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行业经济运行概述.docx
- 文档编号:23560575
- 上传时间:2023-05-18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05.61KB
服装行业经济运行概述.docx
《服装行业经济运行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装行业经济运行概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服装行业经济运行概述
2008年服装行业经济运行概述
文/中国服装协会刘嘉
在外部环境压迫下,行业发展从规模扩张真正地走上了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调整、升级之路
2008年,是我国服装行业发展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行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前所未有的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产业加速调整、升级,产业新格局日渐清晰。
国内、国际需求不足暴露出了行业多年粗放型发展积累的问题;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原辅材料价格上涨、能源价格上涨考验着行业的承受能力;产业经济政策导向的变化促使行业加速战略调整步伐。
在外部环境迫压下,行业发展从规模扩张真正地走上了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调整、升级之路。
2008年生产与效益
生产
2008年我国服装产业资源流动性加强,区域间、企业间流动更为显著。
大企业进一步获取优质资源,规模以上服装企业产量已占到全行业服装总产量的45%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
东部地区仍然占据巨大的生产份额,长三角地区发展较为稳定,珠三角地区生产增幅明显下降,中部地区产能增长平稳。
1、产业规模扩张止步,服装总产量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
2008年1-12月份,我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06.52亿件,其中梭织服装93.40亿件,针织服装113.12亿件,与2007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4.80%、2.07%和7.16%,分别较2007年同期增幅回落9.56、11.06和8.31个百分点,且产量增幅逐月回落(见图一)。
规模以上企业产量占全行业服装总产量的45%左右。
据测算,2008年全行业服装产量为460亿件,增幅为-10.16%,其中:
梭织服装155亿件,同比下降12.92%;针织服装305亿件,同比下降8.68%。
2008年我国服装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珠三角中小企业在珠三角经济发展方向战略性调整之下加速退出,造成珠三角地区服装产能明显下降。
另外,该地区港、台等外销型外资企业多数从事对美、欧出口,在国家对外资企业政策优惠变化、国内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和外需急剧下降的矛盾下加快退出速度;二是欧美订单减少,上半年开始以美国为主要市场的企业和承接二、三手订单为主的中小企业被迫关、停产。
下半年该情况向以欧洲为主要市场的企业蔓延;三是2008年国内需求受到上半年自然灾害以及消费信心等因素影响而略显疲软,同时生产成本的攀升与销售价格持续走低的矛盾造成内需品牌淘汰速度加快,品牌个数收缩,品牌产量控制加强。
内销型企业也开始全面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过渡。
图一:
2008年规模以上服装企业服装产量月度同比情况示意图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平均产量较2007年下降了4.19%。
在品牌战略指导下经过几年发展,我国品牌集中度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依赖于大企业生存,成为大企业的代工厂,品牌企业控制产量,代工中小企业只能停车待单。
一些销售覆盖全国的品牌企业推行本地化生产以减少物流等造成的风险损失和降低成本,内陆省份部分产能的增加属于沿海地区产能的转移。
在国内需求量和内需供给形态的转变下,大企业仍然基本维持2007年生产,大量中小企业和处于加工链末端的企业则减产现象普遍。
在内外需求不旺、政策扶植力度不甚有力的时期,服装行业表现出很强的伸缩弹性,产能的收缩是产业自我调整和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在这个内外交困的时期,行业发展并没有止步,产业调整、升级正在加速、产业格局正在调整、企业内功正在增强。
2、区域格局调整,长三角龙头地位稳定,中部地区崛起在即
2008年,我国服装行业区域间产业资源流动明显。
珠三角地区一部分产能正在向长三角地区及其他地区流动。
长三角地区发展稳定,江苏省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中西部地区仍然保持着较好发展势头,江西、安徽、河南、河北、湖南等省均在困境中逆势而上,实现了较快的发展。
但是中西部地区生产占全国比重依然比较低,中西部服装产业崛起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见图二)。
图二:
2007年1-12月份服装生产前15名省市服装生产情况
效益
从服装行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来看,2008年服装行业产业规模扩容止步,行业亏损面扩大,盈利能力明显下降。
