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整理笔记1龙哥.docx
- 文档编号:23689116
- 上传时间:2023-05-19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27.07KB
心理学整理笔记1龙哥.docx
《心理学整理笔记1龙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整理笔记1龙哥.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整理笔记1龙哥
1、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实验手段研究心理学,标志着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二)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三)华生——行为主义代表
(四)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
(五)奈瑟尔——美国《认知心理学》于1967年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独立。
2、个体心理发展规律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方向性与顺序性
3、差异性4、不均衡性
3、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1婴儿期(0~1.5岁)信任与不信任
2儿童期(1.5~3)自主与怀疑和羞怯
3学龄初期(3~5)主动性与内疚性
4学龄期(6~12)勤奋与自卑
5青春期(12~18)同一角色与混乱的角色
6成年早期(18~25岁)亲近与孤立
7成年期(25~65岁)创造力与停滞感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完美感与悲观失望感
4、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1、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
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诞生及初创时期(20世纪初~上世纪20年代)
1903年,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阐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学科体系,称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帮助教师建构科学的教育观念
(2)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
(3)有助于开展品德教育工作
(4)有助于结合教学实际开展科研工作
7、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认知特征上,认知和思维敏锐,追求效率化
(二)情绪特征上,情感强烈,积极乐观
(三)人格特征上,个性张扬,渴望关注
(四)信仰追求上,崇尚平等自由,思想活跃
(五)人际交往上,人际关系良好,网络关系拓展
(六)恋爱与性观念,渴望、正视爱情,性态度开放
8、心理健康标准:
王登峰、张伯源(1992)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完善和谐
7、智力正常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9、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人际关系方面:
缺乏经验、能力和勇气,导致回避、焦虑和恐惧。
(2)学习方面:
1、内容陈旧,脱离实际;2、学习价值指向自我,理想、信仰缺失;3、学习投入实用、功利;4、学习自主性能力不足;5、学习方法应付考试。
(3)危机心理问题
生活富裕——缺乏挫折经验;
文化、价值多元——冲突焦虑;
网络虚拟——人际交往减少,苦闷;
独生子女——关注自我,自我中心;
破裂家庭——人格偏差。
(4)恋爱与性问题
缺乏经验——紧张、恐惧、羞涩、不适当行为
恋爱受挫——痛苦、迷惘、消沉甚至轻生
10、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原则:
全体性、主体性、差异性、预防调治发展相结合
11、高校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
(一)形成过程:
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信念
(二)促进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的主要条件
1、正确认识
2、树立榜样3、积极实践
12、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1、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
2、解决问题的高效率
3、善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13、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认同教师角色,热爱教育工作。
2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3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够平衡自我与环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4、具有教育独创性。
5、在工作和生活中能真实感受内心情绪体验,并恰当控制和表达情绪
14、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角色冲突、职业倦怠、人际适应不良。
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情绪衰竭(无气力)、去个性化(缺乏同情心)、个人成就感降低(自信心下降)。
15、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社会层面
(二)学校层面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
2提供进修机会,提高业务能力
(三)个人层面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了解并悦纳自己
3、悦纳、善待学生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提高情绪调控力,保持平和心态
6、学会休闲和放松
16、什么是学习
(一)学习的对象是知识经验
(二)学习的过程是经历、体验和感悟
(三)学习的结果是行为的改变
(四)学习结果实现的条件是反复练习和经验
(五)学习的质量是追求行为的持久改变
二、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苛勒、托尔曼、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等
理论观点:
摒弃人与动物等同,关注人类复杂认知;
否认“刺激—反应”联结,注重中间过程
否定学习的被动反应,强调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一)学习的发生过程
(二)影响学习因素
(三)提倡的学习方式
(四)倡导的教学模式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科尔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茨基
(一)学习的发生过程
主动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性、诊断性、反思性。
(二)影响学习的因素
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三)提倡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模式与设计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罗杰斯
(一)学习的发生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自由的,是自由的有意义学习。
1、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
2、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
3、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
4、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二)影响学习的因素
1、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
2、重视心理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三)提倡的学习方式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观
