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
- 文档编号:23610693
- 上传时间:2023-05-19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7.34KB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基本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单选题
(一)例题
1.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问题。
经济走势是一种社会存在。
大众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低级的、初级的反映形式,题干用的是“影响”二字,而不是用的“决定”。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所以应该选择D。
社会心理对社会存在具有影响作用,但不能左右社会发展方向,C项的看法不符合题意,同时这种理解也不正确。
因为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意识都会影响社会的发展。
所以此题只能选择D项。
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在社会形态发展中的作用。
这句话
意思是手推磨与蒸汽机是不同社会产生的基础和原因,选项中只有D反映了这一思想,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的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D.分工协作的关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生产关系的含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集中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因而B项表述是正确的,同时可以排除A项。
C、D两项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但不是对生产关系本质的表述,所以不应选。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这说明()。
A.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B.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决定经济基础发展的方向
C.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D.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在二者的辩证关系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故应选A项。
上层建筑不能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和总趋势,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不能改变的,所以B、C、D是错误的,不应选。
(二)练习题
1.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B.法律、逻辑学、宗教
C.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
A.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B.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B.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精神生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5.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
A.生产工具B.劳动对象C.劳动者D.生产管理
6.生产关系包括很多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劳动者的分工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7.经济基础是指()。
A.一个社会中生产力的总和B.一个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个社会中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D.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8.一定的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
A.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B.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和政府组织部门
C.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9.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根本动力B.唯一动力C.最终动力D.直接动力
10.历史人物的产生是()。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理论活动和政治活动的统一
C.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D.社会政治条件和思想条件的统一
二、多选题
(一)例题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应理解为()。
A.是第一生产力B.是独立的生产力
C.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D.是转化为生产力三要素的生产力
E.是已经转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力
[答案]ADE
[解析]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智能性要素,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性要素。
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必须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中,同时应转入具体的生产过程之中。
由此可见,B、C是对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特征的不正确表述。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能动的反作用在于它()。
A.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排除对立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D.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E.决定经济基础的变化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上层建筑的反作用问题。
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其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它总是利用政权与意识形态的力量,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巩固,排除与之对立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因此A、B、C三项是符合题意的。
D、E两项颠倒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是错误的,应排除。
3.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C.社会改革
D.社会革命E.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答案]BE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因此B、E是符合题意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的主要和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不是根本动力。
社会革命、社会改革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A、C、D应排除。
4.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B.可以决定历史事件的外貌特征
C.可以加速一定历史的进程D.可以延缓一定历史的进程
E.可以不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而对历史起作用
[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关于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问题。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表现为他们是历史事件和历史任务的策划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决定历史事件的外貌特征,可以加速或延缓一定历史进程,故应选B、C、D三项。
但他们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总的趋势,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受到具体的时代条件的限制,所以A、E应排除。
(二)练习题
1.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A.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B.承认意识的反作用
C.没有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D.没有客观的说明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E.忽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下列各项社会意识形式,全部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A.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B.政治思想、哲学、艺术
C.法律思想、逻辑学、哲学D.军事科学、逻辑学、道德
E.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
3.下列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有()。
A.社会意识归根到底要从社会存在得到说明B.社会存在的变化迟早要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
C.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D.有些社会意识不能从社会存在中找到根据
E.在阶级社会中,同经济基础相联系的那部分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
4.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有()。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B.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D.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E.社会意识有根本不同于社会存在的独立的历史
5.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
A.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B.彻底抛弃原来的经济体制
C.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代替资本主义经济体制D.对原来经济体制的“扬弃”
E.用全新的经济体制代替原来的经济体制
6.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
A.上层建筑不能先于经济基础产生B.上层建筑的变化决定经济基础的变化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为它服务
E.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矛盾运动
7.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有()。
A.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或基本动力B.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C.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D.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E.统治阶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
A.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B.创造社会的精神财富
C.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D.是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
E.每一时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相同的
9.“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是两种对立的历史观B.这两种观点是相互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两种观点是辩证统一的
E.前者是科学的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10.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C.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变革要求的规律
E.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发展的规律
三、辨析题
(一)例题
1.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答案要点]
该命题是正确的。
