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采访中的情感互动 初稿第一次修改重点讲义资料.docx
- 文档编号:23605533
- 上传时间:2023-05-18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5.85KB
人物采访中的情感互动 初稿第一次修改重点讲义资料.docx
《人物采访中的情感互动 初稿第一次修改重点讲义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物采访中的情感互动 初稿第一次修改重点讲义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物采访中的情感互动初稿第一次修改重点讲义资料
中国传媒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
标题:
人物采访中的情感互动
学习中心甘肃兰州函授站
学号1103731043001
姓名刘洁
专业新闻
层次本科
指导教师/职称
日期2013年2月21日
摘要
在采访中,记者的情感对采访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虽然情感交流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是一条暗线,但它却对采访活动、新闻写作、栏目制作等等都具有指向性作用。
情感运用得当,能有效地打开被采访者的心扉,获得记者想要的新闻线索,人物故事等等。
长远的情感投资,更有助于拓宽记者的人际交往面,从而获得更多的新闻线索和采访渠道。
本文通过人物采访在新闻及访谈节目中的重要性;人物情感互动在采访中的重要性;人物情感互动在采访中的意义三方面内容的阐述,对访谈记者的情感把握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采访情感互动交流
目录
前言………………………………………………………………………………03
一、采访在新闻以及节目中的重要性……………………………………………03
(一)采访的重要性………………………………………………………………03
(二)目前出现题…………………………………………………………………03
(三)采访的正确方向……………………………………………………………03
二、情感互动在采访中的重要性………………………………………………04
(一)常规人物专访…………………………………………………………………04
1、特点………………………………………………………………………………04
2、采访准备…………………………………………………………………………05
3、情感把握………………………………………………………………………05
(二)节目即兴采访………………………………………………………………06
(三)事件采访………………………………………………………………………06
三、情感互动在采访中的意义………………………………………………………07
结论…………………………………………………………………………………08
参考文献……………………………………………………………………………08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一般包含着两个因素:
即对信息的交流和感情的交流。
感情交流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信息交流的质量。
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要想做到推心置腹地交谈,就必须把对方当作知心朋友对待,关心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呼声,在双向的感情交流中,达到双方心灵的沟通,这是最佳的心理状态,也是人物采访的最高境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人的视角不断拓宽,对于社会公共事件的参与热情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需要媒体提出质疑、传达心声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各类访谈类型的报道、节目由此应运而生。
这类节目最为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采访——区别于其他节目类型,采访的主要对象是人,人具备思想性,感情化,有判断力等多种性格特点。
因此想要做好人物采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要做好一件事,我们就要了解它的重要性,对于采访也是一样,作为一名记者,想要了解,挖掘更多更好的新闻线索,首先就是要做好采访。
一、采访在新闻以及节目中的重要性
采访是指对所发生的事件向相关人员进行询问和调查。
这个定义里面有几个关键词:
发生事件、调查、询问。
采访按节目类型来分,又可分为新闻采访、人物访谈两大类。
记者对受访者的一系列提问和搜集新闻资料的过程,可以概括为新闻采访。
我们知道新闻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这五要素,其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一般来讲都是清晰的,从事件发生的那一刻就客观存在的。
而原因,也就是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真相则要靠记者挖掘。
同样的一则新闻事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报道?
