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下册期末综合检测A.docx
- 文档编号:23690151
- 上传时间:2023-05-19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66.84KB
初二历史下册期末综合检测A.docx
《初二历史下册期末综合检测A.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历史下册期末综合检测A.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历史下册期末综合检测A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期末综合检测(A)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2014·揭阳中考)标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国家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西藏的和平解放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百年以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作了主人。
2.为了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0周年,某班同学准备出一期主题图片展。
以下图片可作为展品的有( )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0周年”。
分析图片可知,①③分别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开始和战争期间进行的一次残酷的战役,符合题意。
②④分别反映了北伐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著名战役,历史时期与题干不符,故答案为A。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土地改革就是其中之一。
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有( )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②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③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④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土地改革意义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进行的一项巩固政权的重大活动,影响深远。
这次改革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之后,从1953年开始进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改造完成,才确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4.1956年7月13日,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成功下线(见右图)。
这是一个令亿万人民欢呼雀跃的日子。
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解放”这个由毛泽东命名的中国第一汽车品牌开启了装备中国的历史航程。
而这里就是( )
A.鞍山B.上海C.北京D.长春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故选D。
5.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最能体现这次巨变特点的是( )
A.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地位的确立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外交政策发生巨大的转折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
三大改造过程中,将农民、手工业者个人占有的生产资料转变为集体所有,将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和平过渡为国家所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地位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6.(2013·济南学业考)1964年,周恩来在一次谈话中说:
“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的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这里的“失误”是( )
A.“一五”计划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64年”“过去15年”“失误”。
题干中的“15年”是从1949年到1964年,这个时间段的失误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7.(2014·石家庄模拟)中国已悄然进入“民调时代”,民意信息逐步进入政府决策咨询程序。
这些都将有力地促进民主意识的提高,推动我国民主进程。
下列选项中阻碍了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是( )
A.中华民国的建立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C.《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D.发动“文化大革命”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文化大革命”使民主与法制受到严重的践踏。
8.39年前的中国,刚刚结束十年浩劫的中国,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贫困人口高达2.5亿,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面对这样的难题,我党召开了哪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七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召开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9.下列各项,属于右图所示会议公报内容的是( )
A.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C.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D.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图中展现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告,在这次会议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0.对联折射了社会生话,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下列对联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 )
A.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主席
B.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时代特色的了解和辨析能力。
A是反映新中国成立之初时期的对联;B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对联,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扎根农村的决心;C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代的对联;由D对联中的“自主权”“责任制”,可确认该项是改革开放后的对联。
11.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人物、伟大的精神。
“新长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与下列哪位伟人相关( )
A.孙中山B.毛泽东C.周恩来D.邓小平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识记能力。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7年,邓小平又为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2.(2014·荆州中考)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材料反映出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是( )
A.村民选举“海选”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我国宪法规定: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3.(2014·恩施学业考)小芳同学整理所学知识制成的卡片含有如下内容: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1997年7月1日,香港政权交
接仪式;1999年12月20日,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如果要给卡片拟一个名称,
最合适的是( )
A.民族工作成就
B.外交工作纪实
C.思想文化成果
D.祖国统一大业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步骤。
14.(2014·孝感中考)“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了90年
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
看出( )
A.两岸双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
B.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交往日益密切
C.港澳回归作为“一国两制”的成功范例推动了大陆向台湾靠拢
D.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指日可待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到了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说明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交往日益密切。
15.总结、归类、提炼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时从网络上收集了以下几幅图片,符合这组图片主题的是( )
A.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B.外交事业的发展
C.新中国的国防建设D.现代的社会生活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人民空军、原子弹爆炸成功、潜艇、航母这些内容都与军事国防有关。
所以图片主题是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故选C。
16.某人评价1955年的亚非会议:
“周恩来利用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
”周恩来的“魅力和机敏”表现为他提出了( )
A.和平共处原则B.民主和解方针
C.独立自主原则D.求同存异方针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及时而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17.(2014·呼和浩特中考)新中国对外关系发展过程中,与原来敌对国家改善关系的最重要突破是( )
A.万隆会议的召开
B.第26届联大的召开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参加亚太经合组织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题中的关键信息是“与原来敌对国家改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持续二十多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同中国改善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8.下列史实中,不属于“我国高科技领域的成就”这一学习主题的是( )
A.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B.“两弹”的成功研制
C.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
D.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水稻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辨析能力。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属于高科技领域的成就。
19.在普及义务教育中,全社会为改变失学儿童命运实施的最大社会公益活动
是( )
A.实施“希望工程”
B.为贫困地区设立义务教育专项补助金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提高教师地位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989年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发起并实施帮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学校的公益事业——希望工程。
20.阅读下图《我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不符合史实的是( )
A.A~B点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是因为国内相对和平与“一五”计划的推动
B.C点城镇人口高峰的出现是由于国民经济全面调整,生产恢复发展
C.“文化大革命”动乱与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导致D点城镇人口大幅减少
D.E~F点城镇人口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方针政策的调整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辨析能力。
“文化大革命”发生在1966—1976年,D点在1965年,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1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5分,第24题11分,共50分)
21.(2014·呼伦贝尔模拟)历史,因思考而改变,因改变而生动。
让我们回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经历,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一群农民的生死抉择】
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生死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上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
(1)小岗村的农民这一冒险,创造了后来农村的什么政策?
(2分)
【一个国家的集体觉醒】
1978——这是共和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刻。
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站在命运的拐点。
这一年,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元年。
(2)1978年是我国命运的拐点,拐点自一次重要的会议开始,请问是哪次会议?
