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B卷.docx
- 文档编号:23569187
- 上传时间:2023-05-18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46.25KB
银川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B卷.docx
《银川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B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川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B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银川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B卷
银川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B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23分)
1.(6分)(2019高二上·中山期中)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歌创作,要有感情,这是常识。
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别林斯基也说:
“感情是诗歌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就没有诗歌。
”我认为,这是真理。
但是,长期以来,文坛上对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论:
即诗歌创作,是“言志”,还是“缘情”?
《诗大序》提出: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所谓志,是志向、理想。
在汉代,儒家把“诗言志”推到极致,汉儒所谓“志”,仅限于先王之道,亦即“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把“言志”视为最高创作准则。
不过,在封建时代,尽管儒家诗教处于诗坛的垄断地位,但也不能捆住所有人的手脚。
人们突破的办法之一,便是在理论上强调“情”。
第一次强调创作需要“情”的,是晋代的陆机,他在《文赋》中提出诗作如果“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意思是说:
喜、怒、哀、乐、爱、恶,六种感情,如果在作品中显得沉滞,没有生动的表现,那么,道德理想是上去了,神情却失落了。
这样的作品,便像枯萎的树木,像干涸的泉水,没有什么意义。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也处处提出“情”的作用,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他强调作者和读者,都会受到“情”的支配。
陆机和刘勰,处在汉王朝大一统局面已经崩溃的时代,当时的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个人的价值,文学创作走向了“自觉时代”。
陆、刘提出“诗缘情”而作,正是这一代诗坛创作趋向的反响。
必须指出,在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把“诗言志”和“诗缘情”绝对化,过分强调二者之间的对立,其实只是一个伪命题。
儒家提出“诗言志”,重视理性成分,这并没有错。
因为志向、理想,也不是抽象的,它也包含着感情的成分。
《诗大序》在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之后,便指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中国诗学,有着漫长的抒情传统。
就思想史而言,孔孟虽然很少论及“情”本身,但在谈及伦理道德的本体,却根源于人的自然情感问题。
例如提出孝、仁的观念,就直接是从世俗之“情”,引申为理念。
而刘勰等人,虽然注重情,也并没有排斥理念、理智。
刘勰说: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理,指义理,理想,亦即与“志”同一概念。
他重视个人情感,和重视创作的社会效能,相互联系,互为经纬。
人们可以在一定的时期,根据文坛发展的态势,或可适当强调其中的一个侧面,但不应绝对化。
事实上,情与志,亦即情与理的关系,是诗人个人感情与社会责任的问题。
二者是应该统一的。
这一点,西方一些杰出的理论家,也是这样看的。
像罗丹说:
“伟大的艺术家总是意识到他们在做什么。
”别林斯基说:
“伟大的诗人谈着他自己,谈着我的时候,也就是谈着大家,谈着全人类。
”可见,他们既重视自我情感的抒发,也注意在抒发中表现自己的社会责任。
所以,写些只有自己才看得懂的“诗”,不顾社会效果;或者反过来,把诗作仅仅视为政治、政策的传声筒,都是不对的。
我认为,在诗歌创作“情”与“志”的关系中,情是第一性的。
诗人所写那些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情的作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
相反,若没有情,就只能沦为标语口号式之作。
这就是为什么陆机说“诗缘情而作”,刘勰说“情动而辞发”,为什么《诗大序》会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道理很简单,无情,不可能有好诗。
“有情此有诗”,这是真理。
(摘编自黄天骥《言志与缘情的关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把“诗言志”推到极致,不仅限于先王之道,而且还可以表达个人的志向。
B.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处处提到“情”,认为作者对作品中的“情”起支配作用。
C.“诗言志”代表着创作的社会效能,但不是在文坛发展的每个时期都成为趋向。
D.抒情在诗学和思想中占据着绝对的地位,不仅在于伦理道德,更源于人的情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诗歌创作“言志”和“缘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B.文章紧扣“诗言志”和“诗缘情”的相关观点及其对创作的影响,多角度展开论证。
C.文章将儒家和刘勰的观点作比较,是为了论证“言志”和“缘情”不能完全对立。
D.文章在第四段引用罗丹的观点,是为了论证诗人意识到要多写别人看得懂的“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在诗坛处于垄断的地位,其主张的“诗言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B.诗歌不能缺少情感,只要抒发了情感,即便缺少道德理想也可以算作“诗”。
C.是否存在理性成分和情感成分,是区分“诗言志”和“诗缘情”的唯一标准。
D.别林斯基认为伟大的诗人既谈自己也谈大家。
杜甫的诗歌就能体现这一观点。
2.(13分)(2017高一下·桂林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九旬叶嘉莹:
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叶嘉莹,192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
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
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
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
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
酸酸臭臭的,很干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不吃。
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
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
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
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
叶嘉莹还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
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
