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表格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3726636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46
- 大小:49.08KB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表格教案.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表格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表格教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表格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单元主备人:
投放日期年月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10.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
这是什么?
(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
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
(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
(想)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马诗
3、齐读课题:
马诗
二、学习新课
(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1.学生汇报:
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④看资料(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入诗境。
2.师:
好,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
好,我们再次齐读诗题——《马诗》。
同学们,通过看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马)
3.师: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指名(李贺)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们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
4.学生汇报。
(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师:
我们已经明确了这首诗的描写对象,又知道了诗人的背景,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一起看看古诗写了什么。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加上拼音,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圈好生字了吗?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生字,然后把你的识字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4.本课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
老师把这些生字请到大屏幕上来,你们还能认识他们吗?
(课件出示)(络锤凿焚)指名读,齐读。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个字各笔画在虚宫格中的位置,然后工工整整地写一遍,展示作业。
这是***写的字,看他写得多好,我们要向他学习,也把字写得这样好。
下面,谁能为这些生字组词呢?
同桌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组的词语多。
5.我们再把这些生字带到古诗中读一读好吗?
课件出示,指名读。
6.五言古诗,朗读时怎样停顿比较好呢?
学生汇报。
好,谁能按照这样的停顿再读一读。
我们一起读一遍。
7.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自己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8.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9.品读第一、二句。
理解:
大漠:
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
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
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两两相对?
这样写,看起来怎样?
读起来呢?
在这里,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还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漠漠旷野,沙石像雪一样晶莹洁白,燕山顶挂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
指导朗读。
赏析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涵:
说一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是呀,一弯冷月下,大漠闪现出如雪般的清辉,是那么清冷、悲凉,气氛是何其肃杀。
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你心里在想什么?
你马上要做什么?
边关战事一触即发的形势下,本是良马驰骋关山的时刻,可是,情况却是如此吗?
(不是)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呼喊:
学生(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10.品读三、四句。
何当:
何时将要。
金络脑:
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走:
跑。
清秋:
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明白这两个词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
)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内容?
是呀,一匹千里之驹,纵有广阔天地,却不能肆意纵横,驰骋关山;一个满腔抱负之人,却不能施展宏才,为国立功,有所作为。
这其中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异常愤懑的心境又能与谁说?
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境遇,人、马何其相像!
这真是,马,即是人,人,即是马。
这一首《马诗》,写的分明就是诗人自己呀!
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渴望,让我们齐读这首诗;(生读)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企盼,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生读)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愤懑,让我们高声齐读这首诗!
(生读)
《马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三、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
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四、小结:
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
马,希望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板书设计:
马诗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写景
何当金络脑,抒情 施展才华
快走踏清秋。
为国立功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有谁能来背诵一下。
2.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了自己的感情。
。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二、对比诗题,感悟题意
1.自读诗题,领悟题意。
石灰吟 竹石
2.找题目的相同点。
预设:
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吟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2.译读,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石灰吟。
1.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的特点。
(1)从诗题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吟诵的是石灰,那么石灰有什么特点呢?
诗中用哪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
①自学指导自由读诗,请从诗中找出描写石灰经历的词语。
(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②选择其中一个词,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①千锤万凿
A.学生谈体会。
B.千锤万凿是不是把石头锤一千次,凿一万次呢?
这里的千和万都是形容次数很多,是虚词。
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虚词的四字词语?
(千山万水千言万语三言两语)那我们古诗中还有哪些诗句也有类似使用虚词的呢?
课件出示:
竹外桃花三两枝 桃花潭水深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还
②烈火焚烧
A.学生谈体会。
B.看,这就是被烈火焚烧的石灰石(出示相应的图片)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块石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③粉骨碎身
A.学生谈体会。
B.学生能说到,就总结:
是呀!
石灰石经过烈火的焚烧,变成浑身雪白的块状石灰后,还要把水泼在上面,使它粉骨碎身。
(出示相应的图片)
总结:
哦,原来石灰就是先 ,然后 ,最后 。
同学们,请再次默读这首诗,想一想面对如此的磨难,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④若等闲
A.学生汇报。
B.如果学生答到“若等闲”就引出:
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
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而在石灰眼里,千锤万凿是若等闲,烈火焚烧也是——若等闲。
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同样的意思,就是“全不怕”。
2.石灰经历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最终粉骨碎身,它这么做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间。
(1)洁白的石灰在我们人间留下了哪些痕迹?
(洁白的墙、可用于干燥、吸湿、去除异味、消毒……)
(2)此时,我们不由得敬佩石灰的(顽强不屈、英勇无畏、无私奉献) 精神。
请带着这种感情把古诗读一读。
(出示古诗)请学生示范读,齐读。
3.像这样,我们通过抓住关键词来体会石灰的特点,这是学习咏物诗的一种方法。
(板书:
抓关键词)
4.知人论诗,学习托物言志。
(1)这首诗的作者是于谦,你们知道是诗人多大年纪写的吗?
