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 文档编号:23596135
- 上传时间:2023-05-18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5.90KB
国家政策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国家政策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政策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政策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安庆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修改方案)
(2003—2010)
安庆市人民政府
二ОО五年六月
目录
前言1
1土地利用现状2
1.1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2
1.2土地利用结构及分布4
1.3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6
1.4土地利用优势7
1.5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9
1.6土地利用潜力10
2规划方针与目标11
2.1规划方针11
2.2规划目标12
2.3远景展望13
3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4
3.1土地利用结构14
3.2居民点建设用地控制17
3.3重点工程建设19
4土地利用分区19
4.1地域分区19
4.2用途分区22
5基本农田保护26
6土地整理开发27
6.1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27
6.2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工程29
6.3土地开发整理指标分解32
7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33
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修改方案)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章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以及安徽省人民政府皖政办复[2003]8号《关于要求修改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请示》的批复意见,现对《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以下简称《现行总体规划》)进行修改。
本次总体规划修改以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文件为依据,从安庆市实际出发,针对《现行总体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新时期安庆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深入研究安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庆市城市建设对土地的需求,进一步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调整、完善《现行总体规划》,实现安庆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促进安庆市土地利用持续健康的发展。
本次规划的目标年与《现行总体规划》一致,即至2010年。
以2002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规划目标年,并展望2030年。
1土地利用现状
1.1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安庆市位于皖西南,长江中下游北岸,地处北纬29°47′~36°16′东经115°45′~117°44′之间。
土地总面积1.54万平方公里。
东与铜陵、巢湖市相接,南与池州及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西与湖北省黄冈市倚山相依,北与六安市相邻。
安庆市城区是长江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1.1.1自然资源条件
由于安庆市地处北亚热带向中亚热过渡带,因此气候、植被和土壤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点,兼之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复杂多样,因而土地利用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安庆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植被类型属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区,其中大别山区为暖性针叶林区,动植物资源丰富。
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处于黄棕壤与红壤两大地带性土壤交汇地带,具有明显的过渡带的特色。
安庆市位于大别山南麓与长江河谷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中山、低山、丘陵、岗地及平原地貌俱全,且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区域分布。
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湖泊星罗棋布,长江沿岸湖泊众多;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达90亿立方米,单位面积产水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市域处与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已发现矿产70余种,查明一定储量的矿产有50种,以非金属矿藏最为丰富,且开采条件较好。
安庆市旅游资源丰富,山、水、岩、洞俱全,文化古迹甚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映生辉,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和安庆地方民间文化特色。
1.1.2社会经济条件
2002年末,安庆市下辖八县(市)(怀宁、桐城、枞阳、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和四区(郊区、大观区、迎江区、开发区),211个乡镇;总人口604.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44.0万人,城镇人口160.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26.5%,人口密度为392.0人/km2。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全市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显著改善。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85.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473.9亿元,财政收入26.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0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2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0元。
安庆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科技经济实力增强,服务功能齐全,全方位立体交通、通讯网络已经形成,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建设了多个各具特色相互联系经济区域,一批新型城镇已经形成,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安庆港被列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已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经济往来,外贸供货总额多年位居全省第一。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影视及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1.2土地利用结构及分布
安庆市土地总面积1539839.2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0%,人均土地0.3公顷。
