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校工作总结参考.docx
- 文档编号:23565406
- 上传时间:2023-05-18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6.33KB
美术学校工作总结参考.docx
《美术学校工作总结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学校工作总结参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术学校工作总结参考
美术学校工作总结参考
美术学校工作总结一 6月28日上午,蚌埠工艺美术学校在学校一楼会议厅召开XX-XX学年第二学期工作总结大会,全校教职工参加了会议。
校长胡业武作本学期学校工作总结和财务报告。
本学期,学校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提出了“重返蚌埠市职教第一方阵”的“十三五”发展目标,以招生、宣传、队伍建设工作为抓手,全面规划和落实学校管理、教育教学、队伍建设、技能大赛、招生、宣传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努力探索学校职教发展的出路与突破口,进一步提高学校职教综合办学水平。
全校师生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围绕学校工作目标,凝心聚力,积极工作。
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圆满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工作。
技能大赛成绩突出,本学期学校成功组织承办了XX年安徽省服装类技能大赛工作。
本次大赛有全省13个地市职业中学的133名选手同学参加比赛,蚌埠工艺美术学校9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奖。
三名同学获一等奖、一名同学获二等奖、五名同学获三等奖。
学校盛明文、张影影、孙琦淼慧三名同学代表安徽省参赛获得3个国赛三等奖,成为我市第一批免试升入本科院校的中职生。
杨梅同志荣获全省“五一劳动奖章”。
蚌埠工艺美术学校党委荣获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
此次总结大会不仅总结了本学期学校的各项工作,表彰了先进,鼓舞了士气,也对加强学校下阶段的工作起到了较好的梳理和推动作用,促进了蚌埠工艺美术学校各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美术学校工作总结二 XX年,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统领,紧紧围绕学校的改革发展主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监控,狠抓教育质量,推进内涵发展,突出办学特色。
现将一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育教学改革强力推进
1、这一年,继续加强质量工程建设,成功立项了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音乐表演)1项、卓越设计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1项、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项目2项。
完成900万的提升计划艺术类实习实训平台和音乐表演类实习实训平台建设。
“铜文化传承视域下的现代铜艺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振兴计划和质量工程项目共立项13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19项。
2、这一年,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内涵建设。
编写和修订中文、广告、美术学、环境艺术、视觉传达艺术、音乐表演、网络新媒体7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秋季招生420人,其中网络新媒体专业首次招生60人,报到率100%。
积极推进文学类专业的转型建设,谋划中文专业和网媒专业的一体化办学;积极推进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改革,让企业课题进入教室,结合实际课题开展教学;积极开展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综合改革,学生可以通过参赛获奖、发表专业论文、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汇报演出等形式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开展艺术实践月、举办画展、设计展、专业技能竞赛等形式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音乐表演专业在艺术实践月举办了12台教师专场演出、班级专业汇报演出以及“文艺情大学梦”及皖南片“同铸关工情共筑成长梦”专场演出。
XX年组织了987名广告、设计、中文、音乐专业学生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的12项各类学科技能竞赛。
邀请浙江大学沈卫模教授、中国音乐学院赵云红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易西多教授、池州学院谢家顺教授等来我院举办讲座10余场。
3、这一年,加强教学监控,完善教学督导制度。
全年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16次,院党政领导平均每人听课均在6次以上;每学期在期初、期中和期末进行三轮考试试卷检查,采取教研室自查、学院组织骨干教师分组复查、院督导组检查三种方式进行,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加强对教研室的考核与管理,出台了《教研室工作考核细则》;在日常教学监控中,实行每天1名领导带班检查负责制,监控全天教学运行情况,并负责处理当天突发事件;定期公布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情况;每学期都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