(2)于谦作《石灰吟》这首诗的时间,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2岁,一说是19岁。
你们猜一猜,这么年轻的他,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呢?
你们来大胆的猜猜?
(于谦是个很有志向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
(3)的确,于谦自小就有远大志向。
传授于谦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非常钦佩文天祥,就把那幅画挂在书桌边,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
——如果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样高声诵读这首诗?
(4)后来于谦长大了,他和文天祥一样做了官。
现在让大家看一下他做官的故事。
课件出示:
两袖清风的故事。
如果你是做官后的于谦,你会怎么吟诵这首诗?
(5)后来,瓦剌入侵,当时的皇帝明英宗被俘虏了,于谦就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让皇帝的弟弟继位,率兵打败了敌人,使人民免遭生灵涂炭,后来明英宗重新回来当皇帝,对当年于谦让他弟弟做皇帝的事耿耿于怀,再加上其他官员的陷害,就以“谋反”罪把于谦杀害了。
抄没家产时,于谦家除了书籍,没有值钱的东西。
如果你是临死前的于谦,你又会怎样吟诵这首诗,来向世人再次表明自己的志向呢?
一起来读。
(配乐读)
(6)《石灰吟》一诗伴随了于谦一生,也见证了于谦的一生。
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赞美石灰,而是在——(他在抒发自己的志向,用石灰来比喻自己。
)像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也成了咏物诗的一大特点。
我们通过了解得诗人的相关背景知识,来理解这首诗,这样的方法叫:
知人论诗。
(板书)
(二)《竹石》
1.接下来,请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请看自学提示一:
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竹石的特点。
2.学生汇报。
(1)咬定:
(咬:
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竹石是牢牢扎根在青山上的,体会到竹石刚毅的性格。
)
(2)立根:
把根深深地扎入哪里?
(立根,扎根、生根。
破岩,破裂的岩石。
)(生长的环境非常恶劣,但是却能把生长,生命力极强)
(3)千磨万击:
想象一下竹子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什么磨难,什么打击?
(风霜雨雪电击雷鸣)
(4)创设语言情境,指导朗读。
①春天,当雷声轰鸣、闪电霹雳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夏天,当暴雨袭来无情地鞭打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③秋天,当秋风飒飒吹得竹子摇摇欲坠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④冬天,当风吹雪溅铺天盖地而来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经历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考验后,竹石挺立在山岩中,这就叫“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时此刻,你最想用哪个词来概括一下竹石的精神呢?
可以是诗中的词,也可以是自己想到的(不屈不挠 傲然挺立 百折不回 百折不挠 坚定不移 坚贞不屈)
3.刚刚我们通过抓关键字词,体会了竹子的特点
请看自学提示二:
请结合诗人的资料,说说这首诗托竹石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志向?
(1)小组讨论交流。
(2)指名汇报,师相机点拨。
拓展以下故事:
(开仓济民)郑燮为官清廉耿直,爱民如子,任潍县知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救灾,让老百姓先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兴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就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大火烧掉。
就因此而被罢官,从此郑燮以卖画为生,度过贫寒的一生。
郑燮又叫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
郑燮的画大多都是“梅兰竹菊”,尤其是喜欢画竹,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诗《竹石》,目的就是(他想托竹石的坚韧顽强来表明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来,让我们带着对郑燮的敬佩之情一起诵读这首诗。
(配乐读)
五、对比参读,感悟升华
1.《石灰吟》《竹石》都是咏物诗,一首表达了作者不流世俗、两袖清风的品格,一首表达了诗人一身正气、正直高尚的思想品质,学了这两首诗,你们有何感想?
2.在我们现实社会中有没有像石灰、竹石一样的人?
六、布置作业:
1.搜集以下一些咏物诗,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然后背一背。
《在狱咏蝉》(骆宾王) 《梅花》(王安石) 《青松》(陈毅)
2.小练笔:
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式写一写自己的心声。
(所托之物参考:
梅、兰、竹、菊、松树、春蚕、蜡烛、粉笔、橡皮……)
七:
板书设计:
石灰吟 竹石
抓关键词
知人论诗
教学反思:
《石灰吟》采用了六步教学法:
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链诗篇。
六环节中,解诗题紧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不仅复习了旧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一种新的古诗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
解释诗意过程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石灰的炼制过程,再让学生用诗中的话说石灰的经历,继续思考,再用四字词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过程。
这种思路,由粗到细,由宽到窄,让学生三次走进石灰、了解石灰,从而理解了诗文的意思。
领悟诗情,需要有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
我让诗人的背景资料成为学生感情升华的根本,由石灰迁移到了于谦,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两个层次领悟了诗情。
让学生懂得了于谦的粉身碎骨与永留清白。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单元主备人:
投放日期年月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四、教学方法: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
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
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出示李大钊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
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
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
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黑暗。
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
3.汇报被捕后部分
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
(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
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教师小结:
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革命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
学生再读22段。
(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出示李大钊图片: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
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教师总结:
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八、布置作业:
⑴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⑵课外阅读《红岩》等书籍。
九、附板书设计:
永远忘不了父亲的被难日
局势严重工作紧张
10、十六年前的回忆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平静慈祥安定沉着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教学反思:
突破难点,教学时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
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
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李大钊是怎样的人,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词句探究;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李大钊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单元主备人:
投放日期年月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12.为人民服务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把这些词读准确。
哀思、剥削、炊事员、李鼎铭、精兵简政
点拨:
A“剥削”是个多音字;bāo:
去掉外面的皮或其他东西:
~皮。
~花生。
bō:
用于复合词:
~夺。
~削。
~落。
~蚀。
生吞活~。
另一个读音叫“xiao”,组词(削铅笔)齐读。
B什么是“鼎”?
