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渤海老区革命史.docx
- 文档编号:23721903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6.36KB
浅析渤海老区革命史.docx
《浅析渤海老区革命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渤海老区革命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渤海老区革命史
浅析渤海老区革命史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摘要:
通过对渤海革命老区纪念馆的参观学习以及对环渤海地区革命史的调查研究,在深入了解渤海革命老区光荣历史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其艰难困苦的光辉革命历程进行思考分析。
翻阅旧历文献,参照遗留文物,在已有历史记载的引导下,去探索昔日渤海老区光荣的革命历史。
关键词:
渤海革命老区中国共产党抗日史解放史
正文:
渤海区是具有辉煌历史和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
中国共产党创建伊始,这里便开展了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建立了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基层组织,并发起了中国北方最早的农发武装起义。
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该地区的人民群众纷纷投入到艰苦卓绝的保家卫国斗争中,粉碎了日军无数次对渤海区所进行的“扫荡”、“蚕食”等阴谋,击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三次反共高潮,开辟和创建了清河区、冀鲁边区两大抗日根据地。
1944年1月,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建立渤海区。
渤海区东至胶莱河,西抵津浦线,南起胶济路,北止天津南,东北濒临渤海。
全区版图面积约5.4万平方公里,下辖6个地委、专署、军分区,计50多个县(市、区),总人口1114万。
在中共渤海区党委的领导下,渤海区党政军民坚持开展平原抗日游击战争,创建和巩固了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平原抗日游击根据地,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为保卫抗战胜利果实,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的野心,渤海区大规模地开展了剿匪反特、民主建政、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生产改革、生产治黄、参军支前等运动;同时,集中主力部队肃清区内残敌,反击国民党军对渤海区的侵犯。
在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时期,中共华东局、华东军区所属部分机关、部队、兵站、医院、学校和鲁中、鲁南等地的部分干部、群众共约40余万人,决然转移到渤海区境黄河以北的地区。
渤海区一度成为我整个华东战场的可靠后方和后勤供应基地。
解放战争期间,有近20万渤海区人民优秀子弟兵积极参军入伍,参与组建了人民解放军的6个野战纵队,四大野战军中均有渤海人民子弟兵部队;渤海区共抽调82万民工,出动大小车辆128万架次,牲口近百万头英勇随军支前。
可以说,华东解放的胜利是千万独轮车“推”出来的;与此同时中央总局在渤海区抽调近6000名干部随军南下接管解放区的新生政权。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渤海区涌现出了许多光彩照人的英烈人物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中的英烈碑廊上即镌刻着渤海区在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55308名战士的英名.他们怀着坚定永恒的共产主义信念;以舍己为民、勇于牺牲的无私精神,献身于党和人民的崇高事业中。
革命区人民所拥有的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作风,永远是激励后人前进的巨大动力。
他们的蜚声美名和不逝功绩将永垂历史铭记丰碑。
渤海区党政军民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有光辉的一页。
一、鲁北大地上的新生革命力量——渤海革命区
坐落在广袤无垠沃野千里的鲁北大地上的滨州市是原渤海区的中心区域。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渤海区就已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在山东的重要战略区之一。
它于1944年2月由清河区与冀鲁边区正式合并建立,在党的创立初期和第一次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一地区的共产党员和党的基层组织就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和世界之进步思想。
早期的共产党人就是在这片伟大的土地上组织发动了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农村武装暴动,来推翻那些腐朽的政权和阴暗的统治。
抗日战争时期,渤海区的党政军民坚持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并组织发动了平原抗日游击战争,建立了屹立在鲁北平原上坚实稳固的抗日根据地。
在解放战争中,渤海区一度成为整个华东战场的后方战略基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山东境内的德州和济南自古以来就是贯通南北的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
渤海区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党领导高瞻远瞩,带领敌后抗日武装在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北部交界处创建了一个东临渤海、西枕津浦铁路,北至天津、南跨胶济铁路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渤海区抗日根据地。