其中农用地面积为1149900.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4.7%;建设用地面积157919.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0.3%;未利用地232020.1.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5.0%。
各类土地利用结构及分布如下(详见表一)。
1.2.1农用地结构与分布
(1)耕地:
面积395120.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5.7%。
主要分布于丘岗区,占59.7%;其次为洲圩区,占29.4%;山区仅占12.9%。
(2)园地:
面积23339.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5%。
主要分布于山区,占48.8%;其次为丘岗区,占44.4%;洲圩区仅占6.8%。
(3)林地:
面积56137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5%。
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占全市林地面积65.1%;其次是丘岗区,占全市林地面积的32.3%;湖圩区仅占全市林地面积的2.6%。
(4)牧草地:
面积374.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03%。
主要分布在丘岗区。
(5)其他农用地:
面积169686.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1.0%。
主要分布于丘岗区,占47.7%;其次为洲圩区,占35.4%;山区占16.9%。
1.2.2建设用地结构与分布
(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面积为125161.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9%。
其中,城市用地5350.0公顷,建制镇用地10849.3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95636.2公顷,独立工矿用地10016.2公顷,特殊用地3309.5公顷,分别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4.3%、8.7%、76.4%、8.0%和2.6%。
主要分布于丘岗区,占43.9%;其次为山区,占37.4%;洲圩区占18.7%。
(2)交通运输用地:
面积10815.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7%。
其中,铁路用地1062.8公顷,公路用地9599.2公顷,民用机场用地124.0公顷,港口码头用地面积29.2公顷,分别占全市交通运输用地的9.8%、88.8%、1.1%和0.3%。
主要分布于丘岗区,占41.6%;其次为山区,占32.4%;洲圩区占26.0%。
(3)水利设施用地:
面积为21942.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4%。
其中,水库水面8313.3公顷,水工建筑用地13629.3公顷,分别占全市水利设施用地的37.9%和62.1%。
主要分布于山区,占40.1%;其次为洲圩区,占31.2%;丘岗区占28.7%。
1.2.3未利用地结构与分布
(1)未利用土地:
面积为27641.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8%。
其中,荒草地15860.2公顷,沼泽地170.6公顷,沙地336.4公顷,裸土地535.5公顷,裸岩石地4093.2公顷,其它未利用地面积6645.9公顷,分别占全市未利用土地的57.4%、0.6%、1.2%、1.9%、14.8%和24.1%。
主要分布于丘岗区,占56.7%;其次为山区,占28.2%;洲圩区占15.1%。
(2)其他土地:
面积为204378.3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3.2%。
其中,河流水面50509.9公顷,湖泊水面116532.7公顷,苇地4908.0公顷,滩涂32427.7公顷,分别占全市其他土地的24.7%、57.1%、2.4%和15.8%。
主要分布于洲圩区,占49.5%;其次为丘岗区,占29.3%;山区占21.2%。
1.3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
1.3.1土地利用充分程度
2002年,全市土地利用率为85.0%,其中土地农业用地率74.7%,建设用地率10.3%,土地垦殖率25.7%,耕地复种指数232.0%,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1.3%。
1.3.2土地利用适宜程度
全市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自然属性和适宜性评价结果基本吻合,各类用地基本上各得其所。
但局部地区受经济利益驱使,以致土地利用不尽合理。
1.3.3土地利用效益
安庆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在总体上不高,平均每公顷土地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9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7.7%,其中第一产业每公顷平均增加值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3.7%,第二产业每公顷平均增加值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6.8%,第三产业每公顷平均增加值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1.5%。
土地的社会效益是基本上保证了安庆市人口增加、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生态效益方面,已完成所有荒山绿化任务,小流域综合治理已全面展开,生态建设初见成效,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总体好转。
1.4土地利用优势
1.4.1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土地利用经验丰富
安庆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2002年土地利用率85.0%,垦殖率为25.7%,耕地复种指数达到232.0%。
丰富的土地利用经验在市场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中将进一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1.4.2自然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安庆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适宜多种粮食作物以及经济作物的生长。
市域水资源丰富,建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大兴水利,抗灾能力不断增强。
特别是1998年洪涝灾害之后,长江干堤防洪标准进一步提高,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市域劳动力资源充沛,劳动力素质较高,农业新技术能得到迅速普及。
优越的自然和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的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实现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1.4.3明显的土地利用分区,有利于集约经营
全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在布局上已形成三个区域:
西北部中低山区、沿江平原区和中部丘岗区。
明显的地域分区为土地的集约经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可根据三区的土地利用条件,调整各自的土地利用结构,可有重点地进行土地的深度开发,发挥各区的优势,实现各区土地利用的规模效益。
1.4.4区位显要,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大
安庆市通江达海,与长三角地区一水相连,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文化底蕴将使安庆市在中部崛起中先走一步,快走一步,快速构建与长三角无缝对接的平台,率先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成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外溢、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带和引领全省经济加速发展的龙头、表率和崛起的先锋。
立体交通网络极大地改善了安庆市的交通条件。
