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总结.docx
- 文档编号:23639974
- 上传时间:2023-05-19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5.59KB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总结.docx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总结.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一、单选知识点
1.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2.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具有消极意义。
3.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4.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其计算公式是:
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5.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不同取值,劳动力供给弹性可分为若干类:
当Es=1时,单位供给弹性,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当Es>1时,供给富有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当Es<1时,供给缺乏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6.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着劳动资源的配置;从收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
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7.实际工资是指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8.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
计件工资实际上是计时工资的一种转化形式。
9.从世界各国情况来看,基尼系数小于0.2时,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基尼系数在0.4以上,则表示收入差距比较大;通常的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
10.当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接近1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不平等。
11.当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接近0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平等。
12.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包括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工时制度、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的条件及最高限额、休息休假制度等,其立法宗旨在于确保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的实现。
13.在现代经济学中,对于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有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库兹
涅茨比率、人口(或家庭)众数组分布频率、帕累托定律等。
最常用的是基尼系数,它
具有方法简单(用一个介于0~l之间的数值即可表示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程度)和可比性
强的特点。
14.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
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
(2007年11月二级真题)
15.在劳动力总量过剩的情况下,不同的资源个体因其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不会出
现技术性失业的状况。
技术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
16.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所产生的失业。
它是一种最严重、最常见而又最难对付的失业类型。
周期性失业属于总量性失业,即处于供过于求状态的失业。
17.实际上,不论是出于工资水平的考虑,还是出于岗位技能等级考虑的选择性失业,都有
摩擦性失业的色彩。
18.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
它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经常的动态性变化,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
19.总量性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数量大于社会对它的需求量,总量性失业又称为“需求不足性失业”,需求不足性失业是由总需求不足造成的。
20.总需求不足是造成非正常失业(亦可理解为非自愿失业)的主要原因。
21.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的变动,造成劳动力在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在全部正常失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缓解结构性失业最有效的对策。
22.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管理)=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消费+储蓄。
二、多选知识点
1.资源的稀缺性的属性包括:
a.绝对的属性b.相对的稀缺性c.消费劳动资源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2.现代劳动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
3.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②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
4.劳动力市场配置的资源、交换的商品是劳动力,这与其他市场配置的资源、交换的商品相比,具有显著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所导致的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市场的重大区别是劳动经济学产生的基础。
5.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①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②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③充分就业。
6.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有:
a.工会b.最低社会保障c.最低劳动标准
7.福利所具有的特征包括:
a.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b.法定性c.企业自定性d.灵活性
8.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
