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学年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
- 文档编号:23540000
- 上传时间:2023-05-18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56.20KB
部编人教版学年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
《部编人教版学年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学年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学年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4.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课文中一些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
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课文中一些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
(课件出示琥珀图片)
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课件出示: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或半透明,常常包裹有植物碎屑和各种小动物。
在蜜汁般的色泽内,常常能发现一只苍蝇,或者一个小小的甲虫,一丝一缕,清晰可见。
琥珀,以其浑然天成的古朴庄重之美,温润中透出的典雅之气,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蕴藏古史之宝”。
琥珀可用来做装饰品,如首饰,还可入药。
)
3.(出示琥珀图片)大家来看这块琥珀,谁能说说它的样子?
(透明,里面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在它们的腿周围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
那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琥珀》这篇课文来了解一下。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柏吉尔:
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
作品集有《乌拉·波拉故事集》《活动》《爱的代价》。
而著名的《琥珀》一文,则是根据德国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
本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使本来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
2.认读生字词语。
着重指导读音:
热辣(là)辣 晌(shǎng)午
3.理解词语意思。
松脂:
松树等树干上渗出的胶状液体,主要由松香和松节油组成。
拂拭:
掸掉或擦掉(尘土)。
推测:
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拭、餐、晌、辣”,在田字格中示范。
(“拭”字不要多撇。
“餐”是上下结构,左上方是五笔写成。
)
5.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
预设:
(1)那只苍蝇和蜘蛛当时在干什么?
(2)它们是怎样被包在琥珀里的?
(3)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写的是作者根据一块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奇异琥珀,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怎样被发现的,同时讲述了这块琥珀的价值。
)
2.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12):
写这块奇异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二部分(13~17):
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第三部分(18):
写这块琥珀的形态和价值。
四、布置作业。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2.搜集关于琥珀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同桌互相交流琥珀形成的过程。
3.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
(形成松脂球、变成化石)
二、学习课文,体会文中推测的合理性。
1.这块琥珀的形成始于几千万年前,作者是怎样知道琥珀的形成过程的?
(推测)
出示句子: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推测,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作者根据这块琥珀作了哪些推测呢?
你觉得这些推测科学合理吗?
说出自己的理由。
(1)天热,松树才会滴下松脂。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描写太阳的句子。
读一读这几个句子,你体会出了什么?
(天气非常炎热,气温越来越高。
)
请你读出气温的不同。
作者为什么推测天气很热?
(因为只有天热,松树才会渗出大滴的松脂并不断滴下。
)
(2)松脂恰巧滴在苍蝇和蜘蛛上。
请大家朗读第3~8自然段的内容,推测作者描写的小苍蝇和蜘蛛是什么样子的。
①小苍蝇很快乐。
(从“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可以想象到小苍蝇很快乐。
)
出示句子:
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快乐地飞舞。
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读出小苍蝇的快乐。
②小苍蝇停在松树上很放松。
(从“伸”“掸”“拂拭”这几个词,可以体会到小苍蝇很放松。
)
出示句子:
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读出小苍蝇的放松。
③蜘蛛小心翼翼,很谨慎。
(“小心”一词,写出蜘蛛偷偷摸摸的样子。
)
出示句子:
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读出蜘蛛的偷偷摸摸和小苍蝇面临的危险。
小苍蝇想好好地歇歇,蜘蛛想饱餐一顿,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
这个大祸就是——落下的一大滴松脂!
它“刚好”落在树干上,把小苍蝇和蜘蛛包在里头,这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3)松脂继续滴下来。
一大滴松脂能形成松脂球吗?
(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小家伙拼命挣扎,说不定还能挣扎出来。
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无法形成球;即使形成球,如果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
(4)时间漫长,地壳变化。
出示句子:
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又是几百万年过去了……(说明时间长)
出示句子:
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
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冲刷着树干,甚至把树连根拔起。
树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
(说明时间漫长,沧海桑田,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
)
三、拓展延伸。
1.思考:
作者是怎样做到科学合理地推测的?
