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解密中国古代文字汉字的创造和发展.docx
- 文档编号:23718237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329.79KB
发展战略解密中国古代文字汉字的创造和发展.docx
《发展战略解密中国古代文字汉字的创造和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战略解密中国古代文字汉字的创造和发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战略解密中国古代文字汉字的创造和发展
解密中国古代文字:
汉字的创造和发展
汉字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也是从古到今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
由汉字衍生出来的书法艺术,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但是,汉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研究汉字的起源问题,在国内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旬子·解蔽》记载:
“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吕氏春秋》记载:
“奚仲作车,仓颉作书”。
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
《说文解字》记载:
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
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
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
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
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
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比较成熟了。
到了现代,有人在承认仓颉的同时又扩大了造字者的队伍。
比如鲁迅先生,他认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
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
”《鲁迅.门外文谈》。
除了仓颉外,还有传说中的神农作穗书,黄帝作去书,祝融作古文,少吴作骛凤书,曹阳氏作蝌蚪文,曹辛风作仙人书,帝尧作龟书,大禹铸造九鼎而作钟鼎文等等,不一而足,也全是说的文字的创造。
也就是说,汉字当然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许许多多的像仓颉这样的人慢慢丰富起来的,仓颉只不过在这些人当中比较重要、起的作用比较大而已。
我们所重视的不是到底是不是仓颉造的汉字,而是造字这件事本身的意义。
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走进了由文字记载的时代,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件大事,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仓颉造字
仓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汉字创始人,被尊为“造字圣人”。
今南乐县城西北35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
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
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
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
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传说仓颉;四目重瞳,非常聪明,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在陕西省雒南县),临于玄扈洛?
之水,忽然看见一支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
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
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
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幺?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
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
仓颉造字成功,发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听到鬼哭魂嚎。
为什幺下粟如雨呢?
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
但鬼为什幺要哭呢?
有人说,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
有一次,仓颉就是从这些绳结记录的史书给黄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致使黄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失利。
事后,仓颉愧而辞官云游天下,遍访录史记事的好办法。
三年后他回到故乡白水杨武村,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得到的各种素材,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
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就叫做字。
仓颉的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状造出来的。
譬如:
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红圆的模样勾的;月字是仿着月牙儿的形状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仓颉首创文字的事后来被黄帝知道了,他大为感动,乃赐仓姓。
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
再后来,上天知道了这件事,下了一场谷子雨奖励仓颉。
这便是人间谷雨节的由来。
从白水县城出发,沿渭(南)清(涧)公路下洛河,然后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
吉普车在高原的沟岔间跑了一个小时左右,才来到了仓颉庙所在的史官村。
这座已有1800余年历史的仓颉庙已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仓颉陵在吴村西侧,与仓颉庙西东相望,是一个高五米的大土丘。
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存。
陵前翁仲,石狮俱存,并建有石坊,上书“仓颉”二字。
仓颉庙,始建年代不详。
据庙内现存碑刻记载,“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
如今看到的仓颉庙是明清时的建筑,占地约两千七百平方米,座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对,雕刻精美雅致;山门、二门皆为硬山式建筑,拜殿、正殿和寝阁大方美观。
还有明代名人篆额题联和仓颉夫妇的石雕。
庙内碑刻林立,松柏苍翠,杨柳依依,楼台亭阁鳞次栉比,整个建筑雄伟壮观
告别「结绳记事」的年代
中国古书上有「结绳记事」、「契木为文」等记载,这是早期记事常用的方法,可惜这些物质无法长久保存下来,所以当时的记事情况已无法知晓了。
但安阳小屯发现了十五万片甲骨卜辞,在龟甲与牛胛骨上刻的文字相当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总字数达到3500个上下。