18、学习迁移的概念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19、学习迁移的实质
1.形式训练说
2.共同要素说
3.经验泛化说
4.关系转换说
5.认知结构迁移说
20、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一)学习材料的共同因素
(二)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
(三)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
(四)定势的作用
21、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一)合理编排、组织教学内容,促进迁移
(二)教授学习方法,促进迁移
(三)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促进迁移
(四)形成、巩固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迁移
22、学习动机的含义
1、含义:
学习动机就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3、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1、学习需要
2、学习期待与诱因
24、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多元性、间接性、社会性、职业性
25、学习动机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
当人们进行某种活动成功或失败时,都有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探究的愿望。
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归因的影响主要表现:
1.归因导致人们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结果的期待发生变化,如果人们把成就行为归因于努力或运气这些不稳定归因,那么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结果的期待与这一次成就行为的实际结果的可能不一致;如果把成就行为归因于能力或任务难度这些稳定因素,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结果的期待与这一次成就行为的实际结果的可能一致。
2.归因将导致人们出现不同的情感反应。
3.归因将会导致人们产生不同的责任意识。
协助学生正向的归因
(一)
1提高低自信心学生的成功期望,除了说服他们肯努力,则可达到目标外;仍需精确地呈现给学生自看到他们如何才能成功。
2协助学生练习,达到短期目标,及提供他们如何使用策略帮助他们达成目标的讯息。
3教导学生如何去“集中注意力于策略,而非结果上面,使他们较有可能会拥有其结果”,对于自己的行为负责。
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
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他把强化分为三种:
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26、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2利用教师期望效应,激发学习兴趣
(二)增强教学吸引力
1、创设问题情境
2、引导学生构建理论模式
3、发挥教师的感染激励作用
(三)进行归因训练
27、知识的分类
(一)根据知识描述的内容—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二)根据知识能否清晰表述和有效转移——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28、知识的表征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符号、概念、命题
(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条件——行动”产生式
29、知识掌握的实质
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接受及占有,也就是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二、有关知识掌握的理论
冯忠良知识掌握理论——领会、巩固、应用三阶段理论
30、知识的理解
(一)知识的直观
(二)知识的概括
(三)促进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
1、激发学习动机
2、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教学形式
3、恰当运用正例和反例
4、提供丰富的变式
5、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科学比较
31、影响知识识记的主要因素
1、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2、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
3、加深对材料的理解度
4、对所学材料的合理组织
5、尽可能多的运用多重编码
6、提高学习者的觉醒状态
7、树立识记的信心
32、合理复习,防止遗忘
1、复习时机得当
2、复习方法合理
3、复习次数适宜
33、知识间转化的模式
(一)知识转化的模式
1、潜移默化—社会化,隐性向隐性转化;
2、外部明示—外在化,隐性向显性转化;
3、汇总组合—组合化,显性与显性的组合;
4、内部升华—内隐化,显性向隐性转化。
34、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机制
(一)策略性知识的概念化
(二)策略性知识的条件化
(三)策略性知识的结构化
(四)策略性知识的自动化
35、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教学策略
(1)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进行准确感知和深入理解
(2)将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3)促使学生形成系统性、结构化、层次清晰的命题网络和产生式系统
36、技能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技能的概念
技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自动化的智力活动方式和肢体活动方式的复杂系统。
(二)技能的特征
1、与知识经验相联系
2、通过练习而形成
3、是一种自动化的、完善化的、复杂的动作系统
37、技能学习的类型
动作技能学习、智慧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
38、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动作技能的学习
(1)提高学习者的期望和动机
(2)动作示范和有效指导相结合
(3)练习和反馈相结合
39、智慧技能形成阶段
冯忠良智慧技能三阶段论
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40、认知策略学习的实质
认知策略主要由认知方法、认知监控、元认知构成。
认知策略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41、典型的认知策略
(一)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二)程序性知识的认知策略
42、促进认知策略形成的教学策略
(一)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的同时教授认知策略
1、引导学习者分析学习情境,提出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和制定学习计划。
2、引导学习者自觉地监控学习过程、维持或修正学习行为。
3、学习后评价计划和效果,为下次学习做准备。
(二)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
(三)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
(四)按程序性知识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
43、常用的问题解决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
2、逆向搜索
3、爬山法
4、类比迁移
5、生成——检验策略
6、简化策略
44、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一)有关的知识经验
(二)个体的智力与动机
