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3讲 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学案.docx
- 文档编号:23682449
- 上传时间:2023-05-19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106.56KB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3讲 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3讲 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3讲 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学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3讲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学案
第33讲 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一、“蒸汽”的力量
1.工业革命的条件
(1)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海外市场。
(2)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资源,扩大了国内市场。
(3)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4)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动力和政治保障。
2.工业革命的过程
(1)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
(2)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推动了各行业的革命。
(3)以蒸汽机做动力的汽船、火车成为重要交通工具。
(4)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得到推广。
3.工业革命的影响
(1)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率先从农业社会变为工业社会。
(2)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3)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广泛开展,机械化生产迅速普及,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4)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5)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6)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归纳总结 正确理解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1)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珍妮机最先完成从工具到机器的转变,它推动了与此相关的织布、动力、运输等一系列行业发明和机器使用,从而揭开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序幕,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2)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它为机器大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把人类社会推进到蒸汽时代,成为工业革命的标志性发明。
4.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原因
①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增强。
②民主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
④进行法制化建设,废除阻碍经济发展的旧法令,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维护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的原则。
⑤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
⑥利用大工厂制对工人进行严格管理和残酷剥削。
⑦大力兴办教育,传播科学技术。
(2)影响
①19世纪中期,英国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
②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
5.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
(1)形成条件
①物质条件:
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②技术条件: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③重要保障: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2)形成标志:
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以及中国被迫“门户开放”。
(3)成熟标志:
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
轻巧识记 工业革命
二、走向整体的世界
1.第二次工业革命
(1)背景
①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②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③大量资本的积累。
④科技的成果和创新。
(2)概况
①中心发源地:
美国和德国。
②标志:
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发电机。
③应用:
电灯、电话、电车、电影放映机。
(3)影响
①推动了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的发展及农业的变革。
②新兴产业兴起,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
2.世界连接为一体
(1)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
(2)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3)表现: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①框架:
资本主义市场。
②手段:
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
③内容:
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
(4)影响
①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②促进了各地区之间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
③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④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
⑤全球性文化交流扩大,19世纪末的国际关系日趋复杂。
归纳总结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具有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2)侧重于基础工业、重工业、能源工业。
(3)几乎同时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
(4)在一些国家形成两次工业革命的交叉。
例如:
德国和日本。
考点一 改变世界的力量——两次工业革命
1.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①生产方式: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②技术来源:
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③开始部门:
首先发生在轻纺部门。
④范围:
首先发生在英国,后缓慢扩展到其他国家。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①具有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②侧重于基础工业、重工业、能源工业。
③几乎同时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
④在一些国家形成两次工业革命的交叉。
例如:
德国和日本。
2.工业革命对西方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由农业文明时代迈进工业文明时代,工业资本主义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
机器大生产的使用和推广,摧毁了一切前资本主义的小生产方式。
(2)工业革命引起了经济格局的变动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工业革命使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还是一个城市化过程。
(3)大工厂制度的确立,创立了进行大工厂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可能性;使社会表现形式发生了分化重组,社会日益分裂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对立阶级。
(4)工业革命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使社会又一次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高潮。
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或革命等形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5)工业革命促进了思想、科学和教育的发展。
工业革命使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思潮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
3.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
(1)无产阶级遭受日益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2)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受到了日益严重的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3)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加强了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掠夺,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4)生产不足被生产的相对过剩取代,工业革命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成为规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破坏力越来越大,成为新的经济问题。
(5)工业革命创造的强大生产力也造就了强大的军工企业,再加上世界市场的形成,战争的破坏力更加巨大,两次世界大战都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使人类更加珍爱和平。
1.论从史出
两次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史料一 1769年,一种全新的蒸汽机终于在瓦特的手中诞生了。
它大大促进了机器的运用和工厂的生产,使工业技术的变革出现了新的飞跃……机器制造业的出现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何飞鹏《蒸汽机与英国经济的发展》
结论 史料一表明蒸汽机的使用使生产组织由“手工工场”变为“工厂”。
史料二 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
因为几十个大企业彼此之间容易成立协定;另一方面,正是企业的规模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产生了垄断趋势。
——《列宁选集》第二卷
结论 史料二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的垄断组织,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企业产生。
2.获取材料信息
根据材料信息,就英国市场机制与工业革命的关系,你认为“斯密派”和“马克思派”哪一派的观点更合理?
