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军事思想.docx
- 文档编号:23699352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8.24KB
毛泽东军事思想.docx
《毛泽东军事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泽东军事思想.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
(讲稿)
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
《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和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毛泽东运用他的聪明和才智,凝聚了全党全军的集体智慧,创造性地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巨大财富--伟大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今天,我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和历史地位;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其中第三个问题是本课讲授的重点。
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首先应该从了解它的科学含义和历史地位入手。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和历史地位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
一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不是毛泽东一个人的独创,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以及共和国的十大元帅、十大将军等,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二是她的内容包括了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的两个方面。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军事科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1、毛泽东军事思想对马列主义军事理论作出了重大而独特的贡献
毛泽东是举世公认的战争艺术大师,可以这样说,在二十世纪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就指挥革命战争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经验之丰富,毛泽东当是首屈一指的。
他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军事理论,并将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其独特贡献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可以说是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宝库中价值连城的珍品。
◆2、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上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毛泽东军事思想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许多人开始对它进行探索和研究,许多国家都成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研究会和学习会。
许多有识之士,都称誉毛泽东是当代最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和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不仅如此,毛泽东军事思想还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可以这样说,只要有竞争存在,就有毛泽东军事思想存在。
毛泽东的战略、战术,谋略和兵法,不仅培养出一代代横刀立马、驰骋疆场的将帅,也造就了当今社会一批批驰骋商海、经略市场的商业巨豪。
我们国家的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成立以来,每年都有几十个友好国家的军官来留学进修。
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学习毛泽东的治军方略和战略战术。
这些人取经回国以后,都成为军队的高级将领,许多人担任了三军司令、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有的还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毛泽东一生中有过许多敌人。
然而,他那深刻的洞察力、坚毅的性格和高超的谋略艺术,即是有头脑的高明对手也都不能不佩服的五体投地。
作为毛泽东在意识形态上的敌人---前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时,心悦诚服地对毛泽东当面说:
“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民族,改变了整个世界”。
后来的事实证明,尼克松当时并非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叹服!
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人,尽管身份不同,动机各异,但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毛泽东军事思想已经超出国界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在全世界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
!
②
◆3、毛泽东军事思想永远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毛泽东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历史,就是人民军队孕育、诞生、成长、发展、壮大的历史。
当我们翻开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有井岗山的星星之火,有神州大地的抗日烽火,有天翻地覆的钟山风雨,有上甘岭的滚滚硝烟。
这一切,无不展现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巨大威力!
它雄辩地证明了一个真理: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我们打败强敌、夺取胜利的指南!
现在,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世界军事革命已从理论步入实践。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可能会问:
主要产生于战争年代的毛泽东军事思想,还能够适应今天的需要吗?
回答是肯定的!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现代战争和军队建设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科学真理,对我军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
!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的中国革命战争,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即产生时期、形成时期和丰富发展时期。
○1、产生时期(1921年7月──1935年1月)
我们说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遵义会议前,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时期,主要标志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⑴、接受了马列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掌握和影响了部分武装力量
十月革命后,毛泽东开始接受了马列主义的暴力革命学说,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赞成中国革命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必须采取俄国式的暴力革命方式。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我党直接掌握和影响的军队有近3万人。
这支基本武装力量是1927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发起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这三大暴动的骨干力量。
◆⑵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我党领导了百余次武装起义,大部分以夺取城市为目标,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向何处去?
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
诞生只有6年的中国共产党,处在彷惶和徘徊之中......
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毛泽东以独特超众的胆识,义无反故地提出了“上山”的主张。
用毛泽东诙谐幽默的话讲:
上山和绿林好汉交朋友,当革命的山大王。
随即,将秋收起义部队,拉到“山高皇帝远”的井冈山地区。
在井岗山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毛泽东坚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曾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
“我们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一口大水缸,我们这块小石头,总有一天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毛泽东亲手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由此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特点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1965年,毛泽东在日理万机中专门抽出时间,重上井岗上,意在看望老区人民。
此时的井岗山已是公路四通八达,风景秀丽的参观旅游胜地。
毛泽东故地重游,感慨万分。
到了一处,陪同的领导问道:
主席,你看这里建设的好不好?
