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版高三表达技巧鉴赏.docx
- 文档编号:23614045
- 上传时间:2023-05-19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131.84KB
教师版高三表达技巧鉴赏.docx
《教师版高三表达技巧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版高三表达技巧鉴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版高三表达技巧鉴赏
教师版表达技巧鉴赏
【考情快递】
诗歌表达技巧,也叫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运用的特殊艺术手段。
表现手法是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的常规题型,命题形式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等综合设题,常见的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手段”以及“情与景关系”等表述方式。
命题形式有的着眼于整首诗歌,如“简要分析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的着眼于某个句子,如“某某句历来为人称道,试分析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的直接提问,如“试对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写作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作简要分析”;有的变式提问,如“诗中某某句极为精妙,你认为好在何处”等。
【一轮诊断】
在一轮复习中诗歌的表达技巧经常出现以下问题:
❶强加表达技巧,无中生有。
❷一首诗中的表达技巧往往不止一种,答题时要点不够全面。
❸不注意“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把情感寄托在景象之中,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整首诗歌的写法;“托物言志”是在“物”中赋予人的品性,把物当成人来写,一定是整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❹答题不够规范。
仅写出相关的技巧术语,而不分析运用这种技巧的效果(如对表达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等方面的作用)。
【二轮定向】
❶再次明确对艺术手法概念的理解。
❷弄清“情”与“志”的区别。
❸明确“情”与“景”关系的区别。
❹解决描写角度的问题。
通过重点训练切实解决以上问题,从而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1.(201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
樱桃的一种。
②昼门关:
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
教你审题
题干要点——首先明确题干要求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做题时要先明确题干要求,赏析的是颔联,并且只指出一种表现手法简要分析即可。
答题方向——重点在于寻找切入点
首先领会诗歌大意,其次是明确表现手法,最后选出你最擅长的表现手法加以分析。
教你答题
要领提示——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答案示例——(示例一)使用对比(映衬)手法。
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上句中朱樱的“朱”与青豆的“青”、下句由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
(示例二)使用渲染手法。
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樱、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和白鹅,浸染生命勃发的气息。
(示例三)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
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
(意思答对即可。
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
2.(2012·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4分)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 ①韶华:
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便作:
纵使。
词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4分)
教你审题
题干要点——首先明确题干要求
本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要求赏析名句的异同,它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比如表达技巧、思想内容、情感态度等。
答题方向——重点在于寻找切入点
首先理解诗歌大意,其次是弄清楚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结合一些表达技巧和具体内容答题。
教你答题
要领提示——都是典型的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只是表达的内容不同。
答案示例——共同点:
①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②都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③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
不同点:
①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②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内容不同。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①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 ①“人歌人哭”语出《礼记·檀弓》:
“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
‘美哉轮焉!
美哉奂焉!
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
②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
清代的査慎行评价这首诗的颔联说:
“第二联不独写眼前景,含蓄无穷。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第二联进行赏析。
答:
1.颔联虚实结合,“鸟去鸟来”为实,“人歌人哭”为虚,自然界的鸟来鸟去与人类的生生死死,亦歌亦哭,都随岁月的流逝融入山色、水色之中,表达了时光的流逝,历史的更迭。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清溪行①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 ①清溪:
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
请简要分析。
答:
2.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
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
1.(2012·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 叶
修睦①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①修睦:
晚唐诗人。
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试卷采样
阅卷评析
第二联是以拟人化的手法来写的,而第一、三联则是以客观叙述的形式写落叶。
作用是使全诗富有变化,错落有致。
本答案已将主要意思答出,只是表达不够简练,分析可再准确些。
得3分
答案订正
订正指导
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这对诗歌中表现手法的鉴赏,有一定难度,但结合整体内容,抓住关键诗句理解,大胆表达,同样能取得优异成绩。
2.(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蝶恋花 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
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
深山夕照深秋雨。
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4分)
试卷采样
阅卷评析
能联系整首词内容理解,并且能从情景角度作答。
只是回答太过系统,未做具体分析,答案不能要点化。
得2分
答案订正
订正指导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
“一往情深深几许”是针对“情”的问句,“深山夕照深秋雨”却是写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具体之景,形象生动。
在写景句中,三个意象叠加,营造了凄凉忧伤的氛围,委婉地抒发了词人的一腔惆怅。
另外,基本的鉴赏术语要掌握,结合诗歌分析是必须的。
——懂得命题规律,明白答题技巧
一、明确概念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
它包括三大方面,现列表如下
艺术手法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议论
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渲染、映衬)、衬托(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开篇点题、卒章显志、先总后分、承上启下、过渡、伏笔、铺垫等
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二、常用鉴赏术语
掌握常用鉴赏术语,有助于答题。
现将一些术语分类列表如下,以供参考:
评价主旨类
咏物言志、怀古伤今、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羁旅生活、深化主旨、意味深长、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含蓄蕴藉、富有哲理、画龙点睛
意境类
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深化意境、意境深远、意境优美
思想感情类
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情感载体类
杨柳——惜别、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怀旧、梅花——傲骨(参见“形象鉴赏”的“考场叮嘱”部分)
续表
抒情
方式类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缘境生情、状物移情、感情细腻、感情真挚、托物言志
语言
风格类
平淡、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练
使用
典故类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言志
诗歌
风格类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文章
结构类
独出机杼、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颇具匠心、新颖奇特、浑然天成、层层铺垫、巧埋伏笔、前呼后应、层次分明、曲折有致
表达
技巧类
卒章显志、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渲染、起兴寄托、状物移情、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对比描写、虚实相生、以动写静、想象联想、粗笔勾勒、浓墨重彩、诗情画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古人写景常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请联系此诗作简要解说。
三、四句的写法与宋代送别诗中哪一句极为相似?