二、产教研深度融合
1、这一年,铜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完成了122万的铜文化协同创新建设项目,项目通过验收;现代铜艺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铜文化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突出,编著出版了《铜陵铜研究》、《铜陵铜雕塑》、《铜陵铜文化史》3部著作;顺利召开了省级“铜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名师工作室”的项目建设论证会;加强校企合作,与铜陵铜官府文化创意股份公司合作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2、这一年,服务地方能力不断增强。
5月份我院承办了狮子山区新闻信息员培训班,狮子山区各部门的新闻信息通讯员共13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与铜陵铜官府文化创意股份公司合作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挂牌并签订合作共建协议;组织学生参加了在铜陵市行政会议中心举行的纪念五四运动96周年暨“出彩青春点赞铜陵”青春励志故事分享会活动。
3、这一年,科研成果硕果累累。
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2项;省社科规划项目立项4项;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立项4项;校级科研项目12项。
共发表三类以上学术论文46篇,其中二类14篇。
获得国家安全科技成果奖三等奖1项,铜陵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
出版专著3部,省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
三、师资队伍建设良性发展
1、这一年,积极鼓励教师攻读博士、晋升职称。
学院先后派出7位教师外出攻读博士学位或到重点大学进行访学和研修。
2人取得博士学位,2人晋升教授,4人晋升副教授,1人获省教坛新秀称号。
2、这一年,注重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派出1名老师到苏州大学进修新闻传播类课程;选派4名教师前往南京财经大学、合肥师范学院、皖西学院考察、交流,学习新闻传播类专业建设的经验;组织5名教师到浙江传媒学院参加中国互联网协会举办的“XX网络文化与新媒体发展论坛”;组织汉语言文学专业师生6人到安徽师范大学观看北京大学原创学生话剧《早安,妈妈》的公演;组织6名声乐老师到安师大观看葛毅教授和世界著名华人歌唱家陈先生的授课活动;派出6名视觉传达专业教师到南京艺术学院学习;派出32位音乐教师参加上海音乐学院声乐、钢琴、民乐、西洋乐等专场音乐会的观摩学习。
3、这一年,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学院为7名青年教师实施导师制,开展了结对、帮扶听课、评课议课等一系列活动。
还先后邀请督导专家为青年教师进行专题讲座,邀请优秀教师进行公开课观摩示范,在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等方面帮助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学院举办了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实际评价和锻炼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我院教师获得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在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我院章瑞老师获得一等奖,获得省“教坛新秀”称号。
四、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创新
1、这一年,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切实抓好安全防范工作,优化育人环境。
专门成立一只护校志愿服务队,每晚对艺术楼进行巡视,及时处理可疑情况。
各班每月召开1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节假日实行学生离校登记。
每月进行1次安全检查,院领导、辅导员带队严查学生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现象。
每学期召开1次全院学生的安全教育大会,重点进行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骗防盗等安全教育。
通过一系列的安全活动教育,把安全教育落实在日常的教育之中,做到长抓不懈,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2、这一年,加强团学活动的探索和开展,致力打造系列品牌活动20余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育人实效。
“学生讲堂”系列活动、环保创意时装秀、铜艺设计大赛等一些传统品牌活动,不断提升层次,扩大影响力,成为校级特色活动。
新推出的新闻采写大赛、校园微视频大赛、大学生篮球全明星赛、超级演说家、原创话剧剧本大赛等特色活动,形式新颖,专业性强,深受全院乃至全校学子的喜爱。
3、这一年,积极实施文化育人工程,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系列的学科专业竞赛和体育比赛,提升育人质量。
XX年,在省教育厅认定的A、B类赛事中,我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2项;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安徽分赛区比赛中,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优秀奖14项;在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比赛中,获得金奖3项、银奖6项、优秀奖8项、入围奖6项;在第二届安徽省大学原创文学新星大赛中,获得优秀奖2项;在第十届“讯飞杯”全省大学生诗文朗诵比赛中,获得优秀奖1项。