材料 对18世纪的英国,市场机制空间如何发挥作用,以及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斯密派”和“马克思派”都承认18世纪的英国已经出现市场经济,商品价格最终由供需决定。
其分歧在于,“斯密派”认为“看不见的手”占绝对优势。
在他们看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应当归因于早在18世纪英国经济就实现完全的自由竞争,与之相伴的还有稳步扩展的市场,以及其所提供的创新和增长的广阔平台。
“马克思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
以众多英国人变为完全依赖工资的劳动力这一事实为例,他们认为没有政府的合谋协助是不可想象的。
——[荷]皮尔·弗里斯《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
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
提示:
先选择流派再从市场机制在英国的工业化中发挥的不同作用论证。
论证:
答案
(1)同意“斯密派”。
观点:
市场机制在英国的工业化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史实:
圈地运动提供了原料、劳动力、市场等;殖民活动扩大了海外市场;奴隶贸易和殖民扩张积累了原始资本,手工工场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商业经营模式的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世界殖民霸权的确立等。
(2)同意“马克思派”。
观点:
英国工业化的推动进程中,政府的领导、保护和支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史实:
政府颁布圈地法令,扩大国内市场;鼓励海外贸易,颁布《航海条例》;发动殖民战争,拓展海外市场;进行议会改革,加强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等。
考点二 工业文明拓展的桥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示意图
1.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
(1)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①机器大生产的产品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②工厂生产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料。
③交通运输业的革命(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先后发明,远洋运输公司大量出现,世界铁路线长度急剧增加)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
④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
⑤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扩展,资产阶级极力向外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⑥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
(2)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②实力强大的垄断公司致力于频繁的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
③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汽车、飞机等出现)和电信工具(电报、电话等)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
④国际分工日益明显,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⑤全球性文化交流扩大。
⑥资本主义各国通过革命或改革完善民主与法制,不断发展经济思想和管理方式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唯物史观——辩证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1)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
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推动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从道德的角度看:
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列强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掠夺和剥削的产物,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3)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
世界市场的形成,客观上促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全球的传播,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1.论从史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史料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
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美]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结论 史料表明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分工更为明确,海外市场扩大,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欧洲列强在商品输出的同时,进行资本输出;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世界经济,表明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获取材料信息
根据材料信息,归纳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的特征。
材料 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
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
……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主要信息:
答案 工业革命后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国际分工的形成。
1.工业革命时期政府对科技发明的保护政策
早在1624年,英国法律就明确规定:
把专利权授予最早的发明者。
到1851年,美国总共颁发了13023项专利,促进和保护了私人发明。
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通过自己的实践,沟通了技术和科学之间的鸿沟,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摘编自《大国的崛起》
发现问题 西方的专利保护制度促进科技快速发展,对当今中国有借鉴作用。
命题角度 社会环境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技术发明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英国工业革命技术创新的特征。
2.“欧洲中心论”在史学界的体现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
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发现问题 “欧洲中心论”因工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崛起而出现。
命题角度 近代欧洲经济崛起的动因;“欧洲中心论”的片面性;全球视角看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3.海洋意识与海权意识对大国崛起的作用
19世纪末,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提出并建立了西方的“海军制胜论”,这一理论总结了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提出“海军在战争中将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夺取制海权则被宣称为战争的基本规律和唯一目的,达到了这一目的就能最终战胜敌人和夺取世界霸权”。
——《海洋霸权:
美国的全球海洋战略》
发现问题 中国倡导的和平崛起是对马汉“海权制胜论”的重新定位,时下中国海权问题突出。
命题角度 重视海洋的和平开发与利用;和平解决海洋争端;海军的强大与国家的发展的关系。
4.铁路交通工具对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
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
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
210
105
93
8
2
2
1880
372
169
175
16
5
8
1890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
760
284
402
60
20
24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发现问题 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与国际高铁市场的参与大大加强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时下热点问题。
命题角度 铁路交通发展与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铁路交通发展与资本输出的关系;世界各地铁路交通发展的不平衡性;殖民地半殖民地铁路发展的双重性。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7
全国Ⅰ,33
2016
全国Ⅱ,33
全国Ⅲ,33
2015
全国Ⅱ,32
全国Ⅱ,33
2014
全国Ⅱ,33
1.命题点:
读图识表——工业革命对英国阶级关系的影响