毛泽东听了问话,深有感慨地回答:
好是好啊,可是当年如果是这样好,就建不成根据地了。
确实,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早期建立根据地的地方往往带有两个字:
“山”和“边”,都是交通不便、闭塞落后、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
正是我们现在的扶贫重点“老、少、边、穷”地区,当时恰好具备了建立红色政权并实行武装割据的大好条件。
在井岗山上,毛泽东又创立了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开始了从一个斯文书生到全军统帅的过渡,其独特的军事思想,开始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2、形成时期(1935年1月--1945年8月)
遵义会议至抗日战争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时期。
我们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从产生走向成熟的开端。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两占遵义,越过乌江,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三大红军主力会师会宁,胜利到达陕北,一路上过关斩将,用兵如神,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的作战经验,全面地检验了他的军事思想。
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在指挥作战之余,进一步研究了中外军事理论,总结了自遵义会议以来的建军和作战经验,成就了他一生最辉煌的军事理论著作。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
⑴《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发表)
⑵《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发表)
⑶《论持久战》;(1938年发表)
其中《论持久战》后来被评为中外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这些军事著作所阐述的内容,包括了无产阶级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军队、人民战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等,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3、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时期(1945年─-至今)
抗日战争胜利至今,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军又经历了全国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到全面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同志逝世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了他的基本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此期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性发展。
由于时间关系,具体内容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大体上可分为5个部分:
⑴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⑵人民军队建设理论;
⑶人民战争思想;
⑷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⑸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
这五个部分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整体,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只就“人民军队建设理论”、“人民战争思想”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三项内容作重点讲述。
(一)人民军队建设理论
◆1、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和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的严酷现实,在我们党的领导集体中,是毛泽东第一个“悟”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奥妙所在。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毛泽东独具匠心的建军创举。
后来,毛泽东又说:
“枪杆子里面出一切东西”。
毛泽东毕生重视枪杆子,视军队为命根,他一生把掌握军权作为实现革命理想的最主要手段。
毛泽东如此看重军权,器重军队,是他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亲身体验,也是他通览古今中外历史,以史为镜而得出的结论。
可以这样说,毛泽东同志作为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的核心地位的形成,就是从遵义会议起,他开始掌握兵权时形成的。
懂得军队的重要性不易,建设一支真正的人民军队更难而又难。
下面,我讲第二点:
◆2、创立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
熟悉毛泽东生活起居的人都知道,中晚年的毛泽东生活中有一大难题。
就是睡觉难。
我党著名的军事家--黄克诚大将,在回顾毛泽东脑子紧张过度的原因时曾说过:
造成这种入睡难,恰恰始自上井岗山。
面对当时的险恶形势,毛泽东吸取了中外军事家的文韬武略,提出了一套马克思主义的治军方略和建军原则。
一是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
毛泽东认为,我军是无产阶级的军队,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建军宗旨,首先要从政治上建军。
要从政治上建军,靠的是党的力量,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允许枪指挥党”。
这是中外建军史上的伟大创举,直至今天,仍然是我军遵循和坚持的根本原则。
二是规定了人民军队的性质
毛泽东指出:
“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
”为人民服务,是我军区别于其他任何军队的本质特征,是毛泽东建军原则的核心。
我军在革命战争和保卫祖国的长期斗争中,始终遵循这一宗旨,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三是创立了政治工作三大原则。
进行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我军的政治工作,随着革命战争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形成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三大原则。
官兵一致的原则:
体现了我军内部尽管职务上有上下之分,军衔上有高低不同,但在政治上都是一律平等的阶级兄弟关系。
军民一致的原则:
是人民军队本色的体现。
瓦解敌军的原则:
瓦解敌军,其实质是从精神上给敌以威慑、瓦解和征服。
毛泽东历来重视攻心制敌。
他说:
“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
”
大家都知道,北京是一座闻名中外的历史名城。
有雄伟的天安门、有恢弘的故宫、有风景秀丽的中南海和依山带水的颐和园等一大批名胜古迹。
构成了我们现代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在平津战役中,北京能够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堪称是一个奇迹。
当时,以傅作义为首的55万国民党军队盘踞京津地区。
如果硬打,只能是城毁人亡,其后果不堪设想。
毛泽东高瞻远瞩,一方面在军事上兵临城下,以造成大军压境之势;一方面开辟第二条战线,进行政治瓦解。
最后迫使傅作义起义,北平和平解放,使古老的名城丝毫无损地回到人民手中。
毛泽东历来重视在敌人的营垒中作分化瓦解工作。
看过电视剧《第二条战线》、《潘汉年》和《李克农》的同学也许知道:
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付作义的女儿是我军的地下工作者;蒋介石的秘书陈布雷的女儿、女婿是我军的地下工作者;守护南京国民党总统府御林军的少将师长也是我军的地下工作者。
这些,都曾使蒋介石胆颤心惊。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毛泽东深谐其意,运用之妙,堪称楷模!