视角的不同、深度的不同、采访对象的不同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读者或观众对新闻事件的观点和态度,造成这些报道有所区别的根本的原因就在采访上。
因此要做好新闻报道首要任务就是做好采访,采访对于新闻来说是极为重要的——采访的是否得当,不仅直接关系着新闻的真实性,而且引导着舆论的不同导向。
新闻是如此,人物访谈就更是如此,采访环节就是人物访谈类报道的生命。
人物访谈是指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就预先设定的问题进行讨论,借助媒体将二人的讨论向大众进行传播,从而形成一定的社会话题或舆论导向的一种形式。
如电视栏目《实话实说》,它是中国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开启的标志;《面对面》、《对话》、《小崔说事》、《鲁豫有约》等等,也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采访形式。
就目前的电视、报刊的采访来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答非所问,回答过于简单,都会使报道贫乏、无聊,甚至闹出笑话。
比如央视在去年推出的一档备受关注和争议的栏目《记者调查——你幸福吗》,一名记者拿着话筒游走于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见人就问你幸福吗,让很多人觉得莫名其妙。
当然,答案更是千奇百怪,笑料不断,由此“你幸福吗”也成为2012年度最受网友关注的话题之一,其中一位姓曾的大哥也因回答“我姓曾”而一夜之间爆红网络。
这种采访的形式,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的,因为它真实,生动,同时能让采访充满趣味性,但在这同时我们也发现许多问题,比如那位姓曾的大哥,比如那位拾荒的老爷爷,他们也许是故意错答记者的问题,也或许这个问题在他们心里早就有了答案,只是想用一种讽刺的方式回答罢了。
也许我们只会把这当成一个笑话来看,但笑过之后,反思起来我们又能悟到什么呢?
采访要树立正确的方向,明确了这一点才能获得受访者的信任,才能采访到真实,感人的内容。
怎样获得受访者的信任,是做好一则采访最重要的条件,即做好采访者和受访者的情感互动。
二、情感互动在采访中的重要性
所谓情感,“就是指新闻采访者受到新闻事实刺激时而产生并在新闻作品中所体现的心理反应”。
我们把采访划分了三种类型分别讨论,看看在不同类型的采访中情感互动起到了如何重要的作用,同时,不同类型的采访中情感互动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需要注意些什么。
首先,常规的人物专访或访谈。
人物专访,通俗点说就是人与人的人际交流,也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
采访过程中,采访者的一言一行无形中在向受访者传递某种信号,对于那些表现积极的受访者,这些信号会起到正面促进作用,采访过程往往会顺利一些,如果这些信号中有否定或质疑的声音往往会遇到受访者的抵制或不配合。
受访者面对采访者时,只有当对方感觉到好感时才会有表达的愿望。
所以,只有让采访者和受访者之间的情感接近并得以有效沟通,才会使受访者产生“自己人效应”,这样对方就会愿意交谈,愿意说出心里话。
只有记者以真实的情感和真诚的态度才有可能使得交谈得以顺利进行,通过情感上的沟通和共鸣从而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对于这类采访,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很重要。
采访前应事先拟定提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但我觉得这个老话题确实非常重要,因为不管采访对象和采访事件如何变化,只要事先拟定提纲,采访的大体方案和思路都已在心中,这样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避免临阵手忙脚乱。
一般情况下,准备的问题写成文字提纲最理想,时间来不及的话,记在脑子里也可以。
采访提纲尽量简明扼要。
同时还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不要提太大的问题,企图“一口吃成胖子”;二是不要提过多的外行问题;三是不要提暗示性的问题,即不要强加于人,给人竖根“竿子”,让对方“顺竿儿爬”;四是不要提过于轻率的问题;五是不要提太“硬”的问题;六是不要提审问式的问题,要善于引导,在交谈中发问,在发问中交谈。
访前准备,分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两方面。
平时准备主要指日常生活中在理论、政策、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而临时准备主要指采访前的资料准备、采访提纲、访前心理准备等方面。
