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诵读国学经典 塑造校园小诗人的探究》课题成果公报.docx
- 文档编号:23643623
- 上传时间:2023-05-19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5.39KB
标题《诵读国学经典 塑造校园小诗人的探究》课题成果公报.docx
《标题《诵读国学经典 塑造校园小诗人的探究》课题成果公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标题《诵读国学经典 塑造校园小诗人的探究》课题成果公报.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标题《诵读国学经典塑造校园小诗人的探究》课题成果公报
标题:
《诵读国学经典塑造校园小诗人的探究》课题成果公报
课题类别:
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课题
课题批准号:
L-9
学科分类:
基础教育
课题主持人:
邓名威高级教师资兴市一完小校长
主要研究人员:
刘春竹袁卫萍 李红霞 朱目娟 欧茉莉
廖红艳曹巧丽曹春香 赖华梅 黄鑫华
摘要:
《诵读国学经典塑造校园小诗人的探究》是我校独立承担的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
在研究的过程中,该课题组在负责人邓名威校长的带领下,克服诸多困难,历时三年,终于完成了预定的研究目标,与此同时,我们也得到本市教研室和郴州教育学会的大力支持,使得这一课题能够顺利完成,本课题组借此机会深表谢意!
现将成果予以公报。
正文:
一、问题提出
1、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
当今世界,“信息革命”席卷全球,缩小了地球上的时空距离,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便利,地球愈发像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村落”。
在此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犹如两股洪流,强烈地交流、碰撞。
在此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冲击,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我们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
然而,国学在当今中国,却常常遭遇冷落,处于尴尬的境地,有被社会边缘化的危险。
毋庸置疑,当代人的国学底蕴已不如上辈人深厚,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再去读诸如“四书五经”之类的国学经典,许多人甚至连国学经典是什么都说不清楚,更谈不上能读懂这些国学经典了。
2、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规定小学阶段学生阅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
然而小学阶段的教科书,国学内容甚少,通观整个小学12册教科书,关于国学的教学内容很少,基本处于一种附属的地位,偶有涉及也只是一些数量极少的古诗,和少数语文活动中的《读读背背》,零星而不成系统。
课堂教学中老师大量的分析讲解与问答交流替代了儿童朗朗的读书声;现代化传媒手段的运用及动漫的介入,替代了学生大量感知书面语言的实践;生活节奏加快、课外学习特长,使得学生用于读书、感受书面语言的时间少了等等。
小学阶段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指导学生开展儿童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对于提升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3、学生健康成长需求
网络化、信息化,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各新闻媒体时有报道:
儿童沉迷于网络、沉迷于游戏不能自拔,厌学、逃学,甚至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
平常也听到一些家长无奈之辞:
孩子沉迷于网络、沉迷于游戏,学习一落千丈,自己却无计可施。
教育教学中也发现:
一些学生,没有精神寄托,毫无学习斗志,厌学情绪严重。
4、研究空间大
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在我国的教育界早已蔚然成风。
既有1998年启动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遍及29个省市的100万孩子,受其影响的成年人超过500万人,也有台湾地区的“读经”和东南亚地区、北美华人地区的“读经”活动。
同时,关于经典诵读的实践与课题研究如雨后春笋:
乳山市的“开展经典诵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浙江省的“诵读教学与学生认知能力培养研究”,广东省的“开设经典古籍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研究,还有南昌市的“‘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研究”等等,真是数不尽数。
开展诵读经典国学活动在我校有着悠久的历史,多年来我校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诵读活动和研究。
学生们读名著,读经典;读童话,读散文;读戏曲,读小说……全校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这股热潮以其特有的魅力迅速蔓延,由学校扩展到家庭,由家庭扩展到社会。
几年来,经过我们的不断探索、实践、改进,阅读经典国学已成为我校深化素质教育、创办学校特色的一项重要工程。
基于此,我们提出开展“诵读经典国学,塑造校园小诗人的探究”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界定
研究对象:
小学生
研究范围:
一至六年级
本课题的关键概念是:
诵读、国学经典、塑造、校园小诗人
1、诵读:
通读与精读相结合,既侧重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又侧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美读与品读相结合。
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
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2、国学经典: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
本课题的国学经典界定为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文本。
3、塑造:
孩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通过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可以使孩子掌握技能,达到目的。
4、校园小诗人:
会吟咏,能信手拈来;主动咏叹,能形成浓厚的氛围;主动探究,能依据积累有所创造。
三、研究综述
