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组织培养.docx
- 文档编号:23721681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39.53KB
马铃薯组织培养.docx
《马铃薯组织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铃薯组织培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铃薯组织培养
马铃薯组织培养
马铃薯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Potatotissuecultureresearchprogress
07级生物工程何丽芳
摘要:
当马铃薯组织脱毒培养,愈伤组织解除分化形成新个体时,
体细胞有丝分裂的异染色质延迟复制行为较正常活体植株更严重,
后代变异较自然群体变异高出500倍,若在培养过程添加辐射和化
学诱变试剂变异率会更高。
因此,组织培养环境不只是现代生物技术
辅助育种的一个重要条件,更是诱变育种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以营
养体繁殖的马铃薯作物效果更好。
本文就组织培养在马铃薯育种上的
理论体系,应用现状,未来展望做一论述。
发展历史,
关键词:
马铃薯组织培养愈伤组织
Potatoorganization,calluscultivatingvirus-freeformedwhenthenewindividualremovedifferentiation,somaticcellmitosischromatinvisionofthedelaythannormallivingplantcopybehaviormoreseriousthanthatofthenaturalgroup,offspringvariation,upto500times,ifvariationintrainingprocessaddradiationandchemicalmutagenesisreagentmutationrateswillbehigher.Therefore,Tissuecultureenvironmentisnotonlymodernbiologicaltechnologyassistedbreeding,itisoneoftheimportantconditionsofmutationbreedinginaneffectivewayforYingYangTibreeding,potatocropbettereffects.Thispapertissuecultureinthedevelopmenthistoryofpotatobreeding,theorysystem,applicationstatusandfutureprospectsdo
anargument.
Keywords:
potatotissueculturecallus
前言:
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属茄科茄属植物!
常见的育种途径有:
常规二倍体杂交法,四倍体水平的品种间杂交法,远缘种间杂交法,2n配子利用法。
这些途径都是通过有性生殖产生马铃薯变异体,通过系谱,回交,轮回选择的方法,需经过6-8代选出附合目标性状的新个体。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生物技术的深入发展,人类对植物细胞遗传行为,基因表达传递行为达到分子水平深入了解,作物育种工作者开始引入了除单纯户外有性杂交育种之外,又一育种方法室内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法,其中组织培养(tissueculture)诱导再生植株的突变就是最常用的一种。
当马铃薯外植体(茎尖脱毒分生组织)培养时,
由于组培环境引发了细胞异染色质DNA延迟复制,产生了较田间自然突变率高出500倍的大量变异。
这一现象已越来越被马铃薯育种工作者所认可,并成为一条马铃薯育种的有效途径。
现从组织培养及组织培养在马铃薯育种上的发展历史,理论体系,应用现状,未来展望等方面逐一论述。
主体
1马铃薯组织培养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现状
1.1组织培养及马铃薯组织培养的发展史
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Haberlandt根据细胞学说,提出高等植物器官和组织可以不断分割至单个细胞,这个细胞具有潜在全能性功能。
为证明这一观点他用被子植物的叶肉细胞,髓细胞,气孔保卫作材料进行离体培养,由于营养条件不够了解,实验未能成功,但却起到先锋的作用。
1904年Hanning最先在含有无机盐及有机成分的培养基上成功地培养了萝卜和辣椒的胚,发现离体的胚可以在培养基上充分发育,并有提早萌发成苗现象。
培养了长度为1.45-3.75cm的豌豆作物茎尖,结果形成了一些缺绿的叶和根。
1933年我国李继侗等曾在银杏离体培养时,发现了以上大小的胚在培养基上即可正常生长,其胚乳提取物能促进银杏离体胚的生长,1934年White通过对番茄根尖的组织培养,建立了第一个有活跃生长的无性繁殖系。
到这时有关离体实验才获得真正成功。
1944年Morel进行了葡萄茎尖组织培养的尝试,获得了愈伤组织和根。
1948年Skoog和崔徵发现,腺嘌呤或腺苷可以解除生长素(IAA)对芽形成的抑制作用,从而诱导烟草的茎段形成芽,确立了腺嘌呤与生长素的比例是控制芽和根分化的主要条件之一,建立
了器官形成的概念。
1955年Skoog及其同事在鲱鱼精子的提取物中发现了激动素,它对促进芽的形成活性比腺嘌呤高出约3万倍。
1957年Skoog和Miller发现了激动素与生长素之间的不同比例的配合对生长和分化的作用,即激动素与生长素之比高时易形成芽,低时则形成根。
1955年法国人莫勒尔和他的同事们,以马铃薯茎尖为外植体成功地产生无病毒植株,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组织培养技术日趋成熟和完善,世界各地的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和产业化应用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几乎所有的马铃薯生产国都使用这项技术进行脱毒快繁,并部分地进行育种研究。
