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三版高教宏观经济课后习题部分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3734314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115.56KB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高教宏观经济课后习题部分答案.docx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高教宏观经济课后习题部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第三版高教宏观经济课后习题部分答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高教宏观经济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部分习题答案
第一章
1、答:
宏观经济学识将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运行主体作为考察对象,它研究的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
宏观经济学家所关心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决定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经济因素,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失业的存在和自然失业率不断上升的原因,一国经济为什么会出现周期性波动现象,全球经济体系是如何影响一国经济运行的。
宏观经济学以规范与实证的方法研究一个经济体的总量经济问题。
总量问题包括一个国家资源是如何配置的,一国国民收入与就业总量是如何决定的,价格总水平是如何形成的,国民收入在长期增长趋势中为什么会出现周期性波动,等等。
2、答:
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运行质量一般可以从4个方面进行考察,即国民产出,就业状况,价格变化和对外贸易。
(1)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成就最终是以一国的国民产出水平,国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为标志。
实际的国民产出的高水平和快速,稳定,均衡的增长是一国宏观经济追求的首要目标。
(2)保持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的第二个目标。
就业水平与产出水平密切相关,高产出意味着高就业,即人们能够较容易地寻找到自己愿意接受的报酬水平的工作岗位。
政府一般将高就业与低非自愿失业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目标之一。
(3)维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第三个目标。
价格总水平也与国民产出有较高的相关度。
国民产出增长过快,容易刺激物价的上升,形成通货膨胀的局面;国民产出增长过慢,会减少人们的购买力,从而造成物价总水平的下降,形成通货紧缩的局面。
因此宏观经济追求的目标是高产出与低通胀相对应的经济格局。
(4)宏观经济的第四个目标涉及到一国的对外经济关系。
在开放经济中,一国与别国的经济关系包括商品及劳务的进口与出口,资本的流入与流出,技术的引进与输出等。
因此保持汇率的稳定和进口大致的平衡是各国对外经济方面力求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
由于宏观经济是一个整体,因此上述4个宏观经济目标是相互联动的,一个经济目标发生变化,会影响其它经济目标的实现。
例如为治理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利率的上升,而利率的上升会影响汇率的稳定。
同时,治理通货膨胀也会影响产出水平的提高,从而导致失业率的上升。
3、答:
通货膨胀为一般价格水平普遍的和显著的上涨。
需要注意:
1.价格上升不是指一种商品或几种商品的价格上涨,而是指价格的普遍上涨,即价格总水平的上涨;2.价格水平的上升要持续一定时期,而不是一时的上升。
失业与充分就业凡是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并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称为失业。
属于失业范围的人包括:
⑴新加入劳动力队伍第一次寻找或重新加入劳动力队伍正在寻找工作的人;⑵为了寻找其他工作而离职,在找工作期间作为失业者登记注册的人;⑶被暂时辞退并等待重返工作岗位的人;⑷被企业解雇而且无法回到工作岗位的人,即非自愿离职者。
菲利蒲斯曲线是经济学家用来表示失业率和通胀率之间此消彼长,互相交替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变得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变得较低,如图图中的OU代表失业率,OP代表通胀率(通胀率与工资增长率有关,所以菲利蒲斯曲线又被用来表示物价上涨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胀存在替代关系。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出现交替关系的原因在失业率较低时,就业较为充分,经济活动比较频繁,从而工资上涨速度加快,引起通货膨胀加剧,通货膨胀率增加;反之,失业率较高时,就业不够充分,失业的压力增加,工人增加工资的压力受到限制,从而货币工资增加放慢,甚至下降,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增长下降,通货膨胀率降低。
价格调整曲线的政策含义当政府希望失业率降到自然率水平之下,可以运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来实现,但需要以一定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反之,如果政府试图降低通货膨胀率,则可以通过增加失业率来实现。
4、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
就其内部因素而言,主要包括:
(1)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2)科学技术进步(3)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和素质的提高。
影响经济增长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
(1)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
(2)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3)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人口政策等。
5、答:
