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发兴同志简要先进事迹材料doc.docx
- 文档编号:23639629
- 上传时间:2023-05-19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0.02KB
普发兴同志简要先进事迹材料doc.docx
《普发兴同志简要先进事迹材料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发兴同志简要先进事迹材料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发兴同志简要先进事迹材料doc
普发兴同志简要先进事迹材料
普发兴同志简要先进事迹材料普发兴,男,汉族,1936年4月生,1960年入党,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下庄镇下庄村人,1987年担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2007年3月28日因积劳成疾,逝于任上,终年71岁。
普发兴同志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年来,恪尽职守,勤奋工作,公而忘私,一心为民,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下庄村经济总收入由247万元增加到65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60元提高到3410元,村集体固定资产由0.5万元扩大到525万元。
下庄村党支部先后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村”,被省委“村建”领导组评为“五个好”村党支部。
普发兴同志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村官、大理州劳动模范、祥云县优秀党务工作者。
普发兴同志逝世后,中共云南省委追授他“云南省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荣誉称号,并授予“云岭先锋奖章”。
一心为民谋发展带领乡亲奔小康普发兴当支书前,在村里搞运输,每月的收入不下四五千元,家中存款达17万多元,是全村有名的万元大户。
1987年的一天,镇上领导找他谈话,动员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当时,普发兴左右为难,放下开拖拉机、搞修理这个既自由又赚钱的行当不干,去当一个月工资不足30元的村支书,划不来,家人也不同意。
但普发兴想自已是一名共产党员,要服从组织的安排,自己富裕了,就要回报党组织和乡亲对自己的培养和哺育。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普发兴说服了家人,走马上任当上了下庄村村党支部书记。
普发兴上任前,下庄村76名党员中就有48人挪用了7.2万元的集体资金。
群众对这事意见很大,甚至对党支部也失去了信心。
普发兴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办法清查收缴挪用资金。
一些好心人劝他说“新官不理旧事,况且,这些都是拖了好多年的事了,你刚上任就去管这样的旧事,是要得罪很多人的。
”可普发兴却语气坚定地说“新书记能理清群众意见大的旧事,是支部有战斗力的表现,也是让群众恢复对党支部信任的好机会。
”他组织召开全体党员会议,会后,他又组织挪用集体资金的48名党员学习了两天,不厌其烦地挨家挨户一个一个做工作。
没过多久,所有挪用的集体资金全部归还了。
就这一件事,让下庄村的老百姓对普支书、对村党支部刮目相看,也对下庄村今后的发展寄予了新的希望。
紧接着,普发兴从抓学习入手,注意培养和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
普发兴经常给大家说,我们当村干部的一定要带头学习,如果我们不注意学习,思想政治觉悟和法律政策水平比群众还低,那我们如何能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呢同时,普发兴注意引导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全村提倡并开展关心帮扶老党员及困难群众,要求党员带头致富后不忘带领群众共同富裕。
现在全村活跃着一批致富能手,其中有89人都是共产党员,他们在村党支部的关心培养下,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普发兴上任第一年,以下庄村集体的名义租了几辆货车,到昆明找熟人先后进了100多吨化肥。