(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简单地说,是指毛泽东指导战争和指挥作战的原则和方法。
它是毛泽东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的总结,它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规律,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十分精彩的部分。
毛泽东的战略战术,高超绝伦,内容十分丰富。
今天,我给大家重点讲述三点内容:
◆1、立足全局,审时度势
立足全局,审时度势,是毛泽东指导战争和指挥作战的第一个原则。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不考虑长远利益的人,就不能策划好眼前的问题;不考虑全局利益的人,就不能策划好局部的问题。
“谋万世”、“谋全局”,就是全局观念,就是战略意识。
战略头脑出高谋。
毛泽东在立足全局,审时度势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范例。
1947年上半年,蒋介石虽然在军事上处境日益不利,但同我军相比,其兵力、兵器仍占优势。
蒋介石决心不变,继续贯切将战争引向解放区的战略方针,加强对山东、陕北的重点进攻,力求迅速解决这两个战场的问题,再行转兵其他战场,以达到最后摧毁解放区、消灭我军主力的目的。
蒋介石的这一“亚铃”战术,棋着不为不高,用心不为不绝。
从受敌人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北两个解放区来看,形势也相当严峻。
山东解放区已大部被敌占领,只剩下胶东半岛的片偶之地;陕北方面,胡宗南的25万大军已占领延安,毛泽东率领着中央机关和警卫人员组成的只有200多人的一支小分队,经常被敌人追击,爬山越岭、风餐露宿。
凡是看过电影《巍巍昆仑》的同学都知道,有时追击的敌人竞到达了离毛泽东很近的地方。
可想而知,当时形势是何等的险恶。
可就在这种险恶的情况下,毛泽东坚持不过黄河。
他目光敏锐,审时度势,对全局作了透切的分析。
他认为,中国的时局将要发生一个新的变化,军事形势在朝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毛泽东抓住影响整个战争全局的重要关节,作出了“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决策。
中原地区东临津浦路,西依汉水,南濒长江,北枕陇海线,人口众多,物产丰富。
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中原逐鹿,鹿死谁手,谁得天下之说。
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为使跃进大别山,逐鹿中原的决策付诸实施,毛泽东作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
具体地说,毛泽东“经略中原”的方略,是由“三把钢刀、两把铁钳”来实现的:
第一把钢刀,即有刘伯承、邓小平统帅的12万大军,自鲁西南强渡黄河,实施中央突破,尔后直插大别山,在长江以北地区实施战略展开;
第二把钢刀,以陈(赓)、谢(富治)兵团的8万人马,7月由晋南强渡黄河,在刘、邓大军的右翼实施战略展开,协助刘、邓经略中原,并配合西北战场粉碎敌重点进攻。
;
第三把钢刀,由陈毅、粟裕指挥的18万人马,在刘、邓左翼实施战略展开,与刘、邓大军和陈、谢兵团共同经略中原。
在三路大军南进的同时,由许世友指挥华野4个纵队,由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继续在山东和陕北两个战场从两翼钳制敌人,策应刘邓、陈谢和陈粟三路大军实施中央突破。
蒋介石腹部被连捅三刀,西北战场的彭老总和山东战场的许世友将军如同两把铁钳又死死拖住胡宗南和陈诚不放。
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互相配合,饮马长江,直接威协着国民党的老巢--南京和战略要地武汉。
毛泽东胸有全局,高瞻远瞩,而各路大军指挥员又能创造性地贯切统帅部的意图。
刘邓大军为了全局的胜利,面对着40个师的国民党军队,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概,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
刘邓大军占据大别山,东震南京,西挟武汉,南控长江,北瞰中原,象一把利剑插入国民党的心脏。
象这种战略全局上的出敌不意的进攻行动,在战争史上是绝无今有的。
三路大军突破黄河以后,与国民党主力逐鹿中原,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进攻,拉开了大决战的序幕!