让念书,也就念了。
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
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
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抓了起来。
3年后丈夫出狱,却性情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
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
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
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
诗是这样写的: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
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
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
世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她默默要求自己:
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
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
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
她的小女儿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
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
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
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
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
1977年,她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
在火车上看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
叶嘉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国。
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
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
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
叶嘉莹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她记着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
“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
“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她这样回答:
“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
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
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对叶嘉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
讲课时,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
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
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将这有限的生命之火点燃其它木柴而使之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
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
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
这难题,她早已解开。
【相关链接】①叶嘉莹接受采访时说:
古典诗词里蕴含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的修养、学问和品格。
现在的青年一般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里面又有很多典故,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的,难免对它们冷淡隔膜,这是很大的损失。
所以我要把这些好处讲出来,希望能够传达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只要有人愿意听,只要我的能力还可以讲,我都愿意一直讲下去。
②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
诗词给叶嘉莹力量,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
在诗词这样一种古老而含蓄的文学形式中,叶嘉莹有所躲藏又有所释放。
(1)
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叶嘉莹从小接受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她认为对于圣贤之书,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B.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认为是古典诗词里面有很多典故、很多历史背景,使得青年们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
C.叶嘉莹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可生活中却缺乏自主选择权,从未真正恋爱过,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
D.在叶嘉莹的生活中,诗词不仅帮助她排解悲痛,而且给予她走出生死劫难的力量,更使她想到要将古典诗词推广给每一个青年。
E.叶嘉莹能够走向古典文学研究之路,与家庭的熏陶,伯父的引导,恩师的鼓励分不开。
(2)
叶嘉莹借古典文学度过哪些忧患?
请结合文本分析。
(3)
作为一位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3.(4分)(2017高一上·浙江期中)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后面各小题。
北国的“蛰居异境”、闽粤的“气候异状”、江南的“特异恩惠”,这三处“异”凸现了“我”对江南冬日深深的喜爱和由衷的感恩,也说明了这种自然的恩赐不是常能享受得到的,尤其在这“风雨”飘摇的旧中国。
当然,不同的气候也各具妙赏,【甲】而达夫对于江南冬景的一见钟情,实乃其乡土情结、文化情结、审美情结、隐逸情结、及爱侣王映霞带给他的幸福与满足所致。
【乙】生于此长于斯的江南才子,在历经了十余载的民国凄凉和慌张颠沛之后,在日日夜夜“人来海外名方贱,梦返江南岁已迟。
”的感慨之后,在心心念念的唯我江南的家园梦氤氲得浓而又浓的时候,【丙】1933年,达夫伴同他的爱侣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修筑了他们的爱巢——“风雨茅庐”。
(1)文段中划线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凸现
B.由衷
C.一见钟情
D.氤氲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三句,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4.(11分)(2017高一下·邹平期中)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赵希乾,南丰东门人,幼丧父,以织布为业。
年十七,母抱病月余,日夜祈祷身代,不少愈。
往问吉凶于日者,日者推测素验,言母命无生理。
又往卜于市,占者复言不吉。
希乾踟蹰不去,曰:
“何以救母病?