一古典方法: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看不见的手”的概念,即市场力量自身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引导经济活动达到某种最优状态。
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任何企业都根据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这一原则进行生产和交换活动,这种生产与交换活动以市场为核心,而市场的运作能产生一组最优价格,交换的结果使每个人的经济状态达到最优。
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市场价格为此变动,促使市场均衡。
二凯恩斯主义: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通论》,标志着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体系的确立。
他认为,市场上的工资的调整是刚性的,价格调整具有相当的滞后期,大大慢于数量的调整。
因此,经济活动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
当价格难以调整时,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要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就要刺激有效需求。
他认为,在经济萧条时,企业和消费者个人都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提高需求水平,这时,只有政府有可能通过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来对社会总需求进行刺激,以提高社会的有效需求,使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同样,如果处于通货膨胀的“过热”阶段,政府也可以通过紧缩政策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过度增长。
三货币主义: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高通货膨胀与高失业率并存的“滞胀”状态,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让市场力量发挥充分的作用,经济就能够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
政府的积极的宏观经济干预政策是引致宏观经济不稳定的罪魁祸首。
因此,货币主义认为政府唯一应该做的事情是给这种市场力量创造一个良好的发挥作用的环境,而创造这种良好环境的最佳方法就是把货币的发行量控制在一个稳定的增长范围之内,而这种增长范围是根据一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来确定的。
他主张市场力量,干预政策是罪魁祸首,货币量控制在稳定增长范围。
四新古典主义:
代表人物是理性预期学派的卢卡斯,他崇尚自由竞争市场,建立在“市场出清”的概念之上,也就是说,在无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市场力量有能力实现供需平衡和生产资源的充分利用。
另外,该学派强调要把公众对所有获得的经济信息,包括对政府政策的理性反应,纳入宏观经济模型中,这样任何政府政策都可能因为公众的理性预期而使其效果大减。
他主张恢复到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传统上去,因此是一种比货币主义更进一步的古典主义。
五供给学派:
主张减少失业和通胀,要增加供给,放开市场,建立私营发展环境,减少公共开支和税收。
减少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键问题在于改进社会有效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能力。
6、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以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它需要揭示的最主要问题是宏观经济在短期内为何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波动,在长期又是什么力量决定一国经济的增长。
经济运行中最常见的宏观问题是通货膨胀和失业,因此,宏观经济学必将以相当的篇幅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宏观经济学存在意义,是通过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对宏观经济现象作出的有效的分析,然后判断和预测宏观经济运行的现状和趋势,从而为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提供依据。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宏观经济学,两个主要流派(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之争构成了宏观经济经济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它们在市场机制能否保证使经济波动回复到均衡状态上面有着截然相反的哲学信念和观点,但是,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毕竟有着各个流派都遵循的规则和方法。
7、答: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首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其次,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再次,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或重复最后,两者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
两者区别为:
第一,在微观经济分析中均衡点是由供给与需求2个方面共同决定的,即均衡点为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与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的交点。
而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均衡点是由总需求单方面确定的,总供给只是起着从属的作用。
第二,以微观经济分析中,价格是一个主要经济变量,整个市场调节的信息和供需双方的相互作用,主要靠价格变动来协调。
而在宏观经济分析中,价格的变化基本被忽略。
这是因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都非常缓慢。
因此在分析宏观经济时,价格常常作为一种变化十分缓慢的特殊变量来处理,因此可以暂时忽略价格变化的作用。
第二章
一,选择题:
C,C,D,A,B,B,C,A.