当时化肥非常紧俏,市场价高出进价两倍多。
只要他转手以市场价卖出,就可以有40多万元的利润。
但他没有这样做,把拉回的这100多吨化肥以比市场价低得多的价钱卖给村民,不仅满足了村民的需求,也让村民得到了实惠,还为村集体赚回了18万元。
1988年前后,下庄村兴起了土法炼锌热,村头巷尾到处都有村民在炼锌,既污染了环境,又引发了很多邻里纠纷。
老普和其他村干部商量,决定把村里的87户炼锌户集中到村东的荒山上,开办炼锌工业园区。
为此,他亲自带领村干部多方奔走,筹措了10万元资金,为工业园区架通了水管、电路。
全村的炼锌户集中到工业园区后,既便利了炼锌户的生产,又有利于统一管理和周边环境的改善。
1994年,下庄村成立了农工商公司,年近花甲的普发兴兼任总经理。
他带着村干部赶赴湖南、湖北、河南等地运销大米、玉米、洗衣粉,为发展和壮大下庄村的经济实力,一趟又一趟地奔波、操劳。
普发兴为集体赚钱比为自家赚钱还卖力。
2002年,工业园区内大量倾倒的废渣污染了河道,县政府和下庄镇安排了资金进行专项治理。
普发兴没请包工队,亲自带领全村12名村干部和办事人员起早贪黑,苦干三个月,建成了3座拦沙坝。
除每人发了500多元工钱外,为村集体净赚了两万多元。
工业园区的土法炼锌被取缔后,老普又多方牵头,引进资金到工业园区投资建厂。
如今,下庄工业园区内已有硫酸厂、红砖厂、碳棒厂和碳粉厂等多家初具规模的企业。
村里常年有100多人在工业园区内打工,人均月收入700多元;村集体受益更为明显,仅每年从工业园区收取的水费,就达4万多元。
为了尽快让全村群众过上好日子,普发兴日夜操持,经过20年的艰苦创业,全村经济总收入增长了2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近10倍;村集体固定资产扩大了1000多倍;下庄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0多万元。
每年,他都要请州、县、镇的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讲课,举办5至6期农业科技培训班,提高农民致富能力。
1995年,他从云南科技报上看到“合系”水稻是高产优质的良种后,亲自到省农科院咨询情况,并购买了稻种。
先在自家1亩多承包田里试种,然后在全村推广,使下庄村的水稻亩产从600多公斤提高到800多公斤,村民们高兴得不得了。
2003年,下庄村争取到了美国德孟公司500亩“K326”烟叶示范基地项目。
这个项目要求高、难度大,然而,在他和村委“一班人”的精心照料下,“K326”烤烟喜获丰收,亩产值达到了1900元,下庄村的老百姓尝到了甜头。
2006年,下庄成为全省名列前茅的烤烟示范基地。
普发兴文化不高,但他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认识比谁都深刻。
1989年,普支书听说县里要在下庄和禾甸两所初级中学中选择一所扩建高中,他急忙找到镇、县有关领导说“如果把高中部放在下庄,我们不仅保证划地,而且每亩还可以少要5000元的征地费。
”照老普说的这样,13亩土地,那就要少收65000元。
这么多大的一笔收入啊你这样做,干部理解不理解,群众答应不答应。
教育局的负责同志问他说的话算不算数,他掷地有声地回答“保证算数。
”就这样,祥云四中高中部就落户到了下庄。
随着适龄儿童的增加,下庄小学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孩子们都挤在破破烂烂的教室里上课,教师宿舍的狭窄和破旧就更不用说了。
普发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一方面,他带着人一次次地颠簸于县城、州府,多方争取建校资金。
另一方面,为自己的事从不求人的他,带着学校的同志,到下庄烟叶站、粮管所等10多个单位一家一家去“募捐”。
每月收入仅数百元的他带头就捐款了500元,下庄村的老百姓也30元、50元、100元地积极捐款。
1996年9月,硬是凑足了70万元的资金,建成了气派、舒适的下庄小学教学大楼。
2003年,普发兴参加了县城幼儿园的活动。
看到城里的孩子们3岁就能在那么好的环境里接受教育,想到下庄的孩子们要到6岁才能进入学前班。
普支书和下庄小学商量,把学校的一块闲置土地拿出来建幼儿园。
就这样,在没花国家一分钱的情况下,下庄村建起了祥云县首家村级幼儿园。
招生时,普支书还特意交代,家庭贫困的孩子,要减免他们的学杂费,要让贫困的孩子也能上幼儿园。
以前的下庄,垃圾遍地,蚊蝇乱飞,谁都不愿多到街上走一走。
1996年,普发兴到外地招商引资,外地的一位客商看准了下庄的交通优势,就在准备投资建厂时,这位客商亲自到下庄考察了一趟,因为下庄的环境又脏又乱,才改变了投资计划。