从甲骨文字结构来说,除了象形以外,形声、会意、假借等比较进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应用。
可见在三千余年前的商代文字已达到了相当完备程度,那幺在它以前一定有个更长的发展过程。
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龟甲上刻划符号了。
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发现了在陶器上刻划的符号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有些与甲骨上所见的字类似,因而有人认为它们就是早期文字。
至于在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发现的朱书可以肯定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国的汉字至少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文字的出现既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的结果,所以仓颉很可能是总结整理文字,为汉字的形成作出了贡献的一个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文字字形的演变
汉字的演变图列
从殷商甲骨文字至今,虽然汉字的形体结构依然保持了表意的特点,但在写法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汉字自其产生之始,书体形式就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在秦代有“八体”:
“—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代的书体也很多:
“汉兴有草书……时有六书:
—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许慎注意到了汉字的书体变化,但秦汉以前的文字材料他见得不多,钟鼎铭文见到一些,甲骨文在当时还未发现.所以只是笼统地说:
“以讫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汉代之后,又出现了行书、楷书等书体。
如果除去特殊用处的书体和形体稍变而形成的书体,描绘汉字书体演变的大脉络,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汉字的书体发展归结为两大阶段五大书体。
一、古文字阶段
古文字阶段包括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直至秦代的小篆这一历史时期。
其间流行的主要书体包括甲古文、金文和篆书。
古文字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带有一定的图画痕迹,象形意味比较浓,采用线条化的笔道、还没形成汉字的“笔画”
1、甲骨文
甲骨文是古代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午)才被发现,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所以又称甲骨文为“殷墟文字”。
这些文字大多是殷商王朝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为“卜辞”。
甲骨文大部分为契刻,也有少量墨书;有直接契刻的,也有先书后刻的。
因大多是契刻的,故又称“契文”。
甲骨文大部分为殷商遗物,近年在陕西扶风、岐山一带的周原等地,也发现了一些西周时代的甲骨,称为“周原甲骨”。
一百多年来,考占发掘有字的甲骨己累计十多万片,甲骨文单字共4500字左右,其中经研究考释,已经释读的约有1700字,现在古文字学家还在继续研究之中。
2、金文
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通常专指商、周、秦、汉时期的铭文。
因钟和鼎是古代的重器,言钟鼎可以概括其余的铜器,所以又称为“钟鼎文”。
凹入的阴文称“款”,凸出的阳文称“识”,故又称为“钟鼎款识”。
金文略晚于甲骨文,是介于甲骨文与篆文之间出现的书体。
商代的金文遗留下来不多,字体与甲骨文比较相近。
人们常将周代的铭文作为金文的代表。
周代之后的铭文,字体逐渐过渡到篆书。
3、篆书
“篆书”又称“篆文”,可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类。
“大篆”,是对“小篆”而言的,是秦统一文字之前在秦国通行的字体。
许慎所说的“史籀大篆”,是指“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
魏晋以下此书全佚。
今其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
“小篆”是在“史籀大篆”的基础上形成的。
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而形成“文字异形”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必然要求文化上的大一统,要求文字的统一,于是,“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是这次统一文字的积极参与和制定者。
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
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二、今文字阶段
4、隶书
隶书发端于周末,1980年在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战国秦墓中出土有木牍两件,上有墨书,字体与大篆有很大不同。
具有简省盘曲、笔道改圆为方的显著特点。
且字形不像篆书那样长方形,而呈扁方形。
用笔也不似篆书的粗细均匀,而是轻重顿挫,已经略有“蚕头燕尾”之势,可以看作隶书之滥殇,是由篆向隶过渡的字体。
隶书之名的由来,有种种说法。
《汉书·艺文志》:
“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这是说,因为施用于徒隶,所以称为“隶书”。
另一说程邈为衙狱吏,得罪,幽系云阳,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所以称其书体为隶书。
至于程邈造隶之说,自古颇为流行。
但隶书的形成是个渐变的过程,上文已经说到,战国时一些文字就有了隶书的笔态,隶者篆之捷,趋捷趋简是文字书写的大趋势,应该说,是广大汉字使用者造就了隶书这一书休,程邈可能是曾经对它加以整理规范,而不是独自创造了隶书。
存世的秦时隶书,以《云梦睡虎地泰简》为代表。
其字化篆书的纵势为横势,字形不是长方形而趋于正方或扁方形;它已经摆脱了篆书用笔均匀圆转的特点,变成了横直的笔势。
这种由篆向隶过渡的字体.书法家称之为“古隶”。
到了汉代,隶书代替篆书而成为标准书体。
字形扁平、波笔捺脚成为隶书的显著特点。
从隶书始,形体从线条转为笔画,标志着汉字由“古文字”阶段跨入了“今文字”阶段。
5、楷书
隶书对篆书来讲,是极大的进步,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大飞跃,是今文字阶段的开山书体。
其书写比盘曲诘诎的篆书简便得多,但其形要求“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写起来仍然不很快捷。
许慎《说文·叙》中所说“汉兴有草书”,就是将隶书又加以简化而成的一种字体,因其草率而就,故称为“草书”。
草书虽书写快捷,但书写草率,辨识不易,且无统一标准,漫漶无纪。
为纠其偏,楷书应运而生。
所谓“楷书”,意思就是可以作为典范楷模的书体。
楷书萌芽于东汉末期,《晋书·卫恒传》:
“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
”可惜其字今已不可得见,其“楷法”也就无从察考了。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表现出鲜明的半隶半楷的特征,如三国吴凤凰元年(公元272年)的《谷朗碑》、东晋大亨四年(公元405年)的《爨宝子碑》等,都可以看出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明显痕迹。
至隋唐,楷书完全脱离隶法,发展成熟为一种新的书体。
楷书形体方正,行笔平直,减省了隶书笔画的波磔,书写更加快捷方便。
这种横平竖直的方块形结构,一直保持至今,成为正体汉字的典型特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展战略 解密 中国古代 文字 汉字 创造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