社会形态是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构成的统一体。
人类历史是人们自觉创造活动的结果。
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人们必将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变革陈旧的社会形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形态。
但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生产力,从而也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解析]本题所要考察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规律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答题时先要对“社会形态”这一概念进行阐述,同时应指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内部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推动的,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因此,人们不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自由地选择某一社会形态;另一方面,历史又是人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的产物,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就体现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片面强调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规律性或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答案要点]
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是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因而是错误的。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与人的能动性关系的原理是否把握。
答好此题首先要搞清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涵义,同时,要揭示出“成事在天”所蕴涵的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意思。
然后还应针对命题中的错误,指出正确的做法。
(二)练习题
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就在于不懂得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2.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3.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4.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7.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
四、材料题
(一)例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
”
材料2: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生机和凝聚力。
”
材料3:
“不要以为有一点精神污染不算什么,值不得大惊小怪。
……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上斜路,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
从长远看,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什么样的一代人来接班,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说明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答案要点]
(1)上述材料说明了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加强思想意识建设的必要性。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指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根据这一原理说明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社会主义事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社会主义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保证物质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有利抵制和克服各种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才能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因此,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我国宏伟目标的可靠保证。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情况:
在工业经济领域(以产值计算),国有经济由1978年的78%下降到1997年的26.5%。
集体经济由21.8%上升到40.5%,非公有制经济由0.2%上升到33%。
在商业领域(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计算),国有商业由1978年的54.6%下降到1997年的24.3%,集体商业由43.3%下降到18.2%,非公有制经济由2.1%上升到57.5%。
1997年,在工业总产值中,公有制经济占67%,个体工商业占15.9%。
到1997年底,个体工商业固定资产投资达3426.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3.5%,私营企业96万户,从业人员1399万人。
1979—1997年,外商实际投资2201亿美元。
——摘自国家体改委研究所组编《中国所有制改革20年》
材料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所有制结构条文的修改情况:
1982年宪法
1988年宪法修正案
1999年宪法修正案
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
第六条修改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第十一条:
“在法律规定范围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
”
第十一条增加规定:
“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
第十一条修改为: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
材料3:
最新统计数字表明,1999年上半年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2264亿元,增长10.1%,其中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1—7月总产值的综合增长速度同比为16.4%,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当月增速同比也达到14.5%,非国有企业的当月同比增速超过25%,该省省长说:
“没有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就不能有浙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目前浙江省的“共同发展”所形成的所有制结构是:
国家、集体、个体、私营、“三资”的比重是11.5%、40.3%、42.5%、5.7%。
——摘自1999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
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材料1,说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1与2,说明我国宪法修改的理论依据。
(3)分析材料2,指出我国宪法第六条修改前后所保留的共同内容及其原因。
(4)结合材料2和3,说明我国宪法修改的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
(1)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已由原来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其原因是我国原有单一的所有制结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客观规律,对其进行了改革,以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材料1反映了我国经济基础的变化,材料2反映了作为我国政治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宪法的修改。
其理论依据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客观规律。
(3)保留的共同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其原因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宪法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根本性质。
(4)我国宪法的修改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客观事实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上升为国家意志,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关系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根本的法律保障,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形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解析]本题考察对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材料1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情况,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问题,生产关系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引起的,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的。
材料2给出了宪法条文的变化,宪法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法律条文的变化,其根据就是上层建筑必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
而修宪前后的共同点又表明我国的上层建筑主要部分——宪法必须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以不论是修宪前后的共同点,还是不同点,其理论依据都是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材料3体现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这个现实说明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练习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摘自《孟子》(《尽心》下)和《荀子》(《王制》)
材料2:
“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帮,一言可以丧帮”。
——摘自《饮冰室合集》十六册和《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
材料3:
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
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
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
——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
材料4: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
”
——摘自《毛泽东选集》(1966年版)第3卷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材料2和材料3各自的思想倾向。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性。
(4)结合材料4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基本观点。
2.下列是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的材料:
材料1: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类型的法律。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
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3:
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
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
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
综和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
(1)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
然界的胜利”。
(3)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马克思认为: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级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 人类社会 及其 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