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精神.docx
- 文档编号:23667822
- 上传时间:2023-05-19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9.12KB
开拓创新精神.docx
《开拓创新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拓创新精神.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拓创新精神
开拓创新精神
___与大学生谈创业能力培养
创新故事
魔鬼粘:
浑然天成的丝绒钩
草本植物牛蒡对人类既是个恩惠也是个祸害。
作为一种药材,中国药师用来驱寒、治疗麻疹或左轻度泻药,在很多国家,牛蒡是治疗癌症的一味药。
但是,当你走在树丛中,牛蒡会粘在袜子上,撕扯这些小勾真是一件讨厌的事情。
然而,有个叫乔治.德梅斯特罗尔的人却从中得到启发,并开创了数百万美元的事业。
德梅斯特罗尔于1907年生于瑞士洛桑附近列门湖区的一个小村庄,通过打零工,他赚钱上了欧洲最好的学校之一瑞士洛桑联邦高等工业学校,毕业后他做了一名电气工程师。
毕业后的一天,他带着自己的狗到家附近的小树林中散步,想捉一些雏蝇用自己刚买的显微镜观察一下,但没有捉到。
他倒是粘回了一些牛蒡。
不能观察雏蝇,就决定观察一下他带回来的附着物,看看是什么使它们粘在人身上的。
他发现每个牛蒡表面都有数百个小钩,只要是有孔的地方,像布料、动物皮毛甚至人的头发,他都能挂住。
这些小钩使德梅斯特罗尔产生了一个想法。
如果他能复制在显微镜形态下的钩和孔,那他就可以发明一种产品,像拉链和纽扣一样将东西粘合在一起。
他知道根据他所观察到的,他要造出两种不同的材料,一种是类似于牛蒡的东西,上面有数百个可以挂住东西的小钩,另一种时上百个小孔。
这样他开始了漫漫求索路。
要拥有远见卓识并非易事。
创新的本质就是“于平凡中见珍奇”。
创新者所谓的突破是指有推想而得的一样事物,而这在其他人也许只是浪费时间,应该引以为戒的精力分散。
乔治.德梅斯特罗尔的遭遇就是如此。
当他在法国里昂(当时是世界纺织中心)推销自己的想法时,人都嘲笑他。
尽管和乔治.德梅斯特罗尔交谈过的很多专家都认为利用钩孔制成扣件这个想法很有意思,但都认为这一想法并不可行。
人们怎么能在一小块的材料上复制出数百个小钩和孔呢?
那时候,还没有机器能巧夺天工-孔太小,而小钩是不可能造出来的。
德梅斯特罗并没有放弃,最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纺织高手愿意尝试造出牛蒡上的小孔。
纺织高手做到了,但是,用棉布不合适,因为棉布很容易磨损。
德梅斯特罗转而使用合成材料。
他实验各种各样的材料,想从中发现合适的。
几年之后,经过一系列的挫折和失败,德梅斯特罗发现了尼龙,它在红外线照射下缝制可以做出持久耐用的小孔。
但那还只是开始。
他还得用机器造出小钩,将数百种大小合适的钩子挂在布带上,为此他又花了8年时间。
用机器将300个配套的小钩和小孔织到一起并不比发现合适的材料容易。
经过反复实验,他发现尼龙线和小孔织到一起后,经过热处理后可以长久定型并保持弹性,但问题在于小孔要切的大小刚好合适,使之可以反复开合。
有时候小孔对于小钩来说过大,有时候又过小。
就在他的钱快要用光,热情快要磨光的时候,他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解决办法。
他借了一把理发剪,带去找哪个织工。
他用剪子从小孔上端剪断,刚好可以剪出大小和小孔完全合适的小钩。
他解释说,他需要的正是这个,一台将编织完后将小孔剪离的织机。
他又花了一年时间发明织机。
加起来,乔治.德梅斯特罗尔总共努力工作了10年才造出了能够运作的机器。
在产品最终问世之际,乔治.德梅斯特罗尔得给这种用钩孔织成的扣件起个名字。
他喜欢法语词天鹅绒(Velour)中“vel”的发音,又从法语词钩子(crochet)中取了“cro”,将两部分像牛蒡那样连在一起,这样“魔鬼粘”(Velcro)就产生了。
在其合作者支持下,乔治.德梅斯特罗尔开始在瑞士生产魔鬼粘,并在法国获得了第一个专利,定义为“一种由人造材料制成的特殊毛织物,至少有部分小孔能挂在钩端”。
魔鬼粘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日新月异。
在短短几年内,乔治.德梅斯特罗尔获得了专利,并开始在德国、瑞士、英国、瑞典、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加拿大开店销售,1957年,公司成立仅仅5年,乔治.德梅斯特罗尔将生意拓展到美国并建立了美国魔鬼粘公司,设在当时的纺织中心新罕布什尔州的曼彻斯特。
现在魔鬼粘每年的销售超过1亿美元,几乎各行各业都有需求。
魔鬼粘被称作20世纪最有用的发明之一。
乔治.德梅斯特罗尔(1907—1990)因为发明魔鬼粘被列入“国家发明家名人堂”中。
