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课本知识题.docx
- 文档编号:23667804
- 上传时间:2023-05-19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81.13KB
离散数学课本知识题.docx
《离散数学课本知识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散数学课本知识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离散数学课本知识题
习题1.1
1、用列举法给出下列集合:
a)小于5的非负整数的集合;
b)10到20之间的素数的集合;
c)不超过65的12之正整数倍数的集合。
2、用命题法给出下列集合:
a)不超过100的自然数的集合;
b)Ev和Od;
c)10的整倍数的集合。
3、用归纳定义法给出下列集合:
a)允许有前0的十进制无符号整数的集合;
b)不允许有前0的十进制无符号整数的集合;
c)允许有前0和后0的有有限小数部分的十进制无符号实数的集合;
d)不允许有前0的十进制无符号偶数的集合;
e)Ev和Od;
f)集合{0,1,4,9,16,25,…}。
4、确定下列集合中哪些是相等的:
A={x|x为偶数且x2为奇数}
B={x|有y∈I使x=2y}
C={1,2,3}
D={0,2,-2,5,-3,4,-4}
E={2x|x∈I}
F={3,3,2,1,2}
G={x|有x∈I且x3-6x2-7x-6=0}
5、确定下列关系中哪些是正确的,并简单说明理由。
a)
b)
c){}
d){}
e){a,b}{a,b,c,{a,b,c}}
f){a,b}{a,b,c,{a,b,c}}
g){a,b}{a,b,{a,b}}
h){a,b}{a,b,{a,b}}
6、设A、B和C为集合。
证明或用反例推翻以下的各个命题:
a)若AB且BC,则AC。
b)若AB且BC,则AC。
c)若AB且BC,则AC。
d)若AB且BC,则AC。
7、若A、B为集合,则AB与AB能同时成立吗?
请证明你的结论。
8、列举出下列集合中每个集合的所有子集:
a){1,2,3}
b){1,{2,3}}
c){{1,{2,3}}}
d){}
e){,{}}
f){{1,2},{2,1,1},{2,1,1,2}}
g){{,2},{2}}
9、给出下列集合的幂集:
a){a,{b}}
b){1,}
c){x,y,z}
d){,a,{a}}
e)({})
10、设(A)=(B)。
证明A=B。
习题1.2
1.设U={1,2,3,4,5},A={1,4},B={1,2,5},C={2,4}。
试求下列集合:
a)A~B;
b)(AB)~C;
c)~(AB);
d)~A~B;
e)(A–B)–C;
f)A–(B–C);
g)(AB)C;
h)(AB)(BC)
2.设A={n|nI+且n<12},B={n|nI+且n8},C={2n|nI+},D={3n|nI+}且E={2n-1|nI+}试用A,B,C,D和E表达下列集合:
a){2,4,6,8};
b){3,6,9};
c){10};
d){n|n为偶数且n>10};
e){n|n为正偶数且n10,或n为奇数且n9}。
3.证明:
a)如果AB且CD,则ACBD且ACBD;
b)A(B-A)=;
c)A(B-A)=AB;
d)A–(BC)=(A–B)(A–C);
e)A–(BC)=(A–B)(A–C);
f)A–(A–B)=AB;
g)A-(B-C)=(A-B)(AC)。
4.证明
a)A=B当且仅当AB=;
b)AB=BA;
c)(AB)C=A(BC);
d)A(BC)=(AB)(AC);