1.2.1脱毒种苗
马铃薯系无性繁殖作物,在生长期间容易受病毒侵染造成退化。
一旦感染病毒,无有效药剂防治,病毒在薯块内的积累是导致马铃薯品质、产量下降的主要
20世纪70年代初引进了马铃薯茎尖脱毒技原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于
术,1976年于内蒙古建立了第1个马铃薯脱毒原种场,80年代逐渐普及到各省、市、自治区。
目前,马铃薯脱病毒的方法主要有5种:
茎尖培养脱毒法、热处理脱毒法、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脱毒法、化学处理脱毒法、愈伤组织培养脱毒法,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茎尖培养脱毒法及其与热处理法相结合的方法。
脱毒种苗可以显著减少马铃薯生长期间的病虫害,进而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4相关实验及研究已表明,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生长较其他植物组培容易,是组织培养中的模式植物。
1.2.2微型种薯
马铃薯试管薯是指在培养瓶内通过诱导,于试管苗叶腋间形成的直径为2
10mm大小的块茎。
微型薯良种繁育体系减少了种薯繁殖周期和有关环节,能够有效保证质量,提高生产水平,加快推广,减少用种量。
目前,美国、荷兰等许多国家都在应用微型种薯繁育体系,有的国家已实行了法制化的良种繁育制度。
我国在微型种薯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毛碧增等成功建立了东农303的高效脱毒微型薯诱导及繁育体系;刘华等用B9结合光照处理诱导试管薯,结果发现所有的黑暗处理都比光周期处理的结薯率高,当MS添加B9200m-1g?
L,黑暗处理20d后,结薯率为70%。
脱毒微型种薯在实验室里可以周年繁殖,与脱毒试管苗相比,更易于运输。
1.3组织培养诱导突变的理论依据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植物的离体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人工培养基上的生长,维持或分化,组织培养成功的依据是细胞的全能性,均等性,全息性。
我们知道高等植物体具有十分复杂的组织和器官,构成这些组织或器官的细胞,其形态和功能也是各不相同的,但他们都是同一受精卵的后代,都是细胞有丝分裂的产
物,有丝分裂的均等性保证了这些细胞都具有相同的遗传组成,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的差异是后天分化造成的,是生物体自我控制系统对不同基因表达严格调节的结果。
因为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并非所有基因都同时发挥作用,只有极少数基因终生发挥作用,绝大多数基因发挥作用的时间很短,它们表达的时间,
位置与程序受体内调节系统的严格控制。
各种组织中的细胞,即使是十分特化了的细胞,都具有相同的遗传组成,只要在合适的环境条件,就可以解除分化,发挥出初合子的功能,发育出一个新的个体,到目前为止,几乎从所有植物的特化组织,都诱出了再生株。
组织培养所形成的愈伤组织或再生植株,由于细胞分裂都是有丝分裂,每个细胞都是当初原始细胞的后裔,基因型应当是一致的,不应当有遗传变异存在,
实际上无论有无诱变剂存在,由组织培养产生的再生株后代都存在着大量的变异。
一种变异是染色体数目与结构的变异,引起这种变异与组织培养时有丝分裂异染色质延迟复制有关。
MeCoy和Benzion对这种变异机理研究的较深入,他们选用的作物是燕麦和玉米。
他们提出着丝粒区异染色质延迟复制引起染色体桥形成与断裂的假说,常染色质在S期(即DNA合成期)复制而异染色质在S期后期复制,组织培养条件下,异染色质复制延迟得更多,这样在细胞分裂后期,染色单体的着丝粒,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向两极移动,而在着丝粒周围的异染色质处,由于尚未完成复制而彼此不能分开,从而形成染色桥,最后引起染色体断裂,形成端着丝染色体和无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或者非同源染色体在断头处连接起来,形成相互易位。
这样就使得外植体经过一定时间的组织培养,其愈伤组织或诱发的再生植株,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发生了广泛的变异。
对小黑麦,蚕豆,马铃薯等作物再生植株的细胞学分析,也同样表明了这一点。
另一种情况,由组织培养产生的再生株也存在大量的基因突变,它包括核基因突变和胞质基因突变。
最容易识别的变异是形态方面变异,在玉米中,Phillips(1987)等人曾从再生株中分离出45个形态变异,在马铃薯中,Wheeler(1985)等人也发现了如花色,叶色,果肉色,果皮色,芽眼深浅和形状等简单突变,也有一些数量性状变异,如节间长度和薯块数量等变异。
抗病性变异方面出现的频率一般比较高,
马铃薯再生株中,大约1%是抗早斑病和晚疫病的。
甘蔗再生株变异中,抗斐济病,霜霉病和叶斑病的频率较高,还有一些化学变异,一般很难观察到,它们对植株的外部形态没有影响或影响较小,如同工酶突变,营养缺陷型突变,氮代谢或碳代谢突变,抗药性突变,抗逆性突变,抗病性突变等。
2.2愈伤组织诱导受激素和外植体影响的分析
2.2.1不同激素处理、不同外植体对马铃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分别以茎尖、茎段、芽体做外植体,试验了不同激素组合对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接种50d的统计结果见表1。
3种外植体在4种培养基中均有愈伤组织产生,但出愈率有明显差异(在10%一37%之间)。
当NAA为1.0时,用茎尖和芽体诱导,其出愈率分别达10%和20%,茎段没有愈伤组织形成;配方?