”占者恶其烦数,曰:
“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
”希乾归,侍母左右,见病益危笃。
时日光斜射床席,形影孑立,寂寂旁无一人。
希乾忽起去,笥中得薙发小刀,立于窗外,剖胸,深寸许,以手入取其心,不可得。
忽风声震飒,门户胥动,以为有人至。
四顾周章,急取得肠,抽出,割数寸。
盖人惊则心上忡,肠盘旋满胸腹云。
希乾置肠于釜上,昏仆就室而卧。
顷刻,母姑来视病,见釜上物,以为希乾股肉也,烹而进之母。
再视希乾,则血淋漓心腹间,不能出声,始知希乾为割心矣。
赵氏故宋裔,为南丰巨族。
宗党以为奇孝,供赡其母子,而更教之读书。
学使者侯峒曾闻其事,取充博士弟子员。
崇祯壬午,以恩诏天下学,选一人贡于成均。
学使者吴石渠,既考试毕,进诸生而告之曰:
“百行以孝为先。
赵希乾割心救母,不死,不可以寻常论。
建武多才,校士衡文,希乾不应入选。
今欲诸生让贡希乾,以示奖劝。
”诸生咸顿首悦服。
于是以希乾选补壬午恩贡。
又三四年而有甲申、乙酉之变,希乾避乱山中,将母不遑,遂卖卜,逃走于四方,以养其母。
又十余年,母寿八十余而卒。
予自幼时常见希乾过先君谈,饮食起居如常人。
面黎黝,高准方耳,睛光满眸子,颀然而长,多浑朴之风。
自是希乾少家居。
母死未十年,而希乾亦卒,年六十一。
甘表曰:
朝廷不旌毁伤愚孝,尚矣。
然希乾一念之诚,若有以通天地、格神鬼也,岂不可嘉哉?
汤公惕庵最恶言希乾事,予则以为应出特典,一加旌赏。
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然旌而不传,不若不旌而传也。
安得龙门之书以施于后世哉?
呜呼,古今忠孝之士,非愚不能成。
而世之身没而名不传者,又何多也?
悲夫!
(1)
下列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B.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C.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D.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者”,即中国古代观察天象的人,也叫天官。
日者不仅要通天文、通历法,更要通吉凶、通世事变迁。
B.“顷刻”,指片刻,表示行动或事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
古代用漏壶计时,一刻等于十五分钟。
C.“崇祯”,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朱由检的年号,后世称朱由检为崇祯帝。
“崇祯壬午”,是我国传统的年号纪年法。
D.“恩贡”,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
明清规定凡遇皇室庆典,据府、州、县学岁贡常例,加贡一次作为恩贡。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希乾听从占卜者的建议,割心救母,但误割了几寸肠子,竟然没死。
学使者吴石渠认为这不能用平常事来看待。
B.赵希乾姑母来探望他的母亲,看见锅上的东西,误认为是赵希乾买的肉,于是煮了给他母亲吃。
C.为了躲避甲申、乙酉战乱,赵希乾带着母亲四处奔走,甚至为了赡养母亲,曾经以占卜为业,又过了十多年,他母亲活到八十多岁才去世。
D.长期以来,朝廷一直不倡导伤害自身这种愚昧的孝顺行为,汤惕庵先生也讨厌谈论赵希乾的事情,但作者却认为应当大力表彰他的这种精神。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占者恶其烦数,曰:
“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
②建武多才,校士衡文,希乾不应入选。
今欲诸生让贡希乾,以示奖劝。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7分)
5.(7分)(2019高一下·安徽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①
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②。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①此词为苏轼贬谪苏州四年后,赴汝州传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时所作。
②春盘:
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河边烟云淡荡,柳树疏朗,阳光明媚,充满春天的气息。
B.第二句中的“媚”写淡烟和疏柳的妩媚神态,也表达了对谄媚小人的不满之情。
C.词的下片写作者游玩时喝着乳白色的午茶,吃着山间的春蔬,充满愉快之情。
D.“雪沫乳花”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鲜明生动,显示出词人高妙的写作技艺。
(2)结合全词,分析“人间有味是清欢”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四、默写(共1题;共10分)
6.(10分)(2016高一下·厦门期中)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①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②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③________,却匈奴七百余里。
(贾谊《过秦论》)
④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⑤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不但写了蜀山之险,还描写人行路之难。