e)(BC)A=(BA)(CA)。
5.判断一下结论是否成立,如果或成立,就给予证明,如果不成立,就用文氏图加以说明。
a)若ACBC且ACBC,则AB;
b)若AB=AC且AB=AC,则B=C;
c)若AB=AC,则B=C;
d)若AB=AC,则B=C;
e)AB=AC,则B=C;
f)若ABC,则AB或AC;
g)若BCA,则BA或CA。
6.给出下列各式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并加以证明。
a)(A-B)(A-C)=A;
b)(A-B)(A-C)=;
c)(A-B)(A-C)=A;
d)(A-B)(A-C)=A;
e)(A-B)(A-C)=A;
f)(A-B)(A-C)=;
g)AB=AB;
h)A-B=B;
i)A-B=B-A;
j)AB=A;
k)(A)(B)=(AB);
7.设A,B为任意两个集合,证明:
a)(A)(B)(AB);
b)(A)(B)=(AB)。
8.试求出和,其中为:
a){{}};
b){,{}};
c){{a},{b},{a,b}}。
9.设
且
,
且
,
。
证明
10.设
且
,
,试求
和
11.设
且
。
试求
和
。
12.设
,
,我们称
和
分别为集合序列
的上极限和下极限,证明:
a)
为由一切属于无限多个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b)
为由一切属于“几乎所有”的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习题1.3
1、用归纳法证明:
a)
;
b)2+22+23+…+2n=2n+1-2;
c)2n=2n;
d)3|n3+2n;
e)1·2·3+2·3·4+…+n(n+1)(n+2)=
f)任意三个相邻整数的立方和能被9整除;
g)11n+2+122n+1是133的倍数;
h)若nI+则
。
2、设a0,a1,a2,…为由自然数组成的严格单调递增序列。
证明:
若nN,则n≤an。
3、斐波那契(Fibonacci)数列定义为
F0=0
F1=1
Fn+1=Fn+Fn-1,nI+
证明:
若nI+,则
。
4、设n,mI+且n>m。
假定有n个直立的大头针,甲、乙两人轮流把这些直立的大头针扳倒。
规定每人每次可扳倒1至
根,且扳倒最后一根直立的大头针者为获胜者。
试证明:
如果甲先扳且(m+n)不能整除n,则甲总能获胜。
5、证明以下的二重归纳原理的正确性:
设i0,j0N。
假定对任意自然数i≥i0及j≥j0,皆有一个命题P(i,j)满足:
i)P(i0,j0)真;
ii)对任意自然数k≥i0及l≥j0,若P(k,l)真,则P(k+1,l)和P(k,l+1)皆真。
则对任意自然数i≥i0及j≥j0,P(i,j)皆真。
6、证明:
若nN,则nn。
7、证明:
若n,mN,则nm当且仅当nm。
8、证明:
若n,mN,则nm当且仅当n+m+。
9、证明:
若n,mN,则n<m当且仅当有xN使m=n+x+。
10、证明:
若nN,则不可能有mN使n<m<n+。
习题1.4
1、设A={0,1},B={1,2}。
试确定下列集合:
a)A×{1}×B
b)A2×B
c)(B×A)2
2、证明或用反例推翻下列命题:
a)(A∪B)×(C∪D)=(A×C)∪(B×D)
b)(A∩B)×(C∩D)=(A×C)∩(B×D)
c)(A-B)×(C-D)=(A×C)-(B×D)
d)(AB)×(CD)=(A×C)
(B×D)
3、如果B∪CA,则(A×B)-(C×D)=(A-C)×(B-D)。
这个命题对吗?
如果对,则给予证明;如果不对,则举出反例。
f)4、证明:
若xC且yC,则
5、证明:
6、把三元偶定义为{{a},{a,b},{a,b,c}}合适吗?
