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 原创精编教学案戊戌变法.docx
- 文档编号:23696210
- 上传时间:2023-05-20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1.08MB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 原创精编教学案戊戌变法.docx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 原创精编教学案戊戌变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 原创精编教学案戊戌变法.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原创精编教学案戊戌变法
九戊戌变法
【单元导航】
【课标解读】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康梁等维新派提出各种主张,其核心就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并且在戊戌变法中进行具体的实践,但最终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并且操之过急,缺乏政治经验而失败。
戊戌变法尽管失败了,但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他们力图改革、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操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考情瞻望】
学习戊戌变法,还要注意和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下比较,从各个侧面探究戊戌变法失败而明治维新成功的根本原因。
【知识清单】
清单一戊戌变法产生的时代背景:
1.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戊戌变法的经济根源。
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某些爱国志士提出“设厂自救”的主张,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2)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提供了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
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①代表:
王韬、郑观应
②主张: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君主立宪制
③认识: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于实践。
4.康、梁维新变法的准备工作:
(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
广州万木草堂
(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
(3)上书皇帝,恳请变法:
公车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
(4)创办报刊,传播维新:
《中外纪闻》与《时务报》
(5)成立团体,组织力量:
强学会和保国会
(6)展开论战,挑战顽固:
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清单二戊戌变法的内容:
189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开始,9月21日戊戌政变结束,又称“百日维新”。
1.政治:
允许官民参政,打击旧官僚
2.经济:
采取措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3.军事:
增强军事力量
4.文化教育:
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
新政许多内容切中时弊,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
清单三无力回天
1.矛盾激化
(1)旧势力强烈反对变法,读书人反对废除八股。
(2)慈禧太后控制朝廷大权,并逐步着手镇压变法。
(3)“王照上书”事件使矛盾冲突趋向白热化。
2.失败标志
(1)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
(2)杀害“戊戌六君子”
清单四维新时期的遗产
1.性质:
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
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
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经济: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文化:
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
6.习俗:
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观念。
【教材点拨】
【疑难例解】
一、戊戌变法的特点: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置失当。
【例1】戊戌变法具有强烈的爱国性,主要表现在它
A.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B.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
C.主张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D.促进了了人民的觉醒
【解析】从戊戌变法开始的时间看,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时候;从变法法令的内容看,是希望中国富强。
两者都清楚地表明其救亡图存的目标。
【答案】A
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改革派
(1)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和软弱,这是根本原因。
(2)缺乏政治家的素质.满足于措施的颁布,具体的操作施行很少涉足,始终抱有不切合实际的幻想.缺乏实实在在的政治才干和应变能力,政策缺乏深谋远虑,盲目急躁的情绪.
(3)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寄予幻想,缺乏反帝反封的斗争勇气.
(4)改革范围过大,全面铺开,操之过急,树敌太多。
(5)改革不彻底,目标不明确。
放弃核心资产阶级政治主张,除旧不得力,将旧体制的积弊吸纳到新政中。
(6)变法只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各省官员阳奉阴违。
2.顽固派
(1)势力非常强大。
(2)慈禧太后只能容许有限的改革,绝对不能危及她的统治的根本。
变法触犯了顽固派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和镇压。
(3)袁世凯暗中告密,出卖了维新派。
3.客观环境:
列强侵略严重束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4.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
【例2】马克思指出:
“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拜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这种观点可适用于对下列哪一理论的评价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想D.洋务思潮
【解析】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他希望以此来减少变法的阻力,这也正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答案】B
三、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迫切需要政治上的统治地位
(2)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在幕藩体制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到幕末时,大名、将军,武士因财政状况恶化而由封建社会的支柱转变为反幕府的力量,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群众基础领导力量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推翻幕府
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仅仅是一些知识分子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改革进程
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执行了符合国情的政策,强制推行,大刀阔斧改革。
戊戌变法前没有经历政权的变动,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
国际环境
(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各大国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没有一致的政策
(2)列强列强集中侵略中国,中国等亚洲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牵制和削弱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
(1)帝国主义时期;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
【例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
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圉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解析】梁启超的话指出日本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实行了制度的改革。
他以此来论证中国进行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事实上戊戌变法法令内容里面也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这一内容。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日本之所以成功而中国失败的原因。
【答案】A
【教材材料运用】
1.阅读下列材料:
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
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吴汝纶《天演论·序》
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段话的意思。
【答案】大意是:
物竟天择、适者生存是无法抗拒的社会变化规律。
棉队恶劣的生存环境,“任天为治”、无所作为的态度是不足取的。
只有发愤图强、“以人持天”、“与天争胜”,才能在竞争的世界上生存发展。
2.阅读下列材料:
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政变的前一天,分别成功逃亡香港和日本。
谭嗣同本来也可以远赴日本,但他心意已决,甘为变法献身。
他说: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政变之后,杨深秀上书请求慈禧归政于光绪帝,被革职。
24日,当他获悉光绪帝被囚禁之后,立即决定劝说董福祥率军勤王,但他还没来得及动身,就被捕了。
请回答:
“六君子”被杀后,时人评论“谭嗣同待死,杨深秀寻死”,你怎么看待谭、杨二人的献身精神?