采访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访前准备。
美国著名记者约翰·布雷迪曾经说过:
“采访宁可准备过头,而不能准备不足。
”很多记者的采访经验表明,采访成功与否与访前准备成正比,特别是电视新闻人物采访是现场直播,充足的访前准备尤为重要。
采访对象的性格、文化层次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在采访之前做好功课,了解受访者的情况才能更好的发问。
对待那些表达能力强的受访者,记者提问的次数可以少些,尽量让采访对象充分发挥,但是面对采访对象侃侃而谈与采访话题不着边际时,要运用恰当的言辞、手势等适当引导采访对象,不是情绪化用事,直接打断,以免导致采访对象不知道说什么。
做一些比较大的人物专访时,应该事先了解受访者的生平、喜好、最近的状况等等,这样有助于在采访时突出重点,也会让受访者在心理上觉得你尊重他,潜意识里已经和记者有了情感上的交流,从而更好地畅所欲言,会为采访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至此,有关采访的案头工作已经准备就绪,需要酝酿一下情绪,或者说情感准备。
事实上,通过必要的案头工作准备,采访者心里已经对被采访当事人有了较深的了解,比如个人样貌、兴趣爱好、思想禁忌等等。
因此可以说,去采访当事人就像是约会老朋友,自我亲近感油然而生。
加之这类的访谈本身都是事先约好了的,包括采访大纲一般也是事先沟通过的。
无论是采访者,还是被采访者,没有太多的心理负担。
此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
采访者需要以怎样的形象去完成采访。
比如穿衣要得体、大方,女性采访者应化淡妆等,要给被采访者造成一种明确的心理暗示——我很随和、值得信赖。
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我想面对再怎么有性格,有故事的人,记者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采访到一半话题无法继续下去。
做好了第一步,就正式进入采访环节了。
相信无论是报刊还是电视,读者和观众心里都有自己喜欢的文章,节目,主持人。
就拿电视访谈为例,为什么观众喜爱的访谈类主持人就总是那么几个,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主持风格突出,真实自然,能和嘉宾像朋友一般聊天、谈心,能感动观众,让观众接受他们,喜欢他们。
简单的提问,回答其实不难,难就难在用心去交流,用情感去打动别人。
中央电视台的《面对面》和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是开播时间最长的两档高端人物访谈节目,它们是当前访谈类节目中的佼佼者。
两个节目的主持人以其自身的修养和魅力,总是力求与受访者达成良好的情感互动,进而被受访者所信任,使受访者能在聚光灯下说出外人不知道的心路历程,使节目长期以来稳居所在频道的王牌地位。
下面以两个节目为例来探讨一下采访者与受访者如何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得到彼此的信任,进而顺利挖掘出人物背后的新闻和事件线索。
首先,明确采访目的。
在电视栏目采访中,主持人是节目的主导者,采访之前,主持人要向受访者明确本次采访的目的,即通过本次采访要向观众展示哪些内容以及通过采访要解决的问题。
在此期间,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
有些受访对象对摄像机或者话筒、现场观众有天生的畏惧感,俗称晕机。
在此过程中要么冒冷汗,要么发抖,要么心不在焉。
在此情形下,别说挖掘新闻,根本就连正常问答都不能顺利完成。
因此,采访者需要利用采访前的沟通时间,缓和紧张气氛,要耐心地、和善地将被采访对象引导到一个相对轻松的情绪之中。
这种时候,亲和力是最有效的杀手锏。
一个无邪的眼神,一句宽慰的话语,都能营造出一个宽松的环境。
最为关键的是,要把受访对象的目光拉入采访者的目光之内,使得受访者逐步产生无我的状态(无视镜头等能够引起恐慌的元素),形成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受访者表现欲很强,目光时不时的会看镜头,往往答非所问。
这个时候,采访者也需与之真诚沟通。
其次,要熟悉受访者资料。
在采访过程中要快速消除与受访者的心理距离,做到知己知彼,使对方充分信任你,对你提出的问题感兴趣并愿意和你谈,就要充分的研究采访者,熟悉受访者的各方面资料。
除了要熟悉受访者的生平事迹、职业、专业特长、文化素养、性格、爱好、家庭、交友、语言表达情况等信息,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受访者所在行业的情况以及专业术语等信息。
这样在采访过程中,就会避免提问过于简单苍白,受访者答起来没意思,观众看起来也没意思。