从此,村里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植树造林,绿化、美化、亮化环境,下庄村的形象一天天改善了。
1997年,村里建起了环卫站。
普发兴常说“钱袋子鼓了,脑瓜子不能瘪。
”1997年,香港回归,他非常激动,提出要在村里搞一个歌咏比赛,村里无论男女老少人人参加,不是演员就是观众。
结果,从来没上过舞台的村民们为此激动了好多天。
比赛那天,下庄村非常红火,附近村、镇的群众也跑来了,就像赶集一样热闹。
从那以后,下庄村每年都在春节期间举办运动会、文艺表演,到今年春节,已经是第十一届了。
普发兴说“搞运动会、文艺表演,一年花上几千块钱,让群众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是件大好事。
”1998年,州县还没有搞十星级文明户时,普发兴就提出要在村里搞五星级文明户评选,标准是致富星、法纪星、团结星、义务星和卫生星,由村民自报,各社评审后再到村级审核。
村里有一家饭馆不但菜做得好吃,价钱也公道,和左邻右舍相处很和谐,群众都说这家饭馆应该能评到五星。
店主听了很高兴,自行申报时便报了五星,社里也通过了。
报到村上后,普支书带人去这家店里一看,其它四项都合格,就是卫生条件不够好,于是将其从五星刷到了四星。
饭馆老板为此专门找到普发兴说情,普发兴笑呵呵地对他说”既然评比就得来真的,就要公平、公正。
要想拿五星,你还得在卫生方面多下下功夫”第二年果然评上了五星,生意也更加红火了。
“五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的开展,使下庄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村里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村民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也越来越少。
多年来,下庄村从未发生过群体性事件,也从未发生过群众集体上访事件。
走进下庄村,村容村貌整洁清新,三横四纵的水泥街道宽阔气派,路两旁的房舍布局规整,一批又一批正在建设或已经完工的私人住宅、商品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电视、电话、摩托车几乎在下庄达到了普及,不少人家还购买了汽车,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
普发兴虽然年龄大了,但始终保持旺盛的进取精神。
村党支部几次换届,他都主动提出让位给年轻人干,但是村里的党员和群众不答应,他们都说老普当支书,我们心里踏实邻村的老朋友劝他,你都这么大年纪了,回家领领孙子、打打麻将、喝喝茶,享享清福算了,何必当这个又苦又累的“村官”呢他说,组织和群众信任我,我个人别无选择只要群众需要、组织需要,苦点累点算个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不能以年龄来划分的。
他多次对村里党员干部和群众表示“为了下庄人民的幸福,我就是拼上老命,也值得。
”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后,普发兴立即组织村、社干部学习,结合实际,拟订了下庄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提出了许多长远规划。
然而,这位老人却倒下了,带着遗憾永远离开了我们。
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普发兴虽然年近七旬,但他学习积极性之高,毅力之强,令年轻干部自叹不如。
在与普发兴交往中,大家都有一个同感,虽然他年纪大了,但却思维敏捷,思路清晰,点子很多。
他任村支书20年来,仅学习笔记和工作笔记就记了100多本。
每天一上班,要是没有什么特别的事,他就花一两个小时看书、看报,他的好多笔记本中都夹着从报纸上剪下来的文章。
在搞好自身学习的同时,他还十分注重抓好“两委”班子的学习和干部的学习教育。
每月23日作为村“两委”班子和各组组长、党小组长学习日,没有特殊情况,雷打不动。
普发兴在对待公与私的问题上,态度坚决,一丝一毫都不放松,大事小事从不含糊。
下庄村委会几间办公室都放有一张席梦思床,有人便问出纳陈文启,这床是村里分给你们夜里值班用的吗陈文启笑着说“哪里啊这床不是分的,是自己掏钱买的”原来,前些年下庄村开办了一个招待所,后来停办了,就留下了这些席梦思床。
有人提议把床分给村委会干部值班时用,反正也不拿回家。
普发兴说“不行,这是用集体的钱买的,怎么能分给私人”最后,以一张床200元的价格卖给村干部,他自己也掏钱买了一张。