重要人物:
计算机鼠标后面的人
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一个致力于改善人类命运的理想主义科学家。
在俄勒冈州波特兰附近一个一英亩的农场上,一处田园诗般的地方长大,后来,他到俄勒冈州立大学学习电子工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末,他当了两年海军,这段早年的经历可能对他后来的业绩有帮助。
在菲律宾当电子技术工程师时,他用雷达工作,那时他知道了信息能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处理。
战后,1948年,他获得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学士学位,然后,在旧金山定居,似乎心满意足地当起了(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艾姆斯实验室的电气工程师。
然而,三年里,恩格尔巴特一直很不平静,他觉得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还有更重要的事业去奋斗。
“我展望自己的工作道路,(只看到)一条长长的平淡无奇的走廊,”他回忆到,“没有吸引我的合适目标。
”他意识到自己在65岁以前还有“550万分钟”。
怎样才能更充分地利用这些时间呢?
他的结论是:
“为什么不尽最大化地实现我事业的价值以造福人类呢?
”他回忆说。
“你能想像吗?
”他问到。
“到现在我都不明白我怎么想到的。
”
这实际上意味着什么呢?
当时(现在也一样),金钱不是他追求的主要目标。
他问自己:
“我的(经济)要求是什么呢?
”我能挣很多钱,但是我还是弄不懂钱有什么用,就当作一种需要吧——有了足够的钱我就能过的相当不错。
恩格尔巴特决定,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时间的能力。
“我开始到处游荡,寻找我可以参加的各种革新运动。
很快我发现如果我想最大化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就要提供真正的动力,因为仅仅在别人领导下的革新运动中当个士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
真正开始让他感兴趣的,也确实变成他的动力的,是这样一种想法:
生活变的越来越复杂了,人们要解决问题也相对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我忽然有一个想法,如果你能做些事来提高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你对一些基本的事情贡献了力量。
着引起了共鸣。
然后,它很快就开始实施了。
”这个开始事实的它值得我们注意,因为它很大胆、不切实际。
恩格尔巴特说,在一小时内,他幻想到了一个屏幕,上面尽是各种各样的符号。
这个幻想令人惊奇的地方在于,在当时20世纪50年代初期,计算机还是主要用于处理数据的庞然大物,根本就没有屏幕;而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根本就不懂计算机。
即使这样,他还是预见了将来计算机能成为一种交互式的工具,由“各种杠杆或旋钮、或按钮、或开关,只要是你想要的”来操纵。
恩格尔巴特从闪现的灵感中明白,计算机最终可以感觉这些外围设备并对他们作出反应。
他说:
“这给我一个目标。
”
他坦然地承认:
“当时,我完全不知道计算机是怎么工作的。
”但是,尽管这样,他继续感触到:
“我确实想到了一副清晰的画面:
你的同事们可以做在另一间房子里,用着类似的工作站,连接着相同的计算机设备,还可以很密切地共享资源、工作和合作。
”这几个小时使他意识到这就是他一直追求的革新运动,而且发现他需要联系一个研究计算机的大学。
他要找一个地方读博士,但发现任何学校都没有计算机科学系,后来他在加里福利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安定下来,这个学校正在研制一个实验性的计算机。
1955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在斯坦福研究所进行研究工作,在那里,他两年内获得了12项专利。
到了1959年,他有足够的声望被批准进行自己的研究。
然后他又花了两年将自己的计算机预见转化为理论框架。
在1962年,恩格尔巴特出版了一篇划时代的论文,概述了他的预见。
共有132页的《增强人类智力:
一个概念性的框架》一书为今天计算机所起的大部分变化铺了路。
在论文里,他预见了你今天所看到的计算机。
正如论文概述的那样,他提议的计划是庞大的,需要软件设计,硬件制造,拥护界面;没有一个人曾经想过这些,更别说发明出来了。
