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原理.docx
- 文档编号:23738526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39.42KB
城乡规划原理.docx
《城乡规划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规划原理.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乡规划原理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考点一:
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例题1(单项选择题):
城市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的产物。
a.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
b.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
c.政治统治和商品交换
d.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
答案:
b
解析:
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市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考点二: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n具有自然优势:
耕地肥沃;交通便利;能得到淡水供应等。
n经济发展水平。
n政治组织。
考点三:
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的基本特征相关内容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城市与乡村是人类聚落的两种基本形式,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城市不仅是人口聚居、建筑密集的区域,它同时也是生产、消费、交换的集中地。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过去城市传统的功能、社会、文化、景观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随着信息网络、交通、建筑等技术的发展,城市的未来将会继续发生变化。
4城市具有系统性。
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
例题2(单项选择题):
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
下列哪项不属于城市巨系统:
a.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
b.空间环境子系统、要素流动子系统
c.社会子系统
d.建筑群子系统
答案:
d
解析:
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它包括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空间环境子系统以及要素流动子系统等。
考点四: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序号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1集聚规模差异(空间要素的集中程度)
2生产效率差异(城市经济活动是高效率)
3生产力结构差异(城市非农业人口为主)
4职能差异(城市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5物质形态差异(城市具有比较健全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6文化观念差异(城乡文化意识、风俗习惯、传统观念不同)
例题3(单项选择题):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主要有()。
①集聚规模差异;②空间利用差异;③生产效率差异;④生产力结构差异;⑤空间结构差异; ⑥职能差异;⑦服务水平差异;⑧物质形态差异;⑨文化观念差异。
a①②④⑤⑦⑨b①③④⑥⑧⑨
c②③⑤⑦⑧⑨d①③⑤⑥⑧⑨
考点四: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答案:
b
解析:
城市与乡村作为两个相对的概念,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区别,主要有6点差异。
考点五:
我国的市镇设置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标准
一是聚集人口规模。
目前将人口聚居规模超过100万的作为特大城市,50万—100万的作为大城市,20万—50万的作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的作为小城市。
二是城镇的政治经济地位。
城镇的政治经济地位往往是市镇设置中的重要考虑内容,如在首都、直辖市、省会城市等的设立中最为典型。
考点六:
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
(1)城乡结构“二元化”(“一国两策,城乡分治”)。
(2)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乡收入差距6:
1—7:
1)。
(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人才、技术、资金等向农村流动量少、进程慢)。
(4)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严重失衡(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考点七:
科学发展观与城乡统筹(党的十六大)
(1)统筹城乡经济资源,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增长和良性互动。
(关键)
(2)统筹城乡政治资源,实现城乡政治文明共同发展。
(最为重要的是体制和政策转换的问题)
(3)统筹城乡社会资源,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共同繁荣。
考点八:
现代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
(1)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2)科技革命与创新。
(3)全球化与新经济。
(4)城市文化特质。
考点九:
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
一是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
二是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
三是从生产性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
四是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
(大都市带、城市连绵带、城市分异空间)
例题4(单项选择题):
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有()。
①自然环境因素;②经济与技术因素;③社会文化因素;④政策制度因素;⑤市场因素。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⑤
答案:
c
解析:
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经济与技术因素、政策制度因素。
考点十:
城镇化
城镇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以及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乡村的地理扩散的过程。
考点十一:
城镇化的基本阶段
依据时间序列,城镇化进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基本阶段:
(1)集聚城镇化阶段;
(2)郊区化阶段;
(3)逆城镇化阶段;
(4)再城镇化阶段。
考点十二: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
(1)城镇化的启动阶段(1949—1957年),工业城市
(2)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
(3)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年)
(4)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
考点十三:
我国城镇化的现状特征
(1)城镇化已进入了持续、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
(2)城镇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转移过程,总体上东部快于西部,南方快于北方。
(3)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成为区域甚至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枢地区。
(4)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
考点十四: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在新的城镇化机制的作用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速。
(2)以大城市为主体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
(接下页)
考点十四: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3)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
(4)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考点十五:
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城市是区域增长、发展的核心,区域是城市存在与支撑其发展的基础;区域发展产生了城市,城市又在发展中反作用于区域。
(1)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2)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
考点一:
古典时期的社会与城市
古希腊时期,城市布局出现了方格网式的道路系统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
古罗马时期,古罗马城是这一时期城市建设特征最为集中的体现。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vius)在公元前1世纪博采众说,写成《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考点二: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基础