【答案】二人的献身精神边县了维新志士为国家强盛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练习全解】
岳麓版新课标教材选修一
阅读与思考:
阅读以上材料,你是否同意梁启超的解释?
如果不同意,你的看法是什么?
不同意:
过快、过激的改革,超出了社会的承受力,维新派犯了激进主义的错误,他们急于求成,缺乏通盘考虑,“除旧布新”与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改革并不矛盾。
同意:
(1)面对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维新派以追求完美至善的精神指定出纲领性的改革规划,但在种种现实条件的约束下归于失败。
(2)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更不能以变法的失败结局来指责变法纲领,因为纲领本就是一个高于现实的远景计划,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等都是为现实纲领规划而采取的现实策略,不能把变法纲领的力度、强度、广度与现实策略的激进与否等而同之。
解析与探究:
根据材料分析中日两国在近代教育上的差异,并思考这种差异与两国近代化之间的联系。
差异:
(1)日本明治政府实行义务教育,在全国建立起完善的大中小学教育体制,国民受教育的比例很高;
(2)清政府自洋务运动以来功利性地兴办了一些专业技术教育,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教育体制;(3)维新运动期间兴建了一些新式学堂,但规模数量均严重不足,政府投入微乎其微。
推行近代教育体制的时间比日本晚30年。
联系: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日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教育兴国;
(2)清政府不注意发展近代教育,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自我测评:
1、述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1)民族危机严重,特别是甲午战败造成的强烈冲击,使人们意识到救亡图存迫在眉睫;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3)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简述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1)主张:
实行变法,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2)主要内容:
内容
颁布的新法:
改革旧制:
作用
局限性
政治方面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没有涉及论战中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经济方面
中央设立矿务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文化方面
普遍社论里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创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科学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规模数量和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军事方面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兵轮,扩建海军。
裁汰旧军。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御外来侵略
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3、结合史实,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
(2)维新派力量弱小,不掌握实际权力;(3)维新派在方针策略方面的一些失误。
补充: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
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
主观原因:
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
其它原因:
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于无权的皇帝身上
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列强,脱离群众;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好题精讲】
——激活思维,拓宽视野
1.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
图一:
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
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图二:
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图三:
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图一图二图三
请在上述图文启发下联系历史,回答问题:
(1)图一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
简要说明图一所示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为什么说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3)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
【解析】本题通过三幅图片考查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失败原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在于结合图片的注释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分析归纳。
(1)问《马关条约》的签订导致公车上书的出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兴起;
(2)问,结合背景、目的、内容、性质等方面分析如何促进中国的近代化,从变法主导力量和反对力量两方面分析失败的原因;(3)问,主要是对以后中国现代化的影响,例举史实即可。
【答案】
(1)悲剧: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事件:
“公车上书”。
影响:
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
(2)原因:
从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目的(政治上期望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挽救民族危机等)、变法内容(政治、经济、文教)、变法性质等角度说明是一次现代化运动。
(上述角度中任答3点即可)
理由:
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且依靠了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2分,其他说法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3)含义:
中国的现代化并未终止.如后来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或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可只列一条史实,但必须要有史实。
)
2.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
俄国解放农奴后,民众向沙皇欢呼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某一场景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堵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二的场景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些方面的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的实行起到什么作用?