到了1963年,他获得足够的资金在斯坦福研究中心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后来他称它为“增强研究中心”。
恩格尔巴特组建了一支队伍,他们开始一起研究他认为增强我们人类智力所需要的各种计算机技术。
当时,在那时计算机是用真空管制成的。
他能堆满一个屋子。
计算机连接在显示器上,屏幕上的图像可以被处理,这种看法被看做异端邪说。
这种所谓的“直接操作界面”直到20年后才变得平常起来——1984年,苹果公司出产了第一台麦金托什机。
恩格尔巴特回忆说:
“计算机那么大,那么贵,很难找到重视我们的人,但是我意识到,计算机不可避免地会越来越小,越来越快,越来越便宜。
我感到在我有生之年内这些可能会发生。
”但是别人不这么认为。
尽管这样,增强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开始设想计算机被用来增强人类智力。
他们想造出一套工具,使个人和组织可以利用计算机的神奇力量。
在一个制图学会议上,恩格尔巴特首次得到了计算机指示设备的灵感。
“我多年来一直随身带者一些小本子。
它们就放在我衬衣前面的口袋里,当我思考问题时,就有地方把它们几下来了。
”他回忆,做在制图会议上,他考虑着怎么才能用另一种方式控制屏幕上的光标。
他想到了做工程师时用的一种设备——“一件小的、简单的机械。
”这个滚动的工具有一个弯曲的臂和臂末端的一个小圆盘。
当机器的一部分滚动时,另一端的圆盘也以相同的轨迹运动。
恩格尔巴特解释到:
“如果你有一个小轮子,你把它推这么远……沿这两点之间的哪条轨迹其实并不重要。
无论哪一条它都一样滚动。
”他说“我开始思考这两个小轮子。
很快,剩下的十分简单,于是我去画了一个草图。
”
根据那个草图,增强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很快就造出了计算机鼠标。
用木块做成的的这个工具操作起来十分简单。
他说,从在垫子上移动鼠标到在屏幕上移动光标,其实非常简单。
他们叫它鼠标,因为它看起来像老鼠,虽然没人记得谁首先想到这个名字的。
他在1970年为两个带金属轮子的的木壳取得了一项专利,在专利申请书上将它描述为一种“显示系统用的X-Y位置指标”。
1968年12月他们在联合计算机大会上进行了现场演示。
1968年12月9日,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和与他一起在增强研究中心的17位研究员,演示了有史以来第一次自1962年他们就一直在研究的网络系统的公开实况示范。
大约1000个计算机教授参加了这次公开演示。
整整90分钟,恩格尔巴特教授用鼠标在巨大的屏幕上处理文本和图像。
他重排了一个杂货单,和35英里外的门洛帕克的斯坦福研究所的同事们交流,把他们的图像印在屏幕上。
当他们合力修改一个文档时,每个人的鼠标指示器都在屏幕上点击着。
这不仅是计算机鼠标的第一次公开亮相,也是很多现在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计算机工具的第一次亮相,包括文本编辑、图文混排、基于屏幕共享的电视电话会议和允许不同地点的人们合作处理问题的技术。
恩格尔巴特教授受到人们长时间的鼓掌欢迎。
这次演示证明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引起了计算机革命。
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计算机真正能做的事。
“真是令人目瞪口呆”。
斯坦福研究所的带头人林肯说:
“他比他的时代领先了1000年。
”
值得等待:
漫长的芭比娃娃诞生之路
构思芭比的是美国Mattel公司的鲁思.汉德勒(RuthHandler)女士。
鲁思.汉德勒从自己的经历中知道,女孩不止喜欢扮演妈妈。
在20世纪50年代,玩具店卖了很多纸玩具,鲁思注意到,他的女儿芭芭拉(也叫芭比)和她的朋友们更喜欢成人纸玩具。
她说:
“她们就是对婴儿纸玩具不感兴趣”。
当汉德勒女士看她们玩玩具时,她“发现一件很重要的事:
她们正用这些玩具计划将来作为成年女人的梦想。
我忽然想到这是一种基本的、急需的游戏模式,以前的玩具业从未提供给小孩。
”
那正是创新的头脑所寻找的空缺:
填补一个未满足的需求。
汉德勒的洞察是“通过这种玩具,小女孩能成为自己想要的任何样子”。
于是,她对她的丈夫兼合作者埃利奥特(Elliot)及玩具设计师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他们都茫然地看着我。
”她的主意这么神奇,这么标新立异,别人都不明白。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鲁思继续提出这个想法,可是公司里没人感兴趣。
五年后,汉德勒,埃利奥特和他们的两个孩子(芭芭拉和她哥哥)来到了卢塞恩。
在一家玩具店外面的橱窗里,汉德勒女士“被橱窗的摆设惊呆了”。
在她面前那儿是她多年前一直梦想的玩具。
六个“莉丽”娃娃:
细腰、长发、圆锥形的细腿,还有……房!