在校第十三届运动会中,我院方阵队再一次荣获第一的好成绩。
我院13汉语言专业学生常泽宇的论文《安徽阜阳出土清代连加善墓志考略》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博物版,该文同时被中国社会科学网、安徽文化网、凤凰网安徽频道等媒体转载。
4、这一年,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育人内涵。
先后组织学生志愿者赴流潭中心小学开展帮扶结对、献爱心活动;配合铜陵市文明创建工作,组织学生成立文明劝导志愿队,开展文明劝导活动;“雷锋月”组织学生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先后开展了义务无偿献血、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
我院XX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常泽宇将其拾到的汉代卷云纹瓦当(残)和新石器时代素面青石斧无偿交于临泉县博物馆,此举在当地社会各界受到广泛赞扬,人民网安徽频道、凤凰网、新浪网等媒体也都对此事做了相关报道。
5、这一年,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多举措促进学生就业。
贯彻执行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建立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我院XX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
五、教学环境和条件根本改善
这一年,完成了从育秀校区到翠湖校区的整体搬迁。
学院教学设施优越,拥有16281平方米的教学楼,588座标准音乐厅,师生专业琴房128间,国画、油画、版画教室14间,建成非线性编辑工作室、铜工艺设计工作室、艺术设计实训教室、虚拟演播室、动态影像工作室、排练厅、舞蹈房、雕塑工作室、设计软件教室、合唱教室等22个。
六、党建和思政工作稳步开展
1、这一年,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院党总支每周组织1次中心组理论学习,每两周召开1次全体教职工大会,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领会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20次;组织学院师生开展时事热点和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的专题研讨。
强化理论学习,将理论学习转化为推进学院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助推器。
2、这一年,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严格执行《中共安徽省委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意见》,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落实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落实政务公开,接受党内外的监督,增加学院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办事质量和办事效率。
组织师生参加教育部廉政文化设计大赛,推动廉政文化作品创作与传播,促进师生树立廉洁意识;教工和学生党支部举办“依法治国”专题研讨会,提高广大师生的法制意识,践行“依法治国”的理念;邀请法学院葛贤平教授作“依法治教”辅导讲座,增强教职工的职业使命感;组织师生参加教育部廉政文化设计大赛,我院徐争老师的作品《君子爱财,需取之有道》获艺术设计类作品一等奖,通过廉政文化作品创作与传播,促进师生树立廉洁意识。
3、这一年,重视党员的发展和教育。
XX年度,共发展学生党员38名,教师党员2名,学生预备党员转正35名,我院现有学生党员59名,教师党员43名。
高度重视党员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师生党员的党性修养,XX年度共有212名学生参加了党章培训班;第十四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成功开班,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共152名参加了学习。
4、这一年,党建活动丰富多彩。
继续开展与铜陵市边检站、流潭中心小学等多家单位的共建活动10余项,扩展党建工作领域。
“雷锋月”开展学生党员志愿清扫活动,提高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清明节学生党支部到铜陵县烈士墓开展扫墓活动,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优良传统;“抗战胜利70周年”开展党史知识竞赛、大学生主题征文、主题演讲等系列活动,弘扬爱国精神。
美术学校工作总结三 XX年4月6日上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召开非遗研修研习试点项目教学工作总结会。
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王晨阳副司长、张晓莉副处长,清华美院鲁晓波院长、张敢副院长、马赛副院长,和参与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试点工作的专业教师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热烈研讨。
马盛德巡视员高度评价了清华美院非遗研修研习试点期间取得的成果,对学院领导及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他指出,刚刚结束的结业展受到专业界和社会普遍认可,传承人也很有成就感,清华模式对在全国展开非遗研培计划具有示范意义,需要及时总结经验。
