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docx
- 文档编号:23581684
- 上传时间:2023-05-18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4.36KB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docx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地点:
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发展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后,在发展民族经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缩小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
一些国家实现了经济“起飞”,甚至创造了“奇迹”。
但是,无论是“进口替代”发展战略,还是“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大都是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
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有增长不一定有发展。
为了避免“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世界各国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选择,并深刻认识到,人类需要一个持续发展的途径。
这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转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然而,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
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没有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或认识得很不深刻,采取的措施还不很得力。
因此,在今后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突出的重要内容,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迫切和艰巨的任务。
1.土壤严重退化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全球69%的农田遭到侵蚀或退化,相当于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四分之三的土壤退化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土壤退化(包括土壤侵蚀、盐碱化、酸化以及物理和生物性变劣)的现象还在扩展。
在北非和中东的干旱地区,以及南亚、东亚和拉美的部分地区,土壤风蚀尤为严重。
赤道以北非洲的全部土地的11.5%受到水的侵蚀,22.4%受到风的侵蚀;中东全部土地的17.1%受到水的侵蚀,35.5%受到风的侵蚀。
土地退化很大程度是因使用不当和种植结构不合理所致。
全球有4000万公顷的灌溉面积由于排灌不当,不是水涝就是盐碱化,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在亚洲和非洲由于无控制地抽取地下水,蓄水层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使一些牧场和耕地荒芜。
随着干旱和过度开发,农田变成沙漠,荒漠化问题在亚非拉越来越严重。
据统计,非洲可耕地的73%(约140万公顷)面临荒漠威胁。
80年代荒漠化迫使1000万非洲人迁居,每年造成的损失达90亿美元。
全世界100多国家存在荒漠化问题,其中80个是发展中国家。
从土耳其到印度的西亚地区、从墨西哥到巴西的拉美地区、以及南美洲西部沿岸也都受到荒漠化的严重影响。
沙尘暴掠、田毁人亡。
荒漠化的不毛之地使人们失掉了赖以生存的沃土和家园。
2.温室效应升高
全球变暖已成举世关注的问题。
在过去一百年中,全球气温平均上升了0.3-0.6度。
80年代的十年中,竟有五年为本世纪以来气温最高的年份。
最新的科学研究预测,21世纪空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还将继续增加,气温继续变暖,其速度将超过过去一万年中的任何时期。
21世纪末全球气温平均将升高3摄氏度。
全球温度升高,可能导致海平面升高,大片陆地被淹没,土地干旱和荒漠化,疾病蔓延,生物物种减少等严重问题,从而给全球生态及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带来重大影响。
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是温室效应,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烷烃等气体,释放到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后形成了一层类似“温室玻璃”的气体层,阻碍了地球有效散热,使地球气温升高。
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换言之,分布在非洲、中东、东南亚、中美洲这四个温室效应重灾区。
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发表的报告指出,在拉美(特别是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厄瓜多尔和秘鲁)已受到季节性或周期性的气候偏差(如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不利的社会经济后果”。
气候变化可能对拉美人民的福利、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尤其是对居住在洪水易发地区的贫民区的人们威胁最大。
此外,在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一些最依赖于环境资源和污染严重的工业(如化工)发展最快,但减少或防止破坏的能力又较低。
尽管国际上采取了各种措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缓解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变暖现象,但直到90年代上半期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继续上升,1990年至1995年期间,发展中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比例从29%上升到35%。
今后随着亚洲、拉美等地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到2100年全球的能源消耗将比1750年工业革命前成倍增长,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预计也将增加一倍。
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全球平均每消耗千美元能源燃料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约为0.3吨,其中发达国家只有0.27吨,而发展中国家却为0.42吨。
