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8课《苏州园林》课堂训练.docx
- 文档编号:23672414
- 上传时间:2023-05-19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1.11KB
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8课《苏州园林》课堂训练.docx
《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8课《苏州园林》课堂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8课《苏州园林》课堂训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8课《苏州园林》课堂训练
18 苏州园林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丘壑( )镂空( )池沼( )称心( )轩榭( )
鉴赏( )嶙峋( )蔷薇( )重峦叠嶂( )
2.辨识形近字。
jiàn( )赏 luán山( ) cái( )衣 zǎi记( )
qiān书( ) liàn留( ) zāi( )树 Zài装( )
3.解释下列词语。
(1)标本:
(2)败笔:
(3)嶙峋:
(4)斟酌:
(5)鉴赏:
(6)阅历:
(7)别具匠心:
(8)因地制宜:
(9)自出心裁:
(10)层峦叠嶂:
4.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苏州园林有什么特征?
二、课上理解
1.苏州园林的四个分特征分别是
(1)
(2)
(3)
(4)
2.第三段说明建筑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苏州园林的假山和泥沼是如何配合的?
4.为什么作者在说明树木的裁种时只以古藤为例?
5.除了四个主要的特征之外,本文还说明了苏州园林的什么特征?
三、课后巩固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轩榭(xuān)池沼(zhāo)邱壑(hè) 阑干(lán)
B嶙峋(lín) 摄影(.shè)镂空(lòu)松柏(bó)
C琢磨(zhuó)广漆(qī)斟酌(zhēn)蔷薇(qiáng)
D盘曲(qǔ)鉴赏(jiàn)庸俗(yōng)玲珑(lóng)
2.下列短语中有4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相互映衬重孪叠嶂因地制宜俯仰生姿自出新裁
珠光宝气别匠俱心安静闲适盘曲嶙峋三翻五次( )
3.下列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B.设计师们自出心裁,设计的服装异彩纷呈,很富有时代特色。
C.农民种庄稼也要因地制宜,才能保证有个好收成。
D.校园里的松柏修剪得俯仰生姿、整齐划一,像一排排士兵坚守着阵地。
4.指出下列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
5.“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这句话采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6.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
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
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
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的出现。
这段话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 。
(二)阅读课文的第六-七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7.第七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8.“景致”中“致”的意思是________;你能再说出几个和“镂”同义的词吗?
________
9.第一自然段“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中,“隔”指的是______________,“不隔”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未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10.第二自然段中,“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一句中“补”字用得准确吗?
说说你的看法。
11.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 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苏州园林 这一特征(用原文回答)。
(三)拓展阅读
廊·亭·桥(2018·江西)
陈从周
廊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一千多年前的唐诗,就点出了廊在庭院中的妙用。
我国古代建筑的单体与单体之间,必依靠廊来作联系,才能成为一个整体。
在园林等风景区,则更是因地制宜,巧于安排,构筑了曲直、高低、爬山、临水等多种式样的廊。
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
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影,幅幅成图。
像驰名中外的北京颐和园的长廊,漫步其间,得以饱览昆明湖的湖光景色。
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
扬州西园前的香影廊,未至其境,名已醉人。
至于苏州沧浪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令人遐思无限。
扬州园林主体建筑用楼,其廊亦作楼式,即复道廊,形成了多层的游览线,寄啸山庄是为佳例。
廊之运用得当与否,有关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尤其在可有可无之间,益见功力。
即竹廊三折,雅素无华,亦必婉转宜人。
至于千步长廊,罔爽平直,则又为别调了。
亭
人们在旅途间,或在游览中,每见一亭,总想小憩片刻,借以恢复暂时的疲劳与观赏四周的景色,即“亭者,停也”。
同时,因为它本身形式的丰富多彩,成为点缀风景的主要建筑小品之一。
亭之美,除造型外,还在于所处之景与所对之景,水边亭、山际亭、林间亭、花畔亭、桥上亭、廊中亭,地位不同,景因而异。
伫云亭、快雪亭、待霜亭、牡丹亭之类,又因时而殊。
