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docx
- 文档编号:23566851
- 上传时间:2023-05-1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16.84KB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docx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探究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考向1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
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温度在150℃以上。
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
在综合分析地质条件后,2017年9月我国在青海省钻获236℃的高温干热岩体。
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1~2题。
1.岩石圈( )
A.就是指地壳B.由岩石组成
C.全球厚度均一D.包括软流层
答案 B
解析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岩石组成,厚度不一,陆地较厚,海洋较薄,位于软流层之上。
2.干热岩位于( )
A.地壳B.地幔
C.地核D.软流层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应属于地壳,A项正确。
考向2 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是纵波,B是横波
B.B波速度最大部分位于地核
C.C是莫霍面,D是古登堡面
D.D是岩石圈和地壳的界面
答案 C
解析 图示B波的传播速度较A波快,故判断B波为纵波,A波为横波,A项错误。
图示B波速度最大部分位于地幔,B项错误。
C为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D为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C项正确,D项错误。
4.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横波能够在海洋中传播B.纵波能够在真空中传播
C.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D.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
答案 D
解析 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A项错误;横波和纵波都属于机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B、C两项错误;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D项正确。
探究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考向1 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
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
雾凇景观以吉林雾凇最为有名。
下图为吉林雾凇景观图。
据此回答5~6题。
5.雾凇的形成,体现的地球圈层数量有( )
A.1个B.2个C.3个D.4个
答案 C
解析 据图文材料可知,雾凇是空气中的水汽在树木等物体上凝结而成,故雾凇的形成体现的地球圈层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C项正确。
6.构成雾凇景观的核心要素所属地球圈层的主体是( )
A.海洋B.空气C.岩石D.植物
答案 A
解析 据图文材料可知,构成雾凇景观的核心要素是冰晶,属于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
考向2 地球圈层之间的联系
“一滴水从波涛汹涌的大海,化为天上的白云,再到漫天的大雪,使地面银装素裹,融化后渗入地下,被植物的根系吸收。
”下图为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据此回答7~9题。
7.材料描述的现象体现了________的变化( )
A.大气圈B.水圈C.圈岩石D.生物圈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现象体现了水圈的变化。
8.图示圈层①②③④依次为( )
A.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B.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答案 A
解析 图中①圈层能为③圈层供水且能渗进②圈层,因此①是水圈、②是岩石圈;③可为④供氧,④可为②提供降水,因此③是生物圈、④是大气圈。
故A项正确。
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答案 B
解析 “落红”反映了生物圈;“春泥”反映了岩石圈,故B项正确。
1.读北美部分地区地壳厚度等值线(单位:
千米)图,探究下列问题。
(1)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千米。
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
(2)图中A处的地壳厚度约为________,B处的地壳厚度约为________。
(3)描述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
(4)推测大陆地壳厚度与地形起伏的关系。
成果展示
(1)33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2)45~50千米 30~35千米
(3)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较薄,大陆向海洋的过渡地区较薄。
(4)地壳厚度随地形起伏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来说,海拔高的地区地壳厚度较厚,海拔低的地区地壳厚度较薄。
2.阅读图文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
北京时间2018年9月6日23时49分在斐济群岛地区(18.45°S,179.35°E)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640千米。
材料二 下图为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1)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判断此次地震发生地所属的地理圈层,并说明判断理由。
(3)斐济地震后,我国地震监测站首先检测到的地震波是A波还是B波?
