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大题2.docx
- 文档编号:2370745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6.45KB
病理大题2.docx
《病理大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大题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理大题2
消化系统疾病
1,试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特点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①病变特点:
胃粘膜萎缩变薄,黏膜腺体减少或消失并伴有肠上皮化生,固有膜内多量淋
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②临床病理联系:
患者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佳、上腹部不适等症状,也可异常增生导致癌变。
A型患者易发生恶性贫血。
2,从损伤、修复的角度讨论消化性溃疡的形成过程及结局。
①发病机制: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黏膜抗消化能力降低,胃液的消化作用,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遗传因素
②结局和并发症:
a.愈合:
如果溃疡不再发生,渗出物及坏死组织逐渐被吸收、排除,已被破坏的肌层不能再生,由底部的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的瘢痕组织填充修复。
同时周围黏膜上皮再生覆盖溃疡面而愈合。
b.并发症:
出血(溃疡底部毛细血管破裂)、穿孔(胃肠内容物漏入腹腔引起腹膜炎)、幽门狭窄、癌变(多发于长期胃溃疡者,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发生)
3,试述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
以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属于变质为主的炎症。
4,试述病毒性肝炎临床病理类型及各类型的主要病变特点
①甲型肝炎病毒(HAV):
经消化道感染,潜伏期短可造成流行,病毒并不直接损伤细胞,可通过细胞免疫机制导致肝细胞损伤,一般不导致慢性肝炎,不引起携带着状态,大多数痊愈,极少数发生暴发性肝炎。
②乙型肝炎病毒(HBV):
在感染细胞表面分泌大量HbsAg,使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杀伤感染细胞,是慢性肝炎主要致病原,最终导致肝硬化,也可引起急性乙肝、暴发性肝炎和无恒装携带者。
通过血液、密切接触和母婴传播。
③丙型肝炎病毒(HCV):
主要传播通过注射或输血,可直接破坏肝细胞,也可通过免疫因素损伤肝细胞,大多数演化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部分发生肝细胞癌。
④丁型肝炎病毒(HDV):
与HBV同时感染,重叠感染(只在慢性HBV感染基础上重叠感染HDV),多数可恢复,少数演变成HBV/HDV复合慢性肝炎,可发生暴发性肝炎。
⑤戊型肝炎病毒(HEV):
通过消化到传播,一般不导致携带着状态和慢性肝炎,多数病例预后良好,孕妇死亡率较高。
⑥庚型病毒肝炎(HGV):
主要发生在透析病人,通过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传播,也可经性传播。
部分病人可变成慢性。
4,试述消化道肿瘤的好发部位及蔓延扩散规律
肿瘤
好发部位
蔓延扩散规律
食管癌
三个生理性狭窄部,以中段最多见,其次为下段,上段最少
直接蔓延;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
胃癌
胃窦部小弯侧
直接蔓延;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
大肠癌
直肠最多见,其次为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
直接蔓延;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
5,试述肝硬化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①病变特点:
a.肉眼:
早期肝体积正常或稍增大,晚期肝体积明显缩小。
表面和切面呈弥漫全肝的小结节。
切面见岛屿状结构,周围有纤维间隔。
b.镜下:
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被假小叶取代;中央静脉常缺如,偏位;包绕假小叶的纤维间隔宽窄比较一致,内有少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可见小胆管增生。
②病理联系:
a.门脉高压症:
原因为肝内广泛结缔组织增生,肝血窦闭塞,假小叶压迫小叶下静脉,肝内动脉与门静
脉小分支在汇入肝窦前异常吻合;主要表现为慢性淤血性脾大,腹水,侧枝循环形成,
胃肠淤血、水肿
b.肝功能障碍:
主要系肝实质长期反复受到损伤所致;症状为蛋白质合成障碍,出血倾向,胆色素代谢
障碍,对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肝性脑病
6,比较胃消化性溃疡与溃疡性胃癌病变的不同
良性溃疡(胃溃疡)
恶性溃疡(溃疡型胃癌)
外形
圆形或椭圆形
不整形,皿状或火山口状
大小
溃疡直径一般<2cm
溃疡直径常>2cm
深度
较深
较浅
边缘
整齐、不隆起
不整齐、隆起
底部
较平坦
凹凸不平,有坏死,出血明显
周围黏膜