虽然好像比芭比娃娃更艳丽,但这些就是鲁思曾梦想过的成人式的玩具,她们还穿着可以换的时髦的欧洲滑雪服。
,鲁思让丈夫看这些玩具,终于,这么多年后,他明白了她一直所说的并同意这个想法绝对值得追求。
于是鲁思买了一些莉丽,把她们包好,带回Mattel公司的洛衫叽研究设计部。
当鲁思追上设计部主任杰克.瑞恩时,他正准备前往日本出差。
在他走前,汉德勒和他坐下,给他看了那些玩具。
她解释说,这就是她一直说的,她和埃利奥特想探讨为Mattel公司创造类似玩具的可能性。
她告诉瑞恩,他在日本时应该找找能生产类似莉丽玩具的人。
将一个创新的产品引入市场通常是很困难的,芭比娃娃更加异乎寻常。
当Mattel公司同意给这个项目开绿灯时,它没有料到生产芭比娃娃将会这么困难。
除了要找到一种有效的生产方式,Mattel公司不得不开发很多新的生产技术。
公司还是支持了鲁思的想法,寻找方法创造新玩具,而不是轻易放弃。
经过彻底调查,瑞恩终于选定了一家唯一具备生产这种玩具的能力的日本生产商。
KokusaiBoeki公司具备新玩具所需的“离心浇铸”的工艺技术。
一旦找到了制造商,Mattel公司就要考虑怎样精确地将玩具造出来了。
莉丽娃娃是用硬塑料造的,汉德勒说,他想要“一种更友好的、更柔软的材料”。
Mattel公司试了很多合成材料,但是没有一种合适的,公司最终决定用乙烯基,但对乙烯基生产玩具又没有经验,Mattel公司不得不寻求外界帮助。
它请求B.F古德里奇帮助解决怎么在离心浇灌中使用乙烯基。
令芭比娃娃最终出名的不仅仅是她的身材还有她的头发,可是造出柔滑的头发一开始就是个难题。
公司花了几个月寻找一种材料,使它看起来很像头发,又足够结实经得起孩子的玩耍。
当时,几乎所有的玩具娃娃都在头顶上描头际线,很少有真实的头发。
即使Mattel公司找到了一种合适的材料后,怎么将它粘到娃娃极小的头发上又成了一个更难的问题。
胶水不行,因为Mattel公司料到,孩子们会相当粗鲁地对待玩具,而它不希望她的头发脱落下来。
合理的答案—把头发缝起来—几乎不可能的,因为好象没有能做这么精细的活的缝纫机。
为了寻找合适的机器又进行了一番彻底的研究。
尽管那样,训练人们固定头发时不要偶尔将头发缝到眼睛上或耳朵里也要花费一段时间。
最后,Mattel公司采用了一种把头皮染成头发的颜色的方法,用来指导作固定头发的妇女们设计出芭比娃娃的头际线。
在这个艰苦过程的初期,Mattel公司雇了一位职业的服装设计师设计芭比娃娃的衣服。
夏洛特.约翰逊很快遇到自己的生产难题。
她使用的印花布上的图案太大,无法用在这么小的娃娃身上—芭比娃娃的花裙子上的图案必须和图钉一样小,汉德勒意识到要想让芭比娃娃进入市场,必须设计出自己的布料。
夏洛特.约翰最终设计的衣服不像市场上玩具业的任何衣服:
极细的摺边、拉链、摁扣、滚边、扣子和扣眼。
这些衣服在日本制造,汉德勒说,“日本女人的手比较小,传统上看来,手指也更灵巧,是做这些小衣服的理想人选。
”
从一个莉丽玩具开始到造出芭比娃娃花了三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Mattel公司被迫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新工艺和新发明。
终于在1959年芭比娃娃准备露面了,既玩具业通常指的玩具展览,每年在纽约举行,约有1600多个生产商、2000多个展摊和16000多个买主。
玩具行业芭比娃娃首次公开展示反应冷淡,甚至于有可能使Mattel公司认为自己判断失误。
在日本运转的生产设备每月生产20000个娃娃和40000套服装,公司年里濒临一场存货卖不出去和资金预算项目无收益的真正危机。
谁说创新会有回报?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当玩具业对这种全新的玩具态度冷淡时,女孩子们,正如我们现在知道的那样,就是喜欢芭比娃娃。
少数买了初样的商店很快就卖完了。
“约定购单开始挤爆门,它们从邮箱里倾泻出来。
”第一轮没有定到的商店开始排队等待第二轮。
日本的产量立刻翻倍。
很快,鲁思.汉德勒的梦想变成Mattel公司的巨大胜利。
不仅新产品的销量大大出人意料,而且芭比娃娃很快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在出产两年内,芭比娃娃一个星期就收到20000多封爱好者写的信。