提议分床的人私下里说“普支书太精了,脑子转得太快了,本以为理所当然的事,在他那里就是行不通跟着他干,别想占到公家一分一厘的好处”这几年,下庄村的名声越来越大,特别是普发兴被评为全省优秀村官和全国劳模以后,到下庄参观学习的人多了,总结经验的人多了,采访报道的记者也多了,但普支书一般是不接待吃饭的,大家都是办完事就走人。
不要说外面的人难吃到下庄村的公饭,就是村干部开会,无论开到多晚,普发兴都是一句话“各自回家吃饭。
”他常常对村委会干部们说“吃多了喝多了,不但伤群众的心,也伤自己的身体。
”平日里,普发兴带村干部和小组长到县城办事,每顿饭吃的就是一碗米线、面条;去下关或昆明出差,有时就买几个馒头边走边吃。
1993年,他带着村主任和会计到山东、上海、四川等地考察学习,整整27天,几千公里的行程,三个人就一直乘火车硬座。
每到一个城市,离目的地近的地方,老普都是背着包,领着他们走路,远的就坐客车,从没有坐过一次出租车。
在北京3个人就合住30元钱一间的地下室。
同行的人说“我们村已经富起来了,我们完全可以吃得好些、住得好些,不必这样苛刻自己”普发兴听了总是说“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出门吃住简单点没关系,关键是要把公家的事办好”有一次,村里买了老鼠药,分发给农户后还剩下一些。
普发兴说他家田里老鼠多,想再买一点。
出纳陈文启说“嗨,就这么点东西,不用买了,您拿回去就是了。
老鼠跑来跑去的都是为了灭鼠。
”普发兴马上严肃地说“不行,这是公家的。
在我家田里灭和在其它地方灭,毕竟不是一回事。
”他硬让陈文启称重量,付了钱才把老鼠药拿回家。
其实,那点老鼠药,也就值两块钱。
村委会有辆桑塔纳轿车,普发兴对车的使用管理很严。
村委会干部职工、村民有什么急事都可以用车,但是,要按规定付钱,标准是祥云县城40元一趟,下关70元一趟,昆明300元一趟,特困户经批准可以免费。
2005年8月的一天,普发兴的小儿子普裕华拉煤时翻了车,司机茶继宏开车送普支书去处理。
第二天,普发兴交给会计40块钱包车费,大家都说“这是急事,路途又短,何必交钱”普发兴说“公事私事要分明,该交的钱,一分也不能含糊”普发兴曾多次讲过这样的话“我做不到的,大家可以不做;我家里人做不到的,大家也可以顶着不做。
”老百姓心中有杆秤,这一件件小事,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党支部的威望、村委会的威信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来了,普发兴同志也就成为了我们下庄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
1987年刚上任时,他就在一本笔记本的扉面上郑重地写下“市场竞争不让人,不争不抢是庸人,错过时机是罪人。
”他虽然年纪大了,但像年青人一样充满活力,不知疲倦。
即使是病重住院期间,也还掂记着下庄村的大事小事。
在做手术前,他硬缠着医生请了一天假,从州医院回到家里。
第二天一大早,普发兴到了村委会和村干部们说“我这次回来,也许就是和大家最后见上一面了。
我希望你们好好团结,把工作干好。
”他还交代了几件特别放心不下的事。
一是玉龙庄的巷道硬化。
二是下庄街到玉龙庄长2公里多的一号渠路面路灯一直没架设起来。
三是在村里建一个农机站,既可以帮助群众犁、耙农田,还可以为集体增加收入,农机站的地址已经初步落实了但还有很多事要做,他放心不下啊看着老支书日渐消瘦的身躯,想着已到此时此刻,他还这么关心集体、时时想着人民群众,大家久久都说不出话来。
他时时把群众揣在心里群众永远把他记在心中普发兴同志为下庄村奋斗了20年,为百姓服务了20年,他一生热爱群众、关心群众、体贴群众,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心里仍然装着群众。
在下庄村,人人都知道,普支书没有在困难面前低过头,流过泪,可就是这么一个硬汉,却为下庄村民的利益动情地流过三次泪。
第一次流泪是在1994年,为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下庄村办起了农工商公司,普支书任总经理。
一次,公司从河南郑州购回两火车皮大米,当普支书带着公司人员到四川攀枝花接货时,才发现有几袋大米中掺有细沙。
他捧着这些大米,想到集体的利益遭受的损失,流下了悲愤的泪水。
第二次流泪是在1998年,为了下庄村民能够早日脱贫致富,村里经过考察,决定引进独蒜栽种,没想到引进的蒜种因为冷冻技术不合格,长出来的蒜苗焉黄寡瘦的。
他蹲在田边,看着地里的蒜苗,想到村民付出的种子、农药、化肥和汗水都将化为乌有,想到村民一年的希望将要破灭,他心痛得哭了。
第三次哭更让人感动。
多年来,普支书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到重大节庆,他都要去经济困难的村民家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
