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解析.docx
- 文档编号:23648572
- 上传时间:2023-05-19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4.10KB
习题解析.docx
《习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习题解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习题解析
习题解析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导论
一、选择题
1、ACD解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的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因此,答案选ACD。
2、D解析:
20世纪60年代,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因此,答案选D。
3、BCD解析: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20世纪20年代以前为初创时期,20年代到50年代末为发展时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成熟时期,80年代以后为完善时期。
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的成果发生在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与应用也发生在成熟时期。
因此,答案选BCD。
4、A解析: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因此,答案选A。
5、C解析:
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
因此,答案选C。
6、B解析: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美国由于心理学界的机能主义运动而使它逐渐成为全球心理学研究的主导,并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发源地。
因此,答案选B。
7、A解析: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最宽泛的定义是研究一切教育领域中的心理现象。
因此,答案选A。
8、D解析: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教育心理学》专著,正式确立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因此,答案选D。
9、ABC解析: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主要体现在:
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理论性学科与应用性学科并重上。
因此,答案选ABC。
10、B解析:
1924年廖世承编写的《教育心理学》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因此,答案选B。
二、判断题
1、错误。
解析: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因为教育心理学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
2、正确。
解析:
教育心理学为教育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而不是固定的公式,用以解决一切特定的问题。
因此,教师在应用一般的原理和方法的同时还需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自己的特定问题。
3、正确。
解释:
从科学心理学发展历史看来,学习的科学研究先于教学的科学研究。
4、正确。
解析:
赫尔巴特在继承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和反对官能心理学的基础上,试图把心理学建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同时明确强调教育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
5、正确。
解析:
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有比较独立的体系,正式确立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第二章学习及其本质
一、选择题
1、D解析:
A是一种视觉适应带来的变化,不属于学习;B和C属于由酒精和药物引起的变化,不属于学习;D是由经验引起的外在行为的变化,是学习现象。
因此,答案选D。
2、D解析:
桑代克是最早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也是第一个系统地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
因此,答案选D。
3、C解析:
负强化是指通过消除厌恶刺激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此题中的撤销处分正是消除厌恶刺激的方式,来巩固学生良好的行为。
因此,答案选C。
4、C解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因此,答案选C。
5、B解析:
能正确使用三个人称代词,说明儿童能对三个代词所指称的事物正确归类,即儿童以概念形式掌握了“你我他”,属于加涅的智慧技能的一种。
因此,答案选B。
6、B解析:
下位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因此,答案选B。
7、D解析:
变化比率强化程式是指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的比例是变化的,比如买彩票。
这种强化程式对于维持反应的稳定性和频率最为有效。
因此,答案选D。
8、C解析:
言语信息的学习是以掌握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因此,答案选C。
9、ABCD解析:
正强化是通过奖赏等方式,以增加活动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因此,答案选ABCD。
10、C解析: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因此,答案选C。
二、判断题
1、正确。
解析:
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2、错误。
解析:
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是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
3、错误。
解析:
奥苏贝尔认为,发现学习只是比接受学习多了一个阶段——发现,其他没有什么不同,研究者必须消除对接受学习的误解,他认为接受学习未必就是机械的,它可以而且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发现学习也未必就是机械的,它同样可能是机械的。
4、错误。
解析: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不一定在人们当前的行为中立即表现出来,它们可能影响着人们未来的行为潜能。
5、错误。
解析:
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其次,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第三,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第三章知识的学习与教学