自此渤海区就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的五大战略区之一。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渤海革命区
建立渤海区,展开局部反攻。
清河区、冀鲁边区合并建立渤海区。
为统一和加强领导,适应新的对敌斗争的形式,1944年1月,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军区决定,报经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央军委批准,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建立中共渤海区常委、八路军渤海区军区。
渤海区建立后,区党委、军区于1944年2月在广饶辛集村、牛庄一带召开高干会议。
会议认为,冀鲁边区与清河边区合并是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军区根据斗争形式与任务的需要而作出的完全正确的决定。
会议对渤海区的形式进行了认真分析。
两区合并前特别是1943年以来,清河区与冀鲁区实行“敌进我进”、高度分散的群众性的游击战的方针,派出武工队深入敌后开辟工作,加强对日伪军和伪组织瓦解工作,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和“治安强化”运动,抗战形势有了明显好转,我军对敌斗争也由被动逐渐变为主动,根据地得到恢复和发展。
会议中提出了“坚持斗争,坚持阵地,掌握有利时机,改善阵地,积极扩大解放区,打通各分区联系”的任务。
为此,决定采取以下方针政策;第一,坚持以游击战为主,但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和对敌人兵力薄弱据点的攻坚战;有计划的在一定地区消灭和驱逐日伪军,扩大根据地积蓄力量,准备反攻。
第二,开展拥政爱民,拥军爱民的运动,发动群众参军,整编和扩大县区武装,发展民兵。
第三,加强当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四,加强对敌政治攻势,瓦解伪军。
第五,加强整风学习,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的革命事业心,增强党性,加强团结。
第六,开展生产节约。
这些政策和策略的提出与贯彻实施,为进一步加强军民团结,扭转抗日斗争形势,开展对敌局部反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局部反攻,不断扩大根据地。
1943年秋冬,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重大进展。
苏、英、美等国军队接连取得胜利,意大利投降,德、意、日联盟瓦解;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敌后抗日战场摆脱严重困难局面,进入恢复和再发展时期。
在此较为有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和北方局要求八路军和新四军还有其他抗日武装积极主动发动攻势作战,打击日伪军,巩固和扩大根据地。
剿灭日伪,扩大政权。
在渤海区八路军夏秋季攻势的打击下,日伪在战略上十分被动。
为挽回败局,驻渤海区的日伪军于十月底拼凑了4000多人,对渤海区进行大规模报复性扫荡。
而渤海区八路军则采取以游制游的战术,从而使日伪报复性扫荡和“重占利津、抢粮万吨”的企图被彻底粉碎。
1944年,渤海军区部队和地方武装连续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
全年作战899次,毙伤俘日伪军16178人,争取5000多名伪军反正,缴获掷弹筒162个,机枪195挺,长短枪13129支,其他军用物资一大批。
攻克据点300多个,解放利津、乐陵、临邑、南皮四座县城。
全区形式大有好转,境内伪军由36000人减至19000人;一、二、三分区连成一片,二、六分区也连接起来了,三、四分区进一步靠近,五分区东去胶东和六分区南去泰山的通道都有改善。
下半年来,扩大根据地面积2800多平方公里,村庄5215个,人口200万。
讨伐汉奸,迎战伪寇。
渤海军区部队和地方武装在1944年局部反攻作战胜利的基础上,发起了1945年春、夏季攻势作战。
四月,渤海军区发起了讨伐盘踞在寿光一带长期与日伪军勾结,残害人民的国民党山东保安第三师张景岳部的战役。
15日,军区直属团,特务营,二分区,五分区部队及部分县在军区司令员杨国夫、政委景晓村的指挥下,首战王高,全歼守敌一个营。
开展整风运动,加强党的建设。
这次整风任务是:
学习马列主义,提高思想认识,克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个人主义、军阀作风等错误倾向,改进作风;结合进行审干清洗极少数的反革命分子,坏分子蜕化变质分子,纯洁党的队伍。
渤海区的大生产运动是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一曲凯歌。
他保证了全区军民的物质生活需要,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为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同时积累了一些经济建设的经验,培养了一批经济工作干部。
渤海区居民开展大反攻,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抗日战争锻炼了渤海区的人民、军队和各级党组织。
在抗战中,全区人民同仇敌忾,团结一致,积极支援、配合八路军对日伪军的作战,打打了一场人民战争。
人民赢得了战争,战争教育了人民。
特别是经过减租减息等群众运动,市人民群众在经济上得到了改善,政治上翻了身,政治觉悟有了很大提高,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
渤海区的八路军和地方抗日武装是抗日战争的柱石,他们在斗争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渐掌握和运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屡战屡胜,在战争中发张壮大成为抵御外敌入侵,保卫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的坚强力量。
经过抗战,党组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将领导全区人民夺取革命斗争的更大胜利。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渤海革命区的自卫战
渤海区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浴血奋战,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但是由于国民党政府企图垄断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不能完全成为人民的胜利。