三,简答题:
1、答:
国民帐户体系(SNA)由国民收入帐户,投入产出表,资金循环表,国际收支表和国民资产负债表5个帐户组成。
国民收入帐户(nationalincomeaccount)是5个帐户中的核心帐户,这一帐户主要研究增加值的生产,分配和支配全过程。
投入产出表是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产品交易的数量编织成的一个矩阵式。
横行表示每个行业的商品卖给了哪些部门,即产品是如何分配的。
纵列表明每个行业生产过程中投入产品(中间消耗)的构成。
资金流量表也称资金循环帐户,是掌握产品和服务流量的,而货币的流量则是在交易进行时与商品呈相反方向运动的。
将这种货币与信用的流量进行系统记录的帐户就是资金流量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存量的帐户。
国际收支表是记录对外贸易、要素收入和支出、转移支付等经济交易和资本交易的帐户。
2、答:
(一)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指把所有经济单位(家庭、厂商、政府以及进出口部门)在一年内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总量相加,得出总支出,其数值为GNP。
(1)消费支出C。
C项目可分为:
1)非耐用品;2)耐用品;3)服务。
(2)私人国内总投资I。
I项目分为:
1)住宅建筑投资支出;2)非住宅建筑投资支出;3)净存货。
厂商的存货也是投资,称为“存货投资”。
所谓净存货,是指年终的存货量减去年初的存货量。
在厂商的私人国内总投资中,包括了折旧费,如果减去折旧费,则为“净投资”。
(3)政府支出G。
G包括政府的所有薪金开支和向私人厂商购买的产品和服务支出。
但政府的转移支付不能被计入GNP中,因为这些都不是政府本年度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所作的支付。
(4)净出口(X-M)。
以上用支出法统计GNP的各种项目,可以简单表示为:
GNP=C+I+G+(X–M)
(二)收入法(又称要素分析法)该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提供者所得到的收入加总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
为求简化,可把总收入看成是三大主体的收入,即家庭收入、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
(1)家庭收入。
包括工资、租金、利息、利润等。
可分解为用于当期消费的收入C和不用于当期消费的收入即储蓄S。
(2)企业收入。
包括折旧金和未分配利润等。
此部分收入可以归入S。
(3)政府收入。
来源于间接税和直接税,如果不考虑剔除转移支付,计为T。
可见,从收入方面核算GNP,GNP等于消费加储蓄加税收,即:
GNP=C+S+T
(三)增值法(又称生产法)该方法是通过加总各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增加值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
从理论上讲,用增加值法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应该等于用支出法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
但是,在市级核算过程中,由于数据来源不同,以及计算上本身存在的误差,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可能会不完全一致。
由于按增加值法计算所涉及的行业较多,计算误差较大,因此有关部门在公布国民生产总值数据时,一般支出法为主要计算方法。
3、宏观经济的5大核心变量为GNP、NNP、NI、PI、DPI。
简单关系如下:
NNP=GNP-折旧。
NI=NN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PI=NI-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支付的社会保险金+政府和企业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DPI=PI-个人直接税和各种非税支付
GNP与GDP的关系如下:
GNP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是指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两者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范围不同
GNP是一个国民概念,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价值都计入国民生产总值。
而GDP是地域概念,也就是说,只要符合本国常住居民定义,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价值都计算到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2)衡量方法不同。
GNP按国民原则核算,GDP是按国土原则核算。
(3)内容不同。
GNP是“收入”概念,GDP是“生产”概念。
(4)二者的数值不一定相等。
4、作为下一阶段生产所需要原材料使用的产品,称为中间产品,不需进行加工的产品则称为最终产品。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加以区别。
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的区分应注意以下两点:
(1)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
即本期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在全国范围内是否被进一步加工。
如果没有被进一步加工,就是最终产品,否则就是中间产品。
所以,一种产品虽然在本企业或本地区不再加工,但在其他企业或地区还要加工,就算中间产品,但如果出口到国外,无论在国外是否进一步加工,都算最终产品。
(2)按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去向确定。
本期生产本期被生产耗用的是中间产品,未被加工耗用的是最终产品。
所以同一种产品去向不同,就被划归入不同种类。
比如本期生产的煤,被居民用作燃料,是最终产品,被发电厂耗用,是中间产品,如果被电厂买去尚未用于发电,而是作为电厂的储备,就算本期的最终产品。
5、答:
(a)这个企业为经理买这辆小汽车要作为投资计入GDP,而这个企业给这位经理发一笔额外报酬让他自己买这辆小汽车在国民收入核算中要作为消费计入GDP.