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黏膜皱襞中断,呈结节状肥厚
泌尿系统
1.试述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基本病理改变。
病因和发病机制:
循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原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细胞免疫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损伤的介质
机制要点为:
①抗体介导的免疫损伤是肾小球损伤的重要机制,这一机制主要通过补体和白细胞接到的途径发挥作用;
②大多数抗体介导的肾炎由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
③抗GBM(肾小球基膜)成分的自身抗体可以起抗GBM(肾小球基膜)性肾炎;
基本病变:
①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可导致肾球囊内新月体形成;
②基膜增厚,基膜本身的增厚或基膜内免疫复合物沉积;
③炎性渗出和坏死,可伴有血栓形成;
④玻璃样变和硬化,HE染色嗜酸性物质沉积,为各种肾小球病变发展的最终结果;
⑤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
2.试述各型肾小球肾炎病理变化及其主要临床表现。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变化:
①肉眼,两侧肾轻到中度肿大,被膜紧张。
表面充血,有的有散在粟粒大小的出血点,故有大红肾之称。
②光镜,肾小球体积增大,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
肾小球血量减少,严重处血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间质充血、水肿并有炎细胞浸润。
③免疫荧光检查,肾小球内有IgG、IgM、C3沉积
④电镜检查,上皮下有驼峰状沉积物
临床表现:
急性肾炎综合征。
血尿,轻度蛋白尿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变化:
①肉眼:
体积增大,苍白色,表面可有点状出血,切面见肾皮质增厚
②光镜:
肾小球球囊内有新月体形成,使肾小球球囊腔变窄或闭塞,出现肾小球节段性坏死,内皮、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玻璃样变性
③免疫荧光检查:
Ⅰ型为线性荧光,Ⅱ型为颗粒状荧光,Ⅲ型免疫荧光检查结果为阴性
④电镜:
可见新月体,Ⅱ型病例出现电子致密沉积物,肾小球基膜的缺损断裂。
临床表现:
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血尿,红细胞管型、中度蛋白尿
膜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变化:
①肉眼:
双肾肿大,颜色苍白,有“大白肾”之称
②光镜:
早期肾小球基本正常,之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
③电镜:
上皮细胞肿胀,足突消失,基膜与上皮之间有大量电子致密沉积物
④免疫荧光检查:
颗粒状荧光
临床表现:
肾病综合征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
病理变化:
①肉眼观:
肾脏肿胀,颜色苍白。
切面切面肾皮质因脂质沉积出现黄白色条纹
②光镜:
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出现大量脂滴和蛋白小滴
③免疫荧光检查:
无免疫球蛋白或补体沉积
④电镜:
上皮细胞足突消失,无沉积物
临床表现:
肾病综合征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变化:
①光镜:
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和内皮细胞增多,白细胞浸润,部分有新月体形成。
②免疫荧光检查:
Ⅰ型C3,IgG及C1q和C4;Ⅱ型只有C3
③电镜:
Ⅰ型系膜区和内皮细胞下出现电子致密沉积物;Ⅱ型大量块状电子密度极高的沉积物在基膜致密层呈带状沉积
临床表现:
肾病综合征。
血尿,可有蛋白尿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变化:
①光镜:
弥漫性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
②免疫荧光检查:
IgM和C3沉积
③电镜:
部分病理系膜区见有电子致密物沉积
临床表现:
肾病综合征
IgA肾病:
病理变化:
①光镜:
系膜细胞增生,局灶性节段性增生或硬化,少数可见新月体
②免疫荧光检查:
IgA和C3沉积,可有IgG和IgM
③电镜:
系膜区有电子致密物沉积物
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的血尿和蛋白尿
慢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变化:
①肉眼:
体积缩小,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
切面皮质变薄,皮髓质界限不清。
肾盂周围脂肪增多。
大体病变称为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②光镜:
肾小球内嗜酸性玻璃样物质增多,细胞减少,严重处毛细血管闭塞,肾小球发生玻璃样变和硬化;病变肾单位缺血性损伤,肾小管萎缩消失,间质纤维化,伴有淋巴、浆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慢性肾炎综合征。
慢性肾衰,多尿,夜尿,贫血,氮质血症,尿毒症
3.试比较慢性肾小球肾炎与慢性肾盂肾炎不同点?