一、选择题
1、A解析: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命题网络。
因此,答案选A。
2、ABD解析:
根据头脑内的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因此,答案选ABD。
3、ACD解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
语言直观、实物直观与模象直观。
因此,答案选ACD。
4、AD解析:
儿童在知道“苹果”、“梨”是“水果”后,再学习“香蕉”也是一种“水果”,这种学习叫做下位学习,但同时也是派生归属学习。
因此,答案选AD。
5、A解析:
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学习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之间既不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
学习质量与能量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属于并列结合学习。
因此,答案选A。
6、D解析:
实物直观,是通过对实物的直接观察而进行的,其结果可以使学生形成关于现实的实物直觉。
因此,答案选D。
7、D解析:
适度的超额学习是150%。
因此,答案选D。
8、D解析:
所谓的及时复习是指当天。
因此,答案选D。
9、ABC解析:
概念的教学常用的方法有:
例一规法、规一例法、规一例一规法。
因此,答案选ABC。
10、ABC解析: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因此,答案选ABC。
二、判断题
1、错误。
解析:
教学是否从直观开始,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
2、错误。
解析:
在诸多的复习方式中,综合复习的效果最好。
3、错误。
解析:
知识的理解是通过对教材的直观和概括化实现的。
4、正确。
解析:
知识的应用要经过审题、联想和课题类化三个基本环节。
5、错误。
解析:
棋师和新学下棋的再现两个棋技高超的棋手在比赛中的棋子摆法时,存在显著差异,棋师约摆对62%,新学下棋的约摆对18%。
说明已有知识的完备程度影响知识的重现。
第四章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1、ABD解析: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式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因此,答案选ABD。
2、D解析:
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因此,答案选D。
3、C解析:
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高原现象。
因此,答案选C。
4、ABCD解析:
连续性操作技能是由一系列连续动作组成。
换言之,操作动作本身是连续性的,比如开汽车、骑自行车、滑冰、跑步等。
因此,答案选ABCD。
5、C解析:
操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比如吹拉弹唱。
因此,答案选C。
6、D解析:
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将操作技能分为徒手型与器械型操作技能。
因此,答案选D。
7、ACD解析:
我国心理学家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因此,答案选ACD。
8、ABC解析:
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相比,还具有不同的一些特点:
客观性、外显性、u-展开性。
因此,答案选ABC。
9、C解析:
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对象具有观念性;
(2)执行具有内迁性;(3)结构具有简缩性。
因此,答案选C。
10、C解析:
操作整合阶段的动作特征。
因此,答案选C。
二、判断题
1、错误。
解析:
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
一般来说,随着练习的深入,动作的精确、速度、协调性等会逐步提高。
2、正确。
解析:
习惯与技能的根本区别所在。
3、正确。
解析:
操作的熟练阶段的重要特征。
4、错误。
解析:
为了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过度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并非过度学习的量越大越好,过分的过度学习甚至导致相反的结果,使个体疲劳、降低兴趣等。
5、正确。
解析:
原型内化的过程。
第五章问题解决教学
一、选择题
1、C解析: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学会用绳子打结不属于解决问题,其理由是它不是在人的头脑内完成的,而是外部的操作动作。
因此,答案选C。
2、B解析: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对数学问题深层理解的决定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题型图式的贮存与激活。
因此,答案选B。
3、D解析:
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分析与传统心理学的分析的主要差异是强调不同类型的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析。
因此,答案选D。
4、D解析:
专家与新手相比,专家在专门领域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能力都更强。
最适当的解释是专家在专门领域有更丰富的知识与特殊的记忆策略。
因此,答案选D。
5、C解析:
研究表明,小学生的习作练习在写初稿时侧重于内容,放宽字、词、句以及标点方面的正确性要求,有助于提高终稿的质量。
这种教学方法的心理学依据是减轻工作记忆负担。
因此答案选C。
6、D解析: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看,创造力培养的最好途径是在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训练。
因此,答案选D。
7、C解析:
研究表明,象棋专家看一个棋盘,看5秒,能记住20多个子,而非专家看5秒只能记4至5个子。
这一事实的合理解释是专家贮存了大量有关知觉模式。
因此,答案选C。
8、A解析:
专家与新手的比较研究表明,在专门领域的专家短时记忆广度大大超过新手。
这一事实的适当解释是专家能把熟悉的知识组成组块,减轻了工作记忆负担。
因此,答案选A。
9、A解析:
目标明确,个体按一定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属于有结构的问题。
因此,答案选A。
10、BCD解析:
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
。
因此,答案选BCD。
二、判断题
1、错误。
解析:
与有结构的问题不同,无结构的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在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它往往与某些概念原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并不是在所有方面都具有结构不良的特征。
2、错误。
解析:
解决问题的学习是相对复杂的过程。
3、错误。
解析:
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而不只是所获得的最后答案
4、正确。
解析:
体现了知识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5、正确。