芭比迷俱乐部创立了,并很快发展到8500个分部。
芭比娃娃从此成了最好卖的女孩玩具。
到了60年代末,芭比娃娃和她的新朋友们已经销售到140个国家,Mattel公司每年从芭比娃娃相关的销售中得到的收入有十亿多美元。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如何增强创新意识?
学习和理解如何创新的最好途径是吸取前车之鉴。
博比.肯尼迪曾引用乔治.伯纳德.肖的名言说:
“有人知其然而想知其所以然,而我知其不然而想知其所以不然。
”一些人看着现有的东西问“为什么”,我思考从来没有的东西并问“为什么”。
所以,要想象从来不存在的事物并问,“为什么”。
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这种大胆无畏和不屈不挠造成了一马平川的胜利和悲惨凄凉的失败之间的差别。
前面的阻碍甚至会激励他们而不是摧毁他们的决心。
所有的创新都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全都九死一生。
掌握本专业的历史变化轨迹对大学生成材有哪些帮助?
洞察本专业的发展趋势的意义何在?
为什么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大学生风华正茂,最少保守思想,最具创新潜力。
《春天的故事》描写得多好,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没有现在的快速发展。
面对知识经济席卷全球的强烈冲击,面对新世纪与机遇并存的巨大挑战,我国该怎么办?
答案是:
走创新之路!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创新的人才是核心中的核心。
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
纵观当今中外成功的企业,几乎无一不是以“创新”作为自己的旗帜,作为自身发展的动力。
无论是微软、通用、飞利浦、西门子、丰田、索尼等世界经济巨子,还是海尔、长虹、联想、春兰、美菱等国内优势企业,在他们超凡脱俗的经营业绩中,无不闪烁着创新的光芒,无不揭示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之源,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这样的真谛。
今后评价一个国家竞争力,不是看其贫富,而是看其发展速度快慢、知识更新快慢、联络程度高低和是否完全信赖等四个方面的指标。
国家经济的整体活动和发展潜力将不再主要取决于拥有的自然资源和资本的多少,而是更多地取决于知识资源的多少,更多地依赖于国家范围内求知活动和创新活动的程度,依赖于国家经济活动参与者求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大小。
西方发达国家积极倡导和发展人们的创新思维。
日本放弃“科技立国”,实施“科技创新立国”。
无数事实证明,大学教育必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
影响个人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智力因素:
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渊博的科学知识。
非智力因素:
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自主的创造性性格。
要继承前人的知识。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不继承前人的知识就不能进行创新。
要积极地接受教育,上大学。
大学是“新思想的源泉、倡导者、推动者和交流中心”。
学校教育教会学生如何自我实现、如何经营管理自己的未来。
积极参加学术性创新活动对于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有哪些好处?