臭氧位于大气的平流层,它可以吸收太阳发出的紫外线,从而防止紫外线对人体的有害辐射。
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和辐射的增强,将会严重影响粮食等农作物的增产。
工业制冷、气雾剂及溶剂所排放的含氯氟烃等,是导致臭氧层出现空洞的根本原因。
最新资料表明,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面积已达2000多万平方公里,约为欧洲陆地面积的两倍。
有关人士指出,如果人类再不改变发展模式,21世纪人类面对的将是“温室效应”的挑战。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3.森林面积锐减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和效益。
据史料记载,地球上三分之二的陆地曾被森林所覆盖,森林面积达76亿公顷。
估计,到20世纪末,世界森林面积已下降到占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到2020年将下降到七分之一;如果任其发展下去,170年后全世界的森林将消失殆尽,人类将陷入巨大的灾难。
在世界林业中,热带森林又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据统计,全球现有20亿公顷热带雨林。
它是地球上拥有生物量最高的天然生态系统,为人类和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它是巨大的物种贮存库,在雨林天蓬遮盖下栖息的物种占全球物种总数的一半。
热带森林还是人类医药宝库。
据不完全统计,生长在热带森林中可供提炼抗癌药的植物就有3000多种。
然而,近几十年来,森林无节制的采伐,以及经常不断的森林火灾,导致森林面积骤减。
尽管近10年来,全球环保意识有所加强并采取了一些雨林保护措施,但是全世界热带雨林仍以每分钟29公顷、每年约154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
毁林面积最多的是美洲,每年为561.1万公顷。
被称为“世界之肺”的南美亚马逊热带雨林,其面积约占世界热带雨林的三分之一,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和生态平衡影响甚大。
由于无计划砍伐森林,亚马逊河平均每年丧失200万公顷绿林。
如果按目前每年减少5.5万平方公里林区的速度计算,再过80年,亚马逊原始森林将要消失而成为一片沙漠。
其次是非洲,每年被毁面积达367.6万公顷。
亚洲虽然仅为201.6万公顷,但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到2010年东南亚地区的大部分热带雨林可能消失。
目前,热带地区发展中国家平均10%的人口就业有赖于雨林,热带国家中共有3.5亿人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雨林。
制止乱砍乱伐,植树造林,为农业发展筑起绿色屏障,推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头等紧迫任务。
4.水资源面临危机
保护水资源已刻不容缓。
80年代末全世界年淡水用量为4.13万亿立方米。
据专家测算,到20世纪末,全球年淡水用量将增至7万亿立方米,年人均可供水量将由90年代中期的3000立方米降至2280立方米。
根据关于一个国家如果平均每人每年供水不足1000立方米即为缺水国家的标准,目前世界上有80个国家(约20多亿人口)正面临淡水资源不足,其中26个国家(11个在非洲、9个在中东、6个在其他地区)的3亿多人生活在缺水状态中,到2010年还将增加8个国家。
据世界银行预测,在今后30年,中东、北非地区的水源供应量将比60年代下降80%。
更为严重的是,水源污染日趋严重。
现在发展中国家约有10亿人喝不到清洁水,17亿人没有充足的卫生设备。
估计,在发展中国家,95%的城市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即排入江河湖泊;80%的疾病是由饮用了不净水而引发的,水中的病菌和污染每年造成250万人死亡。
缺水问题还将严重制约21世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对于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制约其农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缺水,现在全世界每年用水的80%用于水利灌溉。
此外,水资源日益短缺,甚至导致一些国家为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
国际舆论认为,20世纪发生的许多战争都是为了争夺石油而引起的,到21世纪将多半是为水源而战。
当今世界上有40%的人口居住在两个或两个或更多国家共享的流域之中,淡水的短缺加剧了一些国家的水源政治纠纷(如以色列与阿拉伯邻国的约旦河水之争)。
在南亚、中亚、中东地区,由于水引起的争端和冲突可追溯到数千年前,至今这些地方仍存在出现紧张局势的可能性。
合理分配用水,保护现有水源、开发新的水资源已迫在眉睫。
5.海洋遭到污染
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
长期以来,人类把海洋视之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据统计,7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产业产值每10年就翻一番,估计2000年可达到1.5万亿美元。
随着人口的增加,开发利用海洋的强度加大,进入海洋中的污染物质会越来越多,海洋成为人们藏污纳垢的无底洞。
当前,农药等有机物和无机元素,以及汞、铅等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害的重金属均被大量排入海洋。
世界每年向海洋倾倒的废弃物达几十亿吨。
排入海洋中的油类达数百万吨,其中通过河流排入约500万吨,船舶排入约50万至100万吨,海上油田排入约100万吨。
大量的污染物毫无节制地排向诲洋,使沿海河口、海湾以及沿海大中城市毗邻的近岸海域污染加剧,海洋环境质量逐年下降,近海污染范围扩大。
海洋的污染造成海洋环境灾害不断发生,海洋资源与生态破坏严重,海洋生物物种减少,一些世界上著名的渔场基本上不再形成鱼汛,对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有或长或短的海岸线,也面临着海洋污染问题。
例如赤潮五、六十年代只发生在工业发达国家的沿岸水域,现在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环境灾害;且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
对海洋构成另一种威胁的是温室效应。
大量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全球气温升高、极地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
据测算,海平面每上升100厘米,意味着人类生命、财产将蒙受巨大损失:
如在中国,这将危及沿海地区7000万人口的生存;在埃及,人口的七分之一将被迫迁移;孟加拉国受害人口将高达60%;而马尔代夫和马绍尔群岛共和国等海岛国家将面临灭顶之灾。
6.生物物种减少
人类的生存与动植物的命运密切相连。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最重要因素。
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动物和植物?