答:
1.
(1)“水急流”是应首句中的“解行舟”而来,又是下句中“人已远”的缘由,这样写环环紧扣,结构紧凑。
(2)古人写景常以“眼前景”为实,而以“想象之景”为虚。
据此,本诗一、二句是写实,三、四句是写虚。
后两句是想象之景,写得孤独凄凉,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真挚深情。
这两句写法与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句极为相似。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武昌阻风
[宋]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这首诗由“无穷归思”写到“忘却愁”形成强烈反差,这样的手法叫什么?
试分析诗人这样写的目的和意义。
答:
2.衬托。
“忘却愁”是因为“闲临水”“贪看飞花”,衬托出武昌春色的迷人,情随景移,表现出诗人在“临水”“看花”时的愉悦心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世称此诗结句妙绝,请从内容与表现手法两方面解说其妙处。
答:
3.前两句以引无限怀人之意,而结句却不言己情,用疑问把诗意推向更广阔的境界:
中秋夜思亲怀人乃天下离人的共同感受,而诗人又赋月光以人情,暗写自己。
“落”字千钧,出意新奇,写尽心中思念之情。
4.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月 夜
杜 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杜诗“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与李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试简要评析它们在艺术手法和表达感情方面的共同点。
答:
4.两诗表达的感情都是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都是通过设想未来夫妻相见、在窗下共叙相思之苦的情景,而杜诗更悲伤,更动人。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5.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
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怅然失落的心境。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晚 春
韩 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写景物使用了何种手法?
运用哪些意象来表达的?
细心揣摩三、四句,说说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答:
.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运用“草木”“杨花”“榆荚”等意象来表现。
诗人赞草木知惜春(惜时)并施展才华而批评“杨花榆荚”只知任意飘荡,无所作为。
现代文阅读 表达技巧
【考情快递】
鉴赏表达技巧题主要是针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言”而设的一种题型。
它是文学类文章阅读的主要题型。
纵观近几年命题实践,发现在这一考点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❶命题角度有两种:
一种是大处着眼,小处设题,即从某一句某一段的表达特色切入;一种是大处着眼,大处设题,即考查全篇的艺术表现特色。
❷鉴赏要求侧重于多角度切入,分析要求既包括对表达技巧的辨识,又包括对其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具体欣赏和评价。
【一轮诊断】
从一轮复习的练习答卷来看,鉴赏表达特色题学生都能得分,但得分普遍不高,表明还存在一些问题:
❶判断不准。
对修辞手法判断得好,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则判断不准。
❷不会多角度切入。
对拿到一道鉴赏题到底该从哪些角度切入感到困惑,常常不论鉴赏的范围,统统都从修辞手法角度答。
【二轮定向】
❶还有必要强化“表达技巧”知识网络的构建,对每一种主要而常见的表达技巧的名称、特点和作用采用以例子辅助的理解方法。
❷对于多角度切入问题,仍需强化这种意识:
整体看表现手法,局部看修辞手法。
注意,这种“看”,是看“主要”,并不一定要把其他方面排除在外。
❸进一步摸索答题规范,强化“表达效果”“表达作用”一类题的答题表达训练,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和渲染力。
(2012·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柴 禾
刘亮程
①我们搬家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
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
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
这些好东西碰巧凑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
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凑在一起。
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
有的人家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
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人却不行——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
柴垛虽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
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
父亲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
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
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
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
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
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
它们是家的一部分。
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
在我们心中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