产业规模止涨,产业资源进一步向大企业集中。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显示,2008年1—11月份,规模以上企业个数比2007年同期增加了6.91%,而从业人数下降了0.53%,企业平均人数比2007年同期下降了4.14%。
根据中国服装协会对部分服装产业集群抽样调查显示,受到市场低迷需求不足作用和人力成本、原、辅料成本、能源成本、政策成本上升的影响,没有自主接单能力的小企业淘汰加速。
人数在100人以内的外贸加工型小企业关、停现象比较普遍。
同时,为渡过市场低谷期,大企业也采取了大量开源节流的手段控制规模,产业规模止涨,产业资源加速向大企业流动。
而全年服装行业平均利润率一度大幅滑坡,年底下滑趋势得到一定抑制,但仍比2007年底下降了3.57%。
行业盈利能力基本回到2006年底水平(见图三)。
行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增幅达19.64%,1亿元生产用工量大幅减少了15.13%。
行业整体营运能力与2007年同期基本持平。
行业发展能力较2007年同期明显下降,行业利润仍呈两位数增长,凸现行业两极分化矛盾。
出口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继续降低(见图三)。
图三:
2006年2月-2008年11月利润率情况示意图
行业投资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1—11月服装行业完成投资占纺织行业总投资的31.21%,比2007年同期提高了3个百分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1—11月服装行业实际完成投资、施工项目数、新开工项目数、竣工项目数与2007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21.77%、-1.8%、-9.44%和4.92%,几项增幅指标分别较2007年回落了约19、26.5、27和41个百分点。
特别是新开工数量明显较2007年同期下降。
2008年的投资特点是,用于新建扩建投资明显萎缩,用于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加大。
在劳动力成本不可避免地快速上升的时期,企业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作为应对成本上升的主要手段,提高高科技装备技术的使用比重减小用工量、引进节能设备降低煤电油等能源支出,以及流程再造已经成为行业中比较通行的做法。
江西、河南、安徽、湖北、河北、湖南等内陆投资十分活跃。
中部8省投资比重较2007年同期提高了5.66个百分点,占全国服装行业总投资的33.73%。
2008年1—11月份,服装行业投资中外资企业投资比重比2007年同期的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
2008年市场状况
内销
2008年我国国内服装市场上半年受到雪灾、地震自然灾害影响产生较大波动;下半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影响,需求始终处于较为疲软的状态之中。
在消费信心和消费预期不足的时期,2008年我国服装市场需求也呈现出分化状态,作为必需品的中档商品消费依然火热,而高档消费则受到明显冲击。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08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21.6%。
其中,服装类增长25.9%,增幅较2007年同期下降了3.1个百分点。
全年全社会累计服装消费超过10000亿元。
2008年,衣着类商品出厂价格指数始终保持上升趋势,而消费价格指数却一再回落,两者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特别是9月份以后,商品价格指数直线下降。
消费价格指数全年基本围绕2%幅度下降,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则以2%左右的幅度上升。
在前两年经济景气度较高的时候,游走于大商场中高档消费和街边店、批发市场等中档消费层次的消费者几乎全部折返回较低消费层面。
国内市场中、中低档产品层受到经济不景气影响程度较低,作为必需品的中档产品层面由于接受了从高端市场转移的一部分购买力,反而在2008年具有更好的市场表现。
而越接近奢侈消费的高端商品消费层面受到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越明显。
从消费信心指数情况开看,消费预期和消费信心2008年下半年得到了不可抑制的疾降。
这将对未来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见图四)。
图四:
2007年6月-2008年12月消费信心指数
从2008年中华商业信息中心统计的全国重点大型零售商业企业服装销售统计看出,参加统计的大型零售商业企业服装销售数量仅约占全国服装销售总量的3%,而销售金额则约占全国服装消费总额的10%。
该销售数据反映出大、中城市中高档服装消费趋势和特征。
尽管全年实现了10.32%的数量销售增长,但是月度价格指数却在11月份和12月份跌落100以内。
代表中、中高档消费的大商场服装价格指数负增长说明国内市场需求仍显疲软,“降价”再次成为刺激消费的一大手段。
从消费数量看,男西装、衬衫、防寒服等12项产品分类中,只有男西装、女装、童装和牛仔服4类产品销售数量上升,其中男西装的消费增长主要得益于12月至4月份的“求职季”消费的猛增,一方面2008年求职人数增加,另一方面当时较为乐观的经济形势对消费起到了刺激作用。
从整体来看,女装的消费增长带动了全年服装消费增长(见表一、图五)。
图五:
大型零售店商业企业服装产品价格指数月度变化情况示意图
表一:
2008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市场销售统计表
指标名称
单位
累计
同比(%)
商品销售总额
千元
489,569,960
19.19
其中:
零售额
千元
424,495,492
19.41
针、纺织品类
千元
14,168,531
17.5
服装类
千元
106,443,626
18.28
各种服装
百件
4,055,571
10.32
其中:
男西装
百件
101,023
6.96
男衬衫
百件
107,592
-4.7
T恤衫
百件
147,057
-6.49
女装
百件
1,153,971
13.03
童装
百件
304,423
10.36
牛仔服
百件
47,965
7.03
夹克衫
百件
67,381
-4.7
防寒服
百件
133,573
-5.14
皮革服装
百件
8,680
-9.4
西裤
百条
121,075
-3.68
针织内衣裤
百件
625,646
-3.75
羊绒及羊毛衫
百件
234,448
-0.86
鞋类
千元
26,013,403
16.93
鞋
百双
967,023
4.11
其中:
皮鞋
百双
579,239
4.96
旅游运动鞋
百双
152,880
9.99
帽类
千元
622,440
7.9
进出口
从进口来看,据海关总署统计,2008年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累计进口22.75亿美元,同比上升了15.52%。
其中,梭织服装及附件进口12.19亿美元,同比上升了19.24%;针织服装及附件8.54亿美元,同比上升了8.13%;梭织服装进口数量1.22亿件,同比减少了26.66%;针织服装进口数量2.76亿件,同比减少了25.56%;服装平均进口单价4.46美元/件,同比提高了53.79%,其中,梭织服装平均进口单价为8.49美元/件,同比提高了62.96%;针织服装平均进口单价为2.68美元/件,同比提高了44.09%。
从出口来看,2008年增长乏力。
据海关统计:
2008年我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0亿美元和295.52亿件,同比分别为4.1%和-0.37%,增幅分别比2007年同期回落了近17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
其中,梭织服装及附件出口524.16亿美元和85.98亿件,同比分别为10.77%和-3.76%,增幅分别较2007年同期回落2.54个和9.22个百分点;针织服装及附件出口605.83亿美元和209.54亿件,同比分别为-1.22%和1.09%,增幅分别较2007年同期回落37.81个和13.11个百分点。
剔除汇率因素,2008年我国出口同比实际下降了2.60%。
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见表二):
表二:
2008年我国服装出口情况
累计数量
累计金额
单价
数量同比
金额同比
单价同比
数量占比
金额占比
(万件)
(万美元)
(%/件)
(%)
(%)
(%)
(%)
(%)
服装及衣着附件
0
0
0
4.1
0
0
100
1.丝制
0
0
0
-6.38
0
0
1.61
2.毛制
0
0
0
23.73
0
0
5.79
3.棉制
0
0
0
-5.35
0
0
42.53
4.化纤制
0
0
0
16.78
0
0
33.27
5.未列名其它制
0
0
0
3.44
0
0
16.8
服装合计
3E+06
3.32
-0.4
0.67
0.91
100
100
1.丝制
12471
12.42
-22
-8.72
17.06
0.42
1.58
2.毛制
23058
17.91
-2.4
13.31
16.15
0.78
4.2
3.棉制
2E+06
3.16
-2
-6.29
-4.53
51.6
49.11
4.化纤制
1E+06
3.2
5.19
14.54
8.84
39.55
38.04
其中:
针织服装及附件
0
0
0
-1.22
0
0
100
1.毛针织服装及附件
0
0
0
11.04
0
0
2.77
2.棉针织服装及附件
0
0
0
-9.28
0
0
51.07
3.化纤针织服装及附件
0
0
0
18.08
0
0
37.94
针织服装
2E+06
2.5
1.09
-4.53
-5.66
100
100
1.棉针织服装
1E+06
2.51
0.28
-10.9
-11.3
55.57
55.84
2.化纤针织服装
8E+05
2.43
6.35
13.74
7.05
38.38
37.33
3.毛针织服装
33274
6.79
17.5
17.39
-0.15
1.59
4.32
其中:
梭织服装及附件
0
0
0
10.77
0
0
100
1.丝绢梭织服装及附件
0
0
0
2.23
0
0
2.7
2.毛梭织服装及附件
0
0
0
15.87
0
0
5.04
3.棉梭织服装及附件
0
0
0
1.46
0
0
38.18
4.化纤梭织服装及附件
0
0
0
19.23
0
0
40.4
梭织服装
9E+05
5.34
-3.8
7.33
11.48
100
100
1.棉梭织服装
4E+05
5.31
-8.8
1.47
11.32
43.63
43.37
2.化纤梭织服装
4E+05
4.92
2.66
15.29
12.07
42.51
39.21
3.毛梭织服装
9417
26.58
2.64
14.82
11.87
1.1
5.45
4.丝绢梭织服装
7246
14.36
-10
1.37
12.89
0.84
2.27
1、广东省出口下滑明显,内陆省份有发展空间
2008年,我国服装出口前五位的省市为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该五省市出口金额占服装总出口的71.34%,同比增加2.95%,比2007年同期比重下降了0.80个百分点。
尽管广东省依然位列服装出口第一位,但出口金额和出口数量同比分别下降了25.26%和12.85%,出口金额和出口数量占全国服装总出口的比重分别比2007年同期下滑了8.31和4.98个百分点。
