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综合练习.docx
- 文档编号:23661701
- 上传时间:2023-05-19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636.28KB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综合练习.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综合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综合练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综合练习
宜兴市高中历史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作业
王江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综合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要求。
(B)1、梭伦改革前最尖锐的社会矛盾是
A、国王与贵族B、贵族与平民C、贵族与奴隶D、国王与奴隶
(B)2、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局面的关键性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D)3、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局限性表述不正确的是
A、富有的第一、第二等级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B、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C、贵族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得以存续
D、贵族凭借财富,照样拥有世袭土地的特权
(D)4、下列连线不正确的是
A、梭伦——制定“遗嘱法”B、克里斯提尼——“陶片放逐法”
C、伯里克利——最终确立民主制D、庇西特拉图——设立“五百人会议”
(A)5、史书记载:
“(秦)孝公死……人说惠王曰: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说”秦王的人属于
A、没落贵族B、新兴地主C、致富商人D、立功将士
(D)6、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
(D)7、商鞅变法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作用的是
A、“燔诗书而明法令”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C、“集小乡邑聚为县,罢令丞”D、“为田开阡陌封疆”
(D)8、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织C、按军功授爵D、建立县制
(C)9、导致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有
(1)宗主督护制
(2)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3)民族关系的合理调整(4)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的碰撞
A、
(1)
(2)(3)(4)B、
(1)
(2)(3)C、
(1)
(2)(4)D、
(2)(3)(4)
(C)10、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
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
(B)1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1)整顿吏治
(2)颁布均田令(3)迁都洛阳(4)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A、
(1)
(2)(3)(4)B、
(2)(3)(4)C、
(1)
(2)(4)D、
(1)(4)
(C)12、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B、掌握最高权力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C)13、下列属于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对俄国产生的影响是
(1)充分暴露了俄国农奴制和沙皇封建制度的腐朽性
(2)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3)加剧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4)俄国统治者从政治昏睡中清醒过来
A、
(1)
(2)(3)B、
(2)(3)(4)C、
(1)
(2)(3)(4)D、
(1)(3)(4)
(D)14、2005年6月8日,莫斯科为一座塑像的落成举行了揭幕仪式。
在仪式致词中提到“政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他的改革,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这座塑像是
A、伊凡四世B、彼得一世C、亚历山大一世D、亚历山大二世
(B)15、1861年俄国改革以前,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
这一问题反映的本质是
A、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B、俄国政治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C、俄国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D、俄国农奴的地位有所提高
(A)16、列宁在评价1861年改革时说:
“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下列史实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农民不再是地主的私有财产B、改革后农民受到村社的严格管理
C、改革后农民支付高额的赎金D、改革后农民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D)17、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不同点是
A、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改革B、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C、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D、逐步摆脱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C)18、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官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使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
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A、革除封建礼仪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带动文明开化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C)19、19世纪后期,“脱亚入欧(仿效欧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认识。
受其影响,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1)开展工业革命
(2)废除封建制度(3)实施“大陆政策”(4)推行文明开化
A、
(1)
(2)(3)B、
(2)(3)(4)C、
(1)
(2)(4)D、
(1)(3)(4)
(A)20、下列有关日本明治维新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1)废藩置县,建立府、县、道的地方体制
(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保留武士特权(3)推行征兵制,建立一支绝对忠于天皇的军队(4)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了允许土地买卖的法令
A、
(1)(3)B、
(2)(3)C、
(1)(4)D、
(2)(4)
(C)21、下列关于日本明治维新影响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B、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的唯一强国
C、改革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D、改革使亚洲一些人士深受鼓舞
(C)22、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大肆侵略扩张。
这是因为
A、国家保有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B、确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C、确立了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
D、政府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或无偿转让给享有特权的资本家
(D)23、俄日两国以改革的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其最主要的共同原因是
A、封建统治基础牢固,没有发生社会危机
B、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开明皇帝相互妥协
C、人民的反抗斗争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水平较低
(C)24、面对瓜分豆剖的危机,如何自救?