因此,充足的访前准备,不仅有助于采访者与受访者的沟通,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提高采访效率;更有助于采访者提出精彩问题和避免采访出现不当。
高质量、高水平的采访,一般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这里所谓的高水平、高质量并不是指采访者的学历、阅历有多高,而是采访技巧,一种能够直达心灵的采访方式。
这就是有些访谈看起来索然无味,而有些访谈却能引起共鸣的主要原因。
此间,采访者一定要做到不是为了采访而采访,不能按照既定的问题式语气采访,而是要在与被采访者达到一定程度的心理共振后,进行思想交流。
这里所述的心理共振,就是一个赢得信赖的过程。
一些参访者在采访前喜欢就共同关心的话题或者共同的爱好与受访者聊天,事实上就是让受访者产生充分信任的情感暗示。
比如:
有些受访者层次较高,对采访者以及所代表的媒体机构不怎么放在眼里,这就需要采访者展示个人魅力,让受访者在情感上产生信赖感;还有一些受访者生怕说错一句话,或者说出的话产生歧义被误读,在交流时有所保留或者言不达意,解决办法仍然是给人充分的信任感,甚至事先就有关敏感话题与受访者达成只探讨、不公开的意见,提前消除顾虑。
再次,在采访提问中采取一定的技巧和策略,很有必要。
因为这能激发采访对象的兴奋点,使采访对象运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表达出新闻事实的真相和新闻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激发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很不容易。
顾名思义,兴奋点就是人们受到足够强的刺激后产生忘我反应的关键。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兴奋点都隐藏在自己最为关心的事物背后,或许是其最擅长的领域,或许是其最为骄傲的部分。
总之,要在采访过程中逐步将受访者引导到兴奋区域。
以渐进式的方式一步步与受访者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使得受访者得到最大限度的被尊重和满足感,使其心理防线消除,产生一吐为快的奇妙效果。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如上所述的并非某些节目或者采访者的“挖坑”行为,而是通过定量情感沟通后的真情流露。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大多数受访者并不愿意展示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想法,比如最著名的“你幸福吗?
”,几乎没有多少人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调侃而过。
这是因为采访环境所致。
假如此问题放在一个相对封闭(受访者感到安全)的区域内进行采访,比如面对面交流,相信百分之百的人会认真回答这个问题。
综上所述,情感沟通在采访活动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采访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也对人物访谈节目非常重要。
采访是建立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的社会活动,采访者与受访者接触的过程中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起用。
作为采访者,以平等的地位进行交谈很重要,这也是作为一名记者的专业素养。
不论是在采访在位的政府高官还是被判死刑的贪污犯,都要一视同仁,不卑不亢、不远不近;不能在采访时参杂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这样的采访才真实,才打动人。
中立,永远是媒体以及采访活动必须遵守的原则。
在参访活动中,与受访对象进行情感交流并不是要丧失立场,而是需要适应场景。
在喜庆现场采访保持微笑,在事故现场保持严肃,在弱势群体面前保持亲和,在强权面前保持自尊,其实都是采访活动中一种必要的情感互动。
有时候,为了顺利完成采访,在情感互动过程中对某些事物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往往并不是采访者喜欢的事务或话题,甚至是排斥的,但是为了引发受访者情感共鸣,就职业操守而言,采访者必须要像演员一样进入角色。
我记得《新闻调查》有这样一期节目叫《一只猫的离奇死亡》,讲的是一只小猫被人踩踏,并将踩踏过程的视屏上传至网络,引起一场风波的事件。
这期节目的主持人是柴静。
整期节目都在围绕着对不同人的采访展开着对事件的调查,无论是对那些激进愤怒的爱猫人士,还是事件当事人的采访,主持人都没有参杂自己的情感,从一开始虐猫人不愿接受采访,到坦然面对镜头讲述一切,这些变化都说明记者在与当事人交流时做到了和当事人情感上的互动,取得了当事人的信任。