2002年春节,他来到了村民陈润祥家,看到家境本来就比较困难的陈润祥因车祸去世后,留下一对年幼的子女和体弱多病、手有残疾的妻子,普支书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后来,他经过多方努力,把陈润祥的妻子安排到了村环卫站做收费员。
由于有了虽然很低但却比较稳定的收入,保证了两个孩子没有辍学。
以后每年春节,普支书还要给她家每个孩子送去100元压岁钱。
村里人都说,普支书心好,对全村的群众,特别是家庭困难的,比亲人还要亲。
村民陈双才、黄家龙身患癌症,由于长期治病,家里一贫如洗,去世时连办理后事的钱都拿不出来。
是普支书带头捐款,组织群众帮助两家人料理了后事。
李在明是一个退伍军人,外出打工时左脚被砸伤,做了截肢回家后日子过得很艰难,由于高位截肢,一家人几乎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
普支书找到他,和他交心谈心,鼓励他振作起来。
1989年村里的鱼塘实行第二轮承包,李在明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与别人竞争,想不到普支书早就向群众做好工作由李在明承包一个10多亩的鱼塘,并且将承包费由3000元降到2000元。
如今李在明不仅盖起了新房,还把自己的两个孩子供上了大学。
下庄村4组村民普光中子女多,负担重,媳妇瘫痪在床,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是艰难。
1987年,普支书上任不久,就召集支部委员讨论,决定把集体的一个无人看管的果园承包给他家50年,让他放心去发展。
普支书还请来农科人员,手把手地教普光中修枝、嫁接、防治病虫害。
通过普光中一家人辛勤劳动,果园收入一年比一年好,现在每年的收入都有上万元。
普光中说“没有普支书,就没有我家的今天”正是靠着这个果园,他才有能力把子女拉扯成人,他家也才得以脱贫致富,日子越过越红火。
每年烤烟交售时节,普发兴都会一天不落屋地守在烟站,害怕农户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烟叶卖便宜了,他心疼农户们的每一分钱。
每学期开学,他都要去学校转一转,看谁家的孩子没有来,谁家的孩子交不上书杂费。
没来的,他就到家里去问一问,没钱交费的就和他们一起想办法。
每逢遇上大雨大雪等灾情,当人们赶到地头,总会看到一个早已比他们先到的高大身影;不论哪家有急事难事,他们最先想到的总是他们的普支书当年,普发兴为村民的利益动情流泪,如今,他的去世让多少人肝肠寸断,痛哭失声。
在普发兴生病住院的时候,就牵动了全村百姓的心。
他病重的消息传开后,村民们纷纷前来看望,想方设法为他求医问药。
有人听说老葫芦和开过花的铁树叶能医治癌症,就到处去找,没几天普支书家里就收到26个老葫芦,10片铁树叶。
有一位名叫陈应仙的老人,把他家里用了60多年的一只老葫芦亲自送来。
有人还找来了民间的偏方、验方;有人在外打工,听说普支书生病了,急忙给他带回了药品。
2001年6月,普支书为了不让集体的利益受损失,曾与村民李顺生、刘春芬夫妇发生过争执。
从那以后,李顺生夫妇就再也没有理过他。
得知普支书生病时,李顺生正在玉溪打工,他连夜打电话给妻子刘春芬说“矛盾归矛盾,可老普当支书从来没有私心,正是由于他任劳任怨干工作,我们村才有了这么大的变化,这一点我从心里佩服他”他嘱咐妻子买点水果去探望。
已经6年没有和普支书说过一句话的刘春芬买了一袋水果,在普支书家大门口一次又一次地徘徊,最终走了进去,像亲人一样和普支书聊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化解了6年来的积怨。
刘春芬流着泪告诉我们“我去看普支书,他正躺在床上,他原先那么高大结实,病得让人认不出来了。
普支书这么好的人,怎么要让他受这样的罪呢”下庄村的村民们时刻想念着躺在医院里的普支书,病床上的普支书却日夜牵挂着下庄村的大事小情、一草一木。
他病重在下关住院期间,去看他的人很多,其中村民自发前往的就有300多人。
怕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很多人都是看一眼昏睡的他以后,含着泪就走了。
他醒来得知后,总是叮嘱儿子说“告诉大家不要再来了,跑下关一趟要花很多钱。
好好在家里盘生产,不要误了农活;过几天我出院了,回到村里再感谢大家”2007年3月28日,在党支部书记岗位上干了20个年头的普发兴,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着的下庄村,离开了他一直深爱着的全村群众。
出殡那天,绵延半里的花圈像一片片哀悼的白雪,静静地铺在他的灵前。
闻讯赶来的数千村民挤满了普支书家的院子和周围的巷道,送别自己心中的好支书。
