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docx
- 文档编号:23674962
- 上传时间:2023-05-19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39.04KB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2019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共有五篇课文,课文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是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二是阅读的时候,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进行独立思考,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例如在学习《桃花心木》这篇课文时,读到“在不确定中找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大树就有成问题了”,你会心有所思:
课文以桃花心要为题,恐怕不是单纯地写树木。
再引导学生继续往下读,当读到“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时,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学生就能明白:
作者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
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的所思、所感,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自己的见解。
也为“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其次,在教学中还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堂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有得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尽量体现这种学习方式。
如上课时的小组质疑解疑,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体解决。
小组合作,让学生不但理解了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而且进一步体会了文章的中心,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受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做到了融会贯通,以一当十。
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
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高效地学,有趣有味地学。
为此,我结合潍坊教科院发的“语文主题阅读丛书”让学生拓展阅读,用课上学习的方法去自主阅读,学生的阅读面广了,作文水平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反思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不到位,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感受和积累。
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
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的体现出来。
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朗读指导有些少,在上课时的备课设计中朗读指导的设计较少。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逐渐加强朗读训练这一环节。
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朗读技巧的指点。
语文课的朗读目的之一是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通过朗读来体会,除了理解课文内容外,应该要有朗读技巧的运用问题。
要重视朗读训练,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提高朗读水平。
《学弈》教学反思
在教学《学弈》时,我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我增设了两个激趣点,介绍了两种译文方法。
通过文言导入、朗读训练、学生质疑、探究研讨、读书明理等过程,享受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一、反复朗读感悟方法《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
1、教师范读引好路子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
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字斟句酌弄清意思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探究的时间,引导他们结合课后注释弄懂字、词、句的意思,并通过独立说、同桌互说等形式予以落实,待别是对课文中的“之”、“其”、“为”三个词出现一词多义现象,应引导学生在逐字精读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比较归纳,弄清他们的不同意思,总结出它们在用法上的规律。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
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我总认为文言文深奥难懂,学生自己几乎不能自主学习,所以我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大多采用串讲的方式。
一句一句,手把手的把字词翻译交给学生,希望通过这样使学生课文中存在的疑惑,从来不敢有所怠慢。
但我发现,无论怎样尽力,学生的效果都很难提高。
为了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我从多方面去精心构思,最后决定屏弃串讲的模式,贯彻新课标,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就是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自主学习,充当学习的主人。
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效果还算不错,得到不少听课老师的认同和赞赏,学生自我感觉也相当好。
《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堂实践,整体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在读中使读者与作者、文本对话,和学生一起欣赏、品味、探究了它的语言美,把阅读中领悟到的语言表现形成迁移到了写作。
首先,能较好地创设情境。
上课开始让学生背《长歌行》,并让学本课文质兼美的特点。
其次,我教学本课以读为主线,以读《长歌行》导入新课;以读激情:
时间匆匆而逝的无奈之情,没有把握好时间的惋惜之情、自责之情;以读导练:
“你在……的时候,……从……过去”,让学生仿照课文练习说话,创新运用,以表达学生读文后的独特感受。
不足之处:
首先,学生朗读的时间短,朗读的感情把握还不够到位。
其次,交流不够。
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与文本交流的平台,而这种交流的引发还是离不开提问。
因而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应该成为学生课堂交流的依据。
我采用了课前预习提示中的问题:
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们看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
并且在学生确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后又追问:
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
本以为这个问题可以统领全文,让学生充分交流起来,但在实际上课中,这种“提问”没有转化成“交流”,同学们没有动起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觉得所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只是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不能融会贯通地迁移、引导,导致师生交流不够充分,没能激发起学生地交流热情。
因而,问题的设计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学时机更重要。
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学机智,是动态生成,为了不使每一节课匆匆而逝,我还要不断地深入学习,学习科学的驾驭课堂。
《桃花心木》反思
《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
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
为了落实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本课教学,把感悟人生哲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作为重点。
从“不确定”入手,补充了一些课外资料,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故事。
引导学生理解了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有的从自己的学习方面来谈、有的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谈、有的从学校的教育教学方面来谈、还有的从转变观念来谈……同学们畅所欲言,充分培养了孩子的个性和表达能力。
让孩子们懂得了成长为一棵抵御风雪,顽强生存的参天大树的确要付诸于不懈的努力,要学会在挫折与逆境中锻炼、成长。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极富感情,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
在这一教学中,我能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1、把握了一条情感脉络。
从课文导入开始,我就以读寄语的方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学会细细去品味文章,在这过程中,我着重抓住“可怜”引起学生的同情之心,以营造一种悲剧气氛,感染学生,然后通过指读、自读、悟中读、指导读、重点读,使学生对小女孩由怜生爱、由爱生悲,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提升,情感不断升华,达到人文合一。
2、培养了学生的四种能力:
(1)自主探究能力。
作者的感情是通过语言文字表现的。
她的“可怜”体现在哪里?