(2)概括指出材料三中光绪帝的主要观点,其真实意图是什么?
(3)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改革有哪些共同特点?
【解析】本题围绕俄、中、日三国改革命题,注意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回答问题,注意培养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1)问关键在于仔细观察图片中人物的衣着打扮等方面进行分析;
(2)问主要从材料中归纳概括;(3)问,注意从三国改革的领导者、形式、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
【答案】
(1)生活习俗西化,引进西方文明。
(如答倡导“文明开化”也给分)让更多的日本人认识和了解西方文明,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近代化。
(答出其中一点即给分)
(2)主张:
变法是人们的共识;变法遇到一定的阻力;主张向学习西方。
意图:
通过变法实现自强,巩固封建统治。
(3)依靠原有的统治者;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
【基础过关】
1.“痛哉!
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
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
……吾台民……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
”这篇檄文应当出现在
A.《南京条约》签订之后B.《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C.《天津条约》签订之后D.《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1.D由檄文中痛感台湾割失、痛斥李鸿章等卖国可知应是发表在D.《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2.这部史书描述的战争反映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的大大加深,有人认为,这场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因为这场战争后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发展商业和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2.C近代中国的核心含义是中国资本主义化及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化。
3.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1898年春在上海刊行,后曾三次被清政府下令毁版。
此书遭毁版的
原因是
A.宣扬经学B.批判儒家思想
C.借“经学”之名,行“改制”之实D.否定孔子的权威
3.C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借考证“新”学之伪来动摇封建的思想正统,来宣传变法维新的思想。
4.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
“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
国谁窃?
转相窃之于民而己。
”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
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B.严复的中体西用观点
C.维新派的民权意识D.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
4.C严复的观点指出,秦朝以来的专制君主,都是窃国大盗,从哪里窃的?
从人民这里!
5.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
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
这句话的本质意图是
A.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欣赏B.说明中国在政治领域相对停滞的特征
C.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D.为维新变法思想寻找合适的理由
5.D谭嗣同是维新变法的主要人物,他这句话指出了中国政治领域的相对停滞,其本质意图是为维新变法的思想寻找合适的理由。
6.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
“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
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B.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
C.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D.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
6.B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的说法在材料中并不能体现出来。
7.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变法过程急于求成B.变法内容贪大求全
C.变法不能推动社会进步 D.这是民族危机严重的反映
7.C尽管戊戌变法存在着局限性,但它在促进思想解放方面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枪、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退;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拙,兵制陈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摘自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
材料二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界得法;兴学校,广书院,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枪、洋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摘自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基本主张,并判断其阶级属性。
(2)材料二比材料一的思想有哪些突破?
其根本要求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思想主张?
如何评价?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维新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如何?
它给后人留下了哪些精神遗产?
8.答案
(1)学习西方科学,实行经济、军事改革,富国强兵。
阶级属性为地主阶级洋务派。
(2)由学习科技到学习先进政治制度,由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
根本要求是发展资本主义。
(3)定宪法、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三权分立。
康有为等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试图依靠皇帝实现其主张,由于脱离群众而失败,但是变法实践具有进步意义。
(4)历史地位:
维新运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留下的精神遗产:
维新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这是它贡献给时代,也是它留给后人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
解析本题考查了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思想观点。
前三问主要结合材料分析归纳即可,最后一问考查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结合课本所学回答即可。
【五年高考】
1.(2006江苏历史,7)戊戌变法期间,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
此时,他能够
①到北京拜访中国外务部
②在上海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③在南京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祈祷
④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发现有外国军队驻守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③④
【解析】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①④都发生在1901年之后,从时间上可以排除①④,故选B。
【答案】B
2.(2008海南历史,26)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这表明他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解析】解题关键是注意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他们宣扬的思想应是为资本主义服务,因此他要求的科举制度改革,建立新式学校,主要是为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传播服务,因此他所说的“中体西用”与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本质是不同的。
【答案】D
3.(2007宁夏文综,42A)(15分)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
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 原创精编教学案戊戌变法 高中历史 岳麓版 选修 原创 精编 教学 戊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