那天一大早,73岁的王发英胡乱扒了几口开水饭就往普支书的灵堂赶,一路上老风湿的腿脚不听使唤,只好一步一步地挪。
王发英老人哭着向我们诉说“没有普支书,我们家当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生活怎么过”原来,王发英的儿子外出打工不幸身亡,老板跑得无影无踪,两位老人的生活陷入了绝境。
普支书得知后,下定决心要为王发英夫妇讨回公道。
经过他多方奔走,终于追回了3万元赔偿金,让两位老人的生活勉强有了着落。
她深情的话语里,透着对普支书的深深感激和难舍之情,普支书知道我们老俩口生活困难,就经常50块、100块地往我们手里塞;去年中秋节,他担心我们过不上节,专门送来了一摞月饼;他病重时在下关住院,怕我们交不出一人10块钱的医疗保险费,还让他老伴专门给我们送来20块钱他时刻把我们挂在心上啊他走了,我就是爬,也要去再看他一眼,送他一程。
60多岁的茶树培老人在普支书的灵前失声痛哭“老普,你把村里的路修得光溜溜的,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了,你怎么就走了呢”77岁的老党员罗发章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平时你常到家里看望我们这些老党员,今年你来不了,以后你也来不了。
”下庄村的党员干部哭了,哭得那么情深义重。
他们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普支书为我们下庄村的老百姓操劳的事太多了,也太累了,要不是这样的话,也不会把身体拖垮,把病拖重啊”中共云南省委关于追授普发兴同志“云南省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荣誉称号并授予“云岭先锋奖章”的决定云委〔2007〕280号2007年11月8日普发兴,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下庄镇下庄村人,男,汉族,1936年4月生,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起连续20年担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
2007年3月28日,因积劳成疾,逝于任上,终年71岁。
普发兴同志20年如一日,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公而忘私、服务百姓,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下庄村经济总收入从1986年的247万元增加至2006年的65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60元提高到3410元,村集体的固定资产由0.5万元扩大到525万元,下庄村从集体经济空壳村变成集体经济年收入50多万元的富裕村。
1997年,下庄村党支部被省委“村建”领导组评为“‘五个好’村党支部”;2001年,下庄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村”。
普发兴同志先后被评为祥云县优秀党务工作者、大理州劳动模范;200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村官;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普发兴同志是我省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基层干部的先进典型,是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忠实实践者,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省委决定,追授普发兴同志“云南省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荣誉称号并授予“云岭先锋奖章”,在全省广泛开展向普发兴同志学习的活动。
一要学习普发兴同志立足本职、永葆先进的爱岗敬业精神。
普发兴同志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两个务必”,努力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始终如一地履行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发兴 同志 简要 先进事迹材料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