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3586401
- 上传时间:2023-05-18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7.52KB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因数、倍数,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选用恰当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出示几幅剪纸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谈话:
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剪纸具有装饰性,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
我们班的二课活动就要学习剪纸,同学们有兴趣吗?
2.出示情境图,剪纸的第一步要先裁纸,观察信息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同学们在裁纸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
这张纸长24厘米,宽18厘米;要想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并且剪完后没用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呢?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生1:
我用边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师:
整厘米是指多少厘米?
你怎样理解没有剩余?
2.提出要求:
利用我们手中的学具,一起来摆一摆,用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可以将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
小组合作进行,可以将拼摆的结果纪录下来。
学生有的在摆,有的可能在想象。
教师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24个,可以摆18行,这样正好铺满,没有剩余。
(课件演示)
生2:
我用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12个,可以摆9行,也正好摆满,没有剩余。
(课件演示)
生3:
我用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6个正方形,摆了4行,还有剩余。
(课件演示)
生4:
……
师将可以摆满和不能摆满的数据分类进行板书
(二)分析概括,提升数学问题
1.讨论:
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
最长是几厘米?
生:
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最长是6厘米。
2.师:
正方形的边长为什么不能是4厘米、5厘米、7厘米……?
3.师:
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可见只有用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才能将长方形摆满。
4.师:
那么1、2、3、6与24和18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说:
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5.师:
24的因数有哪些?
18的因数呢?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18的因数:
1、2、3、6、9、18
24的因数 :
1、2、3、4、6、8、12、24
引导学生填写思考:
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
24的因数 18的因数
(三)总结概括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
1,2,3,6是24和18共有的因数,6是公有因数中最大的一个。
2.师总结:
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24和18的公有的因数,也叫公因数;其中6是最大的,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
(板书课题)
3.巩固练习:
书31页自主练习1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师:
我们已经找到了24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现在我们可以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找一找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可以用集合图的形式也可以用列举的方法
2.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列举法1:
12的因数:
1、2、3、4、6、12;
18的因数:
1、2、3、6、9、18
12和18的公因数有:
1、2、3、6;最大公因数是6
列举法2:
先找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18的因数,12的因数:
1、2、3、4、6、12;其中1、2、3、6也是18的因数
12和18的公因数有:
1、2、3、6;最大公因数是6
3.师介绍:
除了以上的方法还可以用短除法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
先用12和18的公有的因数2去除,除得的商如果还有公因数就要继续除,注意每次除时都要用两个数的公有的因数去除,再用公因数3去除,一直除到公因数只有1为止。
最后写结论时要把所有的公因数(除数)连乘起来,就可以得到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我们通常运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师:
同学们学会了用列举法和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比较一下它们各自有什么优势?
学生讨论得出:
列举法适合数比较小的题目,如果数比较大用短除法好。
5.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对出现的错误着重讲解。
(2)自主练习3
使学生明确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也就是求72和48的最大公因数。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
找出10和4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结合此题,教师提出问题:
你用什么方法求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什么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2.课件出示:
用短除法求出27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并说一说解答的过程,
二、研究具有特殊关系数的最大公因数。
1.课件出示p32自主练习 4
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6和12 18和54 24和72
(1)师:
用你喜欢的方法找到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教师巡视,全班进行交流
(2)师:
仔细观察,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与这组数有什么关系?
你发现了什么?
生1:
我发现每组数中的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生2:
我发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那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那个小数。
(3)师:
可以再举例验证一下吗?
(4)师生共同总结:
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那个小数。
2.课件出示第二组数:
8和9、17和28、15和32
(1)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发现这些数的公因数只有1,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2)师:
像上面这组数,它们只有公因数1,我们可以说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也叫做互质数。
8和9是互质数,17和28是互质数。
还能举出几组互质数吗?
(3)共同总结: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三、拓展练习。
1.p32自主练习 7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可以选择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地板砖”使学生明确,要求的地板砖的边长必须是微机室长和宽的公因数,也就是找90和60的公因数。
2.p32自主练习8
学生审题,明确:
把3种彩条截成同样长的小段且没有剩余,每段彩条最长几厘米?
