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新课改系列讲座》作业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3657409
- 上传时间:2023-05-19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1.28KB
《基础教育新课改系列讲座》作业答案.docx
《《基础教育新课改系列讲座》作业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新课改系列讲座》作业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教育新课改系列讲座》作业答案
《基础教育新课改系列讲座》作业参考答案
一、请叙述现代化建设与基础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答:
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经验,明确指出,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且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展现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目前中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最大的技术应用者,还没有形成世界性的技术创新中心,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还相当弱,国际核心竞争力水平偏低。
而国际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它包括国家经济实力、企业管理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
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是形成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决定了中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发展不仅要造就数以亿计的能够应用新技术的劳动者,更要培养出大量的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人才。
这些人才是中国在科技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领域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
因此,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助推器。
*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宏伟发展目标,必须选择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从经济追赶的国际经验来看,在自然资源、有形资本、人力资源三大资本中,我国惟有人力资源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而教育是将潜在优势变成竞争优势,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最有效途径。
基础教育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是“科教兴国”和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
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政府行为吗?
答:
*世纪之交,中国的基础教育肩负着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使命、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履行“奠基工程”的职责,从改革开放的需要和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现实出发,在以往7次教育改革的基础上,针对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我国选择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开始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
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了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于2001年9月启动了新课程的实验和实施。
所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政府行为。
三、请叙述新课程倡导哪些教学方式?
答:
新课程教学倡导新的教学方式,是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在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中,“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被摆在重要位置。
1.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就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旨在促进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共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活动。
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授方法,又是一种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的价值在于:
确定一种生活态度,教给学生一系列的学习内容,充分挖掘利用同伴学习资源。
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
2.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教学的一般过程是:
创设情景、质疑设问→确定主题、制订计划→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交流、发布信息→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3.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不是作为一门学科来设置的,也不是一般的课外活动。
它既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又作为一种课程的内容标准。
它是学校课程的一个新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之一。
研究性学习课程走出了二元论,真正实现了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研究性学习观具有科学性、主体性、探索性、创新性的基本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三个阶段: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四、我国新课程都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
答:
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是新课程的一个鲜明特色。
课程改革采取了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构建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综合与分科并行,供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
课程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综合课程如下:
*《品德与生活》(1-2年级)它从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
*《品德与社会》(3-6年级)它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国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
*《科学》(3-6年级)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
*《历史与社会》(7-9年级)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科学》(7-9年级)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了解或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初步形成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学会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并能用它们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以科学的知识和态度解决个人问题的意识;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艺术》(1-9年级)课程的培养目标是:
了解各艺术学科基本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运用多种工具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获得艺术感知、艺术欣赏和艺术评价的能力,体验视觉、听觉、动觉等活动带来的愉悦,丰富审美经验;通过艺术活动发展个人浅能,提高生活情趣,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得到综合发展。
*《体育与健康》(7-9年级)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五、为什么中小学校要开展校本教研?
答:
*首先,校本教研对学校而言,是创办学校特色的重要支撑。
目前“科研兴校”已成为学校的共识,而且越来越为广大校长和教师重视。
“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正是广大学校创办特色的一条可探索的道路。
在以课题研究为核心的校本教研中,学校可以通过与科研部门合作、校长与专家对话、教师与研究人员交流,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逐渐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其次,长期以来,承担着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教学质量管理等传统职能的教研室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学科组建设、教师培养及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深受学校和老师的欢迎和尊敬。
但是,在倡导办学个性、主体性的今天,传统的全区性、集中式教研或面上教研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求了。
必须反思的是,传统的教研室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基本上是室本位或学科本位,而不是学校本位;忙忙碌碌恰似蜻蜓点水的下校听课调研更多地是为了采集学科的“花蜜”而后加以酿造或传播(当然,这也是一种研究方式),而不是更多地考虑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要;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是主角,而老师则充当教研员的“配角”,配合参与一些教改活动。
在学校发展初期,这种用力均衡、以学科为本位的教研模式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和对办学个性追求的日益强烈,它已经显现出弊端:
一是以教研室为主体,学校被动配合;二是走马观花,不能为学校解决实际问题;三是教研布局单一,缺少点面结合,不能对学校的教学及发展产生持久的拉力,也不能在学校间形成一种构架合理的张力,也即不能持续有效地开展。
到了要对这种教研理念、教研模式进行改革的时候了。
必须要确立学校在教学研究中的主体地位,而承担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质量管理职能的教研室必须积极主动走向校本教研、研究校本教研、宣传校本教研,同时要在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六、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人力资源强国对教育有什么样的要求?