可见亭之构筑非孤立的一座建筑物。
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
北京的景山五亭,为城内的最高点,每到北京的人,常为它所吸引,必登高一快,以饱览首都景色。
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亭名“与谁同坐轩”,小亭临流,静观自得。
笠亭如盖,半枕山腰。
而网师园之月到风来亭又正点出此亭观景之妙。
至于亭的形式,真是变化多端,可分方、圆、多边、海棠、梅花等等多种。
按材料的不同,又有饶多野趣的茅亭、雅洁玲珑的竹亭、庄严凝重的石亭与晕飞多姿的木构亭,它在园林建筑中展示了最美丽的一页。
桥
桥,古代称为“河梁”,是架在水上的行道,虽属解决交通问题的一项工程,但是聪敏的我国古代人民,总是设法把它和生活、感情、艺术结合起来,是那么富于诗情画意。
“小桥流水”足以令人想望江南水乡景色,而风景区的“断桥残雪”、交通要道的“卢沟晓月”,又使人必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
而园林中的桥,正是建筑艺术中的精品。
北京颐和园十七孔长桥卧波,陆水之间,平分秋色,为该园增添上几许光彩。
晶莹如雪的玉带桥,一亭翼然的石桥,轻轻地划破了湖面的平整,淡淡地点醒了山影的静穆,又烘托了四时佳景。
江南园林之桥,以雅洁精巧取胜。
玲珑空透的拱桥,崛起空间,人桥倒影,更显得云高水阔,而水平线条的梁板石桥,则贴水而过,观赏游鳞莲蕖,益得情趣。
苏州拙政园是以动观为主的园林,曲桥不但使水面分隔空间,更与曲廊一样起着“桥引人随”的作用,其分庭妙运,思致相同。
网师园园小而精,以静观为主,廉泉桥小小一拱,横枕涧上,隐处园隅,安排得那么妥帖,游者至此,往往留步。
美丽的中国园林桥梁,形式丰富多姿,有梁式桥、拱桥、浮桥、廊桥、亭桥等,在世界建筑艺术上放出一种独特光彩!
(略有改动)
1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园林等风景区中的廊、亭、桥各有怎样的作用?
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2)廊的运用有哪些原则?
亭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13.文章多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选一处具体分析其作用。
14.文中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试简要分析。
(四)中考体验
(2018·广东广州)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权威发布]
“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
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
报告数据还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所上升。
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
年份
网络在线阅读
手机阅读
电子阅读器阅读
平板电脑阅读
2016年
55.3%
66.1%
7.8%
10.6%
2017年
59.7%
71.0%
14.3%
12.8%
数字化阅读方式越来越普及,人们通过数字化媒介阅读的时间也在增长。
报告发现,虽然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期刊的阅读时长有所增加,但纸质媒介的阅读时间整体较短,人均每天读书、读报和读期刊的时间总和不及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的一半。
我国成年国民各类媒介人均阅读时长(单位:
分钟/每天)
年份
纸质媒介
数字化媒介
图书
报纸
期刊
互联网
手机
平板电脑
电子阅读器
2016年
20.2
13.2
6.6
57.2
74.4
13.9
5.5
2017年
20.4
12.0
6.9
60.7
80.4
12.6
8.1
在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49周岁以下中青年群体是主要人群,其中,18-29周岁人群占34.6%,30~39周岁人群占26.1%,40-49周岁人群占24.2%。
50~59周岁人群仅占10.6%。
(资料来源:
《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24日)
[广州调查]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远超同年全国成年国民阅读时长
《广州全民阅读指数调查研究报告(2018)》数据显示:
2017年度广州市民综合阅读率达90%,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达到97.20分钟,远超2016年度全国成年国民71.47分钟的阅读时长。
未成年人以纸质阅读为主,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9.48分钟,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38.80分钟。
而成年人在数字阅读上花费了更多时间,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56.27分钟,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2.62分钟。
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率达到94.11%,其中成年人达到95.73%,未成年人相对较低(86%),而市民日均数字阅读时长达到53.41分钟。
另一方面,尽管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已经相当普遍,但数据显示,部分广州市民仍然偏好纸质阅读,如就广州成年人的纸质报纸(89.2%)、杂志(78.8%)的阅读率而言,这一数字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资料来源:
广州文明网)
[各抒己见]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力:
有人说,数字阅读是“碎片化阅读”,因而对此忧心忡忡。
我以为,“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有益的阅读方式。
倘若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知识与信息,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更何况,有谁听说《诗经》三百篇、《唐诗三百首》是一口气读完的?