并说明理由。
(4)斐济地震时,某轮船在斐济附近海域航行,请简要说明斐济地震发生后短时间内,该船上的乘客所受的此次地震波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成果展示
(1)地震波。
(2)地幔。
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此次地震发生于太平洋,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仅6千米,而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640千米,故地震发生地位于地幔。
(3)B波。
理由:
此次地震发生在地幔,从震中到我国由固体物体相连,B波传播速度比A波快,故首先检测到B波。
(4)影响:
船上的乘客只能感受到上下颠簸。
原因:
纵波能在固、液、气三态中进行传播,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导,不能在液态或气态中传播。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考点分布表
考点
题号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3,4,5,6,7,8,13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2,9,10,11,12,14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中新网2018年12月17日电,印度尼西亚当局表示,苏拉威西岛北部的索普坦火山16日早上两度喷发,喷出的火山灰柱高达7500米。
读图,回答1~2题。
1.索普坦火山物质来自( )
A.地球表面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D.上地幔
答案 D
解析 索普坦火山物质是岩浆,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2.这些漫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 A
解析 漫延的火山灰物质首先存在于大气圈中;受降水的影响进入水圈,被植物吸收后进入生物圈;最后沉积在地表,进入岩石圈,故A项正确。
2018年12月16日12时46分左右,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震中位于周家镇,全县范围内都有不同程度震感。
地震后,地面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破坏程度通常用烈度来衡量。
下图是地震发生时①②两地观测站地震横波与纵波的走时曲线。
据此回答3~4题。
3.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岩石圈B.上地幔C.下地幔D.地核
答案 A
解析 震源深度12千米,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其中上地幔的顶部和地壳构成岩石圈,地壳位于岩石圈内,故A项正确。
4.有关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横坐标向右增大,则反映出烈度越来越大
B.横坐标向右增大,则反映出震级越来越大
C.越靠近震中,纵波与横波到达时的时间差越小
D.a线表示纵波走时曲线,b线表示横波走时曲线
答案 C
解析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纵波速度快。
图中横坐标向右增大,表示离震中越来越远,烈度越来越小,A项错误;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B项错误;越靠近震中,纵波与横波到达时的时间差越小,C项正确;a线表示横波走时曲线,b线表示纵波走时曲线,D项错误。
读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正确表示岩石圈序号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A
解析 岩石圈包括地壳及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不包括软流层,图中正确表示岩石圈序号的是①,A项正确;②表示地壳,③表示地幔和部分地核,④表示地幔,B、C、D三项错误。
6.地震波经过莫霍界面时( )
A.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小
B.横波、纵波速度都增大
C.横波速度增大,纵波速度减小
D.横波速度减小,纵波速度增大
答案 B
解析 地震波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纵波速度都增大。
读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单位:
千米)图,回答7~8题。
7.图示区域地壳的厚度分布特点是( )
A.北部低,南部高B.中间高,四周低
C.中部地区变化大D.东部地区最薄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中地壳厚度等值线分布可知,地壳厚度北部高,南部低。
A、B两项错误;中部地区等值线最密集,说明厚度变化最大,C项正确;根据图中数值可知,南部的地壳厚度最薄,D项错误。
8.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B.岩石圈底部
C.莫霍界面D.软流层中部
答案 C
解析 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最外面一层,和地幔之间有一个莫霍界面,即莫霍界面以上是地壳。
所以绘制的地壳厚度剖面图中,0千米为莫霍界面,故C项正确。
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回答9~10题。
9.图中所示的①②③圈层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答案 D
解析 图中所示的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最上面是大气圈,位于最下面的③是岩石圈;跨三个圈层的①是生物圈;②是水圈,故D项正确。
10.关于图中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②圈层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③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圈层
D.①圈层是内外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圈层
答案 B
解析 ①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A项错误;②圈层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B项正确;③圈层是岩石圈,不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C项错误;①圈层是生物圈,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圈层是大气圈,D项错误。
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甲圈层的特点是( )
A.连续而规则B.连续而不规则
C.规则而不连续D.不规则而连续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甲圈层为水圈,它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12.活跃而不独占空间的圈层是( )
A.生物圈B.水圈
C.岩石圈D.地壳
答案 A
解析 活跃而不独占空间的圈层是生物圈。
二、综合题(共52分)
13.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22分)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____波,B表示________波。
(4分)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________界面,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面以上C代表________,该面以下E代表__________。
(8分)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________,地震波B速度__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F面是________界面。
(6分)
(4)G层叫________,H层叫________。
(4分)
答案
(1)横 纵
(2)莫霍 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 地壳 地幔
(3)消失 突然变小 古登堡
(4)外核 内核
解析 此图分左右两部分,左图示意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情况(注意左侧的深度值),上方横坐标表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中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横波和纵波。
右图是根据左图对地球内部作出的判读结果。
14.读四大地球圈层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30分)
(1)写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圈层名称。
(8分)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①圈层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其主体是________,试描述①圈层的特点及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10分)
(3)③圈层是由________及其________组成,占有________圈层(填序号)的底部、________圈层(填序号)的全部和________圈层(填序号)的上部。
据图可知,③圈层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
(12分)
答案
(1)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大气圈
(2)地表和近地表的水体 海洋水 特点:
连续但不规则;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意义:
为人类提供水资源和水力资源;为人类提供便利的水运条件。
(3)生物 生存环境 ④ ① ② 提供氧气和有机物
解析 第
(1)题,根据图示各圈层之间的关联可知,①为水圈,②为岩石圈,③为生物圈,④为大气圈。
第
(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①圈层为水圈,它是由地球上水体构成的,其主体是海洋水;其特点是连续但不规则,且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水圈可以为人类社会提供水资源、水力资源和便利的水运。
第(3)题,根据上面分析可知,③为生物圈,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生物圈占有大气圈(④)的底部、水圈(①)的全部和岩石圈(②)的上部;读图可知,生物圈可为人类提供氧气和有机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新教材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 中的 地球 14 结构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