(1)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 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参与项目的科研活动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
—— 团队意识、合作精神、配合方式
—— 各司其责、交流沟通、共同工作
(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的最好课程
—— 创业大赛的知识涉及:
数、理、化、生、天、地、海、
工、农、医;文、史、哲、政、经、管、法等学科,最
好的交叉学科或各类专业的综合学习和训练;
—— IQ和EQ的综合训练——智者的游戏:
调查、分析、判断、决策;讨论、说服、沟通、写作、表达。
(4)培养学生新的教学观
—— “在已知的世界里拷贝已知的知识”向“在未知的世界里寻求和 探索未知的知识”转变。
(5)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 把理论联系实际,用知识创造财富;
—— 大学生不只是就业者,更是创业者,创业比就业更具有成就。
目前全国性的大学生学术科技创业有哪些主要品牌,如何参加?
1999年以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经成功举行了三届。
竞赛在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轮创新、创业的热潮,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一批创业计划进入了实际运行操作阶段,技术、资本与市场的结合向更深的层次推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创业计划竞赛也成为广大学生参与素质教育的新载体和科技活动的新形式,成为各高校竞显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窗口,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我校在认真组织校内比赛的基础上,选报优秀作品参加了全省全国前三届大赛,获全国三等奖2项,优秀奖4项,获省特等奖6项,一、二、三等奖15项;学校连续三年获全省高校优秀组织奖,并荣获“挑战杯”第三届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
创新、创造、创业三者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大学生应如何把握?
创新是无中生有,是想法,是一种新思想的思维活动。
创造是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是一种实现创新思想的实践活动。
创业就是把创新和创造推向市场,实现创新,是一种创造社会价值的活动。
用魔鬼粘代替拉链和扣子的作用的想法就是创新,生产出这种魔鬼粘的材料就是创造,可以申请专利,而把这种材料推向市场,产生社会效益就是创业。
显然,创业离不开创新和创造,创新和创造是基础;创造和创业是具有决定作用,没有创造和创业,就不能实现创新。
创业者需要具备哪些人格特征
每一个创业者,都有必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创业是一个力求在物质和心智方面都超越现状,达到理想自我的工作过程。
但在此过程中,不同的个体又不可避免地以其独特的个性表现出来,从而影响到参与社会活动的活动效率。
在此,借用马斯洛的研究,指出其中一些健康人格的主要特征:
对现实的、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适宜的关系。
对于自我、他人以及人性的客观现实的高度接受。
思想、感情以及行为具有更大的自发性。
以问题为中心。
离裙独处的需要。
欣赏的时时常新。
更多的神秘体验。
宽厚的社会感情。
深挚而精粹的人际关系。
民主的性格。
强烈的道德感。
寓于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更富有创造性。
创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具有较为完善人格的,或具有完善倾向的人,把自己内心的潜能以行为释放,或表现出来的过程,是一个想环境或他人展现自身优越感的过程。
很难想像,一个心智残缺不全的人,一个成天没有安全感的人,一个人格的健康概念极为含糊的人,能投入多少精力参与创业的活动。
创业者如何培养和锻炼
从以下要点着手:
着手树立一个领导者的形象。
一个人不可能一夜之间获得领导者的品质和习惯,那么,他必须现在就着手培养它们。
事实上,除非他为机会做好了完全准备,否则,对他来说,机会是不会出现的。
朝着成功的方向调整你的自我形象。
每天用一刻钟的时间,向你的大脑灌输你的成功行为的生动情景。
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么,你变得像自己想像的那么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学会决策。
一个人必须在各种工作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决策,如果他不愿意这样做,或者不能够这样做,那么,他就不可能成功。
要获得这一能力,必须学会各种各样的解决问题的技巧,并且必须经常应用这些技巧,直到熟练地掌握了它们。
站在一位最高领导者位置上思考。
锤炼坚强的个性。
提高你的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开拓 创新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