(b)假若一个消费者买本国生产的轿车消费,则该购买支出要计入GDP,若购买进口轿车消费,则该消费者支出要作为进口从GDP中扣除.
6、答:
不对。
总投资等于重置投资加净投资。
总投资增加时净投资不一定增加,而只有净投资增加时,资本存量才能增加。
例如,某国某年总投资是1000亿美元,重置投资也是1000亿美元,则净投资为零,资本存量并未增加。
7、答:
不是。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
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
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
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即是否均衡。
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有的投资。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
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
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8、答:
不一致。
GNP不是反映一个国家福利水平的理想指标。
这是因为:
首先,非市场活动得不到反映;其次,有些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内容无法得到反映;第三,它把所有市场交易活动反映到GNP来,并不能正确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第四,GNP的数值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内容的实质;最后生活质量的改善不能得到体现。
9、答:
国民生产总值=净投资+净出口+折旧+政府购买+消费=130+20+60+220+700=1130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1130-60=1070
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企业间接税=1070-80=990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政府转移支付-社会保险-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990+100-120-90-65=815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815-85=730
10、答:
(1)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资本折旧,而资本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去净投资后的余额,即500=800-300(亿美元),因此国民生产净值=4800-500=4300(亿美元)。
(2)从GNP=C+I+G+NX中可知NX=GNP-C-I-G,因此,净出口NX=4800-3000-800-960=40(亿美元)。
(3)用BS代表政府预算盈余,用T代表净税收,即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则有BS=T-G,从而有T=BS+G=30+960=990(亿美元)。
(4)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条件中没有说明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从国民生产净值中直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即YD=NNP-T=4300-990=3310(亿美元)。
(5)个人储蓄S=YD-C=3310-3000=310(亿美元)。
11、答:
国民收入=雇员酬金+企业支付的利息+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1866.3+264.9+34.1+164.8+120.3
=2450.4(10亿美元)
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间接税
=2450.4+266.3
=2716.7(10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资本消耗补偿
=2716.7+356.4
=3073.1(10亿美元)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政府支付的利息+政府转移支付+红利
=2450.4-(164.8+253.0)+347.5+105.1+66.4
=2551.7(10亿美元)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
=2551.7-402.1
=2149.6(10亿美元)
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个人消费支出
=2149.6-64.4-1991.9
=93.3(10亿美元)
12、答:
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支出+总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3000+2000+900+(150-300)
=5750(亿)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折旧
=5750-100
=5650(亿)
国民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非企业收入
=4200+200+250+400+400
=5450(亿)
间接税=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
=5650-5450
=200(亿)
第三章
一、选择题:
B,C,C,A,A,A
二、应用与思考题:
1、答:
消费函数:
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C=f(Y),这里C表示消费函数,Y代表收入,即个人可支配收入。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则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而减少。
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另一部分是储蓄,即:
Y=C+S,S=Y-C由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因此,储蓄也是可支配收入的一个函数,确立了消费函数,储蓄函数也就确立了。
储蓄函数:
储蓄与收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称为储蓄倾向。