、?
、?
,随着2,4一D浓度的增加,其诱导能力逐渐增强,出愈率也呈上升趋势,以?
号培养基效果最好,用茎尖、茎段、芽体3种外植体愈伤组织的出愈率保持在33%以上,最高达37%。
在?
、?
、?
号培养基中,采用茎段做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时,效果较用茎尖和芽体好,其出愈率相对较高。
当2,4一D浓度为1.5mg/L时,出愈率最高,达到37%。
试验中发现,4种培养基中各外植体的出愈速度和愈伤组织的生长速度都很慢,增长也不明显,?
号培养基用芽体做外植体时最早出现愈伤组织(接种后第10d),?
号配方的茎尖,在第20d初见愈伤组织;?
号配方茎段和芽体均在第23d左右初见愈伤组织;?
号配方的芽体初见愈伤组织的时间最迟(接种后第26d),但该配方上愈伤组织最好,黄白色,颗粒大而疏松(表2)
2.2.2不同激素浓度组合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将3种外植体分别接人A、B、C培养基上,4d后茎尖和茎段的基部在3种培养基中个别外植体有生长点出现,茎段的生长点的膨大速度较快,15d后出现绿色芽体;11d左右茎尖出现明显的芽体。
30d时的诱导结果见表3。
表3显示,当BA浓度一定时,外植体对出芽率的影响表现为:
茎尖最高(分别为12%、50%、62%)茎段次之,块茎最低;当采用同种外植体时,不同激素组合对芽分化的影响表现为:
处理C效果最好(最高可达62%),B次之,A最差。
试验表明,采用NAA0.2+BA0.3的激素组合,有利于马铃薯芽的分化。
在此激素水平下,采用茎尖作外植体,其芽的分化率高达62%。
因此,本研究的3种培养基中,MS+NAA0.2+BA0.3是最适合诱导马铃薯不定芽的培养基配方,茎尖是诱导不定芽的最适外植体。
2.2.3结果
研究中发现,用马铃薯的3种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诱导时,出愈率普遍偏低,但大部分材料在其底端都以较快的速度长出了大量的不定根。
这可能是由于NAA的促根作用和使用浓度偏高;也可能是由于接种时将外植体基部插人培养基中,抑制了愈伤组织的生长,促进了根的形成。
研究中还发现,当以茎段作外植体进行芽的诱导时,3种不同培养基都能使茎段底部出现致“瘤”现象,而凡是出现“瘤”的外植体,接人培养基后50d后,均仍无出芽迹象;当用茎尖诱导不定芽时,出芽率虽然最高(62%),但诱导出的不定芽白化现象严重,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7min、10min灭菌都不彻底,当块当用升汞对块茎进行表面灭菌时,5min
茎接人培养基10d后,在接种块四周陆续出现乳白色凝胶状物质,随之出现大量污染;茎段作外植体时也有相同表现,茎尖几乎不出现这种现象。
3马铃薯再生变异株的识别方法与考评指标
一是室内细胞学行为直接鉴定。
取马铃薯再生株田间移植45d左右的旺盛苗茎尖,在实验室进行体细胞有丝分裂期观察;以及盛花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找出马铃薯染色体数目的整倍体变异或非整倍体变异,尤其对单倍体,二倍体,双二倍体变异株进一步分类鉴定。
二是从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特性上间接鉴定。
常用的性状考评指标有:
育性指标,器官性状指标,产量指标,抗病指标,抗逆(盐旱冷)指标。
1育性指标:
二倍染色体结构的全育,花蕾天然结实;多倍体,双二倍体结构的部分可育;染色体非整倍体变异,单倍体,三倍体结构的一般不育。
2器官性状:
马铃薯多倍体变异往往引起植株分枝量减少,开花延迟,部分叶片肥大,薯块变大等巨大性变异。
双二倍体也有类似性状虽不及四倍体表现明显,但较二倍体明显。
其它变异植株有的壮大,有的弱小需进一步考评其它指标,准备将来单目标性
状应用。
3产量指标:
马铃薯的产品器官是地下块茎,也是最终的产量来源。
变异后茎尖组织分化形成的地下匍匐茎膨大机理必然与原品种有差异,膨大期有时提前有时落后,终止期有时提前有时落后,测产时间要灵活掌握不可一概而论。
4抗病指标:
分病毒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主要有环腐病,晚疫病,早疫病,疮痂病)一般分为1,2,3,4,5五级制考评。
5抗逆指标:
如抗旱性,耐盐性,耐冷性,一般分为1,3,5,7,9五级制考评。
4组织培养存在的问题
组织培养条件再生植株器官形成时,可能有许多愈伤组织参与,而这些细胞的遗传成分有的是变异的,有的是不变异的。