这次会议上怎样调整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3分)
【一个伟人的坦荡胸怀】
1979年4月,邓小平对广东省委负责人说:
“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杀开一条血路来。
”
(3)请列举出一个特区,并说说特区的作用。
(3分)
【一位老人的智慧】
邓小平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邓小平理论。
(4)邓小平理论现在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请问是哪次会议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
(1分)
【鼓舞人心的数据】
时间
国内生产总值(人民币)
世界排名
1978年
3642亿元
第15名
1990年
18668亿元
第10名
2000年
99215亿元
第6名
2010年
568845亿元
第2名
(5)表格中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对内改革从农村开始,从安徽的包产到户开始,逐步在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经济特区的设立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
在改革开放不断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据此分析回答本题。
答案: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如深圳特区(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作用:
能利用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等。
(4)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5)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或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意思相近即可)
22.(2014·邯郸模拟)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宪法是一个国家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60多年前,随着新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国家即将进入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之时,我国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新中国的法律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制体系,使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民主制度建设,逐步走向法制化道路。
在这种情况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应运而生。
材料二 2013年10月和2014年3月在全国开始实施新出台的《旅游法》和修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2014年全国人大制定了《网络安全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修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食品安全法》《行政诉讼法》等多部法律。
材料三
(1)第一部宪法颁布前,在我国起到治国安邦总章程作用的法律文件是什么?
联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的背景。
(3分)
(2)请你分别指出材料二、三中治国的方略和制度各是什么?
(4分)
(3)材料三中图二的国情依据有哪些?
材料三制度的共同作用怎样?
(4分)
(4)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带给我国现代化建设什么启示?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第
(1)题,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通过,在回答宪法诞生的背景时,结合1949—1954年的相关史实回答。
通过材料二、三分析,材料二多部法律文件颁布、实施,说明这与依法治国的方略有关。
材料三图一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关,图二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保障,据此分析回答第
(2)(3)题。
第(4)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围绕依法治国的主题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文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背景: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祖国大陆解放、抗美援朝胜利、土地改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三大改造迈出步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能适应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等。
(符合题意答出三点即可)
(2)材料二: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材料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共同作用:
人民当家作主或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4)①法律的制定应从国情出发;②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有法可依,法制建设(或法律体系要不断完善)必须与时俱进;③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发扬人民民主,必须听取民声,尊重民意或接受民主监督;④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等。
23.(2014·鄂州中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1年12月,中美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美国开始正视中国战场对于抗击日本的巨大作用,迫切需要中国战场牵制与消耗日本的战斗力。
12月23日,在重庆召开了中、美、英三国军事代表会议,讨论了有关对日作战问题,并确定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总司令,成立三国代表组成的联合作战参谋部,由史迪威任中国战区的参谋长。
——据张殿清《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及启示》摘编
材料二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指出,中美关系是典型的大国关系,总体定位非常重要。
双方虽然在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在认识到不同后再去看彼此的共同点和共同利益,这就体现了“积极”。
——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美关系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原因。
(3分)
(2)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怎样的态度?
(4分)
(3)根据材料二,举一例说明中美两国的不同点。
材料二体现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什么倡议?
(6分)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中美关系顺利、稳定发展的前提是什么?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第
(1)题依据材料一能轻松得出答案是美国迫切需要中国牵制与消耗日本的战斗力。
第
(2)题依据所学回答即可。
第(3)题从材料二中“双方虽然在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在认识到不同后再去看彼此的共同点和共同利益,这就体现了‘积极’”可以得出答案。
第(4)题属于开放性题目,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迫切需要中国牵制与消耗日本的战斗力。
(2)外交孤立政策(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
(3)社会制度不同;求同存异。
(4)相互尊重、支持、合作,互不干涉内政。
(其他回答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亦可)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技术成就斐然:
1966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长征1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1986年3月,王淦昌、王大珩、杨家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向中共中央提出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得到江泽民的高度重视并立刻作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批示,这就是“863计划”的来历。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随后西欧提出“尤里卡”计划,苏联和东欧制定“2000年科学技术进步综合纲要”,日本提出“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1)材料一是粗心的小梅同学列出的新中国所取得的部分科学技术成就,其中有3处与史实不符,请细心的你找出并改正。
(3分)
①错误:
____________;改正:
________________。
②错误:
____________;改正:
________________。
③错误:
____________;改正:
________________。
(2)由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哪一领域的竞争?
(2分)
(3)依据材料一、二,结合你了解的知识,分析材料三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原因。
列举党和政府为落实“科教兴国”发展战略采取的措施。
(4分)
(4)作为一名中学生,请你结合材料谈谈现在或将来的打算。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第
(1)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链接所学知识回答。
第
(2)题通过分析材料一、二,可知当今世界的竞争是高新科学技术的竞争。
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技水平和人口素质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
为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九年义务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奠基工程,2000年,我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同时,我国实施鼓励科技创新政策,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据此分析回答第(3)题。
第(4)题属于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①错误:
1966年10月16日;改正:
1964年10月16日。
②错误:
长征1号;改正:
东方红1号。
③错误:
江泽民;改正:
邓小平。
(2)高新科学技术的竞争。
(3)原因:
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技水平和人口素质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
(言之有理即可)
措施:
2000年,我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鼓励科技创新等。
(4)作为中学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培养科技创新能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好充分准备。
(言之有理即可)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二 历史 下册 期末 综合 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