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在我国的教育界日趋如火如荼。
既有1998年启动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遍及29个省市的100万孩子,受其影响的成年人超过500万人,也有台湾地区的“读经”和东南亚地区、北美华人地区的“读经”活动。
同时,关于经典诵读的实践与课题研究风起云涌:
在诵读内容的研究上,有玉林市的“校本课程开发;诵读国中文化经典研究”、石家庄市的“把经典名篇引入课堂研究”等;在经典诵读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上,有山东省的“小学语文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南昌市的“‘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研究”、重庆市的“诵读传统经典,促进小学生品德养成研究”等;涉及学生智力因素的有华东师大的“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研究”、浙江省的“诵读教学与学生认知能力培养研究”、丹东市的“经典诵读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研究”等;在经典诵读与学生综合发展上,有广东省的“开设经典古籍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研究”、莱西市“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乳山市的“开展经典诵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等。
另一方面,新课程实施以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加强了研究,既涉及到“注提实验”、培养生活情趣、开发生活资源、开展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化等策略与语文素养的关系,还涉及到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评价研究,崔峦、巢宗祺等学者对语文素养的涵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这些研究涉及的层面较为广泛。
第一、在开展经典诵读的效果上,一致认为能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培养气质,滋养人生;能促进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能立体地开发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专注力、记忆力、自制力提高);亲子共读能促进了亲子相长等;王财贵教授用“九个认定”来评价经典诵读的效果。
第二、在诵读内容上涉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大学》《论语》《中庸》,唐诗宋词,名篇美文等;一种观点认为应由易到难逐篇全部诵读;另一种观点是摘取其中精华编制校本教材进行诵读。
第四、在诵读形式上,一种观点认为应“自吟、自解、自背、自用”采用“不求甚解”和“直面经典”的方式重在反复诵读,博学强记,儿童不必懂,也不用考虑兴趣,背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诵读要坚持赏识为主、受益优先原则,在一系列有趣、持久、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
李视建还总结出“两个落实、三条原则、五项措施”和“一听二看三读四抄五赛”的有效方法以及“三线结合”开展诵读活动。
上述研究对一些问题的解决还不太令人满意:
一是“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结合程度不够;二是“经典诵读”对中小学生不同年段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关注不够;三是“经典诵读”对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究竟有哪些影响尚较为模糊。
因此,我们提出了“经典诵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策略研究”。
我们的研究主要是从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结合的角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取不同的诵读材料,提出不同的要求。
另外就是配合学校的“四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的思想品德,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四、研究意义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记忆力。
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而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开发和锻炼而不断提升的。
儿童时期是开发记忆力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最佳开发期,将永远无法弥补。
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
当大量的语言文字的精华,通过反反复复的诵读而深深的印进儿童的大脑里,其智力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
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
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海量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倡导经典诗文的背诵和积累,在“总目标”中提出: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的要求。
“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
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笔,自主探索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诗文诵读成果,手抄报上诗画合璧、图文并茂,既锻炼学生的综合性语文实践能力,又可以巩固诵读的成果。
五、理论依据
1、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
2、儿童心理(如忘记规律)发展的规律,为国学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开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儿童读经就是在背经的过程当中,完全松懈、有趣,使脑波从β波转换至α波,背经的小孩一而再、再而三地有机会舒解身心压力,并能在α波的脑与潜意识互动过程中加强了创造力、灵感、注意力、判断力及记忆力。