(“鼎”是古代人烹煮东西的器物,一般用青铜或铁制成,圆形,三足,两耳。
也有方形,四足。
)(出示古文字及其图片)
鼎这个生字特别难写,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第六笔是什么?
这个鼎的部首是目,第六笔是竖折折,一笔写成。
右边相对应的就不是一笔了,那可要分成三笔写,竖,横,竖,最后是横折。
看到这个“鼎”,能说说与它有关的成语吗?
(三足鼎立、鼎鼎大名、人声鼎沸、一言九鼎。
)
在课文中写一个带“鼎”字的成语。
注意把“鼎”的笔画笔顺写正确。
2.同学们,这些词语出自一篇课文:
《为人民服务》。
翻开第12课。
这篇课文,既不是写人,也不是记事,是议论文。
(板书:
议论文)
二、整体感知,提纲挈领
1.同学们,《为人民服务》这是一篇议论文,它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它跟你讲道理,分析问题,它有的是深刻的思想。
“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提出来的一个观点,在第1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个观点,能找出来吗?
2.出示PPT,全班齐读。
3.对比体会:
A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B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这一句话在表达上面很特别,哪一句说得更严密?
4.师:
加上这两个表示事物达到极致的词,再次强调我们党和军队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
5.既然提出了观点,毛主席就得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
请大家快速浏览第2到第5自然段,说一说毛主席围绕这个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温馨提示:
学好议论文有个规律:
议论文的每一段话都有要说的重点、要点,这些重点、要点大多含在每一段话的开头或者结尾。
)
6.教师引导总结出:
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
7.现在请同学看黑板,一看这几个关键词就知道主席围绕“为人民服务”谈了哪些问题?
(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
)
师:
对于主席来说,他今天要讲“为人民服务”,他的心里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他要先讲——(死的意义);再讲——(不怕批评);最后讲——(团结互助)。
同学们,这样认真思考,抓关键、抓重点的学习方法很重要。
三、合作探究
(一)导思题:
默读第2自然段,认真思考毛主席用了哪些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生汇报,师点拨。
(三)关于引用的点拨点
(1)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鸿毛:
大雁的毛,比喻微不足道。
泰山:
高山,比喻受人敬仰。
固:
本来。
或:
有的。
于:
比。
为什么要引用司马迁的话呢?
司马迁是两千多年前的名人,流传至今不是经典就是古老的智慧、永恒的真理。
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已经被人们认可、被人们传诵,所以主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令人信服!
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
(课件出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师:
读得真好,声情并茂。
其实,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关于生死的名言,你还记得吗?
(课件出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引用的是耳熟能详、经久不衰的——(生接答:
名人名言);引用的是给人启迪、引人深思、让人震撼的——(生接答:
名人名言)。
所以主席的第一招就是引经据典。
(板书:
引用)
(2)关于对比。
1.这句话其实讲的就是一个字,那就是“死”。
2.第一个死的意思应该是?
(舍生取义、英勇就义、慷慨赴死、牺牲就义等),这个死充满作者的称赞,是褒义词。
第二个死应该用命丧黄泉、上西天、见阎罗、下地狱。
3.引导朗读,读出两个死的不同感情。
4.师小结:
这就是同样一个词,但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一个是表达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崇敬,一个是表达对法西斯的愤恨和蔑视。
来,把不同的感情读读这句话。
师:
同学们,在主席的演讲中,在你们有感情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对比比出了——情感,比出了——轻重,比出了——是非,让我们记住这个说明的好办法——对比。
(3)关于举例子。
1.事实胜于雄辩,生活当中的张思德同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所以这个表达方法就是“举例子。
(板书:
举例子)
2.师:
结合资料,说一说你对张思德的认识。
(补充资料)
3.同学们,一个个精彩的镜头,就是一个个典型的事例、生动的事例!
这就是在举例子(师再指板书:
举例)。
事实胜于雄辩,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据。
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什么才是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什么才是最可贵、最朴素、最永恒的精神——为人民服务!
4.朗读体会。
所以平时我们要说明难懂的道理,可以用——(生接答:
举例);要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六年级 下册 语文 第四 单元 表格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