广东省出口下降主要源于深圳出口急剧下滑,2008年深圳出口下降了42.97%、深圳特区出口下降53.60%,总体来说深圳服装出口金额下降了50.57%,同时珠海特区出口同比6.2%,珠海出口同比9.55%,汕头特区出口同比2.20%,汕头出口同比20.84%,佛山出口同比17.14%,东莞出口同比8.97%,中山出口同比9.33%,潮州出口同比3.39%,深圳市服装出口占广东省出口比重比2007年下降了近19个百分点,2008年占广东省出口总金额的36.66%。
同时,新疆、湖北、安徽、四川、广西等内陆省份出口表现活跃。
新疆出口增长异常,有可能边境贸易方式中有一定的非正常因素存在。
2、出口格局微调,对欧出口增加得益于配额取消
2008年,我国对欧盟出口增长较快,同比增加42.52%,出口金额占我国服装总出口的25.21%,比2007年同期上升了6.80个百分点。
亚洲仍是我国出口的第一大洲,出口金额占我国服装总出口的40.49%。
我国对非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出口金额同比分别下降了30.29%、9.63%和5%,对该三大洲的出口占我国服装总出口的24.32%,比2007年同期下降了3.52个百分点。
美国仍是我国服装出口第一大国,其次为日本、香港。
2008年,我国对美国、香港出口都发生了明显滑坡,对该两地区出口金额占我国服装出口总额的21.92%,比2007年同期下降了2.49个百分点。
2008年运行特点
在我国改革开放第三十年,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服装行业接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在这30年中,我国服装行业的以粗放型规模扩张发展为主的模式夯实了产业基础,使中国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服装大国。
2008年我国服装产业规模扩张止步,尽管全国服装总产量下降,但行业整体素质在提高,落后产能得到有效淘汰,产业资源加速向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和企业流动。
资源的从新配置反过来也促进了优势企业的发展,优势企业的发展又有力地带动了整个产业的调整、升级。
2008年服装行业外部发展环境围绕着一个“变”字,我国服装行业则以“流”字与之对应。
资源、资本、人才、订单、市场乃至实体都在择优的流动中重置。
在危机面前,我国服装行业表现出优良的抗风险能力、灵活机变能力和抗压弹性。
2008年行业整体表现出行业资源和要素的三项变化:
素质的提升、集中度的提高、资源和要素区位的移动。
国内、国际需求变化促使行业快速提升转型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和国内需求变化对粗放型发展模式提出了深刻拷问。
以高库存支撑的同质化竞争、数量竞争已经使众多企业无法维持基本生存。
2008年,产业升级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下加速步伐。
行业发展模式由规模经济全面转向价值经济;企业、市场、区域产业由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向精细化发展模式转变。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为衡量,行业在减少库存、提高市场有效供给的目标下,极力倡导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
摒弃规模扩张,注重价值效益,要使以价格为最终竞争要素的服装产品向以品牌价值、文化价值、服务价值为最终服务要素的服装商品转变。
淘汰加速与壮大加速并行,产能格局得以优化
2008年,服装行业外部发展环境快速变化,对企业的生存能力提出巨大挑战。
特别是在外销订单收缩的情况下,一大批以承接二、三手外贸订单为生存手段的小企业被迫关停;在利润空间急剧压缩的情况下,一些缺乏植根性的外资企业选择撤资。
外贸订单加速向信誉良好、加工能力强、交货有保障的大企业流动,使得外贸行业呈现冰火两重天局面,部分优势企业订单比以往更加充沛而更大一部分中小企业越来越接不到订单。
同时,在国内市场发展和转型环境下,我国服装品牌集中度明显提高。
已经形成了不少具有全国辐射能力、拥有全国营销网络的大品牌。
这些品牌带动了国内品牌加工业的发展,加速了行业职能细分。
同时,这些企业发展速度明显领先于其他企业,并在品牌优势、创新优势、市场优势作用下吸引更多产业优质资源流入,反过来更加壮大其竞争优势,形成良性循环。
行业中企业的淘汰与企业的壮大同时加速,产能格局得以优化,落后产能有效淘汰,大企业在行业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日益明显。
产业资源快速择优流动,产业新格局正在酝酿
产业资源具有趋利性流动特征。
在2008年,我国产业资源明显加速向更具有产业发展基础优势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流动。
尽管我国在未来二十年大力倡导梯度转移,并最终形成东、中、西部以沿海地区的商业贸易、设计研发、工业服务与中西部地区加工业、纺织原材料供给行业相联动的区域格局。
但在未来若干年中,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基础、商贸氛围、配套措施不能达到服装行业投资趋利性需求的时候,产业资源将率先向产业基础雄厚、政策环境优良、区域信誉良好、商贸渠道顺畅、物流交通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流动。
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我国服装产业核心区域。
这一作为梯度转移推行过程中过渡形态将在未来几年中保持其发展势头,发挥优势企业进一步积蓄能量的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服装行业 经济 运行 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