儿童读经背经的过程类似念唱,眼睛看经典文字为透过视觉作用刺激右脑,而念唱的律动也启动了右脑,至于仔细整理辨字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所以,整个读经过程恰恰动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运作得以同步,根据研究,左右脑能有同步效用时,学习能力可增加2至5倍。
从人脑结构来看,小孩的大脑和大人的大脑都是140亿个脑细胞,细胞数一样但重量不同。
脑细胞和脑细胞之间的联络、网络越深厚、越细致,则越有智慧。
3岁的孩子大脑的联络就要完成50%到60%,6岁就要完成60%到70%。
生理、心理学家研究表明,6至12岁左右的儿童,其机械忘记处在最好的黄金阶段,这在心理学上叫“关键期”,只有在关键期、敏感期的教育,才能实现儿童的最佳发展。
3、依据发展心理学的原理,人的“记忆力”与“理解力”是各有其成熟之时机而且是相辅相成的。
幼童时的心智特色,是善于直觉、记忆,而不善于思辨、理解,故此时应让他多记诵有深度的文化素材,酝酿日久,待其长大,人生经验逐渐丰富,理解力自然成熟时,即可触类旁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六、研究目标
1、通过诵读经典,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丰富语言储备,促进知识更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传承中华灿烂文化。
2、通过诵读经典,陶冶高尚情操,养成健全人格,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爱国情感,树立远大志向,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3、通过诵读经典,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亲近经典诗文的理念,以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学生一生对经典文化的向往。
4、通过诵读经典,促进学生提高记忆能力,积淀经典文化。
记忆力是可以通过锻炼开发而不断提高的。
让学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可以培养记忆能力,积淀经典文化。
七、研究内容
1、研究经典诗文内容的选择。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选择最有影响力的诗文诵读积累,让学生明白“经典文化”对人的一生的精神追求、价值体现的影响,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
2、研究积累经典诗文的方法。
想方设法培养积累经典的兴趣。
树立大语文观思想,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和时间,让学生做到时时、处处诵读积累经典,培养其诵读兴趣,丰富其语文素养。
书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
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关联的方法,让学生置身于美诗雅文之中,耳濡目染,自然形成一种“生活即诗文,诗文即生活”的理念。
从而达到厚积薄发,潜移默化,最终达到妙语连珠,出口成章的效果。
3、研究如何多方位、多形式评价学生的积累成果。
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结合和学生家长参与的方式。
评选优秀“古诗小报”、“诵读擂台赛”、“亲子诵读赛”官衔命名“我是诵读王”“我是小小藏诗家”“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是吟唱家”等。
4、精选与语文教材内容相辅的经典古诗文,开发校本课程。
八、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课题研究组成员进行专题学习、辅导、自学、讨论等形式,认真学习理论依据和报刊杂志上的有关文章,充实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
2、活动法:
开展经典国学诵读活动,坚持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
3、行动研究法:
以课堂和课外活动为主阵地,对理论和策略进行实践、调查、总结。
在实际教育情景中,教师针对自身教育行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改进自身工作,把教育研究和教育行动结合起来,是一种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际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
对相关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与分析,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调查分析系统化、理论化。
九、研究过程和措施
时间: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3年,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
步骤:
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2011年3月-2011年11月
1、成立课题组。
2、草拟、讨论、确定课题实验方案,聘请有关专家担任课题顾问,确定子课题,并请专家论证。
3、出版“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老子大学》、《论语》。
4、组织本课题的开题报告。
5、培训实验教师,召开研讨会,制定各子课题实施方案及工作计划。
(二)实施阶段:
2011年12月-2013年9月
1、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及展示活动,作好记录。
2、对活动进行反思总结,做好统计分析。
3、组织专家对教师进行与该课题有关的知识讲座,课题组成员结合实际写出心得体会。
4、在课内、课外加强合作学习方面的组织、研究探索,提出有益的经验措施。
5、结合实践经验继续进行规范的实验研究,收集实验资料,验证和完善课题的理论假设和操作模式。
6、组织课题研讨会,整合阶段性成果。
(三)总结阶段:
2013年10月-2014年3月
组织课题组成员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总结,完善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针对性的提出意见和建议,形成系统结果,上报省级课题组,听取专家意见,接受鉴定。
1、结合时令、节气、传统节日及语文教材,开发校本教材,向学生推荐经典诗词,构建年级诵读特色,提高诗文诵读效率。
每个年级确定不同诵读主题及诵读内容、篇数。
2、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探索以感悟、积累经典文化为特点的,培养学生文化底蕴的诵读式有效途径。
3、学习古诗词写景、状物简洁、生动、传神的特点,进行“读写结合”的探索,学习写作方法,进行仿写、续写、补写的训练。
4、利用环境渗透、活动渗透、学科渗透等方法,营造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接受人文熏陶。
5、开展古诗文读、画、演、唱、赛、游等多种形式。
每个学生拥有一张“亲近古诗文”成绩记载卡,建立评价机制。