(观察仔细,推测有据。
)
2.请你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作者推测的依据。
(因为这块琥珀是在海滩上发现的,而松脂只能在树林里产生,所以这里经历过剧烈的地壳运动。
因为要形成琥珀必须要有松树或柏树,所以在作者想象中,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松树林里。
因为琥珀要有松树渗出的松脂,所以作者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天。
因为琥珀里有苍蝇和蜘蛛,所以证明远古时候就有苍蝇和蜘蛛了。
)
3.如果让你来推测,你会怎样描写小苍蝇和蜘蛛被松脂包裹住的过程?
(在一片长满了松树的森林里,一只蜘蛛正在结网,忽然一阵风吹来,蜘蛛被风吹了下来,被树枝上的松脂粘住了脚。
松脂特有的香味引来了一只苍蝇,它好奇地飞到松脂旁,想尝尝松脂的味道。
一大滴松脂突然掉了下来,正好把蜘蛛和苍蝇包在一起,形成一个松脂球。
经过地质变化,几千万年以后,松脂球变成了化石,就形成了琥珀。
)
板书
琥珀
形成松脂球:
阳光、松脂、苍蝇、蜘蛛
变为化石:
时间漫长、地壳变化
教学反思
1.抓住重点。
本篇课文的重点是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通过梳理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以及分析作者推测的依据,可以很好地突出教学的重点。
2.注重培养想象力。
在理解了作者科学合理的推测之后,再来自己推测小苍蝇和蜘蛛被包住的过程,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测能力。
3.注重语言训练。
阅读教学离不开读,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品读,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通过练习说话来积累语言,培养表达能力。
无论是读还是说,都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感。
教学目标
1.认识“钝、仅”等13个生字,会写“笨、钝”等15个字,会写“恐龙、笨重”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并试着解决。
3.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研究科学的热情、探索求知的兴趣。
4.体会课文句子表达的准确性,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课文句子表达的准确性,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老师知道,我们班有很多男生喜欢恐龙,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你知道的恐龙?
(学生交流)
2.恐龙简介:
“恐龙”意思是“恐怖的蜥蜴”,是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命名的。
恐龙,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
恐龙家族的成员种类很多,形体大小各异。
大的,庞大笨重的身躯可超过大象;小的,轻盈灵活的身体酷似雄鸡。
恐龙在中生代末期突然全部灭绝,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
我们现在知道的恐龙,是根据发掘出的恐龙化石复原出来的。
3.欣赏恐龙图片。
看了这些图片,恐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通过预习,谁能帮助同学解决疑问?
2.认读生字新词。
(课件出示)
3.重点指导“隧、翼”的写法:
“隧”字最后写“辶”;“翼”分为上下两部分,写时注意紧凑,“共”的第二横较长。
4.理解词语意思。
(互相交流)
5.把你感兴趣的部分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
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们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
)
2.简要概括课文每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
(1):
告诉我们: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第二部分
(2):
写这一重大科学发现的过程。
第三部分(3~4):
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第四部分(5):
表达了科学家们的美好愿望——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证据,全面揭示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四、交流感受,品味句子。
1.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找出本文中表达准确的句子。
2.出示句子,朗读体会。
(1)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
(2)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
(“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龙;“应该”表示这是一种推测,说明在没有找到证据之前,不能确定。
)
(3)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
(“全面”说明科学家们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依据。
)
五、布置作业。
1.读课后的“资料袋”。
2.搜集关于恐龙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读了生字新词,理清了课文的层次,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恐龙和鸟类各有什么特点?
(恐龙:
凶猛、笨重、迟钝;鸟类:
轻灵、五彩斑斓。
)
2.恐龙和鸟类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
3.科学家们经过研究,提出了怎样的假说?
依据是什么?
出示句子:
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们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发现啊!
我们来读一读这几句话,体会科学家们当时的心情。
(欣喜若狂)
(二)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1.默读第3、4自然段,想想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儿的。
画出描写恐龙特点的词句,准备交流。
2.全班交流。
(1)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
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去掉“大约”行吗?