◆2、灵活用兵,因敌制胜
我国历代有作为的军事家无不重视灵活地使用兵力。
兵圣孙子曰: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宋代军事家岳飞说:
“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他们的这些名言,都强调了要根据敌情的变化和战场的情况,灵活地使用兵力。
战场的情况变换莫测,作战的方法也变换无常。
可以说,在战争指导上丧失了灵活性,也就意味着丧失了主动权。
毛泽东说:
“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作灵活性”。
根据毛泽东的论述和他指导战争的实践,灵活用兵可概括为五个基本要素:
⑴因时用兵。
自古以来的兵家,多重视时间因素。
所谓因时,即天时,指时机。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战场情势变换无穷,战机稍纵即失。
因时用兵,要抓住战机,分秒必争;定下决心要当机立断,切不可犹疑寡断,贻误战机;
⑵因地用兵。
“知天知地,胜乃无穷”。
孙子所讲的意思就是天时地利。
战争指导者不仅要巧借天时,还要会妙用地利,根据战场环境摆兵布阵,巧妙布设兵阵火杖。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决定首先发起辽沈战役,集百万大军谋取关外,并非事出无因。
一是东北背靠苏联,东临朝鲜,南是大海,西有高山、长城,我军进可瞰制关内,退可自保有关,战场环境对我十分有利;二是在战前选择歼敌目标上,毛泽东决定置沈阳、长春两地的敌人于不顾,南下北宁线,首攻锦州城。
毛泽东身在华北的西北坡,为何如此看中东北的锦州呢?
锦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东北通向华北的咽喉,攻克锦州,即可彻底切断东北和华北之敌的联系,造成对东北敌人的“关门打狗”之势。
辽沈战役战役打响以后,我军先克锦州、再歼廖耀湘、后取沈阳和营口。
辽沈战役,我军以百万大军对卫立煌55万人马,历时52天,就地歼灭了卫立煌集团38个师47万人,取得了我军第一次战略大决战伟大胜利!
⑶因敌用兵。
毛泽东作为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在战略运筹上象是一位叱咤风云的罗汉──胆大包天;但他在指挥作战时又象是一位描花绣朵姑娘──心细如发。
解放战争,对国民党军队作战,我军多以大兵团决战,一次歼敌几万乃至几十万人;朝鲜战争,美军有强大的空中优势,且战术上采取集团滚进、齐头并进。
尤其是作战初期,遭到几次惨败以后,变得谨慎小心,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毛泽东变换战法,采取了“零敲牛皮糖”的战术。
牛皮糖是湖南乡村中用稻米精制的一种粘力很强的传统糖块,一般是几斤或十多斤重一块,糖味很甜,当地群众很喜欢吃。
但吃起来很费力,必须用铁占一小块一小块地敲下来,才便于吃。
1951年,毛泽东用这种“零敲牛皮糖”的方法,启示在朝鲜指挥作战的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创造了痛打美军的“零敲牛皮糖战术”。
彭总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用这种战术,指示志愿军广泛开展“你歼敌一个班,我歼敌一个排”的小歼灭战运动,一口一口地吃,集小胜为大胜。
我志愿军第42军,约10个月没有正面接敌,但“敲”掉美李军5027人;阻击英雄张桃芳,一个人在33天时间里以422发子弹,敲掉美军214人;仅在上甘岭地区,敲掉美李军25000人。
⑷因己用兵。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毛泽东因己用兵,有两大要则:
一是择其优,避其弱。
参战部队情况不同,有的强,有的弱,有的能攻,有的善守,有的能攻善守。
指挥员必须是明白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战争年代攻坚啃骨头是这样,和平时期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也是如此。
二是知人善任,择优选将
这里,我把蒋介石和毛泽东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蒋介石在用人选将上多不是以才取人,而是以是否嫡系来划分亲疏,尤其对黄埔生宠爱有加,并委以重任。
对其他派系则进行排挤打击,或削弱其兵权。
而毛泽东恰恰相反,他既有爱才之心,识才之法,又懂得用才之道。
我军初创时期,我军的一些高级领导人来自于不同山头。
毛泽东从不以山头分亲疏,而以才华降大任。
毛泽东对其统领的将帅知仁善任,非常了解,非常信任,除委以重任外,还赋于其指挥决策权。
而各路将帅都能根据毛泽东总的战略意图,临机处置,灵活指挥,在各自统领的战场上,打得有声有色。
1947年胡宗南以25万大军进攻陕北,敌人十倍于我,情势非常严重!
