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强烈感染力试解.docx
- 文档编号:23548003
- 上传时间:2023-05-18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18.54KB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强烈感染力试解.docx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强烈感染力试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强烈感染力试解.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强烈感染力试解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强烈感染力”试解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强烈感染力”试解
福建师大文学院赖瑞云
每一部艺术作品都有它的独特价值。
《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长诗所表达的情感——对养育自己的苦难的底层劳苦大众的深情,在今天这个时代已不如过去风靡,更不如发表当年轰动,但是很奇怪——人们阅读这首诗,总会被其感染,甚至是强烈感染。
该诗情感的强烈感染力从何而来,必须作出回答。
一
读者被感染,首先是被这种情感所集中表现的对象,即大堰河的身份所感染。
第一,她是诗中“我”的保姆(指奶妈、养母),但对“我”的爱却远胜过生母;第二,她地位低下,是乡村中的赤贫,而“我”的亲生父母是财主,但“我”的感情却在无权无势的一方;第三,她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用生她的村庄之名作人名,这本已奇特,而这村庄之名“大堰河”(堰、河为容水之所,饮水思源也,冠之以“大”,无量也)所连带出的“宽广胸怀”、“博爱”、“感恩”意味,则更为独特。
上述“特别之处”,一般读者和解读都会注意到,但也一般不会从感染的角度解析其重要性。
我们试着从这一角度解读。
按照文学创作论,文学形象是情感(或称主观情思)特征、生活(或称客观对象)特征、形式特征三维组合的产物。
①比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情感特征即李白在遭流放途中被大赦,心情无比愉快兴奋;生活特征即选取了三峡湍急直下的轻快行舟,甚至借助《水经注》记载的在夏季洪水期,水流特别急速,且在“王命急宣”的特定情况下,乃至可以船行千里的传说,以“千里江陵一日还”之“客观”景象寄托他这种特别愉快轻松的心情:
形式特征即运用了比律诗自由的绝句,且是绝句中最自由的四句全为流水句式(不对仗,前后句意相连)来表达他重获自由后特别轻快奔放的心绪。
《大堰河——我的保姆》亦如此。
其情感特征即为对苦难的善良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同情、敬爱和感恩。
并非所有的情感都给读者以同等程度的感染效果。
如《早发白帝城》,李白的愉快情绪,给予读者的主要是“知悉(知道作者有这么一种愉悦状态)”和“思索(思考作者何以如此,思考类似的人生、社会问题)”。
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给予读者的感染效果则强于《早发白帝城》,因为它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自身之外的国家、社会、百姓遭罹苦难以及苦难结束后的喜怒哀乐的心情。
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情感感染强度又超过上举杜诗:
不仅因为它是现代作品,更靠近今人的心境,而且在于它的情感中包含着的感恩良知、对弱者尤其是最底层人群的同情、对“小人物”的优秀品质的敬仰,这是具有人道主义情怀和普世价值的。
所以,其情感不仅在革命年代,即使在今天也能强烈感染普通读者。
其人道主义情怀是情感特征方面至今还感染读者的“奥秘”,但这并非该诗感染人的最重要的原因。
其生活特征的选取更重要,文学是通过感性画面表现它的情感、思想的,即使同样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感恩、敬仰等人道情怀,也因选取的生活特征不同而产生着不同的结果。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生活特征的总形态就是本节一开头介绍的“很特别”、很感人的大堰河。
这“很特别”是人们的感性印象,包括紧接着说的三点,也仍然是感性感觉。
现在从理性上作两点更重要的分析:
第一,这个“很特别”主要是它的代表性、单纯性,或者称为某一方面的“全面性”,它把此类“保姆现象”有关的方方面面——奶妈一贫如洗、地位低下、无名无姓,用地名称呼她,恰好其谐音又可变为寄寓养育之恩的“名字”,亲生父母是财主,奶妈的恩爱远胜生身父母,“我”的感情也全在奶妈一边,等等——全部集中到了一个对象身上,因此很感人。
而这些条件几乎全部集中于某一对象在现实中是少见的,部分具备乃至大部分具备,在保姆现象中则并不罕见,《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就具备了上述条件中的大多数,几乎与大堰河类似,但仍不如大堰河“十足”和“单纯”。
为什么“十足”和“单纯”那么重要?