每学期举行一次专项活动,一次成果展示,一次“古诗晋级”评选。
6、以学校专题网站为平台,让老师和学生在交流和互动中成长。
十、研究结论及分析
1、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选择了最有影响力的诗文诵读积累,让学生明白“经典文化”对人的一生的精神追求、价值体现的影响,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兴趣。
2、想方设法培养积累经典的兴趣。
树立了大语文观思想,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和时间,让学生做到时时、处处诵读积累经典,培养其诵读兴趣,丰富其语文素养。
书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
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关联的方法,让学生置身于美诗雅文之中,耳濡目染,自然形成一种“生活即诗文,诗文即生活”的理念。
从而达到厚积薄发,潜移默化,最终达到妙语连珠,出口成章的效果。
3、精选与语文教材内容相辅的经典古诗文,开发了校本课程。
4、通过对经典美文的反复诵读,一个人可以养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材料,厚积薄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儿时的积累漫漫转化成为伴随一个人终生的语文素养。
5、当大量的语文文字的精华通过诵读而深深印入儿童的大脑里,其智力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
6、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7、传承民族文化有多种渠道。
但是最重要的渠道莫过于诵读千古美文。
通过文学熏陶,在孩子纯洁的心灵上打下鲜明的文化烙印。
因此,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十一、课题研究的反响及效益
通过三年的研究,我们对经典诗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
小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古诗文,必然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感染,为丰富一生的文化积淀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实践、摸索,证明古诗文的朗读背诵,对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
三年来,最主要成果:
1、教师方面:
开展诵读经典文不但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诵读的基本要则、主要内容和所达目标等相关资料,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思想,提高科研理论水平,转变教师原有的观念。
在我们片区,廖红艳老师讲了一节古诗教学《从军行》,诗歌教学《天上的街市》。
得到许多老师的好评。
同时,结合学生诵读内容,编写“诵读积累诗文集”、“古诗诵读教学设计”。
与此同时,我们课题组又撰写两篇有关诵读的论文《与经典诗文诵读一起成长》、《诵读经典,培养语文素养》,已交到进修学校,目前证书没有下来。
2、学生方面:
为了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经典、美文的魅力。
结合课题研究内容,在准备阶段我进行“经典诗文知多少”问卷调查、在实施阶段,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
让学生诵读经典,并做好学生的考核工作。
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经典学习游戏活动。
进行日、周、月评价,确立学生诵读档案。
评选班级“诵读大王”、“诵读能手”或“每月一星”,同时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展示经典佳句,进行了手抄报评比、习作评比,获奖的同学颁发奖状,贴在班级“快乐之星”一栏中,营造出了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真正做到了“书香班级”飘书香。
在总结阶段,开展一次经典诵读主题班会活动,全校教师进行观摩,得到一致的好评,现已刻录光碟。
同时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唐诗宋词》:
70﹪--80﹪的学生能背诵;《增广贤文》:
50﹪-60﹪的学生理解并能背诵;《论语》:
45﹪-50﹪的学生理解并背诵。
经过两年的诵读经典课题研究,学生通过背诵经典诗文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提高学习阅读、写作的水平,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教师的文化底蕴得到提升。
由此看来,我们的课题研究是成功的。
这一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品质和语文阅读习惯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教师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1、完成了相关论文及教学设计、课件26篇。
2、公开课8节获得学校领导、同事及家长的好评。
3、学生的《采蜜集》获得了同仁及家长的赞扬。
4、几十名同学的文章在“全国网络作文”和“省校园文学大赛”中获奖。
十二、问题讨论
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常常踫到一些问题,影响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经典诵读不能奢望孩子们能够现学现用,对于小学生而言,经典熏陶是不可以即时显奇效的。
因此部分家长对经典诵读的活动不够理解 ,支持的力度不够,部分教师对经典诵读实践的力度不大,主动性不够强。
由于种种原因,诵读的时间有时不能保证,诵读促使学生的变化不能进行量化。
尽管如此,我们仍旧会研究经典诵读。
十三、参考文献
1、于永正、王崧舟、窦桂梅等名家经典课堂教学与研究资料。
2、李振村主编的《小学语文教师》关于新经典研究的讲座资料。
3、周兴嗣主编的《千字文》,2004年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
4、谢林方得主编的《千家诗》,2005年由“连环画出版社”出版。
5、史为昆主编的《增广贤文》,2009年1月由“延边大学出版”。
6、王应麟《三字经》
7、北宋初年《百家姓》
8、李毓秀《弟子规》
9、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
10、唐诗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2001年10月由“安徽人民出版”出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诵读国学经典 塑造校园小诗人的探究 标题诵读国学经典 塑造校园小诗人的探究课题成果公报 标题 诵读 国学 经典 塑造 校园 诗人 探究 课题 成果 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