学生在自读中自悟,并能划出相关的句子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各抒己见,加深了理解和感受。
这一做法也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也相符合。
(2)想象和表达能力。
理解课文后,我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过大年夜时的幸福情景,再让学生说说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悲惨遭遇,让两者进行强烈鲜明的对比。
我向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面对饱受饥寒的小女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学生们尽情的表达出自己的爱心、同情心,都希望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帮助“卖火柴的小女孩”。
这一适度的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生的侃侃而谈中,他们深入理解了课文,课文的中心也从而得到了升华。
另一方面,通过虚拟这一情境,一方面深化了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
(3)朗读能力。
教学中我能运用让学生谈感悟、抓重点词、表演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目的。
(这节课虽然教学目标完成的较好,但我却忽视了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对学生的评价也有不到位的地方,没有很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发言面不是和广等不足之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使我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凡卡》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凡卡》一文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凡卡的悲惨遭遇,激起他们对凡卡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痛恨。
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外,我还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插图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
通过对比,发现矛盾,产生疑问,然后讨论解决,这样做对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凡卡》一文的插图主要描绘了在圣诞节前夜,凡卡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之时,在鞋店偷偷给爷爷写信的情景。
在凡卡的身后,是一个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摆满了各种楦头和皮靴……而文章的第十自然段中却有这样一句话:
“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当学到这段内容时,与插图对照,学生很快就产生了疑问:
为什么鞋店有那么多鞋,而凡卡却说没鞋穿呢?
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讨论。
有的说:
“鞋是卖钱的,他那样穿,哪能买得起,只有有钱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说:
“课文中莫斯科是个大城市,房子会是老爷们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钱人光临的地方”……接着我又问:
“当老板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时,为什么不送他双鞋穿呢?
”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钱人是不会可怜、同情、帮助穷孩子的,有的只是对他们凶残的虐待,可见这个社会是多么的黑暗。
附送:
2019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文言文两则》: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2.品读《匆匆》,感受时间和生命的匆匆流逝,感受作者焦灼、无奈、紧迫的感情,使学生认识到应该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在享受生命的同时有所作为,使人生迸发出应有的光彩。
在反反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
3.品读《桃花心木》:
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
4.略读《顶碗少年》: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描写,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从顶碗少年的表演中领悟人生哲理。
5、略读《手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课
一、课前诵读“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幻灯片)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墨子》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传习录》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文心雕龙》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意思是: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说明了人人都有不懂的地方。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意思是:
第一次鼓,勇气就振作起来了,在二次鼓,勇气会衰退一些,第三次鼓,勇气就全没了。
比喻趁尽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3.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意思是:
在甘甜的瓜,瓜地也是苦的,说明了天下的事情没有十全十美。
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意思是:
种树必须培育它的根,教人必须教养他的思想。
说明了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
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意思是:
练习一千只曲子,才知道音乐的美妙,观看千柄剑,你才能识别兵器的好坏。
说明了多实践,才能做出真知的道理。
二、出示“单元导读”(分析什么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三、课例展示。
四、学习“词语盘点”:
能正确认读、理解重点词意、对其中的难写字、易错字指导书写。
五、检查课文朗读。
第二课时:
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一:
品读《文言文两则》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以前学过哪几则文言文?
对于学习文言文,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2、释题:
“文言文两则”是什么意思?
提示:
抓住“则”来理解。
“则”量词,用于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文言文两则”就是文言文两篇或者两篇文言文的意思。
3、结合注释①,了解孟子其人和《孟子》一书,“学弈”的意思即是学习下棋。
二、学习《学弈》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句的停顿。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吾曰:
非/然也。
2、学生练习朗读
3、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行课上交流。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一句是写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
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
抓住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读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
为了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4、说一说古文的意思。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
说:
不是这样的。
5、你能够从中感悟到什么道理吗?
思考并交流。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板书设计:
一人专心致志
学弈弗若之矣
一人三心二意
三、学习《两小儿辩日》
还记得我们学习《学弈》一文所用的方法吗?
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课,看看他们辩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你能回答吗?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句的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
2、学生练习朗读
3、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进行课上交流。
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这是一小孩在争辩时的观点,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
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这是另一小孩在争辩中的观点,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
⑤孰为汝多知乎?
