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3602546
- 上传时间:2023-05-18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0.08KB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笠翁对韵》14年9.2第一周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
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
“翁”就是李渔自称。
“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
“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
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
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
山花对海树
苍穹 下响 高舂 青春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小儿语》14.9,9第二周
问题提出
小学生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
教学目的
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重点解释:
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
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治家格言》14.9.15第三周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
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名贤集》
(一)14.9。
22第四周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过程设计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
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
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末儿
2、重点句子:
3、翻译:
4、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总结:
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
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名贤集》
(二)14.9.29第五周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过程设计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名贤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承袭为临川王。
一、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2、重点句子:
3、翻译: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总结:
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
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2、做联句游戏,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处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
《逢老人》
教学目的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隐恋。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老人的外貌,后两句写了老人走路时艰难的神态。
这首诗以简练通俗的语言刻画了一位老人的形象。
2.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路逢、两鬓、白如雪行、歇。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老人的诗句?
说给大家听一听。
《幼女词》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幼女词》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陶者》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陶者》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陶者》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陶者》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题画》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袁枚及其《题画》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袁枚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池上》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2.揭题《池上》。
(板书诗题:
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
荷花池塘里。
3.学生齐读题目。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
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
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借助多媒体,弄懂诗意。
(1)欣赏池塘美景,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
(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4朗读前两句,思考:
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
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
《关山月》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李白及其《关山月》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棉花》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马苏臣及其《棉花》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棉花》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棉花》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小松》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
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
3、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长廊,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
二、教学重难点:
背诵这首描写松树的诗是重点,难点是能够理解诗的意思,并翻译出译文。
突破措施:
通过配乐的经典回放,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1、启发导入
音乐播放:
小松(唐 王建)
小松初数尺,未有直生枝。
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
让学生反复听几遍后,开始朗读,可以分角色朗读。
2、出示译文
小松树刚刚几尺高,还没有长出挺直的树枝。
空闲时站在树旁边,天天看着它,只觉得它长得很慢。
让学生理解后开始背诵。
3、作者简介
《小松》的作者是唐朝人王建,他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观察松树生长时的情景。
四、教学反馈
学生集体背诵,学生对抗赛。
《神通诗》
(一)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汪洙及其《神通诗》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神通诗》
(二)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汪洙及其《神通诗》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绕口令
教学目的
理解绕口令意义
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绕口令,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游艺形式,由于它短小、活泼、有趣,富有生活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2.教师范读绕口令,请学生认真听,注意每个字的读音。
3.领学生读绕口令。
4.师生共同讨论绕口令的意思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
A课本上的绕口令,同学们选一首来读一读,看谁读的准,读得快。
B我们自己也去搜集一些绕口令吧!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搜集得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一年级 传统文化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