因为是小说是写“实”的,散文的生活特征、客观景象特征是具体的、个别的、“这一个”的,而诗歌的生活特征、客观景象特征是概括的,这才能适应诗歌集中抒发一种情思(情感、思想)的需要,也才能适应诗歌因音乐性的固有特点而必然要求的语言精炼、表达分行的形式制约。
第二,这个“很特别”还在于它很强的自传性。
诗中的基本内容,包括“关云长画一事”都源于艾青自己经历的故事,这方面的有关研究资料很多。
这里就“强烈感染力”角度,强调和补充两点:
其一,如前所述,其感染力强在于诗歌集中了“最全”的引入同情、敬爱、感恩的保姆现象,如全凭想象、虚构得出,还真不容易,而源于自传,既入手易得,又真实感强。
作者在狱中创作时,几乎是喷薄而出,当时就激起了无数进步青年的强烈共鸣。
其二,任何自传性的文学名篇都绝非照相式实录,都经过了文学的加工、想象、虚构。
这方面,许多教参资料太少论及,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其成功全在于是自传,在于亲历。
其实,其想象、虚构之加工几乎一样重要。
比如,艾青出生时,是难产,算命先生说他是父母的“克星”,父母听信此说,从小就不喜欢他,并把他送到穷人家寄养;也就是说艾青与父母间的生分,还事出有因。
又如,艾青五岁回到父母家后,父母把他养大成人,供他上学,应艾青所求送他到巴黎求学深造,虽然据艾青所言,父亲是出于要他子承父业之意图,但毕竟这是养育之恩。
如把这些都如实提炼进诗里,那诗中一边倒于弱者大堰河的如上所述的“纯粹”保姆现象就不会出现了,对弱者的同情、敬爱、感恩(或如革命年代说的阶级情感)就不可能那么集中、强烈,其感染力度就必然打折扣了。
再如,大堰河的原名是“大叶荷”,据作者所言,自小误记为“大堰河”(谐音),但这误记得好,也可以说这是作者对其乳母怀有的美好想象,写进诗中则更好,如要像纪实作品那样订正回“大叶荷”,岂不太可惜,乃至大煞风景!
还有,能像《阿长与《山海经》》那样也如实说说大堰河的缺点(这是必然存在的)吗?
显然,这会使问题复杂,使诗中的生活特征不单纯。
——不同的艺术形式所要求的生活特征的展现是不一样的,这就涉及后文将谈到的最重要的形式特征了。
②
其形式特征是使该诗产生强烈感染力的最重要的因素。
以下分两个方面(没人或少人论及、有人论及但未说到位)试析其艺术形式的奥秘所在。
二
没人或少人论及的主要是下述三点:
1,这是一篇抒情长诗,又有很强的叙事成分③,妙就妙在将叙事之散文变为抒情之诗行,感染就强化了。
如关于“大堰河”的来历,用散文句式表述,即课本中的注释:
“大堰河,即浙江金华方言中‘大叶荷’的谐音。
艾青的奶妈是大叶荷村人,她是童养媳,没有自己的名字,当地人因此就叫她‘大叶荷’。
”这是几乎不带感情的中性叙述。
变为诗句即为该诗第一节: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第一,即使没有最后一句的反复,仅前三句,读来就跳出感情了。
一是诗行的分行,使你不由自主会按诗的形式有停顿、有强调、有节奏、有韵味地读,抑扬顿挫地读,像唱歌般抒情地“唱”出,甚至夸张地“喊”出,感情就出来了。
而人们平时是不这样说话的。
这就是童庆炳在《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中说的:
诗歌中的叙事,不同于小说中的叙事,其根本不同在于小说在“讲”故事,而诗歌在“歌唱”故事,而“歌唱”则必须有韵律、有节奏,从语体表层看,有韵律有节奏(按:
并必须分行,见后文所引童庆炳言论)的语体就是抒情语体。
④二是诗歌语言与同素材的散文句式比,必定更干净更精粹,非重点信息更少,它要突出重点信息,一突出,一强调,感染力度自然增强。
对比这三行诗句与“大堰河来历”的注释,哪个干净精粹,哪个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第二,加上最后一句的反复句子,抒情性和感染力随即增强。
这就涉及童庆炳说的诗歌形式的深层特征,即童庆炳言:
“抒情语体除了有节奏,有韵律,分行等表层特征之外,还有什么深层的特征呢?
”⑤接着,童先生在书中花了一万多字的长篇幅阐述了抒情语体的深层特征,其最主要的内容之一,讲的就是种种强化抒情、感染效果的修辞手法。
仅仅这第一节的四行诗句就至少用了三种有关的修辞手段。
一是用第一人称“我”取代注释中的第三人称“艾青”,将“艾青的保姆”换为“我的保姆”。
——“我的”,一般总是带着亲切的情感,而“艾青的保姆”就没有这种情感色彩了。
二是,因而就有了第四句与第一句重复的反复句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以此对“我的”加以强调、渲染,情感性和感染力就更强了;而一般的散文叙述,也不这样表达的(如在散文句段中出现如此反复手法,就有诗味了)。
三是,押韵也出现了,即第四句和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姆”。
再如第二节:
[1] [2] [3] 下一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 保姆 强烈 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