我们在读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的时候难道不是在进行“碎片化阅读”?
重要的不是阅读的形式和工具,而是阅读与否和阅读的内容。
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
数字阅读基本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为主体,阅读的主要内容并不是电子图书,而是一些相对轻松娱乐、篇幅较短的文章等。
这跟数字阅读主要载体一手机自身限制有关,屏幕小,相对而言很难进行深度、长篇的阅读。
综合起来看,纸质书能提供系统的、体系化深度阅读,目前并没有好的数字阅读载体可以实现替代。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
数字阅读时代后,所有过去阅读不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现在都被阅读抢占过来,所以整体来看,人的阅读的时间是增加的,只是媒介变了。
电子阅读不仅在量上迅速扩展,在质上同样是提高的,它走出了过去传统、封闭的阅读空间,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专家荐书、社交媒体荐书也都开始成为日常。
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
人民大学新授郭英剑:
我想表述的一个观点是,以电子阅读、手机阅读为特征的数字化阅读,更多改变的是人们的阅读方式而不是阅读内容,所以,我认为以“深阅读”和“浅阅读”来划分传统阅读方式与数化阅读方式是不准确的;而且,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
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是否(愿意)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也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能够引人深思,即作品本身是否肤浅。
换句话说,不能用媒介载体的不同而只能根据作品的内容去界定阅读的“深”和“浅”。
《新京报》记者李大超:
阅读有深浅之分,有消费型阅读和学习型阅读的差异,有实用型阅读和涵养型阅读的区分。
我们有批评浅阅读、消费型阅读和实用型阅读的倾向。
有人甚至上升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拒斥浅阅读,批评浅阅读纵容了思想的懒情,弱化了思维能力。
实际上,任何对于国民阅读整齐划一的要求都没有考虑到阅读者本身的差异。
随着阅读的普遍化,阅读的差异性会越来越明显,而阅读取向两极分化的趋势则难以逆转。
1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在上年基础上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也在提升。
B.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调查显示:
手机阅读占比最大,电子阅读器阅读占比提升幅度最大。
C.2017年成年国民各类纸质媒介的人均每天阅读时长都有所提升,但其总时长远远低于人均手机阅读时长。
D.2017年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的调查数据显示:
年龄越大的人群占比越小,年龄越小的人群占比越大。
16.下列关于2017年广州市民阅读特点的概括,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广州市民的综合阅读率要高于同年全国国民的综合阅读率。
B.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远超同年全国成年国民阅读时长。
C.广州未成年人日均纸质阅读时长和日均数字阅读时长相当。
D.部分广州市民在数字阅读相当普遍的今天仍偏好纸质阅读。
17.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力对碎片化阅读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也是合理的,人们大可不必对数字阅读忧心忡忡。
B.徐升国认为数字阅读的内容受到载体的限制,因此深度、长篇阅读很难进行,目前数字化阅读还无法替代纸质书阅读。
C.严锋认为数字阅读在质和量上都得到了提升,数字阅读使读者和书的关系突破了传统阅读的限制,是一一种创新。
D.郭英剑认为数字化阅读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不会导致阅读的肤浅化。
阅读的深和浅应由作品内容界定。
18.《新京报》记者李大超关于阅读表达了哪些观点?
请分点概括。
19.你对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发展趋势有怎样的预测?
请根据文本内容和自身阅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导学
1.hèlòuzhǎochènxuānjiànxúnqiángwēizhàng
2.鉴签峦恋裁栽载载
3.