它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9.在现代经济学中,对于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有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比率、人口(或家庭)众数组分布频率、帕累托定律等。
最常用的是基尼系数,它具有方法简单(用一个数值即可表示社会,收入差距程度)和可比性强的特点。
10.下列失业类型中,主要是由于个人方面原因造成的是:
a.摩擦性失业b.技术性失业。
11.失业给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家庭的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具体表现在:
①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②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③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12.下列对摩擦性失业表述正确的有
a.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
b.是一种正常性失业
c.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
d.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
e.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
13.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称为均衡国民收入,即:
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费+储蓄=消费+投资。
14.在形成失业现象的直接原因方面,将具有共同性质和特点的失业现象进行归类,主要有以下失业类型:
①摩擦性失业;②技术性失业;③结构性失业;④季节性失业。
15.财政政策的手段包括:
a.增减预算支出水平b.增减政府税收
16.劳动者工资差异有产业部门差异,地区差异,教育程度差异,职业差异和年龄
性别差异等五种表现形式。
17.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采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的宏观经济政策。
18.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两个:
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
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社会劳动力人数(经济活动人口)的百分比;失业持续期是指失业者处于失业状态的持续时间。
19.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
政府购买的具体项目有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工程项目以及支付给政府雇员和事业组织中劳动者的薪金报酬等。
转移支付是政府发挥收入再分配作用的主要手段,是政府在社会保险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以及某些补贴等方面的支出。
20.我国就业服务体系的内容包括:
a.职业介绍b.就业训练c.失业保险d.劳动就业服务
21.收入政策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②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③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
第二章劳动法
一、单选知识点
1.与《劳动法》法律地位与立法层次相同的“姊妹法”是《工会法》。
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3.属于劳动法基本原则特点的是:
a.指导性b.权威性c.稳定性
4.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
5.就业权和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
6.对企业富余职工实行下岗而不是直接辞退的做法,属于优先保护劳动者权益。
优先保护是指劳动法对劳动关系当事人的利益都给予合法保护的同时,优先保护在劳动关系中事实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
7.“安全重于生产”所体现的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为优先保护。
8.对劳动者提供最低限度的保护,体现了劳动法对劳动者的基本保护。
基本保护是对劳动者的劳动权的最低限度的保护,即基本权益的保障。
9.《劳动法》开宗明义地规定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就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这集中体现在劳动权保障的优先保护方面。
10.社会保险作为物质帮助权实现的主要方式,具有以下特征:
①社会性;②互济性;③补偿性。
11.依据法律规定,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管全国劳动工作,其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称为劳动规章。
12.对已经生效的劳动法律、行政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解释。
律师、语文学家、法学家、公民个人的解释属于任意解释,任意解释不具有法律效力。
13.现行《劳动法》主要由就业促进制度、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劳动标准制度、职业技能开发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和劳动监督检查制度组成。
14.当员工代表或工会代表与单位行政部门或雇主之间,就劳动条件的改善和劳动关系的处理问题进行谈判,并达成一致时,双方达成的协议称为集体合同。
15.参加集体谈判的包括雇主一方代表、工会代表和劳动行政部门。
16.狭义的劳动争议,是指员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关于劳动关系、劳动权利与义务的争议,在多数情况下,劳动争议是针对狭义而言。
17.劳动争议民事调解制度不是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内容。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是为了保证劳动实体法的实现而制定的有关劳动争议处理的调解程序、仲裁程序和诉讼程序的规范。
18.劳动标准制度对T作时间有如下规定:
在正常情况下可以低于每日8小时的标准工作日,但是不能约定超过8小时的工作日,依照法定程序延长工作时间的不在此列。
19.《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
20.劳动标准制度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厂和末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
]
21.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是为有效地贯彻实施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遵守劳动法的情况实行监督、检查、纠偏、处罚活动的主体、监督检查的目的、监督检查的客体、监督检查的方式,对违反劳动法的行为进行制止、纠止和追究违法行为人法律责任的规定的总称。
22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与劳动者有关但与劳动关系无关的社会关系不在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之列。
23.劳动关系通常是指用人单位(雇主)与劳动者(雇员)之间在运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