解析: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第六章创造性的培养
一、选择题
1、B解析:
灵活性是指摈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而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
具体说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因此,答案选B。
2、D解析: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一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因此,答案选D。
3、D解析:
独创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此外还有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
因此,答案选D。
4、B解析: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因此,答案选B。
5、C解析:
创造性与智力、人格特征及创造思维有关,而与生活条件无关。
因此,答案选C。
6、D解析:
创造性的基本结构中包括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意识。
因此,答案选D。
7、A解析:
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原型启发。
因此,答案选A。
8、B解析:
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称为头脑风暴法。
因此,答案选B。
9、D解析:
形态扩散是以事物的形态为扩散点,设计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可能性。
因此,答案选D。
10、C解析:
本题内容属于推测与假设训练。
因此,答案选C。
二、判断题
1、错误。
解析:
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2、正确。
解析:
体现了教授心智的目的。
3、错误。
解析:
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对子女的要求不过分严格,对子女的教育采取适当辅导策略,家庭气氛比较民主,则有利于孩子的创造性的培养。
4、错误。
解析:
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
5、正确。
解析:
体现了个性对创造性的影响。
第七章品德的养成
一、选择题
1、D解析: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是仅体现在某时某事,而是体现在他的一系列行为中,甚至体现在他的一生中,品德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因此,答案选D。
2、ABCD解析:
品德与道德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主要体现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直接根源不同最终根源是相同等方面。
因此,答案选ABCD。
3、C解析: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
因此,答案选C。
4、D解析:
自我中心阶段大体年龄范围是2—5岁,权威阶段大体年龄范围是5—8岁,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体年龄范围是8—11、12岁。
因此,答案选D。
5、D解析:
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因此,答案选D。
6、B解析:
皮亚杰认为“一切道德都是一个包括有许多规则的系统,而一切道德的实质就在于个人学会去遵守这些规则。
”因此,答案选B。
7、B解析:
柯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发展顺序,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和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阶段都属于前习俗水平。
因此,答案选B。
8、ABCD解析:
皮亚杰认为,作为儿童道德发展基础的思维结构有以下特点:
儿童道德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个儿童都在为建立他自己的综合体而积极努力,新的阶段是旧与新的综合体,先在阶段是后继阶段的必要的组成成分,各阶段的连续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是普遍的。
因此,答案选ABCD。
9、B解析: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因此,答案选B。
10、C解析:
移情指设想自己处在他人位,了解他人想法,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一种心理反应。
因此,答案选C。
二、判断题
1、错误。
解析:
态度和能力同是内部倾向,但二者并不相同,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任务,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任务。
2、错误。
解析:
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属于道德行为,是由道德意识与行为的统一来决定的。
婴幼儿和精神病患者的某些行为也可能具有一定的道德意义,但却不能认为是道德行为;相反,即使某些行为违反了道德行为规范,也不能视之为不道德行为。
3、错误。
解析:
皮亚杰认为在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其道德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儿童开始出现了利他主义。
4、错误。
解析:
价值辨析品德培养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基本是诱导性的,而不是灌输性、说教性的,因此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设计各种活动,运用各种策略来诱发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并实现某种价值观。
5、错误。
解析:
品德的成分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核心成分是道德认知。
第八章学习策略
一、选择题
1、ABCD解析:
基本策略被用来直接操作学习材料,如领会和记忆策略;辅助性策略被用来维持合适的学习心理状态,如专心策略。
因此,答案选ABCD。
2、D解析:
复述加试背是指学生在学习一篇材料时,一面阅读,一面自己提问回答或自己背诵,这样做的好处是学习者能根据自己回答或背诵的情况,检查自己的错误和薄弱环节,从而重新分配努力。
因此,答案选D。
3、C解析:
谐音联想属于精加工策略。
因此,答案选C。
4、C解析:
逻辑关系图属于组织策略。
因此,答案选C。
5、A解析: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短时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
因此,答案选A。
6、D解析:
见上题分析。
7、ABCD解析: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包括四个方面的特征;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必需的,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因此,答案选ABCD。
