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世界近现代史学案.docx
- 文档编号:23630604
- 上传时间:2023-05-19
- 格式:DOCX
- 页数:53
- 大小:60.13KB
高考世界近现代史学案.docx
《高考世界近现代史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世界近现代史学案.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世界近现代史学案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新航路的开辟
原
因
必要性
①经济根源:
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对黄金的需求量增大,同时要求扩大对外市场。
②社会根源:
欧洲出现“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③直接原因(商业危机):
阿拉伯、意大利商人垄断了东西方贸易;奥斯曼土耳其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使东西方商路受阻。
④宗教原因:
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热衷于传播基督教;
⑤思想因素:
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可能性
①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
②制造出适于远洋航行的海船;罗盘针已在海船上使用;武器装备得到改善;
③葡萄牙、西班牙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具备了组织大规
模远洋航行的实力。
人物及路线
(1)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行,抵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2)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意义
1、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使欧洲同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并且与美洲有了联系,形成不同区域性的市场;
2、世界各地的联系交往扩大,开始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
3、伴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这是世界市场形成的第一步。
早期殖民扩张
荷兰
背景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商传统
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③荷兰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嬴得独立
特点
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过程
①在亚洲,荷兰先后侵入爪哇岛、雅加达等地;从葡萄牙手里夺取了马六甲、锡兰,并在当地贸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②在非洲,17世纪中期,荷兰夺取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③在东亚,荷兰殖民者一度侵入我国领土台湾,还在日本长崎建立了贸易据点。
④在美洲,荷兰也在进行殖民活动。
⑤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和殖民帝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17世纪下半期,英荷进行了三次战争。
结果,英国取得了荷兰的北美殖民地。
此后,荷兰在欧洲丧失了大国地位。
英国
背景
①物质基础:
国内资本主义工业非常发达,是在海外殖民活动中取胜的主要原因。
②根本原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进的政治制度是取胜的根本原因。
③武力后盾:
建立了欧洲一支最强大的海军。
④意识形态:
宗教改革后,英国清教徒强烈的个人奋斗进取精神和思想文化意识的进步与解放,也是取胜的重要原因。
特点
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是通过殖民战争实现的。
过程
①16世纪,英国没有实力同西班牙和葡萄牙抗衡,这时期海上活动的特点是进行一般性海上贸易的同时进行海盗式的抢劫和贩卖黑人奴隶。
②1588棉,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确立了海上霸权
③1652-1674年的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打败荷兰,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
④18世纪,英法发生多次战争,在最后的七年战争中,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殖民扩张的后果
对殖民国家而言
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对殖民地而言
a.是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贫穷落后
b.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
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对全世界而言
a.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距离。
b.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了世界一体化进程。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兴起
(一)文艺复兴
兴起原因
经济条件
意大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阶级条件
佛罗伦萨等地新兴工商业城市中,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新兴资产阶级,他们创造财富,追求现世的享乐,希望建立符合自己要求的思想体系。
思想文化
天主教神学垄断人们的思想;
佛罗伦萨等地,先进的知识分子顺应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开始创造一种新文化。
他们不满钳制思想的宗教文化,在希腊罗马文化中找到了共鸣。
意大利的
独特性
意大利有杰出的人才结构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兴起和发展
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
16世纪,达到高潮,并传播到其他国家;在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硕果累累。
实质与核心
实质:
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思想运动;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
核心:
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表现
文学领域
“文学三杰”
(1)薄伽丘:
《十日谈》——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主义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
《神曲》——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3)彼德拉克:
《歌集》——最早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艺术领域
“美术三杰”
(1)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
(2)米开朗西罗——《大卫》、(3)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风格:
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对人类世界的细致观察,自由发挥,表现了高超的技艺;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影响
(1)思想方面:
冲破了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发扬了创造现实幸福而奋斗的精神;
(2)精神方面:
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3)文艺方面:
创造了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
(4)自然科学方面:
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局限性
人文主义没有发展到成为天主教会竞争对手的程度;对教会的批判仅限于指出教会的腐败和虚伪,并没有触及基督教的基本理论及其赖以生存的根基;局限于上层知识界,并依附于权贵阶层,因而不能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二)宗教改革
背景
1.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
资产阶级要求打破思想束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
天主教会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而且掠夺大量财富;
3.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天主教的权威受到质疑,人们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渐趋强烈;
4.直接原因:
1517年罗马教皇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背景:
德国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内容:
《九十五条论纲》、简化宗教仪式、:
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即可得救、坚持圣经是唯一信仰;国家权力高于教权
影响:
不少宗教团体接受路德的宗教思想;德意志“教随国定”;引发农民起义
加尔文教
日内瓦,对路德教义的推进——“先定论”:
选民、弃民
英国
国教
英国民族教会,必须服从国王的意志和国家的法令,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影响/
评价
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思潮是同一时代精神在不同领域里的表现,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发生的,是人文精神在宗教神学领域里的延伸。
但对天主教统治的瓦解和摧毁而言,宗教改革的作用更盛。
(三)启蒙运动
背景
(1)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英国的变化引起了欧洲国家的广泛关注。
(2)资本主义阶级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3)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