面对蒋介石坚持独裁的方针和内战爆发的危险,渤海区参议会发布《为制止内战告全国同胞书》,呼吁人民一致起来制止内战。
在努力争取实现和平民主局面的同时,渤海区党政军民没有丧失警惕,没有放弃自卫战争的准备工作。
渤海区武装部教导大队组织学员成立“大安子爆炸队”,到胶济路沿线开展爆炸活动,打击国民党军队的进犯,随时准备粉碎蒋介石集团的内战阴谋。
为了更加详细的了解渤海革命老区的革命史,我们参观学习了渤海革命老区纪念馆,在这里我们深切的感受到革命的残酷性和革命烈士的伟大,我们能够生活在这样安定的年代与我们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先烈的付出是分不开的,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安定生活,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回报先烈的付出。
走进渤海老区革命纪念馆的“烈火铁流”展区,这里集中展出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照片,我们真实看到了那些奋不顾身,冲锋陷阵的解放将士、义无反顾支援前线的普通却作出不平凡举动的民众,仿佛看到了他们嘴角上露出的坚韧不屈和眼神中饱含的胜利希望,甚至还有皮肤褶皱里的历史沧桑……虽然照片很古朴,虽然“渤海区”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老渤海精神已经渗透到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对我们的人生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制止内战,争取和平。
有一副毛泽东赶赴重庆谈判的情形,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都渴望出现一个和平民主的新局面,而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争得时间,发动全面内战,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在谈判中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一切爱好和平的人士的努力,国共终于在1945年10月10日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展现在我们面前虽然只是这么一幅看似陈旧的图片,里面却蕴含了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气馁,办法总比困难多。
如果在挑战面前临阵脱逃,那你将是最后一个成功的人,所以我们要勇敢的面对困难,而不是知难而退,要顶起一份责任就必须要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把事情处理好的同时你的能力就会提升不少,在困难面前我们需要的是坚强和毅力而不是退出。
在一副名为“百日大练兵”的组图中我们知道他们的口号是“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官兵同练,互教互学。
通过这次运动,提高了部队的军事技术,战术素养,增强了政治素质,并且在思想上、编制上、组织上、各种礼节及军风纪律上克服了游击主义残余,逐步提高正规化程度。
陈毅司令员也发出了“练兵、减租、生产是目前解放区三大中心工作”的指示。
这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这幅图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
以前的武器虽然陈旧落后,但是我们的军队纪律绝对是严明的,现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盛世不需要忧虑什么时候会被炸弹炸的粉身碎骨,不用忧虑哪一天被俘,联系到我们实际的生活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启示:
当把纪律或知识内化为能力的时候就不会出小的漏洞和错误。
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一定要有计划性,不能临时抱佛脚,那样的效果不好,并且即使草草通过了,没有内化为能力的知识或者技能也不会长久,很快就会忘记。
我们要学会计划我们的生活,把平时的时间利用起来,把平时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能力,用于指导我们的生活学习使其更加顺利。
粉碎国民党军的猖狂进攻。
1946年6月,蒋介石集团撕毁了停战协议,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挑起了全面内战。
驻山东的国民党军队也向渤海解放区大举进犯。
中共渤海区党委、渤海军区坚决执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出的《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等指示,领导全区党政军民奋起反击,取得了反国民党军队猖狂进攻的重大胜利,这幅画就是全面内战爆发后,渤海区我军张贴的“军民合力,气壮山河,翻过山顶,就是胜利”的宣传画。
看了这幅画我深有感触,虽然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但是他们一个都没有退缩,面对敌人的猛烈进攻,他们积极应对,即使眼前的希望很渺茫也坚持:
正义总会战胜邪恶。
他们努力对付着自己强劲的敌人。
统一部署,组织力量,协调行动是渤海区反特剿匪斗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明确反围剿斗争的方针政策;广大群众是这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力量。
不得不承认国民党在武器装备上很占优势,但是我们凭着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敌人打的落花流水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这场内战中有很多战士流血牺牲,他们的家人没有抱怨,也没有沉浸在悲痛之中无法自拔,而是义无反顾的投身于战争之中,争取早日打败国民党,还人民一个太平盛世。
这是一种无私精神,这是一种博爱、大爱,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是用先辈的鲜血浇灌出来的成果,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一分贡献。
