简单、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和财务管理比较混乱以及重大的检查项目,或者是在立案侦查经济案件时采用。
所谓抽查法,是从被查期内的凭证、账册、报表及有关资料中抽出部分有目的、有重点检查的一种方法。
例如,按照检查的要求,以某个会计科目,如某项收入、成本或费用科目,或以某项业务为主线确定某一时期内的有关凭证账册作为抽查对象,有目的地进行重点检查。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确定抽查对象:
(一)从检查的目的决定抽查对象
如为了检查销售锐金的计算和缴纳情况,重点查明销售收入和适用税率,就应以“主营业务收入”和“营业税金及附加”、“应交税费”账户为抽查对象。
如果目的是查明结算期末物资盘存的问题,则“原材料”、“库存商品”、“材料成本差异”等账户及其相关的仓库账卡和盘存表是抽查的重点。
(二)从被查项目在检查工作中的重要性决定抽查对象
主营业务收入是流转税的征税对象,本年利润是计算计税所得额的基础,而主营业务收入又是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税务查账通常是从“主营业务收入”账户入手的。
(三)从会计记录或报表分析中出现的矛盾来决定抽查对象
如账账、账表、账实不符的科目或项目,产品单位成本或成本项目在不同时期的升降幅度悬殊,产值税金率、产值利润与生产的增长不相适应的,都是抽查的对象。
现在我们所说的企业有几套帐,比如有专门应对税务检查的,这本帐基本上都是少报收入或多报成本,最终少报利润,但这就很容易出现与实际不符的情况。
举例:
如我们如皋的许多肠衣厂,大量收购肠衣,有一企业年末有库存几千万,这要多大的仓库存放呢?
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其很可能存在虚假收购肠衣偷税的问题,这个问题大概在2000年时候就被如皋检察院盯上了,因为涉及到如皋国税的一副局长,当时问题交到市检察院,市检察院找我确认税务人员是否存在渎职问题,我一人在检察院看了该企业两天的帐本,最后提出了证据不足的问题,当时副局长和税务人员都过关了。
那位局长早已退休,而且前年初也生病去世,但是,但另外一位税务人员由于勒索和受贿而东窗事发,也在2007年进去了,被判了4年,也是81年进税务的。
(四)从被查项目发生问题的可能性决定抽查对象
如结算账户中的应付结算户,长期(一般两年以上)没有发生变动的,或者将结算资金转为私有资金的,就有转移收入隐瞒税利的可能。
再如,如果账面在建工程成本发生额远大于应该发生的成本,而且通过基建审计核减额较大,就很可能存在多列基建成本的问题,应列为抽查重点。
二、顺查法与逆查法
从检查的顺序是否与会计账户处理的顺序一致,可以将检查方法分为顺查法和逆查法两种。
逆查法又称倒查法。
它与顺查法的检查顺序正好相反。
是从检查会计报表开始,由报表到账簿,再由账簿到凭证的一种检查方法。
或者是从经济事项的结果逆向追查其原始状况的一种方法。
顺查法是依照会计核算的程序,从检查会计凭证开始,由凭证核对账簿,再由账簿核对报表来检查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账簿记录的核对,审定费用开支和采购环节的代扣税金、营业外收支的发生额。
运用时着重掌握以下两个关系。
(一)核对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
企业所使用的会计科目、名称及使用范围、核算内容与对应科目之间都有正常的对应关系,这些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均有明确规定。
如果科目对应关系出现异常,往往就会发生偷漏税的问题。
例如,“库存商品”账户贷方反映的是销售出库产品的销售成本,其对应账户是“主营业务成本”。
如果出现其对应账户分别为“应收账款”或“应付账款”、“原材料”、“在建工程”等账户时,则这些账户的对应关系则分别反映为:
把销售收入悬挂在收入结算账户、把销售收入冲抵偿还应付账款、用产品换回原材料、自用产品直接结转工程成本。
所有这些都漏报了主营销售收入,逃避了销售税金,隐匿了销售利润,这些问题在实务中比较常见,我不再举例。
所以,通过查核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是否正常,往往就能发现问题。
(二)核对经济业务与会计核算的关系
会计核算应当按照会计制度及准则的规定如实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
为了有效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对企业发生的各项收入、成本费用、往来结算和财务分配等各项业务,会计制度、准则及财务制度等明确规定它们应当在哪些科目核算,哪些可以开支和开支多少,哪些则不能列支。