毛泽东大笔一挥,亲自点将。
让担任军委副主席和总参谋长的彭德怀同志挂帅出征,指挥西北野战军2万余人的部队作战。
彭总临危受命,不负厚望,取得了西北三战三捷的胜利,扭转了西北战局。
彭老总攻守兼备,勇猛善战,毛泽东曾赋诗称赞: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惟我彭大将军!
⑸因势用兵。
势指态势、气势。
简明地说,“势”是“形”的运用,也就是军队实力的发挥。
因势用兵,要因势而乘,因势而动。
毛泽东向来重视谋势。
解放战争之初,毛泽东原计划要用4~5年的时间解决问题。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时,蒋军主要分散在5个战场上,态势非常孤立,对我集中兵力歼敌主力非常有力。
毛泽东决定因势而动,加快这一进程,他抓住了非常有利的歼敌态势,以伟大的胆识和高超的指挥艺术,连续发起了三次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性大决战。
这就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在吃掉黄伯韬兵团之后,立即围攻黄维兵团,接着又顺势用兵,围困杜聿明集团。
刘伯承元帅形象地说这是“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
这种高人之举,非有雄才大略之人所不为!
三大战役结束后,我军控制了大半个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已基本解放。
这时,国内外许多人提出了穷寇莫追,划江而治的主张。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吸取了项羽未能乘势击败刘邦,纵虎归山,最后落得霸王别姬、自剔乌江的教训,乘势发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令。
毛泽东一声令下,于1949年4月20日,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突破汤恩伯、白崇禧两个集团70万大军防守的长江天险。
以大迂回、大包围的战术对敌实施战略追击,夺南京、战上海、攻武汉、取重庆,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江南各省,终于赢得了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
!
(11)
从毛泽东筹划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战争奇观,我们看到了毛泽东是因势用兵的典范!
◆3、集中兵力,运动歼敌
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是毛泽东一贯的作战指导思想,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这一思想。
毛泽东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论述特别精彩,令人回味无穷。
他作了前人所没有的独特的贡献。
“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
“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介绍毛泽东集中兵力、运动歼敌的奥妙所在。
一是重点用兵──牛刀战术
要想集中兵力,必须重点用兵。
二是后发制人──猫盘老鼠战术
以劣胜优、以弱胜强,是我军的传统战法。
古今中外,先弱后强,弱者胜强不乏其例。
历史上“田忌赛马”的故事已为大家所熟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优胜劣败是常势。
处于劣势的一方,要战胜对手,只要运筹得当,扬长避短,避实击虚,就能化被动为主动,以弱胜强。
著名军事家,刘伯承元帅把以弱耗强,以散耗集,后发制人,作为我军以弱胜强的基本战法。
这种打法,刘帅比喻为“猫盘老鼠”战术。
意思是说,同强大的敌人作战,要象猫盘老鼠一样,盘软了再吃。
盘的过程,就是调动敌人,将肥的拖瘦,瘦的拖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毛泽东 军事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