鲁晓波院长指出,本次的非遗研修活动契合学院传统,引起了广泛共鸣,尽管是短期研修,但结业展效果好,教学结果好,为接下来学院申请建立国家级非遗研究机构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从威廉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谈起,指出科技越是发达,自然和传统文化越为人所需要,抢救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守住中国传统的根脉,让非遗产品更有文化价值是当代人的情感需要,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张敢副院长表示,非常感谢文化部给了学院这个机会,研修研习项目的开展,对于推进学科建设意义重大。
马赛副院长补充强调,清华美院保留了原中央工艺美院优良的教学传统,一向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为装饰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张仃先生为《装饰》创刊号设计的龙舟,在本次结业展中通过竹编、刺绣等传统工艺得到了重新演绎,成为标志性作品。
龙舟上飘扬的衣食住行四面旗帜,如今依然是学院精神所在。
非遗研修研习试点工作得到了院领导和全院各系的支持,参与授课和指导的老师对非遗保护和文化传承满怀热情。
项目负责人、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向非遗司领导简要介绍了课程设置、“非遗进清华”活动以及未来工作的构想。
他表示,以传承人群为主体,以传统文化为本位,是今后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以及非遗活化、品牌孵化和推广工作的根本原则。
清华大学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杨静为研修班学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实验室探究课程,也邀请传承人进实验室进行现场授课,她认为“非遗进清华”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并热切期待能在清华建立非遗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清华大学综合学科优势,进行跨学科、跨院系的合作研发和技术攻关。
教务办主任原博指出,可挑选一些传承人参与到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来。
首先,邀请非遗传承人来学院给学生授课,有单次讲座,也可以有实验室中的体验课,甚至开设全校选修课;其次,在传承人所在地设立实习基地,带领学生实地考察非遗技艺;第三,学院师生可以帮助传承人梳理技艺及传承历史;第四,研发与共创,比如她参与的非遗研习试点项目是与曹氏宣纸合作,经过实地到安徽调研,将其工艺流程制作成动画,其目的除了记录传承人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进行文化普及,使更多的人对手工造纸感兴趣,对纸更珍惜。
非遗研修班为学员开设了中外工艺美术史和非遗案例讲析等专业课程。
染织服装设计系贾京生教授长期从事非遗田野考察,曾为非遗研修班讲授“非遗田野调查:
少数民族蜡染工艺考察”课程。
他表示,文化部对非遗传承人群开展研修研习培训工作的决策非常英明,只有这样,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传承下去。
以前要跑很远去考察非遗,现在传承人聚集到学院,对于美院学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非遗进清华”要互动式地进行,要对技艺进行更多的展示,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对其材料、工具、工序进行数据化、量化、科学化研究。
在当下的非遗热中,学院中人尤须保持冷静,以专业而不是非专业的眼光、以文化而不是商业眼光、以国际化而不是地域性眼光来看待非遗。
非遗很复杂,在保护和活化过程中需要区别对待,对非遗传承人群的帮扶应该具有专业性和精准性。
非遗研修班的造型训练以传统方法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开设了图案、工笔花鸟、写意水墨等课程。
基础教研室金纳教授是近代工笔花鸟画大师于非先生的第四代传人。
工笔花鸟与刺绣、缂丝的关系紧密,她在授课过程中感觉到,由于百年来的传统断裂,部分传承人并不完全了解自己的技艺和文化,比如刺绣,原本传统的配色很美,现在反而离传统远了,失去原有的艺术高度,不少人以费工多少作为好坏标准,但有时候以少胜多、以简胜繁更美。
教授写意水墨的田旭桐教授则期望,在传承人走进来的同时,美院教师也应该走出去,到传承人所在地调研。
陈岸瑛补充说,其实学院在哈密已经有了一个传统工艺工作站,欢迎老师们去工作,今后带学生外出考察,还可到其他地区的工作站去落脚。
艺术史论系教师郭秋惠研究近现代中国工艺美术史,专门开设了一门课程,为研修班学员讲解中央工艺美院装饰美化人民生活的传统以及历史上的经典作品。
本次研修班,每20位同学配备了4名班主任和8名结业创作指导教师,郭秋惠作为史论教师,与其他系的导师共同参与了结业创作指导。
她说每个地域的非遗技艺都有自己的工艺特点,有不同的流派,要把握其特点区别对待,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百年来所发生的变迁。
艺术史论系章锐副教授曾在苏富比拍卖行工作,是艺术管理硕士项目的负责人,也是两期非遗研修班结业创作的史论导师,在本次活动中,不仅领略了传统工艺之美,也结识了其他专业的教师。
她表示,全国非遗传承人的数据平台搭建很重要,将来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了解不同技艺受欢迎的程度,受众群体是哪些,以判断市场的需求。
染织服装艺术系李迎军副教授,作为首期研修班结业创作导师,在座谈会上介绍说自己的研究课题是传统服饰的当代化问题,文化部提供的这个与非遗传承人交流的平台是以前想都没有想过的,在研修过程中,学院教师与传承人、传承人与传承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形成了共识,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他期望文化部与学院能提供更多这样的交流平台,也对接下来与传承人的合作充满期待。
在本次展览中,他与潮绣、苗绣、澄城刺绣、缂丝传承人合作完成的时装,被很多观众认为在品质上超过了爱马仕。
陶瓷艺术设计系教师刘润福是第二期研修班结业创作导师,也是哈密工作站联络人。
就非遗保护在当代的发展,他谈了三点感受:
第一,非遗从物态保护到活态传承转变;第二,非遗传承人从抢救向培育、培养转变,向年轻化转变;第三,非遗从技术层面向文化层面转变。
他还期待高校学生,通过培养和学习,也能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来。
此外,加强国际交流、举办国际工作坊是下阶段非遗研修工作可以考虑的层面。
染织服装艺术系王悦副教授说,她在与她所指导的五位传承人接触时,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很大,有一些已经做得非常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但也有一些因为工艺复杂,学习期长,单件价格贵,在成为大师前很难养活自己。
但是这些问题并非不可解决,例如,可以研发一些走入寻常百姓家的产品,帮助处在学习期的绣娘找到饭吃。
在本次展览中,她与蓝印花布传承人吴灵姝合作的旧衣新染,得到了观众一致好评。
工艺美术系纤维专业的岳嵩老师是两期非遗研修班的结业创作导师,他在指导学员进行结业创作时,发现将专业教学与非遗研修结合在一起是一种非常好的尝试,自己的学生与传承人的合作创作,呈现的效果非常好,学生很受益,期待还有下一次。
他说,此次结业展览证明,传统技艺也可以与当代艺术融合得很好,非遗不能进博物馆,而应该带动文化消费。
工艺美术系漆艺专业博士后杨佩璋也参与了研修班结业创作指导,他和其他导师一起,为布置展览付出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他表示,在整个研修和办展过程中,与传承人相处非常愉快,沟通起来没有任何障碍。
学院培训中心为本次研修立项和后勤保障做了细致的工作,李凡老师代表生活班主任发言说,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安排好学员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不主要,但是很重要,以后还会认真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博士后赵禹冰代表教学班主任反映部分学员在结业创作和参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如工作单位不支持、师傅不理解等,非遗司领导当即表示,今后要帮助解决此类问题。
座谈会最后,非遗司领导进行了总结发言,并与老师们合影。
王晨阳副司长表示,清华给传承人打开了一扇学术的门,学员们学习热情高涨,自信心显著提高。
结业展览证明,在清华展开的研修研习试点工作紧紧围绕项部长所说的“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的总体要求,每个环节都落实得很好。
今后,还要对结业的传承人进行定期调查、做情况反馈。
陈岸瑛回应说,学院下一步将建立一个非遗交流、孵化、推广平台,帮助已结业的学员回到北京,完成品牌的孵化和落地。
张晓莉副处长表示,清华大学是全国最高端的学术平台,今后要做好非遗研修学员的选拔工作,把最优秀的学员送到清华。
此外,也欢迎各位老师在“非遗日”回到生源地,与学员重聚。
马盛德巡视员在总结讲话中,对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历史、成就和当下的瓶颈问题进行了系统介绍,使教师们对非遗研修的宗旨和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强调说,确保非遗生命力延续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要做到“我们的遗产在当代活着”。
“非遗进清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试点成果汇报展”影响非常大,展厅面积虽然不算大,但品质很高。
有人一度对研修研习试点工作持怀疑态度,有不同的声音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很多媒体和专家看过展览后解除了疑虑和困惑。
之所以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是因为今天出现了传承链条的断裂。
目前很多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偏大,传承人去世了,链条就断了。
此外,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对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中产生的传统技艺,冲击力是很大的。
因此需要借助各大院校力量,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人,记录整理传统技艺。
其次,应建立客观、公正、科学的遗产观,在联合国公约指导下,重视可持续、生命力、再创造和文化多样性。
世代相传、活态传承是非遗的根本精神。
非遗不同于文物,静态与活态的文化遗产是不同的。
非遗保护应以人为本,注重活态传承,不能只保护遗产,而不管人的死活。
他说,文化部把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委托给高校,不是盲目的,是经过慎重遴选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有与传统工艺密切相关的教学传统,有成熟的条件来完成这项工作。
其他院校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应注意在课程设置上理念不能错,方向不能偏,要坚持设置五大课程模块:
1、设立非遗传承人讲坛,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为研修班授课;2、非遗典型案例的解析与文化解读,让学员认识传统的美、传统的价值;3、考察交流很重要,主要目的是拓眼界,促进传承人自我反省和对未来规划;4、创意设计知识的学习,增强学员走进生活的意识,传统款继续做,也同时开发新的、适应当代生活的产品;5、要坚持举办结业展,在结业创作训练过程中,基因要保持,根脉要保护,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6、要做好总结,发现问题,找到有待完善的地方。
马司长的发言引起了全体教师的共鸣,大家纷纷表示,今后将以更饱满、更专业的精神,加入到非遗传承保护的队伍中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术 学校 工作总结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