后期表现的突变性状呈块状不均匀分布。
造成具体育种鉴定的取样不确定性,即细胞学分析,分生组织繁殖,器官繁殖,营养体繁殖的不确定性,使变异染色体和变异性状传递不下去。
组织培养条件虽然比田间突变率高,能保证大量的变异母体,但从再生株所观察到的只限于植物形态方面变异,而大量的化学突变如同工酶突变,营养缺陷型突变,基因DNA序列方面的某些突变还很难观察到,有些良好变异株会擦肩而过,消然丢失。
小结
马铃薯组织培养的前景展望
组织培养是一种打破传统的新型繁衍后代方法,能最大效率地利用空间,2使高等作物生长发育的微生物化45000株/hm,田间马铃薯育种材料圃种植,
2在组织培养室每4cm培养1株,且能多层架放置培养瓶,加上繁殖周期短,变异母体材料扩大了500-2000倍。
同时由于组织培养条件使染色体突变率的增强,若再增设人工诱导突变剂,提高了变异率,所以组织培养在马铃薯育种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方法。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细胞分子领域的深入,基因DNA序列的测定,人类对生命的微生理化,为现代生物技术辅助育种成为可能,至今已有许多作物成功地进行基因转移,表达基因调控,体细胞无性系杂交,
细胞器移植,花粉单倍体培养,单倍体加倍纯合等。
而这些辅助育种手段都离不开组织培养。
可见,21世纪开展马铃薯及其它作物育种,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势在必行,前景美好。
参考文献
1朱建华,等.植物组织培养实用技术【M〕.北京:
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193一195
2仲乃琴.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马铃薯品种茎尖分生组织离体培养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3,3(34):
2%一299
3司怀辉等.我国马铃薯组织和细胞培养研究进展【J〕.中国马铃薯,2以洲),4(14):
220一224
4王清,等.奈乙酸、2,4一D对马铃薯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倍性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7,4(37):
3以一307。
5屈冬玉,谢开云,金黎平等.中国马铃薯产业现状与趋势[C].中国马铃薯学术研讨会与第五届马铃薯
大会论文集,2004:
230-239
6裴荣信.马铃薯小整薯播种的理论与实践[J].马铃薯杂志,1983(3):
49-54
7程天庆.马铃薯脱毒高产技术问答[M].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
8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中国马铃薯栽培学[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9汤芳德,刘耀宗.马铃薯大全[M]北京:
海洋出版社,1992.
10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中国马铃薯栽培学[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11杨小琴,李善才,李增伟,等.马铃薯茎尖脱毒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
2009(22):
85-88
12韩宏义,李岩.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的快速繁殖的研究[J].杂粮作物,2002,22
(1):
48-49
13王桂荣.马铃薯脱毒和试管微型薯诱导技术:
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农林大学,2003.
14王付欣.高效马铃薯茎尖脱毒、快繁及微型薯繁育技术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铃薯 组织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