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
- 文档编号:23688876
- 上传时间:2023-05-19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36.31KB
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
《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下第二单元教案英语小学教育教育专区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学情分析:
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字里行间洋溢着清新的乡土气息、浓郁的生活情趣。
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十分感兴趣,因此学习起来兴趣浓,易懂。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
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
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
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
2.反馈:
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板书:
草葱笛悠
牧童
晚归休憩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重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
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
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
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篙:
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
船桨。
怪生:
怪不得。
遮头:
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
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
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板书: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蒿停棹----坐船中童真可爱
舟过安仁草
怪生无雨----都张伞稚趣横生
不是遮头----是使风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
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
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
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
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
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
吴地的方言。
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
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
老翁、老妇人。
锄豆:
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
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
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
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
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
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板书:
茅檐低小
景物
溪上青青草世外桃源乡村景
清平乐村居翁媪相媚好
大儿锄豆悠闲自得农家情
人物中儿织鸡笼
小儿卧剥莲蓬
6、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写一个小女孩——小英子在老北京城南时的事,课文写出了小英子的童年时的天真、活泼、可爱、爱问题的特点,写出了小英子的“傻”。
学生读了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童年,不由自主地融入童年的乐趣中,与英子产生情感的共鸣。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毡、卸、咀”3个生字,会写“寞、漠、袄”等9个生字。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描写了童年的哪几个片段。
3、重点品味“学骆驼咀嚼”这个片段。
一、导入课题,想象画面
1、课件出示《城南旧事》的书名与封面,然后在书旁慢慢出现林海音的照片与简介:
“林海音,台湾著名女作家,小名英子。
五岁随父母亲从台湾来到北京,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少年、青年时光。
”学生默读。
师:
25年后林海音全家离开北京又去了台湾,但她是多么怀念童年在北京城南度过的时光啊!
她把自己在北京城南的童年生活写进了一本书里,这本书就叫《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这本书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
2、板书课题,齐读。
说说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
(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3、请同学们看着题目,听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图片)你们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走来,响着悦耳的驼铃声,这一幅画面成为林海音关于童年生活的最为清晰的记忆。
正如她在结尾处写道(出示):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齐读句子。
师:
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出示思考题:
(1)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件往事,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学生带着思考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
课件出示以下带生字的词语:
毡帽 卸下 沙漠 寂寞 棉袄 袍子 傻事 咀嚼 慢慢地嚼
指名认读,注意“嚼”的不同读音。
齐读。
说说“嚼”与“卸”的笔顺,各抄写一次。
3、再次默读课文,找找文中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儿?
分别在哪些自然段中,请生回答并朗读相关的段落,教师随机正音。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学咀嚼、谈驼铃、剪驼毛、念骆驼。
4、齐读小标题。
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按季节的推移顺序)
三、细读课文,感悟童趣
1、我们先来学习“学咀嚼”这一片段,默读第四自然段,划出你觉得最有趣的句子,好好地读一读,并在旁边简单地写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汇报。
(1)重点聚焦这句话:
“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看呆了,看到的骆驼是怎样的?
指名说。
是啊,小海音观察得多细致啊,她写了骆驼的脸、牙、安静的态度、上牙、下牙、大鼻孔,连嘴里吐出的一点点白沫子都注意到了(齐读描写骆驼咀嚼样子的句子)。
说说,她是怎样地看骆驼?
(2)现在老师来读句子,你们就是林海音,来好好地看骆驼。
师读生做动作。
师:
看看你的牙齿动起来了,她的牙齿也动起来了,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看到了怎样的骆驼和看到了怎样的林海音两方面来说)
师:
看就看呗,为什么她的牙齿会跟着动起来了?
(看得太入迷了,完全忘记了自己,把自己当成了一匹骆驼)
指导朗读。
3、前几天在电视上老师也见到了骆驼,可是我才不会跟着骆驼学咀嚼呢?
知道为什么吗?
师:
是啊,承认是无法理解儿童的世界的,林海音写下这篇文章时已经42岁了,她还会像小时候那样去学咀嚼吗?