目前人类尚不知详。
据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的粗略估计,世界已识别的物种(包括各类动物、鸟类、鱼类、植物、昆虫以及其他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共计139万种;加上尚未命名和识别的,总计超过3352万种。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预测,20世纪90年代世界生物物种的5%至15%将消失,每天可能有40至140个物种灭绝;未来20至30年内将有25%的物种有灭绝的危险。
热带森林生物灭绝最为严重。
由于中美洲、南亚和东亚的原始森林遭到砍伐烧毁,数以万计的昆虫、动物和植物已经绝迹,数以万计的物种也面临绝种的危险。
估计,今后30年内大约有5%-10%的热带森林物种可能消失。
在地中海气候区,如非洲南部、智利中部等地方,至少有10%动植物处在危险之中。
同时全球淡水系统物种消失也十分惊人。
墨西哥流域所有本地鱼类已经绝灭;马来西亚原有266种鱼,现已灭绝了一半。
与陆地相比,濒临海洋的各国状况稍好一些,但也不容乐观。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也出现了“全球性危机”,大马哈鱼、海龟、海鸟、鲨鱼等海洋生物正在遭到大量捕杀;河湾、盐沼、海草层等沿诲生态系统已严重退化,威胁着赖以生存的沿海动植物种。
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人类最紧迫任务之一,也是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的课题。
7.能源消耗增长迅速
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世界能源消费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发达国家的比重逐渐下降,而亚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大幅上升。
1995年世界能源消费量达36490万亿热单位,比15年前增长了将近77%,其中发展中国家整体能源消费量增长了近252%,而亚洲国家和地区增幅高达268%。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增长率仅为48%。
石油、天然气和煤是发展中国家目前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的三大主要能源。
石油素有现代经济的“血液”美称。
在两次石油危机冲击下,发达国家因能源效率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石油需求减缓。
而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需求增长却持续强劲。
1986--1996年期间,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量由7.46亿吨增至11.41亿吨,年增长率为4.3%,为世界平均年增长的3倍。
尤其是,亚太地区消费剧增,10年间石油消费年均增长率高达5.4%,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区;预计,今后10--15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量的一半以上将来自亚太地区,并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区。
国际能源机构预计,今后15年内由于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钢铁、化工以及火力发电等高能耗工业,其能源消耗将超过发达国家。
到2010年,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量可达到每天3100--4300万桶;发展中国家消耗的原油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将从目前的三分之一上升到约二分之一。
据美国能源部的报告预测,在未来20年内,煤仍是世界发电以及诸如钢铁、水泥和化工等工业的主要能源;到2015年煤消费量将达13470万亿热单位,年均增长约1.9%。
煤的消费增长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中国和印度就占了煤消费增长的82%。
虽然在工业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也在努力实现能源多样化,但是石油以外的能源开发和利用遇到来自资金、技术以及社会方面的制约。
例如,在全球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和防止温室效应的呼声下,进一步增加煤炭的消费日益困难;由于社会舆论的压力,核能的发展也受到限制。
至于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海洋能、风能和生物能,需要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
今后除非技术上出现重大的突破,否则难以广泛、大规模地利用可再生能源。
在如何选择利用能源问题上,何去何从,对发展中国家将是一个难题。
8.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有限
目前,世界各国抛弃的垃圾越来越多,甚至被认为全球净土的珠穆朗玛峰、南极,都有垃圾“光顾”。
近年来,垃圾又在太空“落户”。
在太空轨道上高速运转的太空垃圾,成为危险的“飘游炸弹”。
世界上产生垃圾最多的是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仅美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垃圾就达20亿吨以上。
发展中国家所产生的垃圾问题也相当严重,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许多城市产生固体废物超出了它们能够收集和处理的数量。
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处理城市废物的费用常常要占到市政预算的1/5到1/2,即使这样也还有大量废物待处理:
雅加达(印尼)30%、卡拉奇(巴基斯坦)2/3、达累斯萨拉姆(坦桑尼亚)4/5的垃圾被随意弃置,没有收集和处理。
虽然贫民区产生的人均固体废弃物数量相对少些,但是这些地区收集和处理废物的服务也最弱、最差。
即便市政当局为收集废物安排足够的费用,但安全处理废物仍然是个问题。
还有,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主要的处理方法仍是露天倾置堆放和场地填埋。
因此,由废物燃烧造成的大气污染、气体泄漏、甚至爆炸,时有发生。
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有毒废料还不是一个普遍问题;但是随着工业发展,这类物质的数量会不断增加:
泰国有2.6万多家工厂产生危险废物,是10年前的三倍。
近年来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西方工业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急需外汇的心理,把被称作有“致命危险”的工业有毒废料运往亚非拉等地。