中国人对当时这艰深时代课题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A)25、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D)26、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这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君主专制B、联邦制C、共和制D、君主立宪制
(A)27、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诏令
A、裁撤部分中央机构B、设立君主立宪制度
C、制定宪法D、设立制度局主持新政
(A)28、“议院设而废君,大逆不道之事多矣……民主万不可设,民权万不可重,议院不可变通。
”持这一观点的政治派别是
A、顽固派B、立宪派C、维新派D、革命派
(A)29、“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
有之,请从嗣同始。
”谭嗣同以身殉难前的这段自白表明可他的
A、烈士精神B、种族成见C、浪漫性格D、厌世心态
(D)30、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反映了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趋势。
这一趋势是
(1)逐步实现社会各方面的近代化
(2)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3)被压迫民族争取实现民族独立(4)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
(1)
(2)(4)B、(3)(4)C、
(2)(3)(4)D、
(1)
(2)(3)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大约公元前509年,克里斯提尼联合平民推翻了僭主政治,实行改革。
他把雅典划分为10个地域部落,取代过去的4个氏族部落。
同时,在每个部落中选50人组成“五百人会议”,控制国家权力,进一步削弱了贵族势力。
还从每个部落选1人组成“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防止僭主政治东山再起,这些措施进一步打击了贵族势力,推动了民主政治的确立。
请回答:
(1)概括归纳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2)材料中的僭主政治是指什么事件?
为防止该事件再次重演,克里斯提尼制定了什么法令?
(3)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关系怎样?
答案:
(1)把雅典划分为10个地域部落;成立“五百人会议”,控制国家权力;成立“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
历史意义:
进一步打击了贵族势力,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2)指公元前560年,庇西特拉图凭借武力夺取政权,建立个人独裁的僭主政治。
“陶片放逐法”。
(3)克里斯提尼改革是沿着梭伦开辟的的道路进行的更深刻的民主政治改革;梭伦改革为克里斯提尼改革奠定了基础,而后者把前者发扬扩大;两者都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32、阅读下图:
请回答:
(1)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下列序号各代表美国的什么部门:
①,
②,③。
(2)与①②③三个机构类似的梭伦改革时代的国家机关是什么?
(3)“四百人会议”相当于美国的议会吗?
请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
(1)议会;总统;联邦法院。
(2)公民大会;执政官;公民陪审法庭。
(3)不同。
美国议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而四百人会议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主要职责是为公民大会拟定议程,预审提案,准备决议,实际上执掌最高统治权。
33、韩非子指出,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也”。
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其历史影响。
答案:
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废除旧贵族特权,奖励耕织,按军功授爵和赐给田宅;建立县制,由国家统一派官治理。
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促进先进生产方式的确立,使秦国迅速强盛。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廷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
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
主要分哪几个方面?
(2)材料一所提到的改革措施中对秦国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哪一条?
有无局限性?
(3)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答案:
(1)内容:
严禁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建立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
分习俗、经济和政治三个方面。
(2)决定性措施是废除井田制。
有,造成了土地兼并现象。
(3)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5、阅读下图:
图一北魏武士图二北魏文官
图三汉人胡食画像砖
请回答:
(1)上述图片反映出哪些历史信息?
体现出什么历史趋势?
(2)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有何影响?