如果核算科目使用不当,把应由福利费开支的费用列进了生产费用科目,就会造成成本不实;把已经实现的销售收入挂在结算账户结算,就是隐匿了收入,都会影响利润和税收。
例如,本人九十年代初期曾检查当时非常红火的启东盖天力,发现其在连续的三个月中调整增值税纳税情况的会计处理分录前后共有十几笔(我记得那时还是增值税的价税分流法),单独看一笔或两笔凭证你无法判断其真实含意,分析不出各调帐分录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没有办法,我就请财务科长把所有的调帐分录全部拎出来,当然财务科长不知道我的意思,在得到他确认再也没有其他调帐分录的情况下,我用画丁字账户的办法,在把所有相反方向的分录全部抵消以后,最后得出了这样的分录:
借: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贷:
产品销售成本。
我记不清当时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准确的科目名称了,但意思就是盖天力把应交的增值税冲减了产品销售成本,把应缴的增值税直接转成企业的本年利润,明显属偷税行为。
该科长从一开始比较傲慢,到被查明情况后老老实实的样子我到今天都记忆犹新。
我还记得我当时非常严厉地训斥了该财务科长,说这样搞是要被送进去的,但后来听说该科长确实因其他问题还是进去了。
三、核对法与查询法
从检查所依据的客体的不同,可以将检查方法分为核对法与查询法。
所谓核对法是根据复式记账原理、会计科目之间的对应关系,将具有牵制性的资料加以对照和审核,以检查其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如账证之间、账账之间、账表之间、包括账内和帐外核对。
四、比较法与分析法
按照所研究事物的状态不同,可以将检查方法分为比较法和分析法。
在实际检查时经常同时使用。
比较法也可以称之为审阅法,是指通过对企业的财务会计、统计、合同、文件等资料中相互联系因素的审阅比较来初步确定其内容的合理性、完整性、逻辑性,以揭露矛盾,找出差距,发现问题的一种方法,它研究的是事物的静态。
包括对会计报表、帐簿、凭证等纳税资料的审阅比较。
分析法是指对各项经济数字或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其增减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的一种方法,它研究的是事物的动态。
(一)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对可比经济指标数量上的比较,揭示经济指标数量差异的一种方法。
或者说比较分析法就是通过对被查企业的报告资料或帐面数据与帐务计划指标、各种定额、历史指标、同行业、同类型企业的有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检查方法。
例如检查工业企业时,将其一定时期的产品、产量、单价、成本与本企业以往年度实际数、计划数,与同行业、同类型、同规模的企业进行对比,看其差异大小,分析其差额是否正常,即利用绝对数进行对比。
但必须注意的是,分析比较的结果,只能为查帐工作提供线索,并不意味着比较分析可以代替实际检查,更不能以此作为定案依据。
通过比较分析所揭示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查证,落实问题。
(二)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各项指标的比率(即相对数),揭示经济活动变化程度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是先计算一些重要的财务比率,然后将财务比率进行比较,严格来说,它是比较分析法的一种(相对数比较)。
只因比率的计算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构成了财务比率指标体系,又能够把在某些条件下的不可比指标变成可以比较的指标,以利于分析,所以,比率分析法单独成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
