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来的诗句《水调歌头》doc.docx
- 文档编号:23732220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17.78KB
展望未来的诗句《水调歌头》doc.docx
《展望未来的诗句《水调歌头》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展望未来的诗句《水调歌头》doc.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展望未来的诗句《水调歌头》doc
展望未来的诗句——《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鉴赏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
它说明作者"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水调歌头》生平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2017-05-18 《水调歌头》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鉴赏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
它说明作者"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水调歌头》生平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2017-05-18 《水调歌头》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鉴赏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
它说明作者"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水调歌头》生平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2017-05-18 《水调歌头》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鉴赏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
它说明作者"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水调歌头》生平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2017-05-18 《水调歌头》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鉴赏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
它说明作者"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水调歌头》生平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2017-05-18 《水调歌头》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鉴赏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
它说明作者"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水调歌头》生平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2017-05-18 《水调歌头》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鉴赏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
它说明作者"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调歌头 展望未来 诗句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