答案:
(1)历史信息:
鲜卑族的服饰、生活方式逐步汉化,汉族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胡化。
历史趋势:
民族融合。
(2)措施:
迁都;推行均田制;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等措施。
影响: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6、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都设计到土地制度方面。
试就改革实施的背景、内容、实质比较二者的不同。
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背景:
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北魏时,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大量流亡,存在着大量荒地。
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了汉族的农耕生活。
内容、实质: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实质上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实质上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启示:
生产关系的变化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土地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读图表
图一克里米亚战争
国别
产量
俄国
26万吨
英国
390万吨
表二19世纪中叶俄国、英国生铁产量对比表
图三俄国贵族宣读“二一九法令”
材料二据统计,1860年至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铁产量呵棉纺织业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与图三之间的关系。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试结合1861年改革的内容分析其原因。
答案:
(1)图一反映的是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战争的失利暴露了农奴制的危机;图二反映了俄国经济的落后,原因在于农奴制的存在对生产关系的束缚;图一、图二引发了图三以“二一九法令”为主要内容的俄国农奴制改革。
(2)说明:
俄国经济迅速发展。
原因:
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市场;贵族地主掠夺了大量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工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
材料二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地主领土上现存的秩序应该维持到应有的准备工作完成,新办法开始实行时为止。
——《解放农奴宣言》
材料三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在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4)据上述材料分析这场改革的意义和实质。
答案:
(1)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2)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能买卖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些份地。
(3)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十分不满。
(4)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一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是对农民的掠夺。
3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读下图:
图一1853年“黑船事件”图二1871年日本使团出访欧美
材料二日本领导人(注:
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民本身感兴趣,而仅仅是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这样一个明确结论:
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图一、图二之间的关系。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
的西方文明是什么?
举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去“为自己去掠夺”的?
答案:
(1)1853年,美国军舰入侵日本,打开了日本大门。
面对民族危机,日本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在推翻幕府统治后,1871年派出大型使节团历访欧美,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民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
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40、概述明治维新的基本内容,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答案:
内容:
(1)政治:
废除旧体制。
“废藩置县”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建立新的社会体制。
(2)经济:
发展新经济。
改革币制、土地制度,确认土地私有;推行“殖产兴业”;拓展海内外市场,支持资本主义工业。
(3)文化:
文明开化。
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社会生活习俗“西化”。
(4)军事:
建立新军队。
实行义务兵制,建立常备军;改进军事装备;建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5)改革的扩展:
1889年日本宪法制定,确立君主立宪制。
历史地位:
使日本成为近代亚洲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
使日本19世纪90年代初崛起成为东方强国、废除不平等条约、赢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侵略琉球、台湾、朝鲜、中国等。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
“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
……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
——摘自孙成木等《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和方式有何相同点?
(2)改革既要除旧布新,就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
上述两个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请结合改革者在改革前和实施当中的措施,谈谈他们是如何处理这个难题的?
答案:
(1)目的:
维护皇权。
方式:
自上而下的改革。
(2)日本:
改革前,通过“武装倒幕”将旧制度及其特权者铲除;改革过程中,通过废藩置县.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宣布“四民平等”等方式巩固革命成果。
俄国:
改革前,沙皇借用舆论的力量化解贵族地主的阻力;改革中,让农民通过交纳赎金的方式获得自由,以安抚旧势力的不满情绪。
42、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孔子改制考》图二《时务报》
图三北京强学会旧址
请回答:
(1)图一是的代表作;图二在梁启超担任主笔期间曾发表文章,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和制度。
图三是维新派于年在成立的政治团体。
(2)结合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
(3)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活动有何影响?
答案:
(1)康有为;政治,文化教育;1895年,北京。
(2)方式有:
著书立说;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著书立说:
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组织学会:
维新派成立强学会;创办报刊:
维新派创办《时务报》、《中外纪闻》等。
(3)影响:
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得到广泛传播;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4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和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帝下令毁版。
——摘编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失败是有多方面的原因。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答案:
(1)西方和日本变革都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过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4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河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敌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优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
皇帝效仿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唯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唯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对此应如何评价?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其依据是什么?
(3)戊戌变法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答案:
(1)主要意图:
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
评价:
以变法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
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依据:
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3)原因:
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
45、在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时,有人认为:
“中国变了,但变的是皮毛,不变的是体制。
跟着,日本也变了,但先变的是体制,然后是皮毛。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皮毛”指的是什么?
(2)概述明治维新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
(3)分析明治维新对亚洲邻国的影响。
答案:
(1)西方先进技术。
(2)内容:
废藩置县。
废除封建等级制度;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度。
(3)使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给亚洲邻国带来深重的灾难;改变了远东国际格局;对周边国家的近代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人教版 高中历史 选修 历史上 重大 改革 回眸 综合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