安庆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必将带动土地利用更加合理的利用和土地产出效益的更大提高。
1.5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5.1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1957~2002年间,全市耕地共减少68723.5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527.2公顷,而同期人口增加277.7万人,人口与耕地逆向发展导致了人均耕地急剧下降。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对土地需求还将继续增加,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
1.5.2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安庆市园地、牧草地、交通用地指标偏低,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未利用地偏大。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中农村居民点地占74.6%;除河流与湖泊水面之外的未利用地中荒草地占24.4%,滩涂占49.9%。
同时,农业内部各业用地构成与产值差也较大,种植业用地、林业用地、养殖业用地之比为3:
4:
1,而产值之比为5.1:
1:
2.2,这说明林业、养殖业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1.5.3土地的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多年来,在土地利用上,只注重使用,而忽视保护,造成市域水土流失、旱涝灾害时有发生,农业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制约了农业的高产稳产和实现现代农业的步伐。
1.5.4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市域局部地区土地污染问题较严重,一方面工业“三废”排放量逐年增加,特别是污水;另一方面农用化学品施用量迅速增加,污染土壤和农作物。
1.6土地利用潜力
1.6.1土地开发潜力
安全市宜开发的未利用土地主要为荒草地、裸土地、沙地和其他未利用地。
据调查,其利用潜力为16671.4公顷,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7.2%,开发为耕地的潜力为11331.5公顷,增加耕地系数68.0%。
1.6.2土地整理潜力
(1)农地整理潜力
全市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面积244970.4公顷,占耕地62.0%。
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治理改造,变中产为高产,低产为中产,相当于扩大耕地面积55000.0公顷;同时,56.0%的园地,17.0%的林地,52.8%的养殖水面,都属于低产水平,只要增加投入、治理改造、集约经营、生产水平可在现有基础上成倍增长。
全市耕地待整理面积129256.3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2.7%,耕地增加系数为7.6%。
(2)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潜力
安庆市农村居民点点多面广,人均占地面积大,达215.4平方米,造成土地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
通过合理规划,改造老村庄,迁并小村庄,减少村庄用地,将是耕地以及其他建设用地的重要来源,将可有效缓解土地供需失调的矛盾。
据测算,全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38692.2公顷,占全市农村居民点面积的40.5%,可整理增加耕地12033.2公顷,增加耕地系数31.1%。
(3)城镇用地改造利用潜力
现状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用地紧张,内部土地配置不合理,建筑容积率低,处于低效利用状态。
全市城镇用地有3-5%的空闲地,还有20-30%用地属于不合理用地。
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控制总量、盘活存量,走内涵挖潜之路,其利用潜力很大。
1.6.3土地复垦潜力
全市待复垦废弃地潜力22004.2公顷,可整理增加耕地6480.2公顷,增加耕地系数29.5%。
2规划方针与目标
2.1规划方针
2.1.1珍惜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基本方针,加强耕地保护,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指标,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的规模。
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2.1.2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保障重点项目用地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各业用地。
优先保障国家和地方重点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用地需求以及农业用地需求。
各项建设要体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
2.1.3加快土地深度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加大土地整理、开发与复垦力度,因地制宜,综合整治,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
2.1.4优化用地结构,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水利兴修,科学开展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工作,稳妥发展滩涂植树和山地种果,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2.1.5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坚持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并重,重视土地利用的局部与整体利益,眼前与长远利益相协调,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2.2规划目标
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在土地需求量预测、综合各部门用地需求,并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及开发潜力的基础上,提出安庆市土地利用规划(修改方案)的目标。
安庆市土地利用规划(修改方案)的目标是:
严控总量,盘活存量,限制增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持续利用。
(1)耕地保护。
规划期内实现耕地总量平衡并略有增加。
2010年耕地面积稳定在398737.7公顷,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2.4万公顷,目标年基本农田保护率达81.0%。
(2)土地总量供给。
从严控制城镇用地规模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有土地,特别是占用耕地。
至2010年,各项建设占有耕地控制在12323.1公顷以内,其中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不得突破7405.1公顷,农业结构调整等占用耕地不得突破4918.0公顷。
(3)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以改造中低产田、园、水、林为主,辅以退宅还耕,开发未利用地,复垦废弃工矿用地。
至2010年,整理复垦补充耕地13160.0公顷,开发补充耕地2780.0公顷。
(4)提高土地利用率。
2010年土地利用率提高到85.7%,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之比为76.9:
8.8:
14.3。
(5)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适当降低部分地区的复种指数,增加绿肥种植面积,保持土壤养分的良性循环。
至2010年,治理小流域面积500.0平方公里,提高土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2.5%。
2.3远景展望
2030年是安庆市人口高峰期,实现人均占有耕地量不低于0.057公顷,耕地的质量不断提高,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地尽其力。