(10)
答:
*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宏伟发展目标,必须选择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从经济追赶的国际经验来看,在自然资源、有形资本、人力资源三大资本中,我国惟有人力资源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而教育是将潜在优势变成竞争优势,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最有效途径。
在未来5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要实现教育强国的理想,必须实现教育发展的三步历史性跨越,即从教育欠发达国家水平跃升到教育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再跃升到教育较发达国家水平,最后达到教育发达国家水平,从而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第一步跨越
从目前到201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将从40%左右提高到7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从19%提高到20%以上,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从教育欠发达国家到教育中等发达国家的跨越。
*第二步跨越
从2011年到2020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左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40%,达到教育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从教育中等发达国家向教育发达国家的跨越。
*第三步跨越
从2021年到2050年,我国将高标准、高质量普及12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各级教育都达到较高发展水平,实现从追赶到超越的战略转变,跨入教育发达国家行列,以教育人口的绝对规模和普及化水平两个方面,成为世界教育强国。
教育发展将成为我国人力资源水平提升的最基本途径,与教育发展的“三步跨越”相适应,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也将完成从欠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再从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到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跃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发展成为世界人力资源强国。
七、什么是发展性教育评价(15)
答:
建立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不仅体现了当前课程评价最新发展的趋势与先进的评价思想,而且主要针对我国现行课程评价中的不足和局限,因此,其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性,对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意义深远。
发展性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而绝不是简单地进行优劣高下的区分。
事实上,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除了基本的检查和固有的选拔、筛选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具有:
*反馈调节作用。
即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倡导评价结果并不停留在评价者一方,更为重要的是要将评价的结果以科学的、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被评价者,促进其最大程度的接受,从而对自身建立更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是评价的最大效益。
*展示激励的功能。
发展性课程评价更多的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是为被评价者提供的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同时所配合的适当、积极的评比方式和反馈方式,换个角度看看,在很多时候也将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
*反思总结的功能。
发展性评价更看重个体的参与。
参与评价通常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有助于调动其内在动机,成为自觉的内省与反思的开始,将有可能促使其认真总结前期行为,并思考下一步计划;而随着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日常化,这种促进个体建立良好的反思和总结习惯对其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利的。
*成长纪录的功能。
在发展性评价中提倡多元化的评价内容,以及灵活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尤其重视质性评价方法,如成长记录袋等,而且强调评价的日常化,所以可以清晰、全面的记录下个体的成长经历。
*积极导向的功能。
发展性评价把评价看作是一个与教学过程同等重要的过程,并且重视评价过程本身的新思想,将随着评价具体的实施过程渗透到新课程改革的其他各个环节,如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自身成长等方方面面,从而有助于构建出促进教师、学生、学校、教学发展的模式和框架。
八、目前我国学者对教师专业化都有哪些认识?
(15)
答:
一个社会中,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教师专业化认识代表了教育的整个发展趋势,代表了教师将要面临和生存的取向。
我国教育领域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专家和学者们的观点如下:
*顾明远:
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
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
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
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倒塌,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
*彭银祥:
中学教师的水平层次主要取决于教育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
调查表明,许多教师所以成为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与他们对《教育学》等课程的兴趣、学习和研究十分投入有关。
可以说,除专业理论和文化修养外,中学教师的水平层次,主要取决于教育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
*王长纯: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和主流话语
重新发现教师,重视教师的发展是当代教育的时代特点。
教师发展反映了当代教育的重要规律。
关于教师发展与实践。
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
教师在实践中发展是指:
教师在自身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反思和建构推动实践前进。
*钟启泉:
教师“专业化”两种模式产生难题
教师“专业化”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理性的教师形象的确立、教师教育制度的创新、教育科学的改造与发展。
教师形象的确立涉及如何看待教师的“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化”存在两种模式。
一种模式是,技能熟练模式。
主张教师职业同其他专业职务一样,把专业属性置于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成熟度。
认为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受学科内容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所制约的。
在这种模式中,“教学实践”被视为学科内容的知识与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与技术的合理运用。
教师的专业程度就是凭借这些专业知识、原理技术的熟练程度来保障的。
这样,教师进修的课程开发就是确定并组织有关教师职业的理论、原理、技术的“知识基础”。
现行的教师教育的制度、内容、方法,可以说就是以这种现代主义的“专业化”为思想背景形成的。
另一种模式是,反思性实践模式。
认为“教学实践”是一种囊括了政治、经济、伦理、文化、社会的实践活动。
这种模式中的教师的专业程度是凭借“实践性知识”来加以保障的。
这里所谓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有这样五个特点。
其一,它是依存于有限情境的经验性知识,比起理论知识来说缺乏严密性和普遍性,却是一种鲜活的知识、功能灵活的知识;其二,它是作为一种“案例知识”而积累并传承的;其三,它是以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为中心的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其四,它是作为一种隐性知识发挥作用的;其五,它是一种拥有个性性格的“个体性知识”,这些知识是通过日常教育实践的创造与反思过程才得以形成的。
同其他专业相比,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是不确凿性(混沌性),情境性,要求针对情境作出灵活应变的决策。