(2017·课标全国Ⅰ,33)下表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上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答案 D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信息可知“国民总收入”增长幅度大,工人实际工资增长幅度相对小,这说明国民贫富差距扩大,故D项正确。
题干表格中“国民总收入”两次增加,而工人的实际工资只有一次增加,故不能得出“同步增长”的结论,A项错误;工业革命期间,经济快速发展更多依赖于机器生产的采用、工厂的推广、海外市场的扩大等而不是廉价的劳动力,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表格,工人实际工资有较大增长,C项错误。
2.命题点:
可持续发展——工业革命与环境问题
(2016·课标全国Ⅱ,33)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
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
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1816年”,特别是在“1831~1841年”,人口死亡率上升。
结合所学可知,这与英国工业革命后城市环境的恶化有关,故A项正确;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项错误;“人口膨胀食物短缺”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史实可知,19世纪医疗技术水平应该高于18世纪,故D项错误。
3.命题点:
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014·课标全国Ⅱ,33)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
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
这说明(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答案 A
解析 19世纪初,英国已开始工业革命,妇女和女孩们从繁重的手工纺车的辛苦劳动中解放出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使手织机也多半被闲置,材料只说明纺车被弃置,不能得出妇女被解放的结论,故A项正确,B项不正确。
材料也未体现C项。
D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
4.命题点:
美国工业革命——美国铁路建设轨距变化
(2016·课标全国Ⅲ,33)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
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
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答案 A
解析 19世纪60年代美国各地铁轨有很大差异反映出美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故A项正确。
各地铁路轨距不统一,说明铁路部门不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故B项错误。
C项没有材料依托,D项不符合史实。
1.命题点:
政府在工业革命中的角色
(2018·全国Ⅰ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一,33)对18世纪后半期英国的工业化,“马克思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
对“马克思派”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资本积累和投资是政府干预的有效手段
B.政府支持在工业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C.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需要依赖政府支持
D.市场机制在工业化中的作用微乎其微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的政府的保护与支持,故B项正确;政府支持是英国工业化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C项理解不准确,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市场机制,故D项错误。
2.命题点:
工业革命与社会生活
(2017·韶关一模,32)下图为1834~1878年西欧某国棉纺织业工人就业情况(%),可用来研究( )
年份
孩子
男性(13~18岁)
女性(13+)
男性(18+)
1834
13.3
12.5
47.8
26.4
1847
5.8
11.8
55.5
26.9
1850
4.6
11.2
55.5
28.7
1861
8.8
9.1
55.7
26.4
1870
9.6
8.5
55.9
26.0
1878
12.8
7.2
54.7
25.3
A.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
B.劳动就业率的增加
C.工人家庭收入的增长
D.非法雇佣童工的现象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不难看出,在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后,该国女工在棉纺织业的比例始终稳定在55%左右,这就表明女性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故A项正确。
3.命题点:
唯物史观——辩证看待工业革命的影响
(2018·北京东城一模,20)托克维尔指出:
“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排出纯金的潮流。
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
”对此观点的全面理解是( )
A.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
B.工业文明创造了环境污染
C.工业文明开创了世界市场
D.工业文明带来了双重影响
答案 D
解析 材料涉及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但不全面,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工业文明创造了环境污染,但不全面,故B项错误;工业文明开创了世界市场说法有误,且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可知工业文明带来了双重影响,故D项正确。
4.命题点:
工业革命对国民经济结构的影响
(2017·合肥三模,34)下表为德国劳动力比重变化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882年
42%
39%
19%
1907年
35%
42%
23%
A.德国农业经济渐趋衰退
B.德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C.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答案 D
解析 从劳动力比重变化看,工业和服务业比重上升是因为德国的工业化,不是德国农业经济渐趋衰退,故A项错误;德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是在1871年,故B项错误;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在1871年,故C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和服务业劳动力比重上升,故D项正确。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茂名二模,33)在17到18世纪,英国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多条主干道,并对河流河床进行综合整治,最终打造成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运输网,这些措施( )
A.引发了英国交通领域上的革命
B.推动了英国对外进行殖民扩张
C.加速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答案 D
解析 英国交通领域上的革命要到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动力出现才引发,材料时间不对,故A项错误;据材料“英国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多条主干道”可得这些措施是在英国本土进行的,不属于对外的殖民扩张,故B项错误;17至18世纪的“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运输网”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故C项错误;“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运输网”的形成有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这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故D项正确。
2.(2018·湖南百所重点中学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17)下图体现了工业革命机器发明的递进状态。
推动这种“递进状态”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科学理论的突破B.思想文化的进步
C.政府措施的激励D.市场需求的带动
答案 D
解析 结合材料来看,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人工纺纱效率低下问题;水力织布机的发明是为了提高织布效率;瓦特改良蒸汽机是为工业革命开展解决动力难题,每一次技术发明都是为了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促进工业生产以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故D项正确。
3.(2017·韶关二模,33)1819~1846年英国棉纺织品的销售额从2940万英镑上升到467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33讲 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学案 一轮 复习 人民 33 两次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 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