(三)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四)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五)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45、一般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1、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
2、提供结构不良问题,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46、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
47、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1、区别
(1)概念不同:
道德—社会现象,是社会规范、尺度、准则;品德—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体内在观念、意向等心理特征。
(2)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社会需要,稳定、和谐、平衡、发展;品德——个人需要,归属于社会,要与社会和谐、一致。
(3)反映内容不同:
道德——社会意识的反映,反映社会对成员的要求;品德——个体意识的反映,反映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4)表现方式不同:
道德——以规范、公德、舆论等方式表现,对整个社会进行控制调节;
品德——以个人理想、信念、心理倾向、稳定行为表现,对个人进行控制调节。
2、联系:
品德是在道德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社会道德的发展不仅受到社会需要驱动,而且受到社会原有品德基础的制约。
二、品德的构成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49、柯尔柏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
(一)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
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与自身利害的关系,认为道德的价值不取决于准则,而取决于外在要求。
2、习俗水平(9—15岁)。
着眼于社会的要求和希望,认为个体行为要符合社会规范。
3、后习俗水平(16岁—)。
个体不只遵守某些行为规范,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为行为准则,以人类正义和个人尊严的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
道德判断超出法律和权威,源于自身的道德命令。
50、社会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的含义:
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后果而发生的学习。
(二)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51、品德形成的过程
(一)社会规范的遵从阶段
(二)社会规范的认同阶段
(三)社会规范的内化
52、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具有独立性、全面性和现实性的特点
(二)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理智性、深刻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三)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稳定性
53、大学生品德教育的现实策略
(一)德育生活化是大学德育的发展趋势
(二)在评价和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三)注重知情结合激发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四)组织实践活动加强对大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
(五)利用强化原理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54、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明确的目标、充分的准备、科学的组织、清楚明了、促进学生学习、高效利用时间。
55、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一)分析教学对象
(二)确定教学目标
(三)进行任务分析
(四)制定教学策略
(五)设计教学评价
56、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作用。
1、含义:
接受学习也可以是有意义的、主动地。
教师应负责将学习内容加以组织,并通过讲课、布置任务、让学生阅读以及综合所学知识等形式来传递这些内容。
2、接受学习主要有三个环节
(1)呈现先行组织者
(2)提供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3)优化认知结构
57、学生中心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一)发现学习
1、含义:
是指为学生提供有关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
2、发现学习的基本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发现问题
(2)利用提供的材料,提出假设
(3)检验假设
(4)作出结论
58、发展取向的教学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面向发展
(2)尊重个体差异
(3)评价综合化(4)评价关注教与学的
21.按照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
理论,青春期是儿童发展自我同一
性的阶段,如果儿童能够顺利度过
这一阶段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
22.竞争压力过大、家庭经济困难、
生理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也
很多,其中焦虑、抑郁、强迫和社
交恐怖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
23.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强调环境
条件在促进学习中的作用,强调示
范、矫正、反馈、强化、惩罚在学
习的作用,但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
更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学习材
料的特点。
2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
25.形式训练说认为官能训练的关键不在于训练的内容,而在于训练的形式。
26.共同要素说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27.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
机的两个基本构成成分,两者相互
制约、共同作用形成学习动机系统。
28.斯腾伯格认为专家型教师相对
于新手教师来讲,拥有丰富而组织
化的专门知识,并能够有效运用。
29.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称作表征(或心理表征)。
30.所谓知识的掌握指在学习者对
所学习的知识的接受及占有,也就
是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
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31.知识的理解是知识掌握的前提,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直观与概括两个认识环节实现的。
32.技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自
动化的智力活动方式和肢体动作方
式的复杂系统。
33.个体调控自己的认识活动以提
高认知操作水平能力是认知策略,
表现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为了更好
地获得、储存、提取、运用信息等
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技术。
34.认知策略是那些由学习者用来
促进自己获得知识的策略,因此学
习者的反省认知发展水平、能力差
异、学习动机、认知方法和认知监
控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35.在问题解决的策略中,凭借个体
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较少的操作
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启发式策略。