要求教师建立在对教师自身的实践的反思基础上,逐渐积累而成富有个性的教育实践的见解与创意。
这是以后现代主义的“专业化”为思想背景形成的。
这两种模式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话语系统及其所勾画的两种不同的“教师形象”,各有其合理性,因此构成了塑造未来“教师形象”的两难问题。
*刘捷:
要重视专业增权
由于教育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精神活动,教师与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育活动进行科学的构思与灵活的安排,这就需要教师付出创造性劳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又必须享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
换言之,必须赋予教师在符合社会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各种教育选择的权力。
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自主权。
只有在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最终保证教育改革的持续进行。
*谢维和:
变学历教育为资格教育
教师专业化要求我国教师培养模式进行制度改革,教师培养必须跳出学历教育培养的模式,转变为一种在学历教育基础上的资格证书教育,从而使师范院校从以往单纯学历教育的机构,转变为学历教育和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
这种相互结合和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将更加充分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学术性的统一。
资格证书的教育,实际上也就是按照教师的角色,即教师工作和职业的特殊要求进行教师培养。
显然,教师工作和职业所涉及的知识、理论和能力并不是单纯某一个学科所能够覆盖的,它要求将不同学科和领域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这样,就必然与一般意义上的学历教育的特点形成冲突。
因为,一般学历教育常常是根据某一个学科的规律和要求进行教学。
当然,教师的资格证书的教育应该有一个比较高的学历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但它不能等同于学历教育。
学历教育与资格证书的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其教育模式、方法都不同。
教师的专业化教育应该更多地重视这种资格证书的教育,而不能简单地将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模式混同在一起。
要解决这样的冲突,应该进行教师培育体制的改革。
教师专业化必须变学历教育为资格教育,这就如同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过去总是在计划经济框架之下进行,不断地改革,但改来改去还是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一旦把计划经济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了新的框架,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而我们目前教师培养和教师专业化的许多问题,不跳出学历教育的框架是难以解决的。
法官、律师读完大学本科后并未成其为法官、律师,必须通过考试,得到社会必要的认可;医生取得职业资格,必须经过相当时间的医院临床实习和考试。
而教师的培养和聘用则缺少这个过程,或非常弱化。
而这一点是当前教师培育体制改革应该注意的方面。
九、教师如何开展校本教研?
(15)
校本教研是以营造学校中学习型文化为中心的。
如果我们把校本教研仅仅理解为是评课,那就与以往教研室所组织的教学研究无异了。
在校本教研制度下,不仅要强调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更应该强调通过教学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当我们的教师都以学习的态度来进行教学研究,那么教学研究就不仅仅是评课、挑毛病那么简单的事情,更是从学习型学校的角度,从系统思考的角度出发,通过团体学习来建立共同的远景。
这样,校本教研就成了学校形成学习型文化的推动器。
这样的学校才是有效的学校,这样的学校也才是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学校。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教师的专业化倾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示舞台,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
校本教研包含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种相互关联的核心要素。
*1、自我反思
一个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即自我反思,也即教育反思。
是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的批判性思考。
它作为研究方式,运用简便,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它作为研究成果表达形式,写法灵活,可成为教师成民发展的忠实记录和反映,因而在教师研究中广为应用。
*2.同伴互助
校本研究中的“同伴互助”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互动与合作。
其基本形式有信息交换、经验共享、专题讨论等
*3.专业引领
校本研究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事实和问题进行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
恰恰相反,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不可或缺的因素。
离开了专业研究人员等“局外人”的参与,校本研究就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甚至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
从这个角度说,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向纵深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
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
从教师角度讲,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理论的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这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具有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充分地发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各自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有效地促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
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如下: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完整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构的学习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新课程提出的评价改革的目标为: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十一、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怎样体现?
(15)
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课程目标和核心理念。
科学课程将从如下五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
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科学课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而不论其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兴趣等的差别,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以充分发展。
*二是立足学生的发展。
从“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这一认识出发,科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创设学习科学的情境、条件与机会,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三是体现科学的本质。
科学课程应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
逐步领悟自然界的多样统一性;科学是人民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它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通过科学探究而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础教育新课改系列讲座 基础教育 新课 系列 讲座 作业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