为什么?
(不行。
“大约”是指不精确的估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
(2)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
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①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对比、排比)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突出了恐龙家族形态各异的特点。
)
③恐龙家族的成员真是形态各异!
请你读出它们的不同。
(男女对比着读。
)
(3)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其中”“一些”说明了什么?
(准确地表达了不是全部的恐龙。
)
(4)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不过,另一种看法是,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过程。
有些科学家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恐龙是怎样学会飞翔的?
(科学家给出了两种推测:
始于树栖生活过程,在奔跑过程中学会。
)
(5)不管是树栖生活使鸟具备了滑翔能力,并逐渐能够主动飞行,还是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最终的结果是——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三)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恐龙飞向蓝天只是科学家们的推测,他们更美好的心愿是什么?
齐读第5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1.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2.科学家们经过研究,让我们了解了恐龙变为轻盈灵活的鸟儿的演化过程,但想要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你想对科学家们说点什么?
四、布置作业。
1.向家长介绍恐龙变成鸟儿、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小练笔:
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事物的不同特点。
板书
飞向蓝天的恐龙
恐龙——鸟类
第一种恐龙
庞大家族
猎食性恐龙(树栖)
带羽毛恐龙(奔跑)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归纳出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这是课文的重点。
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把恐龙演变成鸟类的过程简单化。
2.引导学生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通过品读句子中的关键词,体会句子表达的准确性。
教学目标
1.认识“乒、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率”,会写“纳、拥”等15个字,会写“纳米、无能为力”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同学交流不懂的问题。
3.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联系实际,体会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联系实际,体会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中,孙悟空变成一只虫子落入铁扇公主的茶杯里,随茶水进入铁扇公主肚子里的镜头。
2.同学们,这样的情景以前就只能存在于神话世界里,而现在,这样的情景也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这就是纳米时代!
今天让我们走进《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篇课文,去感受纳米技术的神奇。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读了课题之后,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预设:
什么是纳米?
什么是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存在于哪些地方?
谁能来帮助同学解决这几个问题?
2.认读生字新词。
课件出示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读,再指名读。
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3.找出文中的科技术语,把它们读准确。
课件出示,学生读。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臭、蔬”,在田字格中示范。
(“臭”字不要少点。
“蔬”是上下结构,左下方的写法要注意,是五笔。
)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有关纳米的哪些知识。
(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纳米和纳米技术的定义,纳米技术的应用以及纳米技术的美好前景。
)
2.根据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1):
21世纪是纳米的世纪。
第二部分
(2):
具体介绍什么是纳米以及纳米技术。
第三部分(3~4):
写纳米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健康密切相关。
第四部分(5):
写纳米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
3.这篇文章,作者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来写?
(总—分—总)
4.找出第2~4自然段的中心句,读一读。
什么是纳米技术呢?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
四、布置作业。
1.把课文读熟练。
2.搜集关于纳米技术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课文。
2.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关于纳米技术的材料。
二、学习课文,了解纳米技术。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什么是纳米技术?
请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句子。
2.读了这一段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纳米是很小的长度单位。
)
3.纳米究竟有多小?
作者是怎样说明的?
课件出示:
①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
比较句子,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
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非常非常小。
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
你觉得哪句话写得好?
为什么?
(第二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纳米的大小。
)
②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比较)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更直观形象)
4.人的一根头发直径约0.6毫米,它有多少纳米呢?
(约60万纳米)
5.这种小小的物质拥有许多新奇的特性,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学问。
这真的是太神奇了!
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段话。
(二)学习第3、4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在我们身边哪些地方使用了纳米技术。
课件出示:
①冰箱里面用到一种纳米涂层,具有杀菌和除臭功能,能够使食物保质期和蔬菜保鲜期更长。
②有一种叫作“碳纳米管”的神奇材料,比钢铁结实百倍,而且非常轻,将来我们有可能坐上“碳纳米管天梯”到太空旅行。
③在最先进的隐形战机上,用到一种纳米吸波材料,能够把探测雷达波吸收掉,所以雷达根本看不见它。
④利用极其灵敏的纳米检测技术,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检测与预防。
未来的纳米机器人,甚至可以通过血管直达病灶,杀死癌细胞。
⑤现在吃一次药最多管一两天,未来的纳米缓释技术,能够让药物效力缓慢地释放出来,服一次药可以管一周,甚至一个月。
2.在介绍这些纳米技术时,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比较)
3.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何感受?