36.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起始状态的方法是问题解决中的逆向搜索法。
37.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的。
38.皮亚杰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成熟主要表现为尊重准则和有社会公正感两个方面。
39.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称作观察学习。
40.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指的是个
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
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
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
41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1)心理健康教育的全体性原则;
(2)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
(3)心理健康教育的差异性原则;(4)预防、调治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42.简述促进教师职业角色形成的
主要条件
(1)全面而正确地认识教师职业;
(2)树立学习榜样;
(3)积极参与教育实践。
43.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共同因素;
(2)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
(3)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
(4)定势的作用。
44.简述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利用教师期望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构建理论模式;发挥教师的感染激励作用。
(3)进行归因训练。
45.简述有效教学的特征
(1)明确的目标;
(2)充分的准备;(3)科学的组织;(4)清楚明了;(5)促进学生学习;(6)高效利用时间。
46.简述发展取向的教学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面向发展;
(2)尊重个体差异;
(3)评价综合化;
(4)评价关注教与学的过程。
47.结合教学实际,说明大学生一般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途径。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提供结构不良问题,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48.结合实际论述大学生品德教育的现实策略
(1)德育生活化是大学德育的发展趋势;
(2)在评价和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3)注重知情结合激发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4)组织实践活动加强对大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
(5)利用强化原理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2016高等教育学模拟试题
21.西方古代高等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时期。
22.被誉为“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是柏林大学。
23.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
24.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鸿都门学。
25.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材和参考书而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方法是自学指导法。
26.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材建设。
27.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28.在学制方面呈“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的办学模式代表是日本和美国。
29.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学制。
30.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两种对立的教育目标观。
31.强调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的观点属于社会本位主义。
32.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是指教育行政管理。
33.高等教育内不同教育程度和不同教育水平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是高等教育的层次(水平)结构。
34.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催生了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
35.在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方面,欧洲大陆模式强调中央集权。
36.在英才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中以扩展私立大学为主的国家是日本。
37.标志着我国目前学位制度正式确立的法律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38.高等教育管理的方法包括经费配置、规划、评估和调节。
39.学位对个人而言是一种终身的学术符号。
40.用定性或定量方法描述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是教学测量。
47.结合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谈谈对高校教师职业的认识。
(1)劳动的典范性和严格性
所谓典范性就是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典范性是由教师的劳动工具决定。
所谓严格性就是指教师的工作必须严谨,不能出现任何的纰漏和失误。
(2)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活动以及研究活动内容、技术和手段的专业化等。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为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研究活动过程中,思想、观念、方法、技术和手段等的创新特征。
(3)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主要表现为教师个体教学与研究活动的相对独立性,与不同个体之间在学科、专业以及任务分工上的协作性,两者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4)劳动的互动性和双边性
所谓劳动的互动性和双边性就是指教师的劳动离不开学生的配合和参与,教学活动是个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5)劳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所谓教师劳动长期性和艰巨性是由教学任务的艰巨、劳动对象的差别、教育环境的复杂等因素决定的。
(6)劳动的后延性和长效性
所谓劳动的后延性和长效性是指教师的劳动效果不可能立刻得到体现,但一旦产生作用就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甚至伴随学生终生。
41.简述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功能
(3)高等教育具有选择和净化文化的功能
(4)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42.简述学制建立的依据
(1)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2)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2分)
(3)学制的建立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整理 笔记 龙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