看了这么多照片以及模拟战争的现场场景,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先辈的不易和我们现在生活的幸福,我们能够生活在这安定的世界上实属不易,我们一定要珍惜。
站在模拟的长城上,正真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坎坷路,一路上坡下坡,突然发觉人生就像这长城,有顺境就会有逆境,不会是一帆丰顺,遇到困难是必然的,曲曲折折才是人生路,想想那些牺牲的革命先烈,他们是多么的英勇,多么的伟大,即使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因为他们有坚定的信念有团结的精神,有必胜的信心,有可以让他们信赖的领导队伍,想想那些为人生中遇到的小小挫折或因为情感逆境而自杀的人是那么的不值一提,革命先烈的老渤海革命精神将永垂不朽,激励着我们一直向前。
四、渤海老区的英雄事迹
在渤海区这片光荣的土地上,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经过血与火的磨练与考验,造就了一批中华民族的精英。
他们南征北战,戎马倥偬,英勇奋斗,屡建奇功,为我军的发展壮大,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其中这些人虽然已经作古,但他们的英名业绩将永存人间,他们与渤海区一千万人民共同走过的光辉斗争历程,将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写下永恒的一页。
在渤海革命老区纪念馆里还有其他的建筑,如祭奠广场、英雄群雕、英烈碑廊和烈士墓地等。
这些建筑象征着渤海人对渤海老区牺牲先烈的祭奠,我们永远忘不了这些先烈的英雄事迹。
其中祭奠广场主要用于组织大型祭奠革命英烈活动。
广场北侧的英雄群雕集中刻画了革命战争年代渤海区军民并肩战斗、奋勇杀敌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群雕正面刻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鎏金大字,背面刻有渤海区概况铭文。
英雄碑廊坐落于祭奠广场东北侧,呈弧行,为东南,西北走向,全长162米,高7.9米,碑廊顶部为五个山峰状造型,寓意为:
革命先烈精神重于泰山,气贯长虹。
双面镌刻着渤海区共55308名烈士的英名,切附有烈士籍贯、性别、出生年月、牺牲时职务、牺牲时间及牺牲地点。
人数之众多,资料之翔实,工程之浩大,世所罕见。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渤海革命老区的英雄事迹。
被誉为“刘胡兰式的女英雄”的吴洪英(1911—1946)是阳信县何坊乡牛茁村(今属惠民县)人。
丈夫牛连奎是一名与国民党反动派英勇斗争的优秀共产党员。
在其影响下,她懂得了革命道理,尽全力支持丈夫的革命工作,由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逐步成为一名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1945年,日本投降后,吴洪英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动员妇女参加妇救会、秧歌队,斗地主恶霸,搞减租减息,使群众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1946年8月8日,山东渤海区党委工作队在牛茁村开会,被国民党还乡团牛子明一伙匪徒包围。
吴洪英为掩护工作队安全转移,不幸被捕。
还乡团匪徒割下她的耳朵,逼她说出谁是共产党员,农会干部和积极分子,遭到吴洪英大义凛然的拒绝。
敌人将她吊在树上严刑拷打,要她供出工作队干部的姓名、住址。
她始终斩钉截铁地回答:
“不知道!
就是不知道!
”她被打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仍坚贞不屈,在场群众无不为之泪下。
敌人无计可施,便搬出铡刀相威胁,而吴洪英毫不畏惧,毅然走向铡刀,穷凶极恶的还乡团匪徒将她铡成三段······在一个35岁的农村妇女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她的软弱,而是誓死不降的气概,她的英名将永远装在我们后辈的心里。
1944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将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建立渤海区。
景晓村任渤海区党委书记、渤海军区政治委员。
1944年7、8月间,渤海军区部队在景晓村、杨国夫的指挥下,对日伪军发起了夏、秋季攻势作战,策应寿光县的“灭共建国军”第八团王道部2600余人反正起义,攻克利津县城。
不久又发起全区的秋季攻势,先后攻克乐陵、临邑、南皮(属河北省)三座县城和沾化、青城的大部分地区,共歼灭日军和汉奸5000余人,创造了渤海区抗战以来前所未有的战果,并巩固和扩大了渤海区与胶东区、鲁中区的联系。
1945年对日大反攻,景晓村与杨国夫率领渤海军区部队,作为山东军区的第四路大军,对津浦路沧州至济南段及胶济路西段之敌展开进攻,解放了渤海区腹地全部县城,从东北方向逼近济南市。
渤海区发展成为西起津浦铁路,东到渤海之滨,北至天津,南至胶济铁路,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县城41座,人口1100多万的解放区。
抗日战争大反攻中,景晓村与渤海军区司令员袁也烈、副政治委员周贯五指挥部队在德州地区消灭拒不投降的日伪军。
解放战争中,领导渤海区军民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的大举进犯,参与组建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开展了剿匪反特、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和大生产等群众运动,加强了解放区建设,使渤海区成为支援解放战争的巩固的后方基地。
1947年10月,在渤海区召开的土地会议上,景晓村遭到饶漱石、康生的诬陷和打击,先后被撤销了中共渤海区党委书记、渤海军区政治委员和十纵队政委等职务,长期受到不公正对待。
1958年7月,景晓村任第二重型机器厂筹备组组长、厂党委书记兼厂长。
1960年4月至6月,由于景晓村坚持实事求是,讲真话,对1958年的“大跃进”和浮夸风等“左”的做法持异议,又被错误地戴上右倾的帽子,再一次遭到打击。
1963年初,景晓村调离第二重型机器厂,回北京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1965年5月至1968年8月,景晓村任国家一机部技术司司长。
在革命领导人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即使被诬陷也不丧失信心。
人生曲折路,没有一帆风顺的,他们坚强的意志令我们叹服!
