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平海中学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走进化学科学教学案.docx
- 文档编号:23559460
- 上传时间:2023-05-18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47.33KB
广东省惠州市平海中学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走进化学科学教学案.docx
《广东省惠州市平海中学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走进化学科学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惠州市平海中学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走进化学科学教学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惠州市平海中学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走进化学科学教学案
走进化学科学
课程目标]
1.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2.了解化学发展的基本历程以及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21世纪的发展趋势,认识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理解并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能辨别常见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4.掌握常见的化学用语
要点精析]
一、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特征
1.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等。
2.特征:
(1)以实验为基础认识分子、制造分子。
(2)具有创造性、实用性:
①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功能各异的大量的物质基础。
它帮助我们发现、认识、提取、制造自然界已有的物质,根据我们的需要,设计、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通过化学家们的努力,现在发现和创造的化合物已经超过3500万种。
②已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没有化学,就没有现代人类生活。
为充分有效地利用能源、资源、保护环境,为解决人类饥饿、贫穷、疾病,为改善和丰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化学发展的基本历程以及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21世纪的发展趋势
1、基本历程:
人类社会开始化学实践,从使用火开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661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义耳提出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
2.20世纪的基本特征:
(1)化学研究手段:
从简单的试管、烧杯实验发展到利用试管、烧杯和许多复杂精密仪器进行实验,由单纯的化学手段发展到化学的、物理的、计算机科学的等多种综合性手段。
(2)化学研究层面:
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向前发展,深度上由宏观深入到微观,由表象深入到本质,有定性到定量,由静态到动态,由平衡到非平衡不断深入,建立了许多化学专门科学;广度上由化学向其他科学渗透,建立了种类繁多的交叉学科,并推动了其他科学的发展。
例1:
人类社会开始化学实践,从开始,近现代化学史上有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史实,1661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提出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1771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建立,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进展;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69年俄国化学家发现元素周期律,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
在中国,1965年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全合成了;1981年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全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答案:
使用火;波义耳;元素;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原子;门捷列夫;牛胰岛素
3、21世纪的发展趋势:
(1)化学家们可以在微观层面上操纵分子和原子,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
(2)作为一门中心科学,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挑战作出贡献。
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控制问题、健康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各种问题,化学将作出其他科学不可替代的贡献。
三、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物质由哪种微粒构成,其化学性质就由哪种微粒保持,而其物理性质须有大量的微粒聚集成宏观的物质后才能体现出来。
2.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
辨析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前者没有新物质生成,后者生成了新的物质。
从微观的角度看,前者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改变,后者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的分子,但原子和元素的种类并不发生变化。
两者的关系是: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但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例2:
判断下列变化哪些主要是物理变化,哪些主要是化学变化?
①冰融化成水②干冰升华③钢铁生锈④用石灰抹的墙逐渐硬化⑤蔗糖投入水中逐渐消失,水变甜⑥电阻丝通电发热变红⑦活性炭使品红溶液退色⑧久存的白酒变得更加浓香⑨石油分馏⑩煤的干馏
解析:
判断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关键是看是否生成了新的物质。
冰融化成水、干冰升华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蔗糖投入水中是蔗糖的分子扩散到水中去了;电阻丝通电发热变红是电流通过电阻使电能转化成热能,断开电源,电阻丝依然是电阻丝;活性炭使品红溶液退色是活性炭将红色物质吸附在其孔道中;石油分馏是利用石油成分的沸点不同将石油进行一定程度的分离;以上这些都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钢铁生锈生成了Fe2O3·nH2O;用石灰抹的墙逐渐硬化生成了CaCO3;久存的白酒变得更加浓香是生成了乙酸乙酯;煤的干馏生成了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粗苯、粗氨水。
答案:
物理变化①②⑤⑥⑦⑨;化学变化③④⑧⑩。
例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物质燃烧后生成CO2和H2O,该物质中不一定含有O元素
B.发热发光的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