(纳米技术的使用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健康、方便……)
4.出示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图片,学生欣赏。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纳米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纳米技术正在逐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2.纳米技术的发展前景如何?
齐读最后一段。
课件出示:
纳米技术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
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会有纳米技术的影子。
“在不远的将来”说明了什么?
(纳米技术发展很快)
“衣食住行”说明了什么?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受到纳米技术的影响。
)
3.这段话与第1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首尾呼应)
三、拓展延伸。
1.把你收集到的运用纳米技术的新产品介绍给大家。
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中提到的纳米技术的应用和你课后搜集到的关于纳米技术的材料,大胆想象,小组合作,运用纳米技术来尝试进行发明创造,并把你们的发明思路介绍给大家。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表扬、鼓励。
四、谈收获。
1.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纳米、纳米技术及其应用等科学知识;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让我们对纳米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1.对纳米技术进行进一步了解。
2.请仿照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你利用纳米技术构想的创造发明。
板书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总讲:
21世纪是纳米的世纪
分述:
纳米技术及其应用
总结:
纳米技术发展前景广阔
教学反思
1.重点突出。
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了解有关纳米技术的科学知识,在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之后,抓住文章的第二、三部分进行学习。
学生在读、画、说的学习中,对纳米技术有了清晰的认识,感受到了纳米技术的好处。
2.学习说明方法。
作者在文中介绍纳米技术及其应用时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通过品读、比较等方法了解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
教学目标
1.认识“揽、焰”等8个生字。
2.默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千年梦圆的经过,进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3.查资料,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千年梦圆的经过,进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巨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五号”飞入太空。
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
下面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播放视频)
2.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有何感受?
3.今天我们来学习《千年梦圆在今朝》这篇课文,了解一下中国人飞天梦想实现的过程。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谁能说说课题中的“千年梦”指什么?
“千年梦圆在今朝”又是什么意思?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
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请你在文中找出答案,并用简洁的语言按时间顺序加以概括。
2.学生交流。
(1)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人飞于天、车走空中的传说,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
(古人的奇妙想象)
(2)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
他用四十七支火箭捆绑在椅子下面,自己坐在椅子上,手拿两只大风筝,叫人点火发射。
(万户尝试火箭飞行)
(3)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4)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
(5)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为了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月球探测技术的国家。
(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发射)
3.播放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视频。
4.载人航天工程有什么伟大意义?
(1)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
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嫦娥四号”这次成功的探月活动,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座里程碑。
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自豪)
让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再读这两句话。
四、拓展延伸。
1.为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有多少人忘我工作,默默奉献。
他们付出的是青春,是健康,甚至是生命。
(出示补充材料)
为了保证“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科学家们共设计了20种救生方案保证航天员的安全,针对飞船系统的故障对策有139个;8位科学家未见飞天身先死,这些科学家有的倒在出差的火车上,有的牺牲在实验室,有的为了寻找飞船的残骸渴死在了茫茫沙漠中,有的为了排除险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2.让我们向航天英雄致敬!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我们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才得以实现。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自豪地说出:
千年梦圆在今朝!
五、布置作业。
搜集关于航天技术的资料,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
板书
千年梦圆在今朝
飞天梦想、不断探索
人造卫星、载人飞船、嫦娥工程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
展示“神舟五号”发射的视频和飞天梦想实现的图片,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也激起他们为祖国感到骄傲,为航天工作者感到骄傲的心理。
2.思路清晰。
在了解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时,学生在朗读中找出相关句子,并用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人教版 学年 四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二 单元 教案 教学 反思