就是求16、32、56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列表法也可以用短除法。
指名学生板演,试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集体订正,师生共同总结方法:
先用3个数公有的因数去除,一直除到三个数只有公因数1为止,再把所有的公因数连乘起来。
四、课后作业。
p32自主练习5、6。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情景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培养类推能力和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复习导课。
1.2/9+7/97/24+23/244/15+8/1513/20+27/20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同学们你是怎样计算的?
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计算结果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成最简单的分数。
2.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6和827和98和942和54
[设计意图]通过两道练习题,使学生回顾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解法、最简分数,复习最大公因数,为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约分进行铺垫。
二、经历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一)尝试“变”分数。
1.活动要求:
(1)尝试用以前面的知识解决。
(2)这个分数要和原来的分数大小相等。
(3)它的分子、分母要比原来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2.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1)用公有的因数2分几次去除。
分步约分
(2)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一次性约分
(二)归纳概念。
1.引导观察:
观察所变出的分数与原来分数的关系?
2.归纳意义:
启发学生由分数的大小和分子、分母的变化概括约分的概念。
(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
3.规范格式
4.巩固练习
(1)游戏:
找最简分数练习。
要求学生两人合作,一个同学出一个分数,另一个同学变出一个和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
把变出的分数写在自己的作业纸上,能变几个就变几个。
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变的分数是怎样得来的,再全班交流。
(观察后发现分数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原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5.归纳提升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怎样约分、什么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三、知识迁移、解决问题。
(一)串联情境,唤醒旧知:
(出示情境图)
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被美丽的剪纸情境吸引住了,提出并解决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看,这里还有问题呢!
[设计意图]串联情境,引出问题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旧知和生活经验,又可以引入下一步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学习。
(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
1.呈现问题:
“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比“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多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1)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吗?
试着做一做。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算法,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有序的思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2.归纳方法提升认识
想一想:
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计算结果能约分的一般要约成最简分数。
[设计意图]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解题思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归纳出了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让多数学生尝试成功,从中获得积极的成功体验,进一步提升认识。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兼顾了习题的针对性、层次性、灵活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利于激发其思维的积极性。
五、全课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本课以剪纸情境为主线,引导学生借助画图或折纸,边涂、边想、边算,凭借已有的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在头脑中逐步积累并建立起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表象,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一种基本的运算图式也得以主动建构,学生体验到了初步的算理。
分数连加、连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目标:
渗透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难点:
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交通噪音污染极大的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它的噪音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汽车鸣笛。
(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情境图。
)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我们来重点解决“受交通噪音污染的城市一共占几分之几?
”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怎么列式?
二、自主实践,探究新知。
1.这个算式怎么计算?
小组合作,探究计算方法。
(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2.小组交流。
鼓励学生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3.巩固练习:
(1)完成绿点问题。
引导小结: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订正。
交流时,注意启发学生寻找简便方法,渗透运算定律,括号内外科一次通分。
2.第2题 生独立解答第
(1)题,第
(2)小题可交流不同算法。
3.第3题 生先独立解答,要求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
四、看书质疑,总结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学会用列举法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引入
师:
五(4)班小天使雏鹰假日小队有甲乙两个小组,他们约定甲组每天到社区参加一次劳动,乙组每9天到社区参加一次劳动,今天他们第一次同时在社区劳动,经过多少天他们还会再次相遇?
(二)新课展开
1.建立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1)师: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可能有难度)四人小组可以讨论,合作完成。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指导,反馈。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解法:
生甲:
我们画了一条表示天数的数轴,然后分别找出甲组.乙组第一次同时去后经过几天再去,标上不同的记号,于是发现经过18天后,他们再次相遇。
可由学生边讲边画出示意图,也可由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教师在充分肯定和表扬后提出,18天后他们还会再次相遇吗?