说明理由。
7、为了给出序偶的另一定义,选取两个不同集合A和B(例如取A=,B={}),并定义={{a,A},{b,B}}。
证明这个定义的合理性。
第二章二元关系
习题2.1
1、列出从A到B的关系R中的所有序偶。
a)A={0,1,2},B={0,2,4},R={
b)A={1,2,3,4,5},B={1,2,3},R={
2、设R1和R2都是从{1,2,3,4}到{2,3,4}的二元关系,并且
R1={<1,2>,<2,4>,<3,3>}
R2={<1,3>,<2,4>,<4,2>}
求R1∪R2,R1∩R2,domR1,domR2,ranR1,ranR2,dom(R1∪R2)和ran(R1∪R2)。
3、设
和
都是从集合
到集合
的二元关系。
证明
dom(R1∪R2)=domR1∪domR2
ran(R1∩R2)ranR1∩ranR2
4、用L和D分别表示集合{1,2,3,6}上的普通的小于关系和整除关系,试列出L,D和L∩D中的所有序偶。
5、给出满足下列要求的二元关系的实例:
a)既是自反的,又是反自反的;
b)既不是自反的,又不是反自反的;
c)既是对称的,又是反对称的;
d)既不是对称的,又不是反对称的。
6、试判断下面的论断正确与否。
若正确,请加以证明;若不正确,请给出反例。
设R和S都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
若R和S都是自反的(反自反的,对称的,反对称的,或传递的),则R∩S,R∪S,R-S,RS也是自反的(反自反的,对称的,反对称的,或传递的)。
7、描述R上的下列二元关系S的性质:
a)S={
b)S={
c)S={
d)S={
8、设n,mI+。
若集合A恰有n个元素,则在A上能有多少个不同的m元关系?
证明你的结论。
9、设和都是由从集合A到集合B的二元关系构成的集类,并且
。
证明
a)dom(∪)=∪{domR|R};
b)ran(∪)=∪{ranR|R};
c)dom(∩)∩{domR|R};
d)ran(∩)∩{ranR|R};
10、设R为集合
上的一个二元关系。
如果R是反自反的和传递的,则R一定是反对称的。
11、设R为集合
上的一个二元关系,若令fldR=domR∪ranR则fldR=∪(∪R)。
12、若R为集合
上的一个二元关系,则
也是∪(∪R)上的二元关系。
习题2.2
1.设集合A={1,2,3,4,5,6}上的二元关系R为
R={<1,1>,<2,2>,<3,3>,<4,4>,<5,5>,<6,6>,<1,2>,<2,1>,<1,3>,<3,1>,<2,3>,<3,2>,<4,5>,<5,4>}
试画出R的关系图GR,求出R的关系矩阵MR,并指出R所具有的性质。
2.对图2.2.3给出的集合A={1,2,3}上的十二个二元关系的关系图,写出相应的关系矩阵,并指出各个关系所具有的性质。
3.对习题2.1种第4题所给的二元关系L,D和LD,画出它们的关系图,并写出它们的关系矩阵。
4.设A为恰有n个元素的有限集。
a)共有多少个A上的不相同的自反关系?
a)共有多少个A上的不相同的反自反关系?
b)共有多少个A上的不相同的对称关系?
c)共有多少个A上的不相同的反对称关系?
d)共有多少个A上的不相同的既是对称又反对称的关系?
习题2.3
1.设R为非空有限集A上的二元关系。
如果R是反对称的,则RR-1的关系矩阵MRR-1中最多能有多少个元素为1?
2.设R为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则RR-1为A上包含R的最小对称关系,RR-1为A上的包含在R中的最大对称关系。
3.设IA为集合A上的恒等关系,即IA={
则对A上的任意二元关系R,A上的二元关系IARR-1必是自反的和对称的。
4.设R为任意的二元关系。
证明
a)domR-1=ranR;
b)ranR-1=domR。
习题2.4
1、设集合{a,b,c,d}上的二元关系R1和R2为R1={,,};R2={,,,
试求R2oR1,R1oR2,
及
。
3、若R为任意集合
上的空关系或全关系,则R2=R。
4、举出使R1o(R2∩R3)(R1oR2)∩(R1oR3),(R2∩R3)oR4(R2oR4)∩(R3oR4)
成立的二元关系R1,R2,R3和R4的实例。
5、设R1和R2都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
证明或用反例推翻以下的论断:
a)如果R1和R2都是自反的,则R1oR2也是自反的;
b)如果R1和R2都是反自反的,则R1oR2也是反自反的;
c)如果R1和R2都是对称的,则R1oR2也是对称的;
d)如果R1和R2都是传递的,则R1oR2也是传递的;
6、设A={0,1,2,3}上的二元关系R1和R2为R1={|j=i+1或j=i/2};R2={|i=j+2};试求
,
,
,
及
。