(不会)
正如她在倒数第二段写的: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齐读
4、下节课,我们再去看看其他的趣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重点词句的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恋。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恋。
教学过程:
一、品读交流,感受童趣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小海音的天真、可爱、有趣的样子也吸引了我,齐读第四自然段。
3、总结第一个片段的学法:
反复读、品味——划词句写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按照学法自由选择一个片段来学习(这里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好好地感悟文本)
4、交流、汇报(可打乱顺序):
(1)“谈驼铃”
当我看到骆驼队伍过来时,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想,小小的脑袋里冒出问题来了。
什么问题?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
)
爸爸的回答是什么?
那“我”认为呢?
要是有人问你同样一个问题,你会怎么回答?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可以有不同的想法。
)
师总结:
爸爸的回答是理性的,而小海音的想法很有童趣。
赞成爸爸的同学,说明你们已经长大了,能理性地思考问题了。
而同意海音想法的或者有其他独特的想法的同学,老师羡慕你们,因为你们始终保持着一颗难得的童心,有一份童真童趣。
请男女生分角色读句子。
爸爸听了我的想法后,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爸爸在想什么?
(2)“剪驼毛”
指名读第十自然段,读完后说感受。
因为太不整齐了,林海音就在心里想什么?
谁来讲讲这个有趣的事儿?
练读,推荐读,师生评议。
(3)“念骆驼”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林海音对骆驼的思念?
分角色读,老师当妈妈,学生当海音。
读完了,联系上下文,想想林海音小时候还会问哪些有关骆驼的问题呢?
(生问)师:
为什么海音要问这么多关于骆驼的问题呢?
(对骆驼的思念)
师:
这个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是陌生的,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总有问不完的问题,难怪妈妈说(生读):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
二、链接拓展,读文悟情
1、时间是如此地匆匆,转眼间林海音已经长大了,她不会再去学咀嚼、谈骆铃、剪驼毛、念骆驼了。
读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
觉得前面太罗嗦了,改成“一年年过去了”,好吗?
说理由,再读句子。
2、拿起课本,课件中放出有点忧伤的古筝曲,学生在古筝曲中静静地默读课文最后两自然段,从中能读懂林海音怎样的情感?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怀念童年。
配古筝曲,齐读最后两自然段。
3、同学们,虽然林海音早已身居台湾多年,可是50多年后的她,却依然固执地保留着北京口音,有朋友说她比北京人还北京人,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她怀恋的仅仅是童年吗?
交流。
师:
是的,她怀恋这个留下了她最美好时光的故土,怀恋那里的点点滴滴,有她的文章为证。
出示:
《苦恋北平》相关语句:
不能忘怀的北平!
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
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
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
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
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
生读。
4、师:
就这样,每一景每一物,只要是碰到与北平相似的,都会令她触景生情,勾起她对故土的思恋,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正如文中所说的(生读):
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同学们,这本书里记录了林海音在北平城南悠悠的回忆、淡淡的感伤,希望大家能去读一读。
5、这篇文章写得很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试着背下来。
三、作业:
摘抄本课的好词好句,背诵喜爱的段落。
板书: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4)
想象驼铃用处(5-9)
想替骆驼剪毛(10)追忆童年生活
追问骆驼去处(11-14)
7、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的能力;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已普遍增强,他们对作品的感受逐渐近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他们的心灵能逐渐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合拍。
能通过讨论,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能形成大体共识。
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学习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
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4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5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
板书:
观赏小昆虫,大榆树
跟随外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不铲除
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情景:
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
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⑥沐浴阳光,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⑦用草帽遮脸睡觉
三、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1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
“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四、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
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课外延伸:
课外阅读有关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板书设计:
7 祖父的园子──“我”的乐园
留心观察生活
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表达感受
8、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和课外延伸作业,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
3、认识“胚、岂、痴、婴、窘”5个字,基本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和课外延伸作业,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进行自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学情分析:
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道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
思考:
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
灾难。
情不自禁:
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
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
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
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
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阻碍。
困窘:
为难。
驱逐:
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
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
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
3.课文最后说: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下第 单元 教案 英语 小学教育 教育 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