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
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
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
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
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
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
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
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
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
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
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
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
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
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
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有删改)
第⑥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5分)
教你审题
题干要点——首先明确题干要求
①画线句子使用的是反复的修辞手法;
②反复的是“我们看见了”三个细节;
③结合文意明确表达效果。
答题方向——重点在于寻找切入点
明确反复这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效果,然后结合描写的对象和文章主旨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教你答题
要领提示——反复,就是通过一遍一遍地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在此处,反复出现的是“我们看见了”,极富情感的三个细节描写,层层渲染,再现柴火被冷落忽视的过程,从而不难分析出作者内心那种自责与无奈的感情。
答案示例——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了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枯萎属于正常
余秋雨
①离开卢克索向东,不久就进入了浩瀚的沙漠。
这个沙漠叫东部沙漠,又名阿拉伯沙漠。
②穿行沙漠对我来说早已不是第一次,但刚刚还在古代遗迹中感叹人类文明的恢宏久远,没几步却跨进了杳无人烟的荒原,这种强刺激的对比经验却从未有过。
连个过渡也不给,使得几天来沉浸于历史文化中的眼神和表情不知往何处搁置,一时显得十分慌张。
③一切都停止了。
没有了古代和现代,没有了文明和野蛮,没有了考察和推断,只剩下一种惊讶:
原来人类只活动在这么狭小的空间,原来我们的历史只是游丝一缕,在赤地荒日的夹缝中飘荡。
④眼前的非洲沙漠,积沙并不厚。
一切高凸之处其实都是坚石,只不过上面敷了一层沙罢了。
但是这些坚石从外面看完全没有棱角,与沙同色,与泥同状,累累团团地起伏着,只在顶部呈现出淡淡的黑褐色,使每一个起伏在色调上显得更加立体,一波波地涌向远处。
⑤远处,除了地平线,什么也没有。
⑥偶尔会出现一些奇迹:
在寸草不生的沙砾中突然生出一棵树,亭亭如盖,碧绿无瑕,连一片叶子也没有枯黄。
这是怎么回事?
难道地母单独为它埋设了一条细长的营养管道?
但是光有营养也没有用,因为它还必须面对日夜的蒸发和剥夺,抗击骇人的孤独和寂寞。
由此联想,人类的一些文明发祥地也许正像这些树,在千百万个不可能中挣扎出了一个小可能。
从树叶丛中看,似乎很成气候;从整体环境看,始终岌岌可危,谁也无法保证它们的存活年限。
有人为它们的终于枯萎疑惑不解,其实,真正值得疑惑的是它们何以能够持续,而枯萎则属于正常。
⑦正这么想着,眼前的景象变了,黄昏开始来到。
沙地渐渐蒙上了黯青色,而沙山上的阳光却变得越来越明亮。
没过多久,色彩又变,一部分山头变成炉火色,一部分山头变成胭脂色,色块在往顶部缩小,耀眼的成分已经消失,只剩下晚妆般的艳丽。
⑧车队终于驶出了沙地丘陵,眼前平漠千顷。
暮色已重,远处的层峦叠嶂全都朦胧在一种青紫色的烟霞中。
此时天地间已经没有任何杂色,只有同一种色调在变换着光影浓淡,这种一致性使暮色都变得宏伟无比。
⑨谁料,千顷平漠只让我们看了一会,车队蹿进了沙漠谷地,两边危岩高耸,峭拔狰狞,猛一看,就像是走进了烤焦了的黄山和庐山。
天火收取了绿草青松、瀑布流云,只剩下赤露的筋骨在这儿堆积。
⑩像要安慰什么,西天还留下一抹柔艳的淡彩,在山岩背脊上抚摸,而沙漠的明月,已朗朗在天。
⑪我想,这一切都与人类文明没有什么关系,但它无可置疑的壮美,而且万古不息。
人类所做的,只是悄悄地找了一个适合自己居住的小环境而已,略加张罗,是为了沟通,为了方便,为了一点小小的诗意,这也就是所谓的文明。
须知几步之外,便是茫茫沙漠。
⑫文明太不容易,真应该好好珍惜。
第⑨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联系上下文作具体赏析。
答:
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
把阳光喻为天火,又通过“收取”把天火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沙漠谷地阳光强烈、所有的植物无法生存、水分被蒸发的景况,突出了沙漠谷地荒芜、两侧峭拔狰狞的特点。
(201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灯 火
萧 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
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字:
“动”!
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朝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我们叫它“番仔油灯”。
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
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显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跟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
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版 表达 技巧 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