未利用地减少到20.0万公顷,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之比为77.7:
9.3:
13,从而使全市土地利用结构更趋合理,生态效益明显改善,集约化程度、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极大提高,土地市场实现规范化管理。
3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3.1土地利用结构
2010年安庆市土地总面积1539839.2公顷。
根据全市土地资源供需状况、规划的方针和目标、土地利用调整次序和规划修改方案的专题研究成果,确定规划修改方案的土地利用平衡成果见表二所示。
2010年,全市土地利用结构为:
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76.9%,比现状上升了2.2个百分点;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8%,比现状下降了1.5个百分点;未利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4.3%,比现状下降了0.7个百分点。
规划期内,各类用地调整如下(详见表三):
3.1.1农用地
2010年,农用地面积为1184571.3公顷。
(1)耕地
2010年,全市耕地面积398737.7公顷,比2002年净增加3616.9公顷。
2003—2010年,耕地减少12323.1公顷,增加15940.0公顷。
在减少的耕地中,城镇建设占用5965.1公顷,独立工矿占用500.0公顷,特殊用地占用60.0公顷,交通运输用地占用700.0公顷,水利设施用地占用180.0公顷,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4918.0公顷。
在补充的耕地中,农地整理增加耕地6100.0公顷,村镇用地整理增加耕地5100.0公顷,土地复垦增加耕地1960.0公顷,土地开发增加耕地2780.0公顷。
规划期内,全市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总量控制在7405.1公顷,实现了《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所下达的耕地占用控制指标。
规划期耕地控制指标详见表四所示。
(2)园地
随着人口增加,生活改善,人们对果、丝、茶的需求量将成倍增长,将立地条件较好的未利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改造为园地,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
2010年园地面积为34649.8公顷。
(3)林地
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
2010年林地面积为581668.5.5公顷,其中有林地543333.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2.5%。
(4)牧草地
随着人们对肉类、奶类消费量不断增加和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开发和培育牧草地。
2010年牧草地面积为2790.9公顷。
(5)其它农用地
随着农地整理工作的深入,农地的集约化程度将大大提高,从而使其它农用地总量减少量。
2010年其它农用地面积为166724.4公顷。
3.1.2建设用地
2010年,建设用地面积为135687.0公顷。
(1)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用地规模亦将进一步扩大,但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也将随着人口城镇化和村镇建设布局的调整而大幅度下降,主要用于复垦耕地、开发经果林等。
2010年,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为100730.5公顷。
(2)交通运输用地
规划期内,建设铁路下河线、专业线、专用货场、高速公路,改建国道和县、乡公路,新建、改建港口、码头,疏竣航道等。
2010年交通运输用地为12060.8公顷。
(3)水利设施用地
水利设施建设主要是兴修水利配套设施,提高防洪抗旱能力。
2010年该项用地为22895.7公顷。
3.1.3未利用地
根据未利用地的特点,选择苇地、滩涂、荒草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进行适度利用,主要开发成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等。
2010年面积为219580.9公顷。
根据《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下达的各类用地规划控制指标和全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成果,确定各县(市、区)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详见表五所示。
3.2居民点建设用地控制
3.2.1城镇建设用地控制
安庆市城镇建设以安庆城区为中心,县级市和县城为骨干,一般建制镇为基础,重要交通干线为纽带,形成多层次的城镇体系。
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2.0%左右。
(1)城市建设用地控制
安庆市城市包括安庆城区和桐城城区。
安庆市城区。
城市性质为长江中下游中心城市,工贸、港口、交通枢纽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安庆市城区建设依托老城,沿长江岸线向东发展至长江大堤,沿合安路向北发展至大龙山、月山。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为“一城二区”带状组团式,城、区间相对独立,赋予不同功能,并统一规划、统一标准。
一城为主城区,二区为龙山──月山区和大龙山风景名胜区。
2010年安庆市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0000.0公顷以内,其中主城区建设用地控制在9000.0公顷以内,龙山──月山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000.0公顷以内。
2010年安庆市主城区建设用地平衡表详见表六所示。
桐城城区。
城市性质为历史文化名城,工、贸综合发展的山水城市。
城市发展方向为“东进、南拓、西调、北抑”。
城市结构为“三片夹两带”的团状结构,即由城西片、城中片、城东片夹龙眠河、合九铁路。
其中,城西片是现在和将来的城市中心,城中片以商贸、居住、文化娱乐为主,城东片是省级工业园区。
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18.5万人,城市人均用地108.1m2,城市用地规模2000.0公顷。
(2)建制镇建设用地控制
坚持“内涵改造,外延控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
到2010年县城城镇人口64.0万人,用地总规模控制在6400.0公顷;单个一般建制镇常驻人口在0.6~3.0万人,用地规模控制在60.0~300.0公顷,则一般建制镇建设用地规模达8268.0公顷。
规划期城镇建设用地控制规模详见表七、表八所示。
3.2.2村镇建设用地控制
一般集镇和村庄建设实行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按照小康村建设标准结合村镇规划,有步骤地迁村并点,提高集中聚居水平,挖掘存量土地潜力,改善农村居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
2010年村镇用地总量控制在62311.5公顷,村镇数量缩减至现状的70.0%左右。
3.3重点工程建设
根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其确定的产业结构、经济布局,结合各县(市、区)土地利用现状和经济发展方向,主要有交通、水利、能源、原材料工业等骨干性工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城镇建设用地地区范围之内。
规划期内,全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详见表九所示。
4土地利用分区
安庆市土地利用分区以土地适宜性为基础,根据分区原则、土地利用调整次序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安庆市划分为三大地域区和八个用途区。
4.1地域分区
4.1.1西北部大别山地林业利用区
本区位于我市西北部大别山区,包括五个县(市)的71个乡(镇),总人口106.9万人,土地总面积5017.8平方公里,是安庆市人口最少、密度最低的一个区域。
本区从整体上看,林地比重大,其他各类土地开发程度均处于较低水平。
林地的比重虽大,但三分之一以上受土层、质地与肥力限制,属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林地,有林地林分质量差,疏林、灌木丛和荒草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依然严重,经济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 政策 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