C.金属热胀冷缩是金属原子体积随温度热胀冷缩的结果
D.两溶液相混合,混合液的质量和体积分别等于原来两溶液的质量、体积之和
解析:
物质燃烧生成CO2和H2O中氧元素可能来自于原可燃物和氧气,也可能全部来自于氧气;电阻丝通电发热发光,但是物理变化;金属热胀冷缩是金属原子间距离发生改变的结果;两溶液相混合,其质量可以加和,但体积不能简单加和。
答案:
A
四、化学用语
1.元素符号:
每一种元素都有一国际上统一的符号,它既代表一种元素,又可以代表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O既代表氧元素,又代表一个氧原子。
2.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它代表某种物质,表示该物质有什么元素组成,若有分子存在,还可代表一个分子,表示每个分子中含有多少个什么原子。
如H2O代表水,表示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代表一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不同类别物质,根据其组成特点,化学式的书写有如下规律:
①金属单质由金属原子构成,金属单质的化学式就是其元素符号;
②非金属单质中常温下呈气态的一般为双原子分子,呈液态的溴和呈固态的碘单质的分子也是双原子分子;其他非金属固态单质由于结构复杂,我们就直接用元素符号代表其化学式;稀有气体为单原子分子;
③化合物一般可根据下列规律书写:
X为+n价的原子或原子团,Y为-m价的原子或原子团。
一般将正价元素或原子团的符号放在左边,负价的放在右边,但ⅢA、ⅣA、ⅤA族的非金属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是把负价的非金属元素符号放在左边,正价的氢元素符号放在右边。
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绝大多数情况下m和n要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示例如下:
常见元素化合价:
元素
化合价
元素
化合价
元素
化合价
元素
化合价
元素
化合价
Ag
+1
Ca
+2
F
-1
C
+2,+3
O
-2
H
+1
Mg
+2
Cl
-1,+1,+3,
+5,+7
Al
+3
N
-3,+1,+2
+3,+4,+5
K
+1
Ba
+2
Br
-1
Fe
+2,+3
Si
+4
Na
+1
Zn
+2
I
-1
Cu
+1,+2
常见原子团:
NH4+、NO3-、SO42-、CO32-、HCO3-、PO43-、HPO42-、H2PO4-、ClO3-、MnO4-、MnO42-
3.原子结构简图、离子结构简图:
反映原子、离子核外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的符号。
如钠原子
,钠离子
。
4.化学反应方程式: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须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要遵重客观事实,即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要尊重客观事实;二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要配平反应方程式,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要对应相等。
此外,要注意反应条件和反应规律,同样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可能发生不同的反应。
化学反应方程式不仅体现出了反应物、生成物分别是什么,而且还告诉我们各物质的比例关系。
例如:
2H2+O2
2H2O
从质量角度:
4g32g36g
从分子数角度:
2分子1分子2分子
从物质的量角度:
2mol1mol2mol
从标况下气体体积角度:
44.8L22.4L
从任意相同条件气体体积角度:
2体积1体积
例4:
一氧化氮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近几年来,又发现在生物体内存在少量的一氧化氮,它有扩张血管和增强记忆力的功能,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
(1)一氧化氮是工业制取硝酸的中间产物,生成一氧化氮的化学方程式4X+5O2=4NO+6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推断X的化学式为。
(2)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治理的方法是在汽车尾气的排气管上安装一个催化转换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一氧化氮与一氧化碳反应可生成两种可参与大气循环的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
NH3;2CO+2NO
2CO2+N2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人类开始化学实践活动是从下列哪项活动开始的
A.使用火B.制陶瓷C.酿酒D.炼丹
2.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开始了化学实践活动:
①酿酒②炼丹③造纸④制陶瓷⑤制青铜器⑥冶铁⑦制火药。
其中属于举世闻名的三大化学工艺是()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④D.③④⑦
3.19世纪,首先提出分子概念的科学家是()
A.阿伏加德罗B.道尔顿C.拉瓦锡D.普利斯特里
4.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研究人员于1993年年底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为手段,得到用硅原子组成的两个汉字——中国,这两个字的“笔画”宽度约2nm。
据此可估计,硅原子的实际直径大小约为()
A.10—6mB.10—8mC.10—9mD.10—7m
5.为了探索月球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的痕迹,就要分析月球岩石中是否包藏有碳氢化合物。
科学家用氘盐酸(DCl)和重水(D2O)溶液处理月球岩石样品,对收集到的气体加以分析,结果只发现有一些气体状态的碳氘化合物。
从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岩石中含碳氘化合物B.岩石中不含碳氘化合物
C.岩石中含碳氢化合物D.岩石中不含碳氢化合物
6.借助于化学方法,分子是可以再分的,而原子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为更小的微粒。
下列实验事实最能体现上述论点的是()
A.食盐固体溶于水消失B.盛浓盐酸的试剂瓶打开冒白雾
C.干冰露置在空气中逐渐消失D.红色氧化汞粉末受热分解成氧气和汞
7.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A.氧原子B.氧分子C.氧离子D.氧元素
8.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B.海水晒盐
C.用汽油作溶剂清洗掉衣服上的油污D.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9.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都是化学变化B.都是氧化还原反应C.都是放热反应D.都是化合反应
10.化学反应前后必定发生改变的是()
A.分子种类B.元素种类C.原子数目D.各物质质量总和
11.某含氧酸分子式为HxROy/2,则R的化合价为()
A.xB.x-yC.y-xD.(x-y)/2
12.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种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元素的游离态的是()
A.OB.ArC.ND.I
13.已知元素R的化合价是+5价,下列R元素的化合物分子式错误的是()
A.R2O5B.HRO3C.Mg(RO3)2D.KRO2
14.下列广告用语在科学性上没有错误的是()
A.这种饮料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这种蒸馏水绝对纯净,其中不含任何离子
C.这种口服液含有丰富的氮、磷、锌等微量元素
D.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15.氟氯烃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作用。
据报道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已有三个中国的面积!