马耀南富于民族思想,热心教育工作,对国民党官吏的腐败深恶痛绝。
“九·一八”事变后,他就任长山中学校长。
在学校里,他经常向学生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并重用进步教师作为教育学生的得力助手。
刘家井子战斗后,第三支队在马耀南、杨国夫等率领下东进临淄。
7月22日,在途经桓台县大寨村时,遭到日军的伏击,马耀南不幸中弹牺牲。
1939年10月14日,马耀南的弟弟、时任第三支队独立营营长的马天民,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1944年8月10日,马耀南的弟弟、时任八路军渤海军区第六分区副司令员的马晓云在青城县王家庄战斗中壮烈牺牲。
马耀南的母亲马安氏,为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这位伟大的母亲应用无私地献出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她将永远受到人们的敬仰。
黄骅于1911年出生在湖北省阳新县良上村,他的家庭非常贫困。
1928年,黄骅17岁,参加了阳新县赤卫队,由于革命立场坚定,工作积极负责,能出色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在1929年,党组织批准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0年5月,他参加了红军,在他的带动下,不到60户的良上村,就有十四名青年参加了红军。
以后,他又参加长征,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等职。
1941年4月,他调到一一五师教导六旅任少校副旅长。
同年7、8月间,又调到冀鲁边区任副司令员黄骅同志由一个红军战士到红军团长,由红军团长到抗日将领,他职务变了,但他不摆官架子,不搞特殊化。
黄骅身居要职,体弱多病,按当时规定他可以吃“保健饭”“保健菜”但他不肯吃,而是和广大战士同甘苦,共患难。
黄骅经常教育干部和战士:
“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老百姓,要时刻关心群众的疾苦”。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八路军过的是军事共产主义生活,菜金非常低,每人每天不到一角五分钱,在这种情况下,黄骅常对爱人讲:
“我们还要省下一点钱粮,去救济苦难的同胞”。
黄骅穿着也极为朴素,夏天穿绿军装,冬天穿黄军装,和战士们一样。
在1937年(26岁)他结婚时,也没有换一件衣服,并经常告诫自己叮嘱妻子:
“要朴素,不要与别人比穿的好,要比学习好,比工作好”1943年6月30日,八路军冀鲁边区司令员刑仁甫叛变革命,指使爪牙刺杀军区副司令员黄骅等人,他最终在盐山县大赵村牺牲。
黄骅的人品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他的精神将永垂不朽,永远记在人民心里。
五、感悟
从客观的历史眼光看,渤海革命老区是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通过勇敢无畏、矢志不渝、前赴后继的武装斗争和流血牺牲,奉献给中国共产党并最终在与国民党政府的战略对决中发挥了无与伦比的重大战略作用的“意外大礼”。
渤海地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也彰显出当地人民异常卓越的历史贡献。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渤海革命老区,对整个中国革命史的研究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总之,渤海革命老区历史地位独特、贡献巨大,非常值得纪念。
革命先辈以自己的青春热血点燃了新中国的黎明,染红了共和国的旗帜。
渤海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做出的不朽贡献,将永垂史册,并像那苍劲的青松一样万古长存。
通过对渤海革命老区纪念馆的参观与学习及对渤海地区革命史的调查研究,我们不仅重温了渤海地区那段令人难忘的抗日战争史和解放史,而且深刻学习了革命先辈的革命信念及精神,在这种红色文化的熏陶下,想必我们会对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持有更加认真负责的态度。
渤海革命区作为一段历史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
血与火的斗争,生与死的考验,告诉我们: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革命先烈就没有幸福的今天。
胜利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重在创造未来。
在这无数先烈用鲜血浸染的渤海大地上,正迎来一个更加伟大的时代。
回首过去,道路坎坷,成就辉煌;展望未来,前程似锦,任重而道远。
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汲取不竭的动力,大力发扬“老渤海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把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李晓黎,《中共渤海区地方史》历史,2000
廖盖隆,《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历史,199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析 渤海 老区 革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