生甲:
还会相遇,不过画图找太麻烦了。
生乙:
我们有更好的办法,只要分别算出第一次同时劳动后,甲组经过几天劳动,乙组经过几天劳动,就可以找出经过多少天他们再次相遇了。
教师板书学生思路:
甲组经过:
6天、12天、18天、24天、30天、36天……
乙组经过:
9天、18天、27天、36天、45天……
所以经过18天、36天……他们会再次相遇。
……
师:
(指板书)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甲组经过的天数、组经过的天数实际上是什么数?
生:
甲组、乙组经过的天数分别是6的倍数和9的倍数。
6的倍数:
6、12、18、24、30、36……
9的倍数:
9、18、27、36、45……
师:
我们还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师生共同画出:
(图略)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公约数、最大公约数。
那么请同学们猜猜看,这里的18、36可以称什么数?
生讨论后得出:
18、36既是6的倍数,又是9的倍数,是6和9的公有倍数,即是6和9的公倍数,18是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可以称为最小公倍数。
(1)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就是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板书课题)
(2)师:
那么什么叫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学生讨论后得出: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也可让学生自学课本后回答,教师再板书)
师:
有没有最大公倍数,为什么?
生:
没有最大公倍数。
因为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所以永远找不到最大公倍数,6和9的公倍数还有54、72、90……无穷无尽。
3、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你能再找一找6和4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吗?
4、做课本第54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试算后,反馈。
生:
先找出6的倍数,再找出4的倍数,然后再找出6和4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随学生叙述板书:
6的倍数有:
6、12、18、24……
4的倍数有:
4、8、12、16、20、24……
6和4的公倍数有:
12、24……
6和4的最小公倍数是12。
(2)师生共同小结方法。
(3)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3>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
<4>完成课本练一练第5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除什么是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等有关概念外,还应注意学习方法、情感等方面的总结。
)
-
分数的加减法
(一)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48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大家主动地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收
获,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使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其它知识,并把本单元
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3.在复习整理知识的过程中,使大家养成有序思维的习惯,体会将知识条理化的
重要性。
教学重点: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学难点:
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系统整理
1.师:
回顾本单元都学过哪些知识?
生:
学习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分数小数的互化……
2.师:
这么多的知识怎样进行复习?
生1:
可以分类,对比着复习。
生2:
可以列表抓重点进行复习。
生3:
通过举例子的方法进行复习。
3.小组合作,选择一种复习方法,将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二、交流展示
(一)第一小组汇报
1.将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对比进行了整理
生:
先找12和30的公因数和公倍数
我们通过列举法知道了1、2、3、6是12和30的公因数,60、120、180……是12和30的公倍数。
大家总结:
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公因数,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公倍数
2.师:
12和30的公因数除了1、2、3、6还有其它的吗?
说明公因数的个数是怎样的?
(有限的)
12和30的公倍数除了60、120、180还有其它的吗?
说明公倍数的个数是怎样的?
(无限的)
3.生:
用短除法求12和30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大家说说过程和方法,将过程和结果进行观察和对比
师: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课件出示:
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10和57和8
16和2524和3
师:
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判断的?
(二)第二小组汇报
将约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小数的互化进行整理复习
1.将概念整理列出提纲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叫最简分数?
什么叫约分?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什么?
(3)怎样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大家讨论、交流,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法说说什么是最简分数?
1.课件出示计算题:
+
+
+
1
-
-
+
-
师:
说说计算方法,计算的结果要注意什么?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能化成整数的要化成整数)
师:
观察最后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可以运用加法的结合律和减法的性质使计算简便)
3.课件出示:
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6、0.04、11.5、0.009
指名大家说说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着重强调11.5怎样化成带分数?
31
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1
100
指名大家说说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着重强调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三、拓展应用
1.2路公交车每5分钟发一班车,125路公交车每7分钟发一班车,两车同时发车,经过多长时间后两车又会同时发车?
2.把长120厘米、宽80厘米的铁板裁成面积相等、最大的正方形且没有剩余,可以裁成多少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岛 小学 数学 年级 下册 第三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