节目的一开始也许我们只是愤怒,只是谴责,怎么能那么残忍的伤害一条生命,可是看到最后,看到当事人的讲述,我们愤怒不起来了,因为我们在思考,生命到底是什么,到底有多脆弱。
我个人很喜欢那期节目,很喜欢主持人的采访风格,没有咄咄逼人,只是在认真地提问,耐心地聆听。
我想当当事人哽咽不语,主持人也安静沉默的那一瞬间,观众的情感也被深深地带入了他们的情感氛围当中,这正是新闻访谈节目中受访者、采访者及新闻受众三方成功实现情感互动的典范实例。
以上的例子至少可以印证三个典型的情感互动问题:
一是通篇看不出柴静喜不喜欢猫,以及对事件的态度,体现了采访者的中立性;二是虐猫人为什么最终表达了真实的想法,是因为柴静没有在他面前评判是非,也没有显露出厌恶或者憎恨的表情,只是想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从这一点来讲,正是柴静和受访者进行了真诚的情感沟通,取得了受访者的信任,像向亲人倾诉般给了虐猫人表达真实意图的机会;三是成功达到了采访目的——让人深思,使得新闻受众不是去声讨谁或者声援谁,而是就事件本身产生了发自心灵的反思。
事实上,从辩证的角度看,爱猫人士不见得就不虐猫,而不爱猫的人不见得非要去虐猫,节目或者采访者需要去呈现的,是虐猫人行为背后的真实思想,或者说真实动因,而不是纠缠于泛泛的动物保护。
试想一下,假如柴静带着倾向性去质问式采访虐猫者,可以预见的后果有两个:
一是虐猫人拒不开口,一个是虐猫人当众撒泼,无论哪一种,都不可能达到令人深思、产生共鸣的程度。
除了相对比较常规的人物采访,采访中还有两类不得不提,一类是节目中的即兴采访,一类则是事件的采访,多为突发新闻事件的采访。
和专访不同,记者可能没有过多的时间做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比如拟好问题提纲,设置环节,事先和受访者交流等等。
因此这类型的采访就需要记者具有很强的现场把握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首先说节目中的即兴采访,这类采访通常时间较短,设计的问题自然也不能太深,这种情况下什么能问,什么不能问就显得很重要。
比如活动现场对演员的采访,一般情况都会问和活动相关的话题,如果问及比较私人的问题也许会遭到拒绝,影响到后面的采访。
这时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就不单是访谈问题的设置,而是要依靠采访者在平常积累的经验和现场应变能力了。
此类采访的难度很大,在较短的时间内一方面要兼顾正常采访内容,另一方面还要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特别是分寸较难把握。
在这里就需要采访者摆正心态,以关心的角度和口吻,试着打开心门。
当然在情感互动、取得信赖的过程中,技巧性的迂回策略非常重要。
此间,进行情感交流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这需要采访人有巧言令色、见风使舵的能力。
比如受访人情绪低落,就需要把情绪调动起来,如果受访人正处于舆论漩涡,采访者就尽量不去触动对方的神经,而是以真诚关怀的态度,避开敏感话题,甚至为受访者做一些必要的掩饰,以便打动受访者,主动说出大家想要的东西。
另一类事件采访,往往是突发新闻事件的采访,如事故灾难、竞技比赛、活动等等。
这类采访多为现场直播。
因此这类采访需要记者有抓住重点的意识,知道在报道的过程中观众最想知道的信息是什么。
例如采访一起事故灾难,最先需要报道的是在哪里发生了一起怎样的事故,目前有没有人员伤亡,组织营救的工作开展的如何,被救人员怎样安置等等。
这时候的问题都是需要有明确答案,能让观众看到安心的。
“怎么认为”,“怎么想”,“怎么看待”这种带感情色彩比较重的问题尽量避免。
而在竞技比赛中的采访则相反,这时可以和运动员有情感上的交流,分享对比赛的感受等等。
不同的事件采访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这一点的把握在事件采访中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记者要知道采访的目的是什么,采访需要获得哪些信息,而最终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因此,平时的积累,采访前的准备,对受访者的观察了解,对事件的应变把握,都是做好一则采访必不可少的条件。
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付出情感,做好交流,把受访者作为朋友——记者的态度和情感决定着一切。
在事故灾难的采访活动中,情感互动问题是最难把控的。
此间,情感伦理问题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
近年来,由于网络论坛的兴起,一些正常报道背后的东西被挖掘出来并无限放大,给采访者在采访活动中的言行埋下了不少“陷阱”。