(1):
原指具有影响作用的标准图样,文中是典范的意思。
(2)写字、绘画中没写好、画好的地方,引申为写作等失败的地方。
(3)突兀的样子。
(4)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适当。
(5)对艺术作品感受、理解、评判的过程。
(6)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
(7)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8)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宜的方法。
(9)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10)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层层叠叠,山连着山。
4、
(1)苏州园林
(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课上理解
1、
(1)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2)讲究假山泥沼的配合(3)讲究花草树林的映衬(4)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2、对比的说明方法,将苏州园林的建筑与我国古代的建筑特点相比较,突出苏州园林的自然之趣。
3:
用活水,河岸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4、小中见大的写法,不起眼的藤萝都有神,别的就更有神了。
5、注意角落美,门窗设计精美,色彩淡雅突出主题。
课后巩固
1、C
2、峦心具番
3、D点拨:
“俯仰生姿”意思是高树与低树相间,互相映衬,富有情致。
与“整齐划一”正好相反,不符合语境以。
4.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5、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揭示了皮影戏的本质特征。
6、分类别列数字 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
7、第一句。
8、情趣;雕、刻、镌、锲、铭
9、有墙壁隔着 墙上有镂空图案 有廊子界着 廊子两边无所依傍
10.“补”写出了匠师们的细心、匠心,说明他们注重图画美,善于将单调化为多彩。
11.举例子 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12.
(1)作用:
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
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作用。
桥将人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使风景区更具诗情画意。
共同特点:
形式多样,富于变化。
至于它们的“共同特点”,廊——“构筑了曲直、高低、爬山、临水等多种式样的廊”,亭——“至于亭的形式,真是变化多端”,桥——“美丽的中国园林桥梁,形式丰富多姿”,可见共同特点是形式多样,富于变化。
(2)廊的运用原则:
因地制宜,考虑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亭之美的体现:
造型美,以及与所处之景、所对之景和谐相融之美。
13.【示例一】在介绍亭时,以北京景山五亭、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为例,具体说明了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的“点景”与“引景”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示例二】在介绍桥时,以苏州拙政园曲桥为例,具体说明“桥引人随”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4.示例:
如介绍廊时,用了“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影,幅幅成图”等四字短语,准确地概括了廊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用语典雅,富有韵味。
中考体验
1:
C(A项“救援物资”就包括“食物”;B项“投资观念和理财水平有待提高”搭配不当;D项“大量生产优质的蔬菜”语序不当,应改为“生产大量优质的蔬菜”。
)2.D(③句为中心句应排在首句,提及卢梭及著作,⑤句总体介绍卢梭,应排第二,①句中的“这颗心”承接⑤句中的“一颗心”。
④句“寻找”紧承“求索”。
②句补充说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寻找,排在最后。
)3、“招”改为“召”,“彩”改为“采”病句修改:
“却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5.C
16.D
17.D
18.①阅读有深浅之分,而我们有批评浅阅读的倾向,甚至会上升到国家和民族发展未来的高度;②我们在进行阅读要求的划分时,忽略了阅读本身的差异,随着阅读的普遍化,阅读的差异性会越来越明显且逐渐走向两极化。
19.【参考答案一】我认为纸质阅读目前并不会被数字化阅读完全替代,纸质阅读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现在学校教材、合同、公文等都不能脱离纸质阅读。
其次部分人对纸质阅读的偏爱也将稳定纸质阅读在人群中的占比,纸质书更便于做笔记和保存,很多书籍也具有宝贵的收藏价值,这些都是数字化阅读所不具备的特点。
【参考答案一】我认为纸质阅读逐渐会被数字化阅读替代。
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如KINDLE等电子阅读器,以及各类阅读App,数字化阅读变得越来越普遍,各个年龄层接触数字化阅读的人也在逐渐增多,数字化阅读的时间也随之增加。
而且数字化阅读的信息量也在逐渐增大,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人们可以在短期内找到自己需要的阅读内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州园林 教材 人教版八 年级 上册 18 课堂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