科学家们呼吁人类要保护臭氧层。
大气层中,臭氧的作用是()
A.吸收CO2B.补充O2C.吸收红外线D.吸收紫外线
16.合成纳米材料氮化镓曾被作为“98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已知镓(Ga)为IIIA族元素,则氮化镓的化学式可能是
A.Ga3N2B.Ga2N3C.GaND.Ga3N
二、填空题
17.氟氯烃破坏臭氧层的机理为:
当氟氯烃上升到大气平流层后,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光解出氯原子Cl·,它能促使O3转化为O2,其方程式为:
O3
O2+O,Cl·+O3
ClO·+O2,ClO·+O
Cl·+O2
总反应方程式为;Cl·在反应中充当(反应物、生成物、中间产物、催化剂)。
18.现代战争中空袭敌人电厂时,经常使用“石墨炸弹”,这种炸弹爆炸后释放出大量的纤维状石墨覆盖在发电厂的设备上,破坏电器设备。
这是利用了石墨的性质。
袭击躲藏在防护工事或山洞里的敌人时,常使用“油气炸弹”,这种炸弹爆炸时首先释放出大量可燃气体,然后将可燃气体引爆。
这时,躲在工事或山洞里的敌人即使不被炸死,也会因窒息而死。
其原因是。
19.写出下列物质(或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胆矾明矾绿矾大苏打
苏打小苏打石灰石生石灰
熟石灰铜绿碳铵硫铵
硝铵普钙重钙漂白粉
灰锰氧火碱钡餐金刚石
单晶硅石英
第1课
1.A2.D3.A4.C5.D6.D7.B8.D9.D10.A11.C12.B
13.D14.D15.D16.C17.2O3
3O2催化剂18.能导电;油气炸弹释放出可燃性气体,扩散到工事或山洞里,在爆炸极限范围内点燃发生爆炸,并消耗氧气。
19.CuSO4·5H2OKAl(SO4)2·12H2OFeSO4·7H2ONa2S2O3·5H2ONa2CO3NaHCO3CaCO3CaOCa(OH)2Cu2(OH)2CO3NH4HCO3(NH4)2SO4NH4NO32CaSO4+Ca(H2PO4)2Ca(H2PO4)2Ca(ClO)2+CaCl2KMnO4NaOHBaSO4CSiSiO2
重要实验现象小结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的同时生成白色物质。
2.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的气味。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
有刺激性气味产生,试管上有液体生成。
6.氢气在空气种燃烧:
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种燃烧:
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
黑色的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还原氧化铜:
使生成的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
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2.钠在氯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3.点燃纯净气体:
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4.将氯气通入无色KI溶液中:
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生成。
1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
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1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
迅速发生反应发生爆炸。
17.新制氯水中呈黄绿色,光照有气泡生成,久置氯水成无色。
18.氯水中加石蕊试液:
先变红色后褪色。
19.红磷在氯气中燃烧:
有白色烟雾生成。
20.湿润的淀粉碘化钾遇氯气:
试纸变蓝
21.氯气遇到润湿的有色布条:
有色布条的颜色褪色。
22.溴(碘)水中加入四氯化炭:
溶液分层,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接近橙(紫)色。
23.细铜丝在蒸气中燃烧:
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
24.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
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物质。
25.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蒸发皿):
火焰呈淡蓝色(蒸发皿底部有淡黄色的粉末)。
26.硫化氢气体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
火焰呈淡黄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烧杯中有液滴生成)。
27.氯化铁溶液中通人硫化氢气体:
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并有黄色沉淀生成。
28.集气瓶中混有硫化氢和二氧化硫:
瓶内有浅黄色粉末生成。
29.二氧化硫气体通人品红溶液:
红色褪去,加热后又恢复原来的颜色。
30.过量的铜投入盛有浓硫酸试管中,加热反应完毕后,待溶液冷却后加入水:
有刺激性气体生成且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31.钠在空气中燃烧:
火焰呈蓝色,生成淡黄色物质。
32.把水滴入盛有过氧化钠的试管,放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复燃。
33.加热碳酸氢钠固体,并通人石灰水: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4.氨气与氯化氢相遇:
有大量白烟产生。
35.加热氯化氨与氢氧化钙的混合物:
有刺激性气体产生。
36.加热氯化氨:
在试管中有白色晶体产生。
37.无色试剂瓶中浓硝酸授阳光照射;
瓶中部分显棕色,硝酸呈黄色。
38.铜片与浓硝酸反应:
反应激烈,有棕红色气体产生。
39.铜片与稀硝酸反应:
试管下端产生无色气体,气体上升逐渐变成棕红色。
40.在硅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有白色胶状沉淀。
41.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硫酸镁溶液:
胶体变浑浊。
42.将点燃的镁条伸人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剧烈燃烧,有黑色物质附着于集气瓶内壁。
43.向硫酸铝溶液中加入氨水:
生成蓬松的白色絮状沉淀。
44.向Fe3+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
有白色絮状物出现,立即转变为灰绿色,最后转变成红褐色沉淀。
45.向Fe3+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
溶液变血红色。
46.向天然水中加入少量肥皂液:
泡末逐渐减少且有沉淀生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惠州市 中学 化学 一轮 复习 走进 科学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