(1)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
莫尔“乌托邦”概念;欧文“新协和村”;傅里叶“法郎吉”等。
(2)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法律实践——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伦敦等城市出现肺结核、霍乱,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规定地方当局对污水排放、供水、道路等应负的责任。
(3)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行政实践——法国巴黎改建。
放射型道路,标准住房布局,市两侧建2个森林公园。
(接下页)
(4)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技术基础——城市美化。
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城市美化运动。
(5)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
以美国普尔曼建的城镇最为典型。
考点三:
田园城市理论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个委员会受托管理。
霍华德还设想了田园城市的群体组合模式:
由六个单体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
其地理分布呈现行星体系特征。
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5000人﹐面积也相应增大。
城市之间以快速交通和即时迅捷的通讯相连。
考点四:
世界城市的主要特征
豪尔《世界城市》描述的世界城市的主要特征:
(1)世界城市通常是政治中心。
(2)世界城市是商业中心。
(3)世界城市是集合各种专门人才的中心。
(4)世界城市是巨大的人口中心。
(5)世界城市是文化娱乐中心。
考点五:
世界城市的七个指标
《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七个指标:
(1)主要的金融中心。
(2)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
(3)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度。
(4)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
(5)主要的制造业中心。
(6)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
(7)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
考点六:
城市聚集区、大都市带
(1)城市聚集区:
被一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它和城市的行政界线不尽相同。
(2)大都市带:
多核心的城市连绵区,人口的下限2500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至少250人。
备注:
容易出单选题。
考点七:
从城市土地使用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1)同心圆理论。
芝加哥:
中央商务区、过渡区、工程居住区、良好住宅区、通勤区。
(2)扇形理论。
(3)多核心理论。
考点八:
决定城市土地租金的要素
伊萨德认为,决定城市土地租金的要素主要有:
(1)与商务中心区的距离。
(2)顾客到该址的可达性。
(3)竞争者的数目和他们的位置。
(4)降低其他成本的外部效果。
考点九:
城市规划的概念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
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
“城市规划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政策活动,它设计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与经济的需要”。
考点十:
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
土地使用的配置;
城市空间的组合;
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
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考点十一: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
《雅典宪章》:
1933年,柯布西埃主持撰写
思想基础:
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自动解决城市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核心内容:
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引导规划向科学方向发展。
《马丘比丘宪章》:
(1977年国际建协•秘鲁利马)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城市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提出了动态规划的概念。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体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例题1(单项选择题):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区别:
a.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b.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的各类群体、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c.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d.以上三个答案都对。
答案:
d
考点十二:
唐长安
长安城采用中轴线对称的格局,整个城市布局严整,分区明确,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长安城采用严格的里坊制,全城划分为108个坊,里坊大小不一:
小坊约1里见方,和传统尺度相似;大坊则成倍于小坊。
唐长安历经几次大规模的修建,人口逐渐增加,总人口近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长安的规划也对其他都城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
考点十三:
城市化
所谓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城市化内容:
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例题2(单项选择题):
全球城市的基本特点,主要有()。
①作为跨国公司(全球性或区域性)的总部集中地;②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③都是金融中心;④政治中心;⑤是信息、通讯和交通的枢纽;⑥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⑤⑥
答案:
b
解析:
参照教材75页下面的具体内容。
考点十四:
企业集群具有的三个主要特征
一是同业和相关产业的很多公司在地理上集聚。
二是有支撑的制度结构。
三是企业在地方网络中密集地交易、交流和互动,因此这样的区域是创造性的、有创新能力的。
考点十五:
影响居民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原因
一是居民对社区生活条件的满意程度。
二是居民的社区认同程度。
三是居民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
四是居民在社区内的居住年限。
五是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
考点十六:
“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内容
联合国人居中心在1996年的全球人类住区报告中认为,“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内容应该包含:
一是经济需要。
二是社会、文化和健康的需要。
三是政治需要。
考点十七:
“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方面我们应该做到:
一是最低限度地使用或消耗不可再生资源。
二是对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使用。
三是城市废物应保证限制在当地和全球废物池的可接受范围内。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系
考点一: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解说》:
城市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
考点二:
现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现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综合性,政策性,民主性,实践性。
例题1(多项选择题):
目前阶段,我国实行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
a.法规体系;b.行政体系;c.工作体系(运行体系);d.文本体系。
答案:
abc
考点三:
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
一种根据法律法规的内容与城市规划本身的相关性进行划分,可分为主干法、从属法、专项法、相关法。
另一种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属性与适用范围来进行划分,比如将所有与城市规划相关联的法规法规划分为:
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等。
考点四:
城市规划的作用
1.宏观经济条件调控的手段
2.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3.协调社会利益,维护公平
4.改善人居环境
考点五:
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构成
1.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主干法、基本法)
2.法规:
国务院制定的实施国家《城乡规划法》或配套的具有针对性和专题性的规章。
3.规章:
涉及城乡规划中的所有行为。
4.规范性文件:
是政府部门针对城乡规划开展过程中,为有利于工作有序开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是具体工作开展的细则。
5.标准规范:
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
考点六:
我国城乡规划编制体系的构成