揭示了许多自然界的奥秘,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国王和教会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4)18世纪上半叶,法国是欧洲最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天主教在法国的势力很大,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日益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对专制的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越来越不满。
内容
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他们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满满长夜,呼吁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主张建立一个符合民主和科学的社会。
核心
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启蒙思想家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
所谓“理性”,就是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只有人自己的理性。
代表
人物
及主张
伏尔泰
反对天主教会;
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
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代表作:
《哲学通信集》《路易十四时代》
孟德斯鸠
(1)提出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分属:
议会、法院和国王;三权分立,彼此制衡。
(2)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否定了封建专制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代表作:
《论法的精神》
卢梭
(1)提倡“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说;封建专制是束缚自由的镣铐,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订立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2)认为财产私有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代表作:
《社会契约论》
康德
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1)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是:
人应该独立的思考,理性判断;
(2)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3)相信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但同时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代表作:
《纯粹理性批判》
影响
(1)启蒙运动是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2)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启蒙思想家的学说在欧美传播,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起了推动作用。
(3)对亚洲国家的影响:
激励着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4)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5)启蒙思想成为人民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主要制度
形成过程
君主立宪制
确立标志:
《权利法案》的颁布
权力分配:
国王——行政权、对外权(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
议会——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后继发展:
议会的权力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责任内阁制
18世纪内阁制开始形成。
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
首相:
由国王任命在下院(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内阁构成:
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即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的“责任制政府”。
内阁与议会关系:
议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内阁由议会产生,内阁阁员大部分由议会议员兼任,必须集体对议会负责,因此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
英国首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它的权力主要表现为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内阁的权力主要表现为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
内阁与议会关系:
议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内阁由议会产生,内阁阁员大部分由议会议员兼任,必须集体对议会负责,因此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
(2)美国的总统共和制——《1787年宪法》
宪法内容
是由序言和正方组成,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联邦政府权力分配
分权:
联邦政府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分属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的国会(参议院由各州议会选出,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它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
)联邦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需经参议院同意。
)
制衡:
①国会行使立法权。
国会有权向国民征税、调整国际贸易及州际贸易、征兵及在紧急时期调动民兵;拥有宣战权;总统任命的官员、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必须得到参议院的批准后才能生效。
总统不是由国会选出的,总统及其内阁不向国会负责;总统在战时行使独裁大权;有权提名并经国会
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直接领导政府;可对国会的法律实行否决权,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大法官由总统任命,除非犯罪,终身任职;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
中央与地方关系
国家结构上:
国家实行联邦制:
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权。
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首先在英国爆发的原因
可能性
①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前提
②圈地运动造就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③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资本
④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⑤国内丰富的资源和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廉价的原料
必要性
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成就
纺织机械——飞梭(凯伊)、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骡机、水力织布机
动力机械——蒸汽机(瓦特)
交通运输——汽船(美富尔顿)、蒸气机车(英史蒂芬孙)
影响
(技术变革+社会变革=生产力、生产方式、社会结构、阶级结构、经济思想、世界市场、国际关系、社会问题等等各方面)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①由于工业革命由英国向欧、美、亚扩展,强化了国际分工,加速了国际间的人口和资金流通;
②工业革命为国际交流提供了经济前提,随着机器大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利用廉价优质的商品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拓展市场,使得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③工业革命为推动国际交流提供了技术条件。
(蒸汽机的发明、汽船的航运、铁路的畅通);
工业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
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
工业革命促进了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
无产阶级也正式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背景
①是在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发生的新技术革命。
②争夺世界市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动力。
成就
①电力的广泛应用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③化工技术的发展④钢铁工业的进步
特点
①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以重工业部门为结构。
②多个国家同时并举。
③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交叉。
④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影响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
条件。
汽车、火车、轮船等越来越先进、快捷,交通日益便利;电报电话的出现使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更加便捷
③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
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间的人口、资金的流动和贸易更加扩大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资
本输出场所,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一)法兰西共和制的确立
法兰西
第三共和国
1875年颁布《宪法》,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立法权:
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员由普选产生,选民实际上受财产资格和在法国居住时期的限制;众议院可以提出并通过法案,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行政权:
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他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
他有权任命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缔结并批准条约,有权特赦,且在参议院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
评价:
宪法颁布以来,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并得以巩固,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则是保皇派与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
(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德意志统一
条件
19世纪中期,德意志政治上的四分五裂,严重阻碍着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普鲁士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决心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方式
与结果
19世纪60-70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
1871年
《德意志帝国宪法》
内容
(1)宪法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
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德意志帝国皇帝和宰相由普鲁士国王和宰相兼任,其代表在联邦议会中也居于主导地位;
(2)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赋予帝国皇帝和宰相极大权力;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命官吏、批准法律、统帅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内阁等大权;宰相由世袭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有绝对权力;
(3)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共同行使,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由民选产生的帝国议会处于从属地位。
评价
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统一,也把普鲁士的专制传统带到了统一后的德意志,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但是,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推动了德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此后,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列强之列。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条
件
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暴露
(1)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等地得到迅速发展;
(2)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广大工人同资本家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斗争,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3)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和使社会分裂成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阶级基础: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与革命实践:
马恩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分析,广泛汲取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成果,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理论。
《共产党宣言》
问世:
1848年,马恩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同盟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
内容:
(1)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阶级斗争学说:
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无产阶级只有通过同资产阶级的斗争才能摆脱剥削和压迫;
(2)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
指出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代替;
(3)揭示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出无产阶级的斗争策略:
无产阶级的使命就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进行斗争。
意义: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二)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背景
(1)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普军兵临城下;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2)巴黎人民组成国民自卫军,保卫共和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以武力解除巴黎人民武装。
过程
(1)1871.3.18—3.28,巴黎工人群众发动起义,临时政府逃出巴黎;
(2)3-28,由市民选举产生的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3)5月下旬,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血洗巴黎,巴黎公社失败。
措施
(1)政权建设方面:
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以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职人员的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2)社会经济方面:
没收逃往资本家的工厂,交予工人合作社管理;维护工人的权力,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意义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典范;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学说。
失败原因
根本:
法国政治和经济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无产阶级寡不敌众,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领导,没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缺少工农联盟。
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也没有同外省取得联系,更没能发动广大农民;
(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背景
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
物质条件:
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发展落后:
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劳动人民生活贫困;
社会矛盾尖锐复杂:
沙皇专制统治下,各种矛盾尖锐;
一战影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矛盾;
二月革命
时间:
1917年3月;
结果:
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革命后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过程
《四月提纲》
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并争取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七月事件
临时政府镇压人民群众,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以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权已无可能;
武装起义
(1)七月事件后,布尔什维克党决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2)1917.11.7,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成功,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建立苏维埃政权
11.7晚,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历史意义
(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实践,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苏维埃政权;
内容
(1)实行余粮收集制:
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农民必须把全部余粮按固定价格交售给国家。
(2)工业国有化:
逐步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取消自由贸易:
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
(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规定16-50岁有劳动能力者必须参加劳动;
评价
积极:
它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消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国家垄断了全部经济,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分配,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世界 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