(三)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是将两期或连续数期财务会计报告中的相同指标或比率进行比较,求出它们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和幅度的一种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揭示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的变化,分析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变动的性质,并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四)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根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数值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差异的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
每一个经济指标通常是由几个相互联系的经济因素决定的,将综合的经济指标分解为各个经济因素,分别从数量上测定每一个经济因素的影响程度,从中抓住主要矛盾,使分析更加具有说服力。
(五)推理分析法
推理分析。
这是运用逻辑推理,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将会计资料提供的数据,结合财务活动规律,综合对照进行推理判断的一种分析方式。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应用于企业资产变动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变动平衡关系的分析。
例如,货币资金的加速周转必然引起存货周转率的提高和生产或销售数量的相应增加,最后表现为企业经营利润的实现。
若加速周转的货币资金,并没有最终表现为生产或销售成果,而只是应收、应付款项的增减变动即有可能是将企业的资金运用到账外经营或账外往来,就可以顺藤摸瓜,重点检查往来账项,弄清问题。
同样道理,企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加快,必然反映出良好的财务状况及较好的经济效益,否则就应对其发生的生产成本或结转的产品销售成本作为查账重点进行审核。
又如有些外商投资企业尽管在国内的生产经营状况不好,年年“亏损”,但投资却逐年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这显然违背其在国内投资的动机和目的,通过推理分析,该企业就可能存在“两头在外”的问题,查账重点就应放到企业的进口材料成本和对外销售产品的价格上,注意其有无利用转让定价向境外转移利润的问题。
注意,推理分析不要局限于运用账面上的资料,还要结合利用财务指标,实物数量变动和有关生产经营的原始记录进行分析,才能取得较好的分析效果。
(六)控制分析法
这是根据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必然联系,用科学测定的数据,来验证账面记录或申报纳税资料是否正确的一种查账方式。
它是根据有关数据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用某一可靠的数据来验证另一核算资料或申报资料是否正确,或以某一经济事项的核算资料,来审定其他经济事项的核算资料的一种检查方法。
控制分析,一般运用于对生产企业的投入与产出、耗用与补偿的控制分析。
由于每个企业的设备状况、生产能力、使用原材料的规格质量和自然因素各有差异,因此采用控制分析时,应注意结合平时掌握和积累的资料,从实际出发,在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地运用。
(七)测算分析法
测算分析法就是以测定的或可靠的数据为基础,借以验证帐面记录或申报资料是否正确的一种税务查帐方法。
(1)以产核销,即以当期某种产品的产量和结存数量测算当期销售数量的一种方法。
(2)以耗定产,即以当期材料消耗数量以及单位产品耗料定额来测算其产量的一种方法。
如:
某酒厂用玉米生产粮食白酒,当月消耗玉米10T,出酒率一般为60%,测得该厂当期应生产粮食白酒6T(10T×60%)。
如测算产量与帐面记录产量差异较大,则应重点检查企业有无将完工产品不通过存货帐户核算而直接进行销售,漏记产品销售收入,偷漏应纳税款的现象。
(3)以产定耗,即以耗料定额和产量来测定材料消耗是否正常的一种查帐方法。
如测定数与帐面耗用数量相距很大,则很可能存在偷漏流转税和所得税的问题。
但必须注意的是,采用以上方法所得到的测定结果,只能说明存在问题的可能性,不能直接作为定案依据。
还必须借助其它方法,查明原因,取得可靠数据,方可定案。
(八)异常情况分析法