24.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雇员与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巾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5.劳动行政相对人是指劳动行政法律关系中处于被管理地位或接受服务的一方当事人,主要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26.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包括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即雇主与雇员。
依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
27.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
包括体现一定的行政管理和物质利益性质的事物,如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事物。
29.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30.劳动合同关系是雇员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31.下列有关公民的劳动义务叙述不正确的是劳动者在工作中负有互帮互助的义务。
32.劳动法律事实包括劳动法律行为和劳动法律事件。
33.劳动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二、多选知识点
1.关于《劳动法》的正确论述有:
a.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
b.是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
c.它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2.劳动法调整的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
3.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
信贷关系不在调整之列。
4.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包括:
①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②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③有着高度的稳定性;④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对各项劳动法律制度均具有约束力。
5.根据《宪法》和《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可以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归纳为:
①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②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③物质帮助权原则。
6.以下关于“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调整劳动关系的具体规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a.前者的明确性低于后者b.前者所覆盖的事实状态大于后者
c.前者的稳定性高于后者
7.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是:
a.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b.指导劳动法的实施
c.有助于理解、解释劳动法
8.下列属于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的是:
a.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b.平等协商的权利c.集体协商权
d.共同决定权e.知情权
9.下面的选项中,正确的表述有:
a.公民不分性别和民族,都有权要求就业
b.国家应为公民劳动权的实现提供必要保障,有均等的就业机会
c.用人单位有权要求职工遵守劳动纪律并要求完成规定的任务
10.《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有:
a.就业的权利b.组织工会的权利
c.休息的权利d.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
11.劳动者与雇主之问的对立关系,根源在于劳动者向雇主让渡自己劳动,雇主对劳动者发放与其劳动相应的报酬,双方都具有自己的权利与利益。
这种对立关系既有平等性,也有不平等性。
12.劳动权是指法律保证的有劳动能力的公民能够参加社会劳动并因劳动而产生或与劳动有密切联系的各项权利。
劳动权保障具体地体现为基本保护、全面保护和优先保护等方面。
13.劳动权是指法律保证的有劳动能力的公民能够参加社会劳动并因劳动而产生或与劳动有密切联系的各项权利。
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
14.劳动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包括:
a.平等就业权b.自由择业权
15.我国《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
“巾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是劳动法的首要原则。
16.我国劳动法的体系由以下劳动法律制度构成:
①促进就业法律制度;②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③劳动标准制度;④职业培训制度;⑤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⑥劳动争议处理制度;⑦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⑧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
17.下列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表现为优先保护的是:
a.对企业裁员进行严格限制b.企业贴有“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标语
18.社会保险具有()特征。
(2005年11月二级真题)
a.强制性b.社会性c.互济性d.补偿性
19.根据解释主体的不同,正式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
正式解释可以保证相关法律或行政法规在法律适用中不产生歧义,使其得到有效的实施。
20.促进就业制度主要包括国家的就业方针,政府有关部门在拓展就业渠道、提供就业服务、实施失业保护等方面的责任和措施,以及对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的军人等特殊群体的专门促进措施等内容。
21.劳动标准制度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
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标准为最低劳动标准,一般属于强行性法律规范
。
22.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其在劳动力市场的运作中起到的作用是:
使劳动力存使用和流通过程中得到基本保障;规范企业雇主的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在市场上自由流通提供了法律依据。
23.下列关于劳动行政法律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所形成的
b.企业职工和用人单位都属于劳动行政相对人
24.劳动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包括合法行为、违约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为和司法行为等。
在劳动法律关系中,合法行为才能产生劳动法律关系,违法行为不能产生劳动法律关系。
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
一、单选知识点