发展中国家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危险废物的堆放地。
国际舆论愤怒地指出说,亚非拉“不是富国的垃圾箱”。
一些有识之士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一道来解决这个可能遗患后人的全球问题。
9.自然灾害仍频
20世纪90年代被联合国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旨在通过一致的国际行动,将当前世界上各种自然灾害,特别是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损失减轻到最小程度。
随着科技发展,目前人类已经有一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尽管如此,自6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愈加频繁,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没有减少,反而有上升趋势。
据统计,60年代大型灾害16起,70年代19起,80年代则有70起;造成的经济损失,60年代估计为100亿美元,70年代则为300亿美元,80年代高达930亿美元。
80年代非洲大干旱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那次大干旱持续时间达4年之久;旱灾覆盖地域波及非洲34个国家,总面积占非洲大陆的44%:
从东非的非洲之角,横贯中部非洲,到西非沿岸,北起撒哈拉沙漠,直至南部非洲;受灾人口达1.5亿,约占非洲总人口的1/3。
这场20世纪罕见的特大旱灾造成无数良田颗粒不收。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84年非洲谷物总产量比正常年景减产20%。
80年代后期,非洲大部地区气候转人正常,但又遇到前所未见的蝗灾。
20世纪90年代,气候异常又是颇为引人注目的。
以洋流水温上升为特征的厄尔尼诺刚刚离去,以洋流水温下降为特征的拉尼娜又迅猛袭来。
厄尔尼诺、拉尼娜对热带地区,尤其是对太平洋地区的影响最为强烈。
太平洋东岸的智利、秘鲁等南美国家暴雨(大雪)成灾,洪水泛滥,大片农田被淹;而加勒比地区的海地、洪都拉斯却发生了严重的高温干旱天气;在太平洋西部地区,印尼、菲律宾等国遇到了最严重的干旱,干燥的气候还导致了大范围的森林火灾;非洲许多国家自1997年10月以来多次发生严重洪水,数十万人被迫离开家园。
拉尼娜现象通常是紧随着厄尔尼诺之后出现,主要与飓风、大暴雨和严寒的气候相联系。
世界气象组织认为,厄尔尼诺一拉尼娜的影响已超过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全球气候异常的主要因素。
环保专家认为,厄尔尼诺现象实际上是人类长期破坏地球自然环境造成的恶果,是人类咎由自取,并且祸害无辜的下一代。
10.人口压力巨大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口作为基础。
1994年在开罗举行的联合国第三次人口与发展大会提出的口号是人口、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可待续发展,把人口、发展、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
目前,世界大约80%的人口居住在发展中国家,而有74个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在今后30年里人口翻一番的局面。
联合国估计,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5亿,其中新增人口的90%将在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虽不是导致发展中国家贫困化的根本原因,却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而使贫困化问题更加严重。
人口的增长增加了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但也对自然资源形成额外的压力。
尤其在城市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其承受能力,如住房、医院和其他基础设施等。
更多的人还将产生更多的废弃物,生活环境更加恶化,传染性疾病更易流行。
联合国人口委员会预测,2006年世界城市人口的一半将生活在城市中;到2015年,全世界将有26个城市跃入特大城市行列,其中22个在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展加重了地球的环境污染。
环境恶化还推动了人口迁移。
人们称之为“环境难民”。
生活在“危急区”的居民是“环境难民”的主要来源。
所谓“危急区”是指气候条件恶劣的高原或高山地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如巴西东北部、非洲萨赫勒地区、纳米比亚和莫桑比克之间干旱带、也门和印度德干高原。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危急区”人口达11.65亿。
随着全球变暖,亚非拉一些岛屿、沿海地区以及河流三角洲将因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这会促使更多的人弃家而走。
人口增长将加重温室效应,加快全球变暖。
仅这一因素就会使埃及16%、孟加拉国10%的人沦为环境难民。
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关系是如此密切,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就成为制止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环节之一。
综上所述,21世纪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面临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令人欣慰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已开始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并采取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尚不能阻止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态势。
可持续发展是利在当代、惠及千秋的事业。
为了保持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了创建一个人类共有的美好家园,发展中国家应该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任重而道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展中国家 面临 可持续发展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