异常情况分析法是指检查人员在查案过程中发现纳税人执行税收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疑点,并按照疑点进行分析,查证落实问题的一种方法。
1、从异常的数字中查找问题。
数字异常与否,是由它所能传递的信息内容所决定的。
所谓异常数字,就是按正常会计核算过程处理后出现的不应或极少出现的数字。
2、从异常的购销单位与往来单位发现问题
单位之间的经济联系是广泛的,其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
但单位之间的业务内容分析,其关系又是相对固定或明确的。
如支付水费,其收款单位一般应是自来水公司,支付邮电费,其收款单位一般应是邮电部门,否则就值得怀疑。
同一经济业务的购货单位与付款单位一般应该一致,否则就属异常购销单位需进一步查明。
3、从帐户之间异常对应关系发现问题
有借有贷,有收有付,这种关系称之为帐户的对应关系,帐户的对应关系通常是在记帐凭证上以会计分录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所谓帐户之间的异常对应关系,就是记帐凭证上的会计分录,没有正确反映经济业务的内容,没有客观地表现资金变化的真实情况。
4、从异常的时间中查找问题
经济业务的发生,总有其特定的时间,会计资料对经济业务的记录也应有其相应的时间。
有些经济业务发生的全过程,有一个淡旺季之分,有些相关经济业务的发生,在时间上也有先后之分。
所谓异常时间是指会计资料中反映的有关事项的时间不正常或不符合实际情况,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
如南青电脑案例:
销售尾款、维修费收入长期挂应收帐款、多你收不回,通过外调、询问技巧、笔迹问题。
5、从异常的地点发现问题
经济活动总有一定的内容,总有一定的发生时间,也总有一定的发生地点。
异常地点一般是根据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所判断的,当发生地点与经济业务的内容出现违反逻辑的现象时,应作为异常地点,进一步重点检查。
6、从帐外信息中发现问题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
因此,在查帐过程中,不仅要查“死帐”,从帐上发现线索,而且还要善于查“活帐”,要从与被检查单位有关的内外部的各种信息、有关人员的表现和反映来发现异常,如:
(1)从有关当事人的动作、表情等异常变化中发现问题(心理学的运用)。
(2)从被查单位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发现问题。
如本人在多个大企业的生产车间都看到车间仓库库存的原材料很多,这些材料都已领出,而且已经打入了生产成本,这就是对已领出库的材料缺乏必要的控制,没有耗用完毕又继续领用,结果大量堆放在生产车间,任人随用随取,且无人专管,不仅容易发生短缺、损坏、丢失、被盗等问题,而且还挤占了生产成本。
7、运用逻辑推理查找问题
运用逻辑推理,查找问题是税务检查侦破案件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检查人员根据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去揭示假象,认识真象。
其方法主要有:
(1)从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上查找问题。
(2)从事物之间的主从逻辑关系上查找问题。
(3)从时间和地点的逻辑关系上查找问题。
以上简单介绍了八种常见的检查方法,需要说明三点:
一是每一种方法基本上都是根据具体方法的主要特征来命名的,并不是说每一种方法都是孤立的使用,即不是说与其他方法没有任何关联,比如,在全查法或抽查法下,我们都可能会运用到比较法和分析法,运用到核对法和查询法等。
所以检查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是在一种方法下还需要运用到对其他检查方法的综合运用,这一点请大家注意。
二是检查方法之间从概念上往往也不是能够截然分清的,比如比较法和分析法的概念,我们常说“比较分析”,就说明比较和分析是紧密联系的,比较是分析的前提,要分析必须有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分析,只不过比较法研究的是事物的静态,而分析法研究的是事物的动态。
三是各种检查方法和检查技巧的运用可能贯穿于整个检查过程,由检查人员根据自己的检查经验具体选择和灵活运用,但要做到灵活运用还有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体会和掌握的过程,还要有对税收业务一定的熟练程度,还需要检查人员对检查工作的灵敏和悟性。