8、ABD解析:
针对陈述性知识常用的认知策略有三大类,即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因此,答案选ABD。
9、CD解析:
针对陈述性知识常用的认知策略有两大类,即模式再认策略和动作系列学习策略。
因此,答案选CD。
10、ABCD解析:
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主要包括:
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个体内差异、个体间差异、主体认知水平和影响认知活动的各种主体因素)、对任务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因此,答案选ABCD。
二、判断题
1、错误。
解析:
学习策略本质上属于程序性知识。
2、错误。
解析:
过度学习并非越多越好,过度同样也要有“度”。
3、错误。
解析:
语义联想不仅有助于识记无意义的材料,而且更有助于识记有意义的材料。
对于有意义的材料,要设法找出新旧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4、错误。
解析: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5、错误。
解析:
基本策略系统直接用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赖以应用的主导性策略。
辅助策略系统则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适宜的认知气氛,维持一种合适的内部心理定向,使已有的学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以保证基本策略有效地起作用。
因此,资源环境策略属于辅助策略系统。
第九章学习迁移
一、选择题
1、B解析: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因此,答案选B。
2、A解析:
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比如英语学习中,当学完单词“eye”(眼睛)后,再学习“eyeball”(眼球)时,即可以产生特殊迁移。
因此,答案选A。
3、ABD解析:
认知结构变量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
认知结构变量,指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它主要包括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及稳定性和清晰性三个变量。
因此,答案选ABD。
因此,答案选ABD。
4、B解析:
形式训练说认为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改善学生的各种官能,而改善以后的官能就能够自动地迁移到其他的学习中去,一种官能的改进也能增强其他的官能。
因此,答案选B。
5、A解析:
在学习的迁移中,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就是正迁移;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面对新情境,解决新问题,就是顺向迁移,温故而知新就是顺向正迁移。
因此,答案选A。
6、C解析:
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
促进和阻碍。
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
因此,答案选C。
7、D解析: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
学习者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学习者的迁移心向、认知策略与元认知;客观因素包括:
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教师的指导。
认知结构属于主观因素。
因此,答案选D。
8、C解析:
一般迁移是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因此,答案选C。
9、B解析:
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当英文字母与我国的汉语拼音字形相同,而发音各异,会产生负迁移。
因此,答案选B。
10、D解析:
具体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因此,答案选D。
二、判断题
1、错误。
解析:
负迁移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而加以排除,一般说如果在掌握新知识或技能时,一开始就注意它的精确性,并与旧知识或技能相区别,经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程度,干扰作用就会大大减少或消除。
2、错误。
解析: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有时还会出现正负迁移并存的现象,即既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又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3、正确。
解析:
奥苏贝尔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
因此,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
4、正确。
解析:
它充当了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
由于这些材料的呈现一般先于正式呈现的学习材料,故又称为“先行组织者”。
“组织者”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陈述性组织者,其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似材料的异同,从而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5、错误。
解析: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
促进和阻碍。
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
第十章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选择题
1、D解析:
马斯洛将需要分成了7个层次,其中归属和爱的需要指被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
因此,答案选D。
2、C解析:
内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外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是指由于了解活动的社会意义、活动结果的社会价值而引起的对某种活动的动机,如学习是为了实现个人对社会贡献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学习。
根据题目,无法判断是高尚的还是低下的学习动机。
因此,答案选C。
3、D解析:
成就动机影响个体对任务难度的选择,成就动机高的人倾向于选择富于挑战性的、难度适中任务。
因此,答案选D。
4、C解析:
韦纳(B.Weiner)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
努力属于“不稳定-内部-可控”归因方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习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