比如该严肃的时候不能表现出轻松,该欣慰的时候不能表情凝重,甚至还有人故意对采访者的表情进行误读,动辄被上升到伦理的高度,无形之中加大了入镜难度。
由于选题所限,不再赘述。
三、情感互动在采访中的意义
1、可以拉近与受访者的距离,实现真诚沟通。
在采访活动中,如何让受访者快速消除对主持人在心理上的陌生感是关键环节。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新闻作为一种频繁的人际交往,记者和采访对象一经接触,就会形成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由于采访者和被采访对象身份、年龄、职务、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心理关系是瞬息万变的,有利把握一些微小的细节很容易得到采访对象的心理认可。
比如,《焦点访谈》在1996年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播出的《走进麻风村》中,记者采访时主动与麻风病人握手,记者的态度和情感在这个小小的动作中得以充分体现,感受到这一切的不仅是麻风病人的内心认同,还有观众的情感认可,因此记者的采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可以消除戒备,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情感互动需要运用好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它有时能传达出比有声语言更为丰富的信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记者在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中运用非语言符号,可以比较含蓄地表达情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使采访进行得更加顺利。
如认真倾听的姿势、关注的眼神、善意的微笑等,传达给对方的是肯定的信息,对方得到这种反馈,就会更有兴致地往下说。
而没有表情的面庞、怀疑的目光、意义双关的微笑等,则会让对方感到不安,也无意说出关键性的东西。
3、可以直达心灵,提升新闻内涵。
采访中由于自身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人生经历等因素造成了受访者的复杂性,而这些因素往往使得受访者自身出现了心理障碍。
此时便需要一种强大的力量来消除受访者的心理防线,而这种力量的来源最终要归于采访者的情感,只有情感的力量才能促进双方心灵上的沟通,促使对方心理上的转化,进而引发受访者交谈的愿望及兴趣。
通过客观分析受访者的心理,及时与受访者达成良好的情感互动,在某一思想、某一问题、某一情感上达成共识,与受访者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和情感互动,才有可能挖掘到事件的本质,与受访者、受众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结论
综上所述,成功的人物采访,采访双方有效的情感互动必不可少。
采访过程中,充足的访前准备和良好的印象管理是情感互动的基础,高超的提问技巧和采访艺术是电视新闻人物采访中情感互动的加深和升华。
良好的情感互动不但拉近了访者与受者的心理距离,更重要的是成功的向观众展示了新闻人物背后的心路历程和事实真相,让观众更客观公正地了解人物背后的新闻和新闻背后的人物。
在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采访是一门综合艺术,而人是最复杂的情感动物,要想将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最好的采访效果,心须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而不能一味的抄袭和死般硬套。
根据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学识涵养来设计不同的采访提纲,运用恰当的提问方式和方法,成功的与受访者达成良好情感互动,在成功完成采访任务的同时也能让人物专访释放出人性的光辉。
访谈节目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给观众带来了美好的精神享受,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认识事物的新角度和新感悟。
参考文献:
慧娟,《灾难新闻报道中记者情感的驾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物采访中的情感互动 初稿第一次修改重点讲义资料 人物 采访 中的 情感 互动 初稿 第一次 修改 重点 讲义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