第二讲
账外经营的检查
一、企业存在账外经营的异常迹象
(一)账面有租金收入但没有相应的实物资产存在。
企业账面有租金收入但无相应的实物资产,说明企业很可能存在账外资产和帐外经营,如某些企业在对实物资产尤其是房屋及汽车提足折旧后,经常会将累计折旧与固定资产原值作对冲销账,但由于实物资产的实际可使用年限长于折旧年限,该处理就使得有关固定资产形成账外资产。
(二)拆借资金没有利息收入或支出。
正常情况下,企业之间拆借资金是有利息的,如企业拆借给其他单位的资金长期在“其他应收款”挂账且没有利息收入,说明企业很可能有利息收入没有入账。
或者从其他企业借入资金长期不还也不支付利息,说明这笔借款很可能就属于借款方自己的资金,即这笔资金很可能是借款方因截留业务收入而转回的资金。
(三)水电费、运费的增幅大大高于收入的增幅。
一般情况下,水电费、运费的发生额与企业的生产规模呈正比,在水电费、运费的市场价格没有发生变动时,如果企业的水电费、运费发生额大幅增加而收入没有相应增加甚至反而减少,说明企业隐瞒收入的可能性很大。
(四)仓库账库存商品的出库数量比会计账反映的出库数量大。
仓库账通常能反映企业生产及经营的全貌,对仓库帐的出库数量进行统计,如果比会计账面反映的出库数量大,通常预示着企业存在账外经营的迹象。
(五)账面上或有关资料显示有实物资产但长期闲置。
企业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让资产闲置浪费的,特别是对办公楼、商铺等优质资产更是如此,如果企业存在对实物资产进行长期闲置的情况,则存在有账外经营的可能性,这种情形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发生较多,隐蔽性也较强。
(六)边角废料或副产品收入不入账或少入账
企业应该有边角废料或副产品产生,但长期没有相关收入或收入远小于应该取得的收入。
(七)税负长期明显偏低甚至为零,但料工费往往又符合配比原则
这方面的问题现在比较普遍,许多企业账面上反映多少收入和成本往往都是控制好的,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得税负低到不能再低的程度。
(八)虽长期亏损但经营规模越做越大,同时表现为长期欠老板的大额债务或老板追加投资
一些企业为了逃避税收,长期将部分业务收入不入账,在造成企业连年亏损的同时,也因流动资金的不断减少而影响了正常的资金周转,造成流动资金严重不足,投资方不得不补充资金或追加投资,此时,在企业账面上就很可能表现为长期欠股东或经营者的大额债务,或股东又追加的投资。
二、检查的方法和技巧
(一)账户核对法。
具体做法是:
一是到企业的开户银行调查其开户情况,掌握其全部银行账户,然后同其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如果所掌握的账号比提供的多,就很可能有账外经营的情形存在。
二是将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进行逐笔核对,对银行对账单上有业务记录而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无记录的经济业务事项应作重点调查。
三是将销售收入明细账与库存商品明细账中有关记录进行核对,如果存在库存商品明细账有减少记录,而销售明细账无记录的现象,应进一步调查库存商品的去向,检查是否有隐匿收入的行为。
四是将生产车间的生产记录与库存商品入库单核对,检查有无将库存商品少入库或不入库而进行账外经营的现象。
(二)投入产出核对分析法。
即在掌握企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生产部门的消耗与产出配比,计算出产品的产量,再按企业产销比率计算出企业应实现的收入,然后与企业实际销售收入进行对比,若相差较大,就有可能存在隐匿收入不入账的问题;还可以将企业生产部门的生产统计日报、月报和年报中反映的产品产量与会计账表所核算的产品入库产量进行核对,若不相符就有可能存在产品不入账、账外销售的问题。
(三)核对营销业务记录法。
企业销售业务一般在营销部门都有所记录,可以通过核对营销部门的业务记录,并与销售合同、发票、出库单、货运发票、会计记录相比较,如果不相符,就有可能存在现货交易或销售收入不入账、账外设账、偷逃税款等问题。
(四)突击盘点法。
即对库存资金及存货进行突击检查,从中查找漏洞。
具体做法是:
一是对库存现金的盘点采取临时检查的方法,检查其账实是否相符。
如果盘点的实际数大于账面数,且无正当理由的,就很有可能存在账外经营,需进一步进行核查。
二是对存货实施突击盘点,如果实际数量、品种要比账面多或少,都可能存在少入账、不入账或账外经营的情况。
(五)票据、存根核对法。
企业的票据、存根是业务发生的原始记录,核对票据存根和会计记录可从中发现账外收入。