8、设R为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s,t
N,s 证明 a)若kN,则Rs+k=Rt+k; b)若k,iN,则Rs+kp+i=Rs+i; c)若kN,则Rk {R0,R1,…,Rt-1}。 其中p=t-s。 9、设IA为集合A上的恒等关系,R为A上的任意二元关系。 证明 a)R是自反的,当且仅当IAR; b)R是反自反的,当且仅当R∩IA=; c)R是对称的,当且仅当R=R-1; d)R是反对称的,当且仅当RR-1=IA; e)R是传递的,当且仅当RoRIA。 10、如果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R既是自反的,又是传递的,则R2=R。 11、设R1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二元关系,R2为从集合B到集合C的二元关系。 试求dom(R1oR2)和ran(R1oR2)。 12、设R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二元关系,且对每个XA,皆令R(X)={yB|有xX使<x,y>R}。 若X1A且X2A,则有 i)R(X1∪X2)=R(X1)∪R(X2); ii)R(X1∩X2)R(X1)∩R(X2); iii)R(X1﹨X2)R(X1)﹨R(X2); 13、设R1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二元关系,R2为从集合B到集合C的二元关系。 若XA,则(R1oR2)(X)=R2(R1(X))。 习题2.5 2、设R1和R2都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试证明: a)r(R1∪R2)=r(R1)∪r(R2); b)s(R1∪R2)=s(R1)∪s(R2); c)t(R1∪R2)t(R1)∪t(R2)。 4、设R1和R2都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试证明: a)r(R1∩R2)=r(R1)∩r(R2); b)s(R1∩R2)s(R1)∩s(R2); c)t(R1∩R2)t(R1)∩t(R2)。 并分别给出使s(R1)∩s(R2)s(R1∩R2)和t(R1)∩t(R2)t(R1∩R2)不成立的R1和R2的具体实例。 6、给出一个二元关系R使st(R)≠ts(R)。 7、设R为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试证明: a)RoR*=R+=R*oR; b)(R+)+=R+; c)(R*)*=R*; 习题2.6 1、设R1和R2都是集合A上的相容关系。 证明或用反例推翻下列命题: a)R1∩R2是A上的相容关系; b)R1∪R2是A上的相容关系; c)R1-R2是A上的相容关系; d)R1R2是A上的相容关系; e)R1oR2是A上的相容关系; f) 是A上的相容关系; 3、如果A为恰含n个元素的有限集,则A上有多少个不同的相容关系? 习题2.7 1、试判断下列I上的二元关系是不是I上的等价关系,并说明理由。 a){|i,jI且i·j>0}; b){|i,jI且i·j≥0且i与j不同时为0}; c){|i,jI且i≤0}; d){|i,jI且i·j≥0}; e){|i,jI且i|j}; f){|i,jI且有xI使10x≤i≤j≤10(x+1)}; g){|i,jI且|i-j|≤10}; h){|i,jI且有x,yI使10x≤i≤10(x+1)及10y≤j≤10(y+1)}; i){|i,jI且有xI使10x 2、有人说: “如果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R是对称的和传递的,则R必是自反的”。 并给出了如下的证明: 如果 R。 因此R是自反的。 请你想一想,他的看法和证明对吗? 为什么? 3、设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R是自反的。 证明R为等价关系的充要条件是: 若, R,则 R. 4、如果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R满足: 若 就称R为循环的。 试证明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R为A上的等价关系,当且仅当R是自反的和循环的。 5、设R1和R2都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 试判断下列A上的二元关系是不是A上的等价关系,为什么? a)A2-R1; b)R1-R2; c) ; d)r(R1-R2); e)R2oR1; f)R1∪R2; g)t(R1∪R2); h)t(R1∩R2); 6、设∏1和∏2都是集合A的划分。 