这是两个小孩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着说的话──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本句采用反问的句式,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
4、说一说古文的意思。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
另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
5、你能够从中感悟到什么道理吗?
思考并交流。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
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板书设计:
日初出日中
一儿:
近(车盖)远(盘盂)关于观察
两小儿辩日孔子:
不能决也实事求是
一儿:
远(沧凉)近(探汤)有理有据
四、人不是生而知之的人,孔子也不例外。
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不够发达,不只是孔子,其他人也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
现在我们的科学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了,那你能解释一下这其中的原因吗?
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
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呢?
这是视觉的误差、错觉。
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
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浩瀚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
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一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
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离我们近些呢?
也不是。
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
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在地面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第三课时:
单元主体教学工程之二:
品读《匆匆》
一、从交谈入手,引出时光匆匆的话题
师生谈话:
同学们平时喜欢读什么书?
安徒生的童话一定不会陌生吧?
你读过哪些安徒生童话?
(师生自由交谈)两百多年前,安徒生诞生在丹麦直到现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肤色的孩子,都从安徒生的童话之中汲取着营养,获得了快乐.时光匆匆,从安徒生创作第一篇童话算起,一百多年过去了,但他的童话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少魅力。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时光匆匆这个话题,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
有意思的是,尽管这篇文章已经发表八十多年,但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的喜爱,已经成为现代散文中的经典——它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
(设计意图:
从学生喜爱的安徒生童话谈起,巧妙地引出时光匆匆这个话题,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有效地激发起来,在自然的过渡中以最少的时间进入本课主题)
二、多种方式熟读课文,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受文字的节奏,感受文字蕴含的情感
2.学生选择自己感觉最难读的段落或句子再读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
在读中纠错,评价,初步感受时光匆匆
(设计意图:
学生能否充分地感悟文本内涵及蕴含的情感,取决于是否足够地“倾听”了文本。
文章发表在1922年,离现在已有九十多年了,有些句子读起来不太符合现在的表达习惯,估计学生在阅读时会遇到感到难读的句子或段落教师范读、学生选择自己觉得难读的地方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读,都是基于一个目的:
试图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品评语言、积累语言其实,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贯穿了始终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读、变换人称去读、教师范读、引读等等,都是基于这个目的)
三、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时光匆匆
1.默读课文,哪些文字值得细细的去品,去读,去思考?
边读边在课文中圈画
请学生将词语写在黑板上,教师巡视
2.交流:
(1)从词语生发感受时光匆匆
①师生判断词语书写的正误
②师生评价哪些词书写美观
③讨论:
你为什么选择这些词写下来?
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
我们从这些零碎的词语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绪,他焦灼,他惋惜,他无奈这些词语都不是孤立的,请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感受作者面对时光匆匆流逝的焦灼、无奈、痛苦的情绪
学生把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
把静心静气的写字训练与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看似零散的词语之间串起一个共同的主题:
时光匆匆流逝)
(2)从句段入手感受时光匆匆
交流句子或者段落:
你觉得哪些句子或段落值得一再的去品、去读、去思考?
自由读文章感受最深的段落或者自己喜欢的段落,谈体会,教师随机引导
板块1:
感受对时光流逝的追问:
精读第一自然段
板块2:
感受对生命的追问:
精读第四、五自然段
板块3:
从对时光的追问到生命的追问,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感触呢?
略读第二、三自然段
预计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a.关于“一去不复返”:
出示曾经学过的课文——林清玄《和时间赛跑》,帮助学生理解
b.讨论:
你还是去年的你吗?
与去年相比,你的什么变了?
把你的感触融进去读文字
(设计意图:
对《匆匆》一文的教学,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时间不是过得快,而是太慢那么,要让孩子真正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时光匆匆、生命易逝就比较难所以,让孩子紧密地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思考,孩子的心灵才能真正有所触动,从而真正感受到时光匆匆,一去不返)
c.关于朱自清先生的文字之美:
品评具体的文字;课件引入相关的评论: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
导言》)
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的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
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
——(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
(设计意图:
此文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现代散文中公认的经典后人对此文及朱自清先生作品的论述颇多,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意义的一部分供学生参考,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写作特色,打开视野,丰富语感,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d.面对时光的流逝,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他一定是想到了什么?
读一读,体会作者的焦灼、痛悔
e.按照课文中的描述讲一讲,我们的时光究竟是怎样的匆匆流逝?
f.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下册 语文 第一 单元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