可表示为S=f(Y),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而减少。
2、答:
国民消费函数为C=f(Y)=a+bY,描述的就是C与Y坐标图中的短期消费曲线,在一般情况下,短期内国民收入的增加会造成国民边际消费倾向减小。
但是,这个结论并不适用相对长的时期。
长期国民消费曲线是从短期国民消费曲线中引申出来的。
长期国民消费曲线的斜率要比短期国民消费曲线的斜率明显要更大更陡直,更为靠近45°线。
它表明,长期中国民收入的增加致使国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的程度没有短期中那么明显,也就是短期中储蓄的增加比长期中更快。
这种情况也是符合逻辑的,因为在短期中人们要留下更多的钱以备不测,而在长期中人们越是接近生命的终结,就越是尽可能把手中的钱用掉。
3、答:
边际消费倾向是人们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
由于收入增加时增加的消费所占的比例逐步减少,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因此,随着经济扩张会带来消费需求不足,从而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现实中政府经常根据此规律采取“征富济贫”的政策,来增加整个社会的消费,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4、答:
如果对一国的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将富人的收入转移一部分给穷人,这种做法会提高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
道理同第三题。
5、答:
相对收入理论、持久收入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侧重于消费者的长期消费行为的研究。
相对收入理论认为,人们的消费行为有着极为强烈的模仿性和追求高消费水平的动力,因此随着收入的提高,其消费水平也必然提高,因此从长期看,消费者的平均消费倾向是固定不变的,具有“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
持久收入理论研究的范围并不包含与长期相对应的短期消费函数,因为这一理论涉及的是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所存在的固定不变的比例关系,认为收入与消费之间的比例的变动主要是暂时收入与暂时消费之间的关系的变动所引致的。
生命周期理论则从人的生理变化角度研究人们对收入与消费之间关系处理的变化趋势,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人们的消费行为除了受现期收入的影响,还会受财产多寡的影响。
凯恩斯提出的绝对收入理论侧重于消费者的短期行为的研究。
重视现期收入对消费者的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发挥作用。
认为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固定的,这一比例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
长期平均消费倾向不变的趋势,并不反映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而是由影响消费支出的其他因素导致的。
6、答:
从静态来考察,家庭收入水平越低,在家庭支出中购买食物支出占总支出或总收入的比例越大,反之,则家庭支出中购买食物支出所占比例越小;一个国家人均GDP越低,居民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支出占平均支出或平均收入的比例越大,反之,则居民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支出的比例越小。
从动态上考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GDP和家庭收入的增加,居民平均支出或家庭支出中,购买食物支出占总支出或正宗收入的比例不断下降,这就是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定律作用是有条件的。
比如,假定其他变量都是常数,食物支出完全是为了维持正常生活的开支等,实际经济生活中并不完全如此。
特别是还有一些与恩格尔定律作用相反的因素,如当前世界性的城市化趋势,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这必然使食物支出增长更快;又如食品加工业的发达,食品制成品附加值的增大,也使食物支出增长更快;再如食物结构的变化,高级食品的出现,也会使食物支出增加。
7、不能这样说。
根据定义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因为一般来说消费者增加收入后,既不会一点也不用于消费,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增加消费,一般的情况下总是一部分用于消费,一部分用于储蓄,用于消费的部分总是大于0小于增加的收入。
平均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大于0而小于1,当人们收入很低时甚至是零时,也必须消费,那么借钱也要消费,这是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
8、答:
对个人和个别经济单位来说,“增产节约”甚至具有永恒的意义;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则要尽可能将这“增产节约”所形成的收入用掉花完,否则,国民经济不仅难以平衡,甚至会陷入萎缩性负循环中。
因为,储蓄的存在致使国民消费总是小于均衡的国民收入,这个差距(储蓄)如果不及时转化为消费,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失业增加,整个国民经济就会承受紧缩的压力。
个人的节俭美德使整个社会陷入困境:
保持节俭的习惯,其结果不仅是消费的减少,而且是储蓄的下降;而奢侈的结果则不仅是经济的繁荣,而且带动储蓄的增加,尽管储蓄的相对比例也有所下降。
尽管节俭具有不利于宏观经济平衡的一面,但是对于消费的强调仍然需要审时度势。
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可以刺激消费,以便将储蓄大于投资的部分消耗掉。
在经济繁荣的时期,就不能刺激消费,否则经济难免陷入通货膨胀的困境之中。
此外,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也不能贸然刺激消费,因为它们始终面临资源的约束问题,刺激消费可以在短期内取得积极的成果,但长期中则难免陷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宏观经济学 第三 高教 宏观经济 课后 习题 部分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