将单位对外开具的发票、收据存根联与记账联逐一进行核对,检查记账联是否有缺号的现象,是否与存根联相符;同时将发票、收据存根与销售合同核对,检查企业有无隐匿收入、设置账外账的行为。
(六)走访调查法。
通过对企业不同层次人员的走访调查,全面了解企业经济事项,并从中查找和掌握账外经营的一些线索,如:
了解企业是否与其他单位有联营业务,查联营收入是否全额入账;了解企业是否接受过资产捐赠,查有无隐匿捐赠的现象;了解职工的奖金、福利发放情况,并与账面支出数比较核对,查是否有账外资金支出;了解企业有无经营或代办其他业务,查其收入是否入账;了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有无边角废料、副产品等情形,查其他收入是否入账。
(七)重点突破法。
从重点环节、重点人员入手,寻找疑点,具体做法是:
一是将财务、出纳人员作为检查重点,查找现金流动中的疑点,查找账外经营资金的源头。
二是将企业主要领导作为重点检查的对象,通过仔细观察、了解和访谈,对其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并从中发现问题。
三是从企业的内控制度入手,检查其管理框架、权力分配与控制是否合理,监督机制是否建立,以查找企业日常管理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
第三讲
常见的舞弊手法
一、会计凭证中常见的虚假情况
(一)伪造、篡改、不如实填写原始凭证
指行为人使用涂改等手法更改凭证的日期、摘要、数量、单价、金额等,或采用伪造印鉴、冒充签名、涂改内容等手法,来制造证明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
(二)白条顶库
所谓白条,是指行为人开具或索取不符合正规凭证要求的发货票和收付款项证据,以逃避监督或偷漏税款的一种舞弊手段。
主要手法有:
1、打白条
2、以收据代替发票
3、不按发票规定用途使用发票
4、不按发票规定要求开具发票
(三)取得虚假发票
这种虚假发票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发票本身是假的,另一种情况是发票所记载的内容虚假。
虽然国家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不得使用假发票,并且要求各单位要重视发票的管理和使用,但近年来假发票却是风行天下,十分猖獗的,一些单位用假发票开支吃喝的招待费用,或滥发财物牟取福利等。
(四)自制假单据、虚开发票
虚开发票是指行为人在开具发票时,除在金额上采用大头小尾外,还开列虚假品名、价格、数量、日期等,以蒙混过关,便于报销。
具体手法:
1、虚假购进
用便于报销的物品名称代替不符合报销要求的实物名称。
如购买化妆品开列为劳保用品,购买保健品开列为药品等。
2、虚假价格
按需要开列价格或按照虚假货物品名开列相应的价格。
3、虚假数量
按需要开列数量或配合虚假货物价格开列数量。
4、假票真开
用假发票开具真实业务。
(五)证证不符
所谓证证不符,就是指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二者之间的不相符,有的原始凭证所记录的经济业务内容,发生日期与记账凭证所用会计科目应反映的内容、记账日期明显不符;有的记账凭证上所列明的原始凭证张数与实际所附张数不符等。
如审查某企业收款凭证时,发现该企业制单日期与原始凭证的日期几乎相差一年,按规定,开出发票日与编制现金收款凭证并据以记账日期应相符或者比较相近,经详查,发现造成不相符的原因是出纳员收款后未及时入账而挪用公款“炒股”,一年后才予以归还。
(六)账证不符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会计人员的疏忽大意造成账证不符的问题常有,但如果出纳人员利用了这种粗心大意,将会为假账提供了方便之门。
(七)记账凭证上账户对应关系不正常
单位在经济活动中进行会计核算,记账凭证上所使用的会计科目和其所反映的具体经济业务内容,应符合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定,但有些单位却经常使用一些往来科目来偷逃税款,隐瞒收入。
(八)虚构经济业务,编造虚假记账凭证
有的单位为了享受国家税法规定的可用税前利润连续五年补亏的税收政策,而编造虚假的经济业务来体现亏损,也有的单位为了体现业绩而虚构一些经济业务来为大众呈现一种“虚盈实亏”的表现繁华景象。
(九)假账真做
无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稽查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