1.政治法律环境是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首要外部条件。
它包括社会制度、政府政策、法律的制定与执行以及战争与和平等方面的因素。
2.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按照产品生产的价值形成和创造过程——价值链,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分成两大类,即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
3.SW0T法是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其在对企业进行综合分析后为企业提供了四种可供选择的战略:
增长型战略(s0)、扭转型战略(w0)、防御型战略(WT)和多种经营型战略(ST)。
在SWOT分析图中,位于第Ⅱ象限的企业有外部机会但缺少内部条件,可以采取扭转型战略,改变企业内部的不利条件。
4.企业资源优势具有相对性和时间性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竞争环境的变化,资源的优势可能会衰退、消失,企业要保持资源优势必须进行不断投入,以使其优势得以维护和创新。
5.组织承诺与缺勤率和流动率呈负相关。
6.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主要采用SWOT分析方法。
SWOT分析法是对企业组织信息进行经济学分析时最常用的方法。
其中s即strength,表示组织的优势;w即weakness,表示组织的劣势;0即opportunity,表示组织面临的机会;T即threat,表示组织面临的威胁。
7.战略评价标准是指预定的战略目标或标准,是战略控制的依据。
8.差异化战略是企业力求在本行业建立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独特品质,从而得到超过
一般报酬水平的战略。
差异化战略的制定原则包括效益原则、适当原则和有效原则。
9.重点战略是选择行业内一部分或某一些细分市场作为其目标市场和竞争的领域,以充分满足这一领域的市场需求的战略。
它不是取得全面的竞争优势,而是某一竞争范围的优势。
10.决策树的分析程序为:
①绘制树形图;②计算期望值;③剪枝决策。
11.PDCA循环法就是按照计划(plan)、执行(d0)、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四个阶段的顺序,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计划管理的一种工作方法。
12.悲观决策标准又称“华德决策准则”,是按照“保守”态度采用“小中取大”法(或称“不利中求有利”准则)。
13.乐观系数决策标准是决策者对未来情况持较乐观的态度,且又考虑到不利形势产生的影响,又称赫威斯准则。
14.设定目标是实施目标管理的起点,也是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
建立合理有效的目标体系或目标网络是企业完成计划任务的关键。
15.市场营销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
16.消费者市场是指所有为了个人消费而购买物品或服务的个人和家庭所构成的市场,消费者市场是现代营销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
17.企业实力是指企业的声誉、人力、财力和物力,是影响销售渠道选择的企业因素之一。
18.影响产业购买者购买决定的主要因素包括:
①环境因素。
即企业外部环境,如国家经济前景、市场需求、政治法律状况等;②组织因素。
即企业自身的目标、政策、组织结构等;③人际因素。
购买参与者在企业中的地位、职权、说服力及他们之问的关系,会对购买行为产生影响;④个人因素。
即各个购买参与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个性不同,对待问题感觉、看法各异,从而影响购买行为。
19.常用的销售渠道策略有如下三种:
①独家性分销;②广泛性分销;③选择性分销。
其中,独家性分销是指企业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只选择一家中间商经销或代理其产品。
2O.不属于投入期产品生命周期策略的是改善产品策略。
投入期企业的营销重点是提高新产品的生命力,使产品尽快为顾客所接受,促使其向成长期过渡。
主要的营销策略有:
快速掠取战略、缓慢掠取战略、快速渗透战略和缓慢渗透战略。
21.渠道的长度就是产品在从生产者流向最终顾客的整个过程中所经过的中间层次或环节。
中问层次或环节越多,则渠道的长度越长;中问层次或环节越少,则渠道的长度越短。
二、多选知识点
1.企业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包括五个方面:
①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②潜在竞争对手分析;③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的分析;④顾客力量的分析;⑤供应商力量的分析。
2.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是指对企业经营产生影响的政治、经济、法律、技术、文化等各因素的集合。
3.在成本竞争中,效率指标对企业特别重要。
通过服务或者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的企业,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因素主要包括:
①各种投入要素的成本,如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②生产率,即单位要素的产出;③工艺设计水平;④产能的利用程度。
4.经济结构一般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和技术结构。
经济结构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向预示着企业存在的机会和威胁。
5.企业战略其实质是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6.企业战略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抗争性的特征,离开这些特征就称不上经营战略。
7.战略控制的基本要素:
①战略评价标准,是指预定的战略目标或标准,是战略控制的依据;②实际成效,是指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实际达到的水平;③绩效评价,是将实际成效和预定目标或标准进行比较分析。
8.根据成熟行业的特点,企业可以制定相应的战略对策:
①明确一种竞争战略;②合理组合产品;③合理定价;④工艺创新;⑤扩大用户的产品范围;⑥购买廉价资产;⑦选择合适的买主;⑧工艺流程的选择;⑨参与国际竞争。
9.企业目标管理的特点主要包括:
a.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模式b.更富于参与性
c.有明确的完整的目标体系d.强调自我控制
e.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能力开发
10.企业纵向一体化的主要目的是:
①控制原料生产的成本、质量和数量;②把供应商的利润转化成自己的利润;③控制产品的分销渠道,减少产品的库存积压;④获取价值链重组的利益;⑤扩大企业在特定市场和行业内的规模和竞争力。
11.单一产品或服务的发展战略应用于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正在增长的市场中。
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其战略目的:
①把原有的产品或服务向新的市场领域扩展;②提高原有分销渠道的能力;③加大广告投入以吸引新的消费者;④采取价格手段挤占竞争对手的地盘;⑤填补产品系列或者增加新的品种。
12.决策树的构成有四个要素:
决策点、方案枝、状态节点和概率枝。
决策树是以决策节点为出发点,引m若干方案枝。
每条方案枝代表一个方案。
方案枝的末端有一个状态节点,从状态节点引出若干概率枝,每条概率枝代表一种自然状态。
概率枝上标明每种自然状态的概率收益值。
这样层层展开,形如树状,由此得名。
13.决策者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和方法进行方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企业人力资源 管理 基础知识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