试判断下列集类是不是A的划分,为什么? a)∏1∪∏2; b)∏1∩∏2; c)∏1-∏2; d)(∏1∩(∏2-∏1))∪∏1; 7、如果R1和R2都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则R1=R2当且仅当A/R1=A/R2。 8、设∏1和∏2都是集合A的划分,若对每个S1∈∏1,皆有S2∏2使S1S2,就称∏1和∏2的加细,记为∏1≤∏2且∏1≠∏2,就称∏1为∏2的真加细,并记为∏1<∏2。 设R1和R2都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证明: a)R1R2当且仅当A/R1≤A/R2。 b)R1R2当且仅当A/R1<A/R2。 9、设A和B都是非空集,{A1,A2,…,An}为A的划分。 试证明{A1∩B,A2∩B,…,An∩B}并不总是集合A∩B的划分。 10、若R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则称n(A/R)为R的秩。 如果i,jI+且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R1与R2的秩分别为i和j,则R1∩R2也A上的等价关系且max{i,j}≤n(A/(R1∩R2))≤i·j。 11、设A为恰含n个元素的非空有限集,则有多少个不同的A上的等价关系? 其中秩为2的又有多少? 12、如果n,m∈I+,则I/≡n为/I≡m的加细当且仅当m|n。 习题2.8 2、画出下列集合上的整除关系的哈斯图。 a){1,2,3,4,6,8,12,24}; b){i|iI且1≤i≤14}; c){i|iI且5≤i≤20}; 3、设R为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且S A,证明或用反例推翻下述断言: a)若R是A上的半序,则R|s是S上的半序; b)若R是A上的拟序,则R|s是S上的拟序; c)若R是A上的全序,则R|s是S上的全序; d)若R是A上的良序,则R|s是S上的良序; 4、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 证明: a)若R是A上的半序,当且仅当R∩R-1=IA且R=R*; b)若R是A上的拟序,当且仅当R∩R-1=且R=R+; 5、证明: a)半序关系的逆关系仍然是半序关系; b)全序关系的逆关系仍然是全序关系; c)良序关系的逆关系未必是良序关系; 7、举出满足下列条件的半序结构的实例。 c)A的某些非空子集有下确界,但无最小元。 d)A的某些非空子集有上界,但无上确定界。 8、设为半序结构。 证明A的每个非空有限子集都至少有一个极小元和极大元。 9、设为全序结构。 证明A的每个非空有限子集都有一个最大元和最小元。 10、试判断下列定义在二维欧氏空间R×R上的二元关系T是不是R×R上的拟序,半序,全序和良序? R×R的每个有下界的非空子集(关于拟序或半序T)是否与下确界? 并给出证明。 a)若x1,x2,y1,y2R,则 b)若x1,x2,y1,y2R,则 c)若x1,x2,y1,y2R,则 d)若x1,x2,y1,y2∈R,则 11、设R为集合S上的全序关系。 证明R和R-1同时为S上的良序,当且仅当S为有限集。 12、I+在上定义二元关系R如下: nRm当且仅当f(n) 其中f(n)表示n的不同素因子的个数。 证明为良序结构。 13、设S为集合且l(S)。 证明在半序结<(S),>中有 Supl=∪l;infl=∩l。 14、设为集合A的所有划分组成的集合,并在上定义二元关系R如下: 对任意的∏1,∏2,则∏1R∏2当且仅当∏1为∏2的加细。 证明R是上的半序。 第三章 习题3.1 1、下列关系中哪些是部分函数? 对于不是部分函数的关系,说明不能构成部分函数的原因。 a){ b){ c){ 2、下列集合能定义部分函数吗? 如果能,试求出它们的定义域和值域。 a){<1,<2,3>>,<2,<3,4>>,<3,<1,4>>,<4,<1,4>>}; b){<1,<2,3>>,<2,<3,4>>,<3,<3,2>>}; c){<1,<2,3>>,<2,<3,4>>,<1,<2,4>>}; d){<1,<2,3>>,<2,<2,3>>,<3,<2,3>>}; 3、设A为集合。 若对任意s1,s2(A)皆令f(s1,s2)=s1∩s2,则f是从(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离散数学 课本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