他借助一些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在高险的蜀道中穿行,步履艰难、神情惶恐的样子,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体现这一内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⑦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五、选择题(共3题;共6分)
7.(2分)(2017高三上·庄浪月考)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袁阔成先生将《三国》讲活了,他那__________的讲解将人们带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也带进了他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
②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表现所扮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先得学会不“动于衷”,才能__________,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
③许昌春秋楼关圣殿正中为高13米、号称亚洲最大的室内关羽神像,关公手捋长髯,微合二目,夜读《春秋》,宝相庄严,__________。
A.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绘声绘色
B.绘声绘色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C.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绘声绘色
D.绘声绘色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8.(2分)(2017·安庆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电视剧《于成龙》以层层递进的叙事节奏,紧紧同绕于成龙从七品芝麻官做剑两江总督,表现他从处理芝麻小事到主理国家人事的浩然正气。
B.新春佳节期间,广东社会消费由生存向发展、由物质向服务、由传统向新型升级,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生活理念的更新,也折射出别样年昧。
C.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近日完成超大容量光传输实验,其传输量是单模光纤最大传输量的5倍,可满足一根光纤上67.5亿对人同时通话实现了。
D.为方便患者就医,提高服务质量,江苏省推进分级诊疗改革,将大医院不低于20%的专家号源留在社区,由基层医院帮助患者进行预约转诊。
9.(2分)将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元诗四大家”之一的杨载《到京师》一诗划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
六、语言表达(共2题;共8分)
10.(3分)(2017高二下·涞水月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菊花的适应性强。
它喜爱阳光也耐寒冷,光照充足的地方,菊花长得更健康、更茁壮,①________。
与郁金香等花卉相比,②________,它更适宜生长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但潮湿的环境中也能寻觅到它的芳容。
播种或扦插的方式菊花都可成活。
③________,使其在中国自华南至东北地区均能栽植。
11.(5分)(2015高二上·巴彦期中)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话题,再写两句话,要求比喻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自卑,是秋冷中随风坠地的黄叶;自信,是冬寒里斗霜傲雪的红梅。
七、材料作文(共1题;共5分)
12.(5分)(2019高三下·大庆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大学中文系2018年毕业典礼,教师代表戴锦华教授深情地祝福毕业同学:
①愿你们有承当,首先承当起自己,进而承当起时代和社会。
②愿你们做个好人,利己亦利他,自我亦社会。
③愿你们快乐地生活,愿你们始终拥有真诚与坦荡。
④“小时代”是一种错觉和误判。
你们生逢大时代,文明重新选择方向的大时代。
你们个人生命的选择则汇聚为对未来方向的选择。
以上几则祝愿语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假设你是参加毕业典礼的大学毕业生中的一员,请你以此身份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23分)
1-1、答案:
略
1-2、答案:
略
1-3、答案:
略
2-1、答案:
略
2-2、答案:
略
2-3、答案:
略
3-1、
3-2、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4-1、答案:
略
4-2、答案:
略
4-3、答案:
略
4-4、答案:
略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7分)
5-1、答案:
略
5-2、答案:
略
四、默写(共1题;共10分)
6-1、
五、选择题(共3题;共6分)
7-1、答案:
略
8-1、答案:
略
9-1、答案:
略
六、语言表达(共2题;共8分)
10-1、
11-1、
七、材料作文(共1题;共5分)
12-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银川市 一下 学期 期中 联考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