我国城乡规划编制体系由以下内容构成,即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其中城市规划、镇规划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例题2(单项选择题):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包括():
①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②城市、镇的用地布局;③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④各项专业规划;⑤综合交通体系。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
d
考点七:
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5个)
1.遵守并符合《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在规划的指导思想、内容和具体程序上,真正做到依法制定规划。
2.制定城乡规划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制定城乡规划应该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接下页)
4.制定城乡规划应当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民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5.制定城乡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
例题3(单项选择题):
制定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程序为()。
a.编制工作报告经同意后,开展组织编制总体规划的工作
b.组织编制机关按规定报请总体规划纲要审查
(接下页)
c.组织编制机关对现有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审批机关提出修编的申请报告
d.组织编制机关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具体编制工作
答案:
d解析:
其他三项为制定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基本程序。
考点八:
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1)行政监督。
一是上级政府或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下级政府或其规划主管部门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及其决定的监督检查。
二是上级政府和本级政府对政府相关部门涉及城乡规划实施行为的监督检查。
三是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开发过程中是否符合城乡规划以及依法审批确定的规划条件和相关许可的要求进行监督检查。
(接下页)
(2)立法机构监督。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3)社会监督。
社会公众对城乡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各项行为有权进行监督。
第四章城镇体系规划
考点一:
城镇体系的概念
例题1(单项选择题):
以下关于城镇体系含义描述错误的是()。
a城镇体系属于一个区域
b城镇体系是个城镇群体
c城镇体系是相对集聚在一起的组合城镇
d城镇群体之间有职能、等级、空间网络的关系
答案:
c
解析:
城镇体系概念包括几层含义:
(1)城镇体系是以一个相对完整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
(2)城镇体系的核心是中心城市。
(3)城镇体系是由一定数量的城镇组成的。
(4)城镇体系最本质的特点是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考点二:
城镇体系的演化和发展阶段
(1)前工业化阶段(农业社会),以规模小、职能单一、孤立分散的低水平均衡分布为特征。
(2)工业化阶段,以中心城市发展、集聚为表征的高水平不均衡分布为特征。
(3)工业化后期至后工业化阶段(信息社会),以中心城市扩散,各种类型城市区域的形成,各类城镇普遍发展,区域趋向于整体性城镇化的高水平均衡分布为特点
考点三: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作用
1.指导总体规划的编制,发挥上下衔接的功能。
2.全面考察区域发展态势,发挥对重大开发建设项目及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的综合指导功能。
3.综合评价区域发展基础,发挥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统筹功能。
4.协调区域城市间的发展,促进城市之间形成有序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考点四:
城镇体系规划的类型
1.按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可以分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或自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包括直辖市以及其他市级行政单元)城镇体系规划等。
2.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由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
3.随着城镇体系规划实践的发展,在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衍生型的城镇体系规划类型,例如都市圈规划、城镇群规划等。
考点五: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
2.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战略互相促进的原则。
3.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考点六: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明确国家城镇化的总体战略与分期目标
(2)确定国家城镇化的道路与差别化战略
(3)规划全国城镇体系的总体空间格局
(4)构架全国重大基础设施支撑系统
(5)特定与重点地区的规划
考点七:
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时应遵循的原则
1.符合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与全国城市发展政策相符,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其他相关法定规划相协调。
2.协调区域内各城市在城市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矛盾,有利于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重复建设。
(接下页)
考点七:
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时应遵循的原则
3.体现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充分考虑水、土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因素和保护耕地的方针。
4.与周边省(区、市)的发展相协调。
例题2(单项选择题):
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时应注意的原则不包括()。
a.符合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与全国城市发展政策相符,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其他相关法定规划相协调。
b.体现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充分考虑水、土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因素和保护耕地的方针。
(接下页)
考点七:
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时应遵循的原则
c.协调区域内各城市在城市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矛盾,有利于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重复建设。
d.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战略互相促进的原则。
答案:
d
考点八: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
1.制订全省(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战略。
2.确定区域城镇发展用地规模的控制目标。
3.协调和部署影响省域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全局性和整体性事项。
4.确定乡村地区非农产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
5.确定区域开发管制区划。
考点八: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
6.按照规划提出的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和整体部署,充分利用产业政策、税收和金融政策、土地开发政策等政策手段,制订相应的调控政策和措施,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促进经济活动和建设活动健康、合理、有序的发展。
考点九: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包括的内容
1.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
2.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3.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
4.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接下页)
5.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
6.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应当位于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内。
7.提出实施规划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乡规划 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