慢性肾小球肾炎:
大体,病变弥漫性,呈颗粒状,分布均匀,两肾病变对称;镜下,肾小球内嗜酸性玻璃样物质增多,细胞减少,严重处毛细血管闭塞,肾内细动脉和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和硬化,后期累计肾小球;病变肾单位缺血性损伤,肾小管萎缩消失,间质纤维化,伴有淋巴、浆细胞浸润。
肾盂肾炎:
大体,肾脏体积缩小,出现不规则瘢痕,分布不均,多见于上下极,两侧不对称,肾盂肾盏因瘢痕收缩变形;镜下,肾小管和间质的非特异性炎症,局灶性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和间质纤维化,早期肾小球很少受累,肾盂肾盏黏膜和黏膜下组织炎细胞浸润纤维化。
临床有菌尿。
4.何谓肾病综合征,哪些肾炎可引起肾病综合征?
①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明显水肿,低清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脂尿。
②膜性肾小球病,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5.试述肾细胞癌大体形态特点。
常表现为单个圆形肿物,直径3~15cm。
切面淡黄色或灰白色,伴灶状出血、坏死、软化或钙化等改变,表现为多种颜色相交错的多彩特征。
6.肾细胞癌组织学类型有哪些?
肾透明细胞癌的主要组织学特点是什么?
①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
②肿瘤细胞圆形,胞质透明,梁状排列,无乳头状结构,细胞分化尚好
7.试述膀胱尿路上皮肿瘤主要有哪些类型?
尿路上皮乳头状瘤、低恶性潜能的尿路上皮瘤、低级别尿路上皮乳头状癌、高级别尿路上皮乳头状癌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1.试述宫颈上皮不典型性增生、原位癌以及浸润癌之间的关系
上皮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是一个逐渐连续发展的自然过程,但并非多有的子宫浸润癌的形成必须通过这一过程,也不是所有的上皮非典型增生均必然发展为子宫颈癌。
随着非典型增生的级别增高,发展为浸润癌的机会也增多。
级别越低,自然消退的机会也越多。
2.试述葡萄胎的病理变化
侵蚀性葡萄胎:
水泡状绒毛侵入子宫肌层,引起子宫肌层出血坏死,甚至向子宫外侵袭至远方器官。
绒毛不会再栓塞部位继续生长并可自然消退。
镜下,滋养层细胞增生程度和异型性比良性葡萄胎显著。
常见出血坏死,其中可查见水泡状绒毛或坏死的绒毛。
3.试述绒毛膜癌的病理变化,并说明其与侵蚀性葡萄胎镜下鉴别的要点
病理变化:
肉眼观,癌结节呈单个或多个,位于子宫的不同部位。
由于出血坏死,癌结节质软,暗红或蓝紫色。
镜下,瘤组织由分化不良的细胞滋养层和和合体滋养两肿瘤细胞组成,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
鉴别要点:
癌细胞不形成绒毛和水泡状结构
4.试述乳腺癌的常见类型及病理变化
非浸润性癌:
①导管内原位癌:
导管明显扩张,癌细胞局限于扩张的导管内,导管基膜完整。
a.粉刺癌:
癌细胞体积较大,多形性,有丰富的嗜酸性胞浆,核不规则,核仁明显。
细胞排列常呈实心团块,中央有较大的坏死灶,坏死区常见粗大的钙化灶。
围绕癌导管常出现间质纤维化及慢性炎细胞浸润。
肿瘤局部切除容易复发。
b.非粉刺型导管内癌:
有异型性,成单层排列,可排列成各种结构。
构成原位乳头状癌,筛状导管原位癌或实性导管原位癌及管状型导管内原位癌等。
周围无明显间质纤维化。
②小叶原位癌:
肉眼关没有明显特征,小叶原位癌来自小叶的终末导管及腺泡,主要累及小叶癌细胞局限于管泡内,未穿破其基底膜,小叶结构存在。
浸润性癌:
癌细胞穿破乳腺导管或腺泡的基底膜而入侵间质
①浸润性导管癌:
:
肉眼观:
肿块灰白色,质硬,无包膜,界不清,橘皮样外观;乳头回缩、下陷现象;晚期形成巨大肿块,在癌周浸润蔓延,形成多个卫星结节;如癌组织穿透皮肤,可形成溃疡。
镜下:
癌细胞及癌组织形态多样,腺管结构可有可无,核分裂象多见。
(2)浸润性小叶癌:
由小叶原位癌突破小叶或末梢导管基底膜向间质浸润所致。
肉眼:
很像硬癌,边界不清。
切面灰白色,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