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历史必修三简易高考复习提纲.docx
- 文档编号:23660646
- 上传时间:2023-05-19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49.59KB
精华历史必修三简易高考复习提纲.docx
《精华历史必修三简易高考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华历史必修三简易高考复习提纲.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华历史必修三简易高考复习提纲
必修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①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的发展;
②政治:
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③阶级:
“士”阶层活跃,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④思想:
私学兴起
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
人物
思想观点
儒家
孔子
A核心:
“仁”与“礼”
B政治:
主张“德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教育: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
A“仁政”B“民贵君轻”C性善论
荀子
A天人关系:
“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唯物主义);
B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
老子
A“道”是世界的根本
B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C政治: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法家
韩非
A法、术、势结合,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C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崇尚节俭(代表下层劳动群众)
3、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
知道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汉武帝(前156年-前87年),董仲舒(前179~前104)
1、背景:
A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
B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无为而治”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
A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
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C针对为人处事的标准:
提出“三纲五常”(后人归纳):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提倡孝道。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A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政治上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C教育上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兴办教育(太学)、提倡儒学,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3、历史影响:
A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B把儒家思想神圣化,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C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一定程度上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三、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程朱理学,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背景:
A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B三教在彼此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
C隋唐时期,三教调和之风尤甚
2、程朱理学
(1)二程的理学:
A“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
B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
C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2)理学的集大成者--南宋朱熹:
A“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B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理”的本质:
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等级制度;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3)陆王心学:
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历史作用:
A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B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C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背景:
A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统治都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吕经济发展;
B阶级:
工商业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C思想:
宋明理学日益僵化,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要求摆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自由的发展;
D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2、代表人物
(1)李贽:
①主张
A挑战正统思想,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B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C否认儒家思想的绝对权威:
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D“童心说”:
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②意义:
他的思想主张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的斗争精神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①黄宗羲:
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主张:
A揭露封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C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意义: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顾炎武:
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主张
A提出了“众治”的主张;
B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C梁启超把其观点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意义:
他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③王夫之:
代表作《船山遗书》
主张:
A提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唯物论思想;
B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政治主张“循天下之公”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所以提出的一些主张仍然没有跨出儒家传统思想的范畴,只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因此绝不可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简述儒学的发展历程
A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孟子、荀子对其作了进一步发展,但遭到冷遇。
B西汉时期: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享受“独尊“地位
C宋明:
南宋是儒学转型与成熟时期,理学的出现使儒学发展到新的高峰。
D明清:
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对儒学继承与批判,具有时代特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发明
发明概况
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
A西汉:
出现纸,发明植物纤维纸;
B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
承,促进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
A隋唐:
发明雕版印刷术;
(《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
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B北宋:
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
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准备了
条件。
火药
A唐朝中期:
已有火药配方的记录;
B唐末: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两宋进一步
发展。
A改变人类作战方式;
B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
重要武器
指南针
A战国:
司南(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
B北宋:
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
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
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指南针:
大约在十二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火药:
在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印刷术:
在11世纪传到东南亚诸国。
造纸术:
造纸术首先传入与我国毗邻的朝鲜和越南随后传到了日本,大概是在公元105年。
二、古代中国的艺术
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和绘画的起源,知道东晋、唐、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名家,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1、汉字与书法
A汉字形体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演变趋势:
由繁到简)
(秦通行)(秦末)(汉)(汉末)(晋)
B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
朝代
著名书法家
代表作及擅长
东晋
王羲之
尤擅行书;代表作《兰亭序》
《丧乱贴》等,号称“书圣”
唐代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
柳体
怀素、张旭
擅长草书
北宋
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
、蔡襄)
都以行书名世
2、绘画:
(1)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出现于山水诗兴起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画的精粹。
)
①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描绘内容;
②在题材上,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突破时空限制;
③在艺术风格上,追求意境,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2)文人画的艺术特点(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
①追求抒情写意风格;
②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③注重诗意。
3、戏曲——京剧产生与发展:
①形成:
清乾隆1736-1795年在位、道光1821—1850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以后徽剧和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新剧种——京剧。
三庆班进京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北京,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坛。
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
正式形成大约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
②发展:
a.同治1861年至1875年、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涌现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b.清朝末年,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各地,成为全国流行的最大剧种。
c.民国以来,它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三、古代中国的文学
课标要求:
知道诗经、楚辞和汉赋的文学成就,概述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的文学艺术成就,知道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1、诗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现实主义为其创作风格,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
是《诗经》的精粹,民间歌谣,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2、楚辞:
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其特点为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句式自由灵活;
(代表:
屈原——《离骚》)
3、汉赋
产生:
汉朝时,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的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特点:
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气势恢宏,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汉赋繁盛的背景:
两汉国家统一,高度繁荣。
代表:
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都是汉赋中的佳作。
4、唐诗:
①“诗仙”李白:
浪漫主义。
其诗风狂放炽烈,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
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②“诗圣”杜甫:
现实主义。
其诗风凝重沉郁,忧国忧民,语言深沉。
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离乱和漂泊。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三吏”“三别”)
5、宋词:
①表现A婉约派:
风格委婉,感情真挚。
柳永,李清照。
B豪放派:
清新俊逸,刚健豪放。
苏东坡,辛弃疾。
②宋词兴盛的原因
A经济:
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B阶级关系:
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C政治:
宋朝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6、明清小说
A繁荣的背景:
①明清时期,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同时封建制度开始衰落,社会矛盾尖锐,文人开始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
②经济领域出现一股新气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③印刷术的不断发展,为小说的传播创造条件
B表现:
①成就:
明清小说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②代表:
《三园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此外,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吏》也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开眼看世界
课标要求:
概述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地主阶级学习西方:
A林则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世界地理志。
B魏源:
主张:
受林则徐委托,据《四洲志》编写的《海国图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意义:
“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
①背景:
A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B19世纪末,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国家独立;
C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了要求变革政治制度的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
②代表人物
A康有为:
主张:
著有《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书,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否定君主专制统治,还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宣传变法思想(托古改制)
B梁启超:
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C严复:
出版《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
③意义:
A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B大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的民族精神;
C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新文化运动
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背景: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B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及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C直接原因: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兴起:
A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B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C主阵地:
《新青年》活动基地:
北大
3、指导思想:
民主和科学(前期)
4、主要内容: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4、意义:
A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学生打击了封建势力;
B冲击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间的解放;
C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D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要求:
知道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面的贡献,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背景: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空前壮大。
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新文化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C十月革命的影响
2、开始传入:
19世纪末20世纪初
A梁启超(改良派)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B朱执信(革命派)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较详细,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3、开始传播: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而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主我旗帜
4、广泛传播:
①概况:
A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B一批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C陈、毛、邓中夏、等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D建立了中共早期组织,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
②后果:
1921年,中共诞生,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新的领导力量;
5、意义:
A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总结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进程
主要主张:
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新文化运动
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
思想文化
器物
制度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三民主义
课标要求:
了解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认识它们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一)三民主义
1.背景:
A政治:
19世纪末,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等救亡图存方案均失败;
B经济: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要求建立民主政治,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C思想:
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孙中山到外国考察西方社会政治,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D实践:
孙中山丰富的革命实践和对欧美革命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2.提出:
1905年,孙中山建立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后在《民报》发刊词中,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3.内容:
A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以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属于民族革命的范畴
B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帝制反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属于政治革命范畴
C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具体办法: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做到“家给人足”,属于社会革命范畴
4.评价:
A性质: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B积极: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指导思想;
C局限性:
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二)新三民主义:
1、背景:
A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共产国际的帮助;
B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努力一再失败,认识到必须寻求新途径;
2、提出:
1924年1月,在国民党在一大上,接受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内容:
A民族主义:
提出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
B民权主义:
提出普遍平等的民权主张;
C民生主义:
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意义: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但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二、毛泽东思想:
课程标准: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1、科学涵义: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诞生条件:
A:
阶级:
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一战期间,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
B思想:
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C实践:
以毛为代表的中共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总结革命活动的经验经验教训;
D国际:
十月革命后,中国得到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3、发展历程
阶段
时期
著作
标志
萌芽
国民革
命时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形成
井冈山时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
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
燎原》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的提出,标志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成熟
延安
时期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
论的完整阐述,标志着毛泽东
思想的成熟
新发展
新中
国成立
后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深远影响:
①指导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三、邓小平理论:
要求:
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1、形成与发展:
①形成:
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也是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
②成熟:
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③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7年中国十五大
2、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核心内容: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历史意义
①指导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三个代表”
1、精髓: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4、历史意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2)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简要说明科技进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1、重大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与意义
1958年
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标志中国跨入原
子能时代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我国由此跨入核国
家行列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
结晶牛胰岛素
1970年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
球卫星
1973年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
水稻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被称为
“东方魔稻”
“第二次绿色革命”
1983年
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
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
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
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003
10、152
自行研制的“神舟”
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
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①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华 历史 必修 简易 高考 复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