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考试题目 2.docx
- 文档编号:23625391
- 上传时间:2023-05-19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0.31KB
马克思考试题目 2.docx
《马克思考试题目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考试题目 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考试题目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
①思维与存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本体论);②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认识论)。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简述内因和外因及其辩证关系以及正确理解这一原理的现实意义。
(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首先要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然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4、简述客观规律性和意识能动性及其辩证关系。
正确理解二者关系有何现实意义?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持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辩证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现实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5、什么是新事物?
为什么新事物最终能够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2)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过时的东西,又吸收了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因而优越于旧事物。
(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6、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a,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b,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
c,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7、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辨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的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8、简述唯物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
(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评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9、简述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这表现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五,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10.怎样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3)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对立:
①内容上不同:
感性认识揭示现象,理性现象揭示本质。
②反映客观事物的形式不同:
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 理性认识通过抽象思维
③特点不同:
感性认识:
直接性、具体性
理性认识:
间接性、抽象性
统一:
①相互依赖
a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坚持了认识论上的唯物论。
b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坚持了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②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a 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
b 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1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是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只能是实践;
(2),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2、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2)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3)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两个基本属性,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13、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的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14、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辩证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民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5、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a.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b.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c.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16、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7,简述生产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关系:
①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重性。
②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
③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18、怎样理解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9、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依据:
根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将资本划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
意义:
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它表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0、简述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互关系: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
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一 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区别:
两者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21、简述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阶段是售卖阶段,执行的是商品资本职能。
2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它有哪些主要形式?
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主要方式: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23、为什么说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得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其公式是: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
垄断组织操纵价格带来的结果是抑制了市场上价格的自由波动,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
从全社会看,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仍然是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
所以垄断价格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2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表现,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理论概括。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②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这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这是因为: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③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这是因为: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体现。
④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